《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
- 格式:doc
- 大小:1.27 KB
- 文档页数:1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感情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理清作者的心里轨迹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4、在泛舟词海中,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意蕴二教学重点难点:1、在品读重要词句中,理清作者的心里轨迹2、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自主、合作、探究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提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的,尤其是古代文人更是对它情有独钟。
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会掉下好多个“月”字来,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小楼吹笙有月,芦花深处有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爱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浪漫的月色中。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与月亮解下不解之缘的苏轼,在他的词作《水调歌头》中去聆听沐浴着娟娟月华的词人向我们娓娓倾诉!二、走进作者: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写此词之时,他41岁,因与王安石变法政见相左而屡遭贬谪,宦途失意,心情抑郁。
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为了能与胞弟相聚,他主动外放密州(今天的山东诸城),但这愿望依然无法实现,到了宋神宗熙宁九年,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
在这皓月当空,银辉遍地的中秋夜晚,他喝得酩酊大醉,醉意朦胧中写下了这千古名篇。
三、视频朗读:自古以来,写中秋节的词浩如烟海,但我国的词评家胡仔却在他的《苕溪渔隐丛话》中评论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意思是说,它就像一朵奇葩,当它绽放时,其它的花都黯然失色了,它的思想性、艺术性高在哪里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词,先来欣赏这首词的视频朗读。
——播放视频朗读四、美读词文:要求:1、字正腔圆地读(字音如:胜绮)2、有板有眼地读(停顿、节奏)3、有情有味地读(情感、韵味)——个别朗读、老师领读、齐读五、整体感知:1、了解词意2、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3、词的上阙和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有何联系?——示例:1、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设计课前准备调动学生上网或查阅资料搜集咏月的诗词。
课件设计 1.亲自动手制作《》的MTV。
圆月花好 2.走近苏轼———资源共享(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3.设计品读———朗诵板块(每一板块都有不同的音乐及鼓励语)。
4.设计品析———赏析板块(每一板块都可以提升学生的赏析水平)。
5.赏月吟诗———展示板块(学生展示搜集的咏月诗词)。
6.心意坊———展示今人如何借月传情达意。
教案目的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诵,使学生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并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教案重点朗诵本词并学会通过想像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案难点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案方法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自主讨论法。
教案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讲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花好月圆夜》。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花好月圆人团聚”,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在漫漫的文学长河中,众多的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对月抒怀,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千古绝唱,既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婉约,又有“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豪放;既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又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感慨。
那么又逢月圆夜,宋代的大文豪苏轼有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作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宋代胡仔曾经这样评价他的作品:“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他的作品犹如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使其他花朵失去了光彩。
二、走近苏轼———资源共享文学作品的鉴赏首先要做到“知其人”,然后“了其事,感其情”,让我们走近苏轼,了解苏轼。
1.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
诗、词、文、书、画样样精通,才比天高命运多舛。
有抱负的政治家,希望被朝廷重用,渴望有所作为。
2.作品(以前学过的文章)。
如《记承天寺夜游》(乐观旷达的胸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了解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慨,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创设情境法、合作探讨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①猜猜他是谁?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一位,文汪洋恣肆,诗清新飘逸,书画丰腴跌宕,词开豪放洒脱,你能猜猜他是谁吗?(他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散文四大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黄庭坚、米芾、蔡京并称“书法四大家。
”)——苏轼②简介作者课前请同学们收集了与作者有关的资料,谁来说说。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说“太有才”,可才高八斗的苏轼,在政治上却屡屡失意,宋神宗九年(1076)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到山东密州任太守,并且他与其弟弟也已经七年未见了,,心情压抑,中秋之夜,一轮孤月,思绪万千,于是一首旷世奇作便一挥而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水调歌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①“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必须要有词牌名。
几部分组成——小序、上阙、下阙小序交代了什么?---时间和写作目的“兼”字是什么意思?——这首词至少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怀念子由,除此,还有什么?请大家把这个问题先记在心里,带着问题来学习这首词。
②学法指导诵读法:初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再读:疏通文句,理解内容三读:吟诵品味,体会感情③自由读一读。
自学生字词(宫阙、绮户、婵娟、琼楼玉宇)④个别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⑤点评:读诗词要注意:语音、语速、节奏流畅,而且有感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2)(总1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检查预习,让学生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老师提供相关补充(展示课件“作者”及“背景”)。
明确: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他是一位诗、词、文均有很深造诣的全能文学家。
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写作背景:本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节;“怀子由”的原因:作者正任密州太守,而他的弟弟子由则在济南,不见已经七年;情感基调:欢度佳节的愉快和牵挂爱弟的情怀(这也是写作的缘起);总体艺术特色:高旷的胸襟、丰富的想像和奇妙的艺术构思,所展示的艺术形象广阔而深刻;主要情感内涵:反映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种种矛盾,既有出世思想,更有恋世深情。
要求学生齐读词的小序,并阅读注解。
教师做适当补充,引导学生明确本词是一篇中秋怀念亲人而生发感想的文章。
(说明:了解相关背景是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一个必要环节,即所谓的知人、知事、析文。
)(2)听课文朗读录音,消灭字、词障碍。
(展示课件“朗读”)(3)学生齐读全文,并结合注释弄清词作大意,看其上阕与下阕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有不明白请学生举手。
(展示课件“注释”)(说明: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把学生推到学习的最前沿,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同时,也为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赏析课文提供反馈。
)(4)学生模仿跟读,读出词的味道。
(展示课件“朗读”)(说明:朗读是学习语文,特别是古诗词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去领略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为下面继续深入理解词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让学生相互之间先充分讨论再回答。
一、目标阐述1、知识和能力⑴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⑵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⑶能够具有一定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2、过程和方法⑵能在学习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咏的方法。
⑷能在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用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二、教学重点⑴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四、教学过程(一)教师激趣导入设计1: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有着独特的魅力。
尤其是有很强艺术感染力的传统名篇,或抚今追昔、或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以丰富的情感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传诵,今天我们就来走进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教师不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向灌输,不用自己的既定结论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运用归纳法来学习,让学生打开书本,自主诵读。
要求读得感性,读出细腻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并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真切、细腻、个性化的感受,培养自己纤细的感受力。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感受:我每次读这首词都会让我的体会更加深刻:语言锤炼的优美独特让我喜爱,对景情的大胆想象让我震撼,对亲人情真意切的思念让我感动,对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让我钦佩。
(三)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学生用略读和浏览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得理性,读出整体的感知,并能用一句话准确而全面地说说本文所写的内容,培养自己整体的感知力。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学习心得:(四)三读课文,说说哪些方面写得精彩学生以浏览的方式三读课文,并用“的”字结构的名词短语(先用名词,然后加上修饰语)来说说本文哪些方面写得精彩,值得学习,培养自己敏锐的判断力。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我觉得整首词四个方面写得精彩和成功,给我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
优美独特的语言、大胆的想象、浪漫飘逸的词风和旷达的情怀。
(五)四读课文,对精彩内容进行赏析学生有所选择地浏览课文,对精彩内容研读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1、(幻灯片1)(古典音乐响起)同学们,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的古人尤其是曾经有人说,如果你拿起一本中国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会掉下好多个“月”字来同学们能抖出多少句有关“月”的诗歌呢?听了同学们的呤诵,我感觉像是在和诗人交谈一样是啊,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小楼吹笙有月,芦花深处有月诗人都爱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浪漫的月亮上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美丽的词——《水调歌头》,(幻灯片2)(板书课题、)看看他将寄月亮向我们诉说怎样的情感呢?提问:对于苏轼,同学们了解多少呢? 学生预习汇报,教师补充(幻灯片3)苏轼(1037 - 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工著有《东坡乐府》其文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均有较高成就,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才比天高却命运坎坷,常被贬谪异乡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1、看着这首词,你是否想读一读呢?初读课文之前,给自己提什么要求呢? 教师引导、评价教师提出要求(幻灯片4) 初读课文:要求:字正腔圆的读教师引导自由朗读,个读,学生的教读(幻灯片5) 巡视、做出中肯的评价一边听学生读,一边进行字词检测(幻灯片6) 宫阙(què ) 琼楼玉宇(qióng y&365; ) 朱阁(gé)绮户(qǐ )婵娟(chán juān )不胜寒( shēng )2、教师范读(幻灯片7背景音乐)如果你认为老师读得好,那么请你像老师读的那样学一学,读一读3、再读课文:要求:有板有眼的读4、齐读课文:要求:有情有味的读四、赏读课文,品析语言(一)初步感知:读出情感了,我们还要懂得词的情感透过刚才的读,你读到了些什么呢?或者你有怎样的问题要提出来供我们一起探讨?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幻灯片8)说东坡的这首词可以说是中秋词中的千古绝唱如此高的评价,让我们不得不再对这首词做一番深入赏读(二)深入品读:这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引出小序小序有什么作用?你从小序还发现了什么?补充:子由是苏辙的字苏轼、苏辙两兄弟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写此词时,41岁,被贬到密州,除不得意外,他与弟弟分别已有六七年不见了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幻灯片9) 词分为上片、下片女生一起来朗读上片,看看上片写了什么内容? 合作探讨:(1)苏轼现在被贬为了地方官,又和弟弟六七年未见,想想他的心情会怎样?(2) 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 4 )、“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 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 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归”是什么意思,想要归到哪里去?你们怎么理解“寒”字?(可从朝廷勾心斗角考虑)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板书上片:把酒问月——徘徊矛盾男生齐读下片,看看下片又写了什么内容?夜深人静,皓月当空,此时怎样?(无眠)为何无眠?(怀弟)你从词作哪个句子的背后到在怀念亲人,盼团圆,却没有团圆,说说看,你是怎么发现的?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苏轼说是月亮惹的祸使他睡不着,我们替月亮平冤:用“不关我月,是君”说话(幻灯片10) 苏轼是否一直陷入这样幽愤和伤感中呢?从哪些语句可读出来?(可从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考虑) 合作探讨; 词中的感情有哪些变化?由怨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到感悟人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后又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共赏人间美景作结(前三空填原文)表现出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豁达胸襟(幻灯片11) 板书下片:难眠怀弟——哲理思考如同苏轼一样,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如意,学了这首词,你有哪些启发?假如你穿越时空,站在东坡面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幻灯片12)同学们,如此优秀的作品我们用再多的语言也难以领略它的美好,老师想用音乐为大家演绎这首词,大家想不想听? 吉他弹唱《但愿人长久》在美妙的歌声中结束此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疏通词的大意落实背诵。
能力目标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情感目标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材分析小序点明创作的时间,背景。
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愤世独立、自现孤高。
下片:用月衬情、旨在怀人、意境豁达、以理遣情。
教学创意美读品味积累。
为了培养学生品读诗词意境,提高审美情趣,能让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
赏月——读月——写月——品月。
教学过程一、赏月导入:请欣赏一组美仑美奂的月亮图片,打开记忆的闸门,搜寻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并朗诵。
二、读月1.听读——听配乐朗诵要求:注意听朗诵的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
2.齐读要求:男生齐读上阕,女生齐读下阕3.译读要求:对照课下注释,读懂词的意思4.点读要求:以“月”为中心,从词中挑选几个动词,放在“月”的前面,构成一组短语,看看苏轼对月做了些什么?(如:问月、归月、怨月、共月)活动一:联系组成的与月亮有关的短语,挑选词中的句子,按下列句式说话:“通过诗句……我读到了苏轼……”例如:“通过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我读到了苏轼怀念兄弟的抑郁”“通过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读到了苏轼豁达的胸怀。
5.自读要求:把自己想象成苏轼,以内心独白式朗读。
活动二:请填入一组或几组反义词《水调歌头》是一曲﹏﹏而不失﹏﹏的音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相关推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篇1教学重点: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
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在学习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个"测评"。
)二:前提测评①请一位同学回答。
②范读(点击开关)。
③学生齐读。
(下面,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提示和结合课本的注解,进一步认识苏东坡,并且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三: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好,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四:朗读训练①播放一遍。
②学生齐读。
(让我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思考讨论"。
)五:思考讨论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①讲解"联想"的定义。
②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答案:明亮③讲解"想象"的定义。
④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水调歌头》教学设计(精选1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本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诵读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能力;设置情境,引导想象,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从而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课前讲话: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堂课。
为此,老师想给同学们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就在后面。
对啦,今天学校领导和语文组全体教师都来到了我们班,一起见证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美好时光,也为一睹我们185班同学的风采。
相信你们能用你们的妙语连珠,用你们的真知灼见,用你们热情似火让在座的老师叹为观止,有没有信心?(有!)会不会喜欢老师后面送的礼物?用掌声来给我答案,也让后面的老师感受一下你们的热情。
(掌声热烈)二、猜谜导入:上课之前,老师得学学孙悟空,变变身,我从身上扯一毛,用口呵一气,变、变、变,嗯,同学们接招,听好喽,俺要出招了。
猜猜我是谁:有时我被悬挂在高空中,有时我可怜呀,被挂在树梢,有时呢,我很丰满,胖如圆盘,为了减肥,有时我饿得两眼昏花,枯瘦如镰刀,请猜我是谁?(月亮)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以月为诗,我们学过的也不少吧,谁能给大家背几首?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以月为题材的词中极品,可以说“中秋词自它一出,余词尽废”。
想不想一睹为快?打开书191页,板书:水调歌头三、解题:1、“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什么?(词牌名)2、请一名学生说说他了解的苏轼。
师小结:是啊!苏轼一生坎坷,官运不通,可以说是一个政治上非常失意的人。
四、学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正音、句读。
2、自由朗读——指名吟诗(扮苏轼,表演读,气氛热烈)——齐读。
教学目标: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层次:
一、朗读词文,整体感知;
二、赏析字词,理解词义;
三、把握脉搏,读懂词情;
四、加深体悟,背诵全词。
教学过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思乡怀念亲人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杨柳岸,小风残月。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夜院锁清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给学生一个支点,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
)
二、诵读品味
1.老师范读本课,(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
2.学生自由读本课,要求(①读准字音:字准句清,音正腔圆,语调控制得体。
注意阙(què)琼(qióng)
绮(qi)胜(sheng)
(设计意图:先声夺人:让学生亲自看到老师用声音、用奔腾的激情重现词的形象,让学生受感染,让学生跃跃欲试,让学生愿意和老师一起走进词的里面,感知词的内容。
)
3.齐读单个读结合,要求:读准节奏、了解词语的意义。
⑴、解释加点词。
(1)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早晨)
(2)高处不胜寒。
(能忍受)
(3)何似在人间。
(哪里像)
(4)何事长向别时圆。
(为什么)
(5)千里共婵娟。
(借指月光)
(6)不应有恨(遗憾、失意)
(这几个词是古今异义的词,有必要在理解全词意思之前提出来,引起学生注意,扫清文字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