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筒喙象田间危害规律及消长动态
- 格式:pdf
- 大小:246.73 KB
- 文档页数:3
[甜菜夜蛾对葱田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田聪甜菜夜蛾又名食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分布广,食性杂,是一种世界性的顽固害虫,主要危害葱、萝卜、白菜、青椒、甘蓝、四季豆、马铃薯、莴笋、芹菜等多种蔬菜及其他植物170余种。
近几年,甜菜夜蛾在葱田的危害十分严重,呈间歇性暴发,轻者则造成天窗、孔洞、缺刻,重者将葱叶全部吃光,而且还有一定抗药性,常规防治非常困难,成为露地大葱栽培上的重要害虫。
一、为害特点1.生活习性甜菜夜蛾1年发生4~6代,卵一般产在葱叶的中上部,成块状,卵粒少的则几粒,多则达百粒以上。
初产卵呈乳白色,然后变淡黄色,等到近孵化时呈灰黑色,卵期一般为2~5天。
幼虫的体色变化较大,有绿、暗绿、黄褐、黑褐等。
随着虫龄增加,抗药性和食量也大大增强,4、5龄的幼虫常将葱叶吃成缺刻,甚至吃光。
老熟幼虫会在疏松土壤中化蛹,蛹期5~9天。
成虫昼伏夜出,有假死性,白天则潜伏在葱管和土缝等隐蔽处,晚间20~24时活动频繁,寿命为7~15天。
成虫具有趋光性和趋化性,对糖、醋液及发酵液等有强趋化性,对黑光灯有较强趋光性。
2.发生规律甜菜夜蛾为害盛期为8月中旬至9月上旬,易暴发成灾。
进入8月份,局部葱田甜菜夜蛾突然暴发成灾,成虫、卵、幼虫的数量迅速上升,对蔬菜等作物生长构成严重威胁。
在为害盛期,葱田间卵、幼虫和成虫同时存在,而且数量变化不大,世代不易区分,重叠现象严重。
发生田块,大葱每百株平均有虫67头;严重发生田块,每百株有虫196头,盛期最高虫量可达百株320头。
初卵幼虫集中叶部为害,食量小,3龄后食量大增,开始分散为害,当葱管啃穿后,钻入葱管内隐藏,并啃食叶肉,留下外表皮,叶片被害处呈纸状。
4龄后,食量剧增,将葱叶吃成孔洞,严重时将叶片吃光,造成作物绝产,经济损失惨重。
3.为害原因适宜的温度和水份是影响害虫为害程度的重要因素。
甜菜夜蛾发生为害与当年7~9月夏秋高温少雨天气关系密切,夏秋7~9月温度偏高,降水偏少,害虫暴发严重,反之则轻。
甜菜常见病虫害防治
【常见问题】甜菜有哪些病虫害?甜菜常见病虫害防治
【专家解答】
甜菜主要病害有立枯病、褐斑病、白粉病、黄化毒病、蛇眼病和根腐病等。
以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换茬、兼用药剂方法防治为主。
主要害虫有甜菜象、蒙古土象、大黑金龟子、甘蓝夜蛾和地老虎等。
做好预测预报和及时施药防治,可以减轻为害。
1、甜菜茎象甲:甜菜茎象甲幼虫蛀食叶柄。
单叶有幼龄幼虫1-2头,有部分未孵化的卵。
其它种植区均发现有甜菜茎象甲发生,发生程度重于往年,预计发生面积将达到4万亩。
防治:对被害株率超过20%的田块进行喷药防治,选用药剂有:40%氧化乐果乳油、48%毒死蜱乳油,每亩50-60毫升,兑水20-30公斤喷雾。
2、甜菜潜叶蝇:部分甜菜田有甜菜潜叶蝇发生,被害株率3%左右。
一般田块不需要喷药防治。
3、甜菜地老虎:虫口密度低的田块,可在人工除草等农事操作过程中进行人工捕捉;对虫口密度大的田块,可用敌百虫(或辛硫磷、
DDV)拌油渣等制成毒饵,于傍晚撒入田间进行诱杀;对早播田,可通过灌头水进行淹杀。
4、甜菜根腐病:该病在各种植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发病率1-3%,最高5%。
重茬地、下潮地、苗期滴水的田块发病重。
预计,发病率在5%以上的面积将达到1万亩。
防治:发病田继续加强中耕,提高土壤通透性,推迟进水,抑制病害发生;滴灌田可在滴头水时,每亩随水滴入敌克松100克进行防治。
【本人点评】不管是哪种菜发生病虫害了对蔬菜的品质和产量的影响都很大,甜菜的病虫害不少,平时更是应该引起重视,上文本人为您介绍了一些甜菜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希望对您有帮助。
甜菜筒喙象Lixus subtilis Boheman在藜麦上大暴发张桂芬;张金良;万方浩;梅丽;冼晓青;董杰;郭自军【期刊名称】《植物保护》【年(卷),期】2017(43)2【摘要】Lixus subtilis Boheman,a weevil species recorded in the network of Potential Invasive Weevils of the World,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pests infesting sugar beet.Besides,this weevil species can feed on weeds belonging to families Chenopodiaceae,Amarantaceae and Polygonaceae.No harm has been reported on quinoa worldwide before.However,a serious damage to quinoa was firstly documented in Beijing,China in the end of July 2016.This paper is the first report to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the damage of L.subtilis toquinoa.Moreover,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weevil species were described,and the control measures were suggested.Furthermore,focuses of future research were proposed.The work should be benefit in preventing the further spreading and damaging of this weevil species and in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quinoa industry.%甜菜筒喙象是世界潜在入侵象虫网收录的一种重要象甲科昆虫,主要为害甜菜,以及藜科、苋科和蓼科的一些杂草,国内外未曾见有为害藜麦的报道,2016年7月下旬我们发现该种象虫在北京严重为害藜麦.本文首次报道甜菜筒喙象在藜麦上的发生为害情况,同时介绍了其形态识别特征、生物学特性,给出了防治建议,并提出下一步研究重点,为有效防范甜菜筒喙象的进一步扩散为害,保障我国藜麦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支撑.【总页数】6页(P202-207)【作者】张桂芬;张金良;万方浩;梅丽;冼晓青;董杰;郭自军【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农业部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研究中心,北京100193;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北京100029;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农业部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研究中心,北京100193;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青岛266109;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100029;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农业部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研究中心,北京100193;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北京100029;北京市延庆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10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19【相关文献】1.藜麦甜菜筒喙象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J], 张金良;梅丽;张桂芬;袁志强;郭自军;岳瑾2.甜菜筒喙象新疆发生初报 [J], 邱焯;刘凯民;高真;祝怀发3.藜麦田甜菜筒喙象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J], 张金良;杨建国;岳瑾;郭自军;袁志强;魏国树;梅丽;张奥;张桂芬4.甜菜筒喙象田间危害规律及消长动态 [J], 杨安沛;曹禹;孙桂荣;陈卫民;马俊义;王锁牢;张航5.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不同浓度防治藜麦甜菜筒喙象效果试验研究 [J], 张金良;梅丽;袁志强;张桂芬;岳瑾;白文军;张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博州甜菜主要有害生物灾害防治研究1甜菜主要有害生物灾害发生基本情况1.1甜菜主要有害生物灾害种类和分布甜菜是博州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在4万(667m2),甜菜主要有害生物灾害种类有立枯病、根腐病、褐斑病、白粉病和象甲,在博州两县一市甜菜种植区均有分布。
1.2甜菜主要病虫害历史发生规律和近年发生趋势1.2.1立枯病甜菜立枯病是苗期病害,主要在春季发生,为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
在博州甜菜种植区普遍发生,发病率10%~20%。
从种子发芽至幼苗出土后均可发病,发生期在4月底至5月上中旬,播种期早、湿度大以及下潮地、低洼积水地块发病较重,到甜菜4对真叶期随着气温的提高和稳定,病害停止蔓延发病。
春季气温持续偏低、降雨偏多,有利于立枯病的发生。
造成烂种、烂芽和幼苗烂根死亡。
近年,该病在博州为中偏轻发生,发生面积0.25万亩次,防治面积0.1万亩次。
1.2.2根腐病甜菜根腐病属土传病害,导致甜菜块根腐烂,地上部分叶片萎蔫。
在博州局部零星发生。
一般在土壤盐碱重、土质粘重、湿度大和地下害虫危害的地块发生较重。
病菌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从块根的各类机械损伤、害虫为害伤口侵入,在高湿条件下发病和蔓延。
该病的发病和流行主要取决于甜菜植株生长发育状况和环境条件,土壤盐碱重、土质粘重、土壤湿度大、通透性差、排灌不良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在6月底至7月初开始发病,近年该病在博州轻度发生,局部中偏轻发生,发生面积0.25万亩次,防治面积0.1万亩次。
1.2.3褐斑病褐斑病属于甜菜常发病害,在土壤中的病残体越冬,靠风雨、昆虫和田间操作传播蔓延。
在博州甜菜种植区普遍发生,7月初为发病始期,8月中下旬至9月初为发病高峰期,之后病害发生趋于缓慢。
该病的发病取决于温度,流行蔓延主要取决于田间湿度和降雨量的大小。
近年,褐斑病在博州为中偏轻发生,局部中度发生,在雨水较多的年份发病相对较重,发生面积2万亩次,防治面积2.5万亩次。
青海高原干旱地区藜麦害虫与天敌名录及5种害虫记述作者:李秋荣李富刚魏有海朱海霞来有鹏来源:《植物保护》2019年第01期摘要为了明确青海高原干旱地区最近几年引种的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上的害虫种类、发生规律、为害程度以及天敌资源种类,2014年—2017年我们对本地区藜麦田内的害虫及其天敌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统计,分别将它们整理成害虫、天敌名录。
截至目前,发现为害藜麦的昆虫36种,分属于5目15科,并未发现检疫性害虫,在藜麦田调查到天敌21种,分属于2纲7目12科,其中昆虫纲18种,蛛形纲3种。
本文弄清了藜麦上的主要及次要害虫种类,研究了它们的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明确了萹蓄齿胫叶甲Gastrophysa polygoni Linnaeus、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vittuta Fabricius、横纹菜蝽Eurydema gebleri Kolenati、菠菜潜叶蝇Pegomya exilis Meigen及宽胫夜蛾Melicleptria scutosa Schiffermüller等害虫的生物学特性与为害规律,分析了它们的可能重要来源途径。
鉴于本地区高寒、高海拔、盐碱、干旱的特殊生境,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针对藜麦害虫的绿色安全防控措施。
关键词藜麦;干旱地区;害虫;天敌;名录中图分类号:S 43文献标识码:ADOI:10.16688/j.zwbh.2018166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又称南美藜、藜谷、奎奴亚藜,为1年生藜科Chenopodiaceae 藜属Chenopodium 双子叶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海拔2 800~4 200 m,被印第安人奉为“谷物之母”,已有5 000多年的种植历史。
因其蛋白质、矿质元素、维生素B1和E、脂质及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均较传统谷物高[13],具有极高且全面的营养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被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列为宇航员长期从事太空任务的理想食物之一[4],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亦推荐其为适宜人类食用的全营养食品[5],并提出将2013年定为“国际藜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