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常见问题性皮肤
- 格式:ppt
- 大小:3.58 MB
- 文档页数:27
皮肤的生理结构第一节皮肤的定义、构造及组成1.皮肤的定义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总重量占体重的5%~15%,总面积为1.5~2平方米,厚度因人或因部位而异,为0.5~4毫米。
皮肤覆盖全身,它使体内各种组织和器官免受物理性、机械性、化学性和病原微生物性的侵袭。
皮肤具有两个方面的屏障作用:一方面防止体内水分,电解质和其他物质的丢失;另一方面阻止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入。
保持着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上,在生理上起着重要的保护功能,同时皮肤也参与人体的代谢过程。
皮肤有几种颜色(白、黄、红、棕、黑色等),主要因人种、年龄及部位不同而异。
人的一生中,皮肤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变化。
出生时,婴儿为了适应由水变成空气的环境改变,皮肤由潮湿变成相当干燥且有鳞屑的保护外表;到了青春期,则因为皮脂受到荷尔蒙的刺激而使皮肤容易长痤疮。
此外,月经、怀孕及服用避孕药对皮肤都有影响,包括色素的增加(黑斑)、皮肤上微细血管的增生、痤疮等。
在晚年,皮肤开始出现明显的老化迹象,但皮肤老化的速度会因个人体质、生活习性、外在环境及对皮肤的保养与保护程度之不同,而有个别的差异。
2.皮肤的构造、重量及厚度人的全身表面都覆盖着皮肤,皮肤是软组织,柔韧而富于弹性,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推动和伸张。
皮肤的厚度以年龄、性别、部位的不同而各不相同。
皮肤是人体最大和最重要的器官,总重量约占人体的8%,皮肤内容纳了人体约1/3的循环血液和约1/4的水份。
皮肤是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的。
表皮:是皮上组织,它与外界接触最多,又是与化妆品关系最密切的部位,表皮虽然差不多只有普通纸那么薄,最厚处也不过0.2毫米,但它们都是由下面的基底层发育而成,基底层由基底细胞和黑色素细胞组成,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基底细胞不断地进行分裂,产生新细胞。
皮肤的颜色因人而异,在同一个人身体的不同部位颜色也各不相同。
皮肤的颜色取决于皮肤所含黑色素的多少和血流的快慢,被太阳晒黑后的皮肤内含黑色素较多,皮肤逐渐变黑;运动后因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皮肤会发红。
皮肤生理学皮肤位于人体表面,就像一件严实的天然“衣服”,把整个身体包裹得天衣无缝,防止外界对人体的侵害。
皮肤是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构成。
成年人的皮肤总面积1.5—2.0平方米,其总重量约占体重的16%,从重量与面积的角度看,皮肤是人体最大器官,具有重要的功能。
第一节皮肤的结构一、表皮:来源于外胚叶,它是皮肤最外面的一层组织。
表皮由角朊细胞和树枝状细胞这两类细胞所组成,表皮一般分为5层:1、角质层:主要成分为角蛋白,是由无核的死细胞紧密地排列在一起而形成,含NMF(天然保湿因子)吸收水分,避免水分蒸发过度。
可防止外界的灰尘、细菌等进入体内。
同时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具防止化学物质内侵的作用。
2、透明层:只存在于手掌和脚底中,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防止水分、电解质和化学物质的透过,又称为屏障带。
(手掌在xx下是透明的)3、颗粒层:有核的细胞组成,可以中和酸性物质,其中xx氏细胞能够分泌免疫物质。
含有xx样角素,xx样角素有折射光线的作用,减弱紫外线的伤害,但其极易被盐、碱所破坏。
防止体内电解质流失;此层能阻止体表内外水份通过,致使角质层水份减少,成为角质细胞死亡的原因之一。
4、棘层:呈弱酸性(PH值7.3-----7.5)是表皮内最厚的一层,是有核的活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参与创伤愈合,同时启到基底层与表皮外层之间的桥梁作用。
5、基底层:呈圆柱状,为表皮各层细胞的再生层,细胞分裂能力佳,具有分裂繁殖功能,是修复受损表皮细胞的大功臣,也是表皮各层细胞的生化之源;基底层有色素母细胞是制造黑色素的大本营,透过黑色素吸收xx中的紫外线,防止紫外线过分渗入体内。
黑色素颗粒的多少决定人的肤色深浅。
每天人类皮肤大约有10%的基底细胞进行核分裂活动,分裂出来的细胞大约以10个为一组,有次序地逐渐向上移动,产生所谓的“表皮增殖单位”。
★基底层的细胞属于胚芽细胞,经过成长,分裂之后,变为棘层细胞,再转化为颗粒层细胞,当细胞渐渐失去了水分之后,最后死亡,就在表皮层最外部形成角质层,而成为角质细胞,进而脱落,完成代谢周期,而这个过程称为角化过程。
各类问题性皮肤认知第一节皮肤的结构功能色素障碍性皮肤病1、黄褐斑黄褐斑(蝴蝶斑、黄斑、褐斑、色素斑、肝斑、妊娠斑、黑锈)是好发于颜面部位。
有碍皮肤美容的色素代谢性(增生性)皮肤病,也是目前美容界的一大难题。
2、雀斑雀斑又称雀子、面皯黯、面皯等,为发生在日晒部位皮肤上的一种黄褐色斑点。
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为色素代谢障碍性皮肤病,不影响健康,但有碍于美容。
紫外线过敏;月经不调;化学物质刺激;维生素缺乏以及遗传因素(有家族史)可导致黑素细胞活性增高。
黑色素堆积于皮肤从而引起雀斑。
2、黑变病部分病人特别是与化妆品或某些职业有关患者,常常最先表现为皮肤发红、脱屑、发痒,然后皮肤逐渐变黑。
主要在额部、颞部(太阳穴部位)、耳前后,甚至颈部,颜色浅褐、灰黑或褐黑色,深浅不均匀,常呈网点状,界限不清楚,表面常有细薄鳞屑,如涂撒了一些面粉样。
病人除皮肤变黑外,少数人可能有疲倦、乏力、头痛等全身不适。
4、白癜风白癜风又名白驳风、白驳、斑白等,是一种较常见、可发生于各种年龄和身体任何部位的后天色素脱失性皮肤病。
第二节皮肤的组成皮肤附属器疾病1、寻常性痤疮痤疮(暗疮、粉刺、青春痘、青春籽、米疮等)是青春时期常见的一种慢性毛囊皮脂腺炎。
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为其特征,常伴皮脂溢出,属于皮肤附属器官疾患。
多发于面部,男女均见,以15~30岁多见,影响美观。
2、酒渣鼻酒渣鼻,俗称酒糟鼻,叉称红鼻子、鼻准红、赤鼻、毛囊性皮炎等。
是一种好发于中年人面部尤其是面部中央的慢性皮肤病,有弥漫性皮肤潮红、伴发丘疹、脓疱及毛细血管扩张等损害,极度有碍美容。
第三节中胚层认识面部常见感染性皮肤病1、扁平疣是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的,既可自体接种,也可传染他人。
扁平疣是好发于儿童及青年男女。
故又称青年扁平疣多见于皮肤暴露部分(颜面及手背),其大小均一,表面光滑,质地柔软,无自觉症状是影响皮肤外观的浅表赘生物,又称瘊子、扁瘊。
2、单纯疱疹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病毒从鼻咽部、口腔或眼部粘膜或皮肤破损处侵入,在局部繁殖引起疱疹。
1001【】1. 发病情况:初起有无丘疹、脓疱、黄痂、白色鳞屑,有无断发、化脓及疤痕。
2. 自觉症状:痒感程度。
3. 治疗经过:特别是抗真菌药疗效的观察。
4. 接触史或者流行史:托儿所、学校有无头癣患者,家中有无患癣的猫狗等家畜。
【】皮肤科情况:1. 头皮伤害:黄癣初为丘疹、脓疱,继为黄癣痂,留下萎缩性疤痕。
白癣初为白色鳞屑母斑,周围继发小的卫星样伤害,常并发脓癣。
黑点癣为散在的白色鳞屑斑。
2. 头发伤害:黄癣发干枯、细黄、弯曲、参差不齐,发际处普通不受侵犯。
白癣为片状高位断发常有菌鞘。
黑点癣为片状低位断发,外观如小黑点。
【】1. 直接镜检:黄癣为病发内气泡与真菌菌丝,白癣为病发外密集真菌孢子,黑点癣为病发内成串关节孢子。
2. 真菌培养:黄癣为许兰氏黄癣菌,白癣为铁锈色小孢子菌或者羊毛状小孢子菌,黑点癣为紫色毛癣菌或者断发毛癣菌。
3. 滤过紫外线灯:黄癣病发呈暗绿色荧光,白癣病发呈亮绿色荧光,黑点癣无荧光。
【】根据头皮及病发的典型改变,真菌直接镜检及滤过紫外线灯检查,普通不难诊断。
可疑病例,真菌培养阳性,可以做出诊断。
应与石棉状糠疹、头部银屑病、湿疹、脂溢性皮炎等病相鉴别。
【】普通治疗:(1) 剃头:每周剃头 1 次,共 8 次,去除带菌的头发。
(2) 洗头:每日用温水肥皂、 2%酮康唑洗剂、硫化硒洗剂洗头 2 次,连续 8 周。
(3) 消毒:对患者的衣、帽、毛巾及护发、理发用具等应每周煮沸或者用其他方法消毒 1 次。
2. 外用药:外搽 1%联苯苄唑霜、 2%酮康唑霜、 1%特比奈芬霜、 3%咪康唑霜、 5%~10%硫磺软膏、 5%水杨酸软膏等,每日 2 次,共 8 周。
3. 内服药:(1) 首选灰黄霉素: 15~20mg/Kg.d,黄癣连服 10 天,白癣、黑点癣连服 14 天。
(2) 特比奈芬:体重小于 20Kg 者,每日 62.5mg,共 4 周;体重 20-40Kg 者,每日 125mg,共 4 周;体重大于 40Kg 者,每日 250mg,共 4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