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应用型大学服务社会发展路径探索——以绥化学院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45.73 KB
- 文档页数:3
黑龙江省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特色发展的路径选择[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社会服务特色是保证新建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推动地方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目前,黑龙江省新建本科院校在社会服务特色发展方面存在办学理念定位不明确、规章制度体系缺乏合理性和系统性、办学资源匮乏、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不明显等问题。
因此,必须从办学理念、规章制度的完善、寻求办学资源获取的多途径以及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寻找特色发展的突破口。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特色发展一、黑龙江省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特色发展的必要性为社会提供特色服务是新建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推进地方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因此,黑龙江省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的意义不容忽视,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保证新建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
黑龙江省新建本科院校是政府基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以及满足地方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而创建的,其设立的目的就是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播等社会服务,因此,黑龙江省新建本科院校为社会提供服务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如果新建本科院校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具有一定特色的社会服务,那么,其存在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地方政府就不会在财政和政策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对于新建的本科院校来说,资金缺乏将会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瓶颈问题。
而且,新建本科院校如果办学特色明显,在招生方面也会具有一定的优势,并通过学费获得可观的收入,进而为其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2.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高等学院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一方面,在人才强国、人才强省的战略下,新建本科院校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通过明确的市场定位,进行特色办学,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型人才,直接投入到地方的经济建设当中去,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直接的动力;另一方面,黑龙江省面临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任务,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黑龙江省的国有企业和一些中小企业都面临着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难题。
高校学报紧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可行性探讨——以《绥化
学院学报》为例
林超然;王海峰;郑丽娟
【期刊名称】《绥化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30)003
【摘要】作为绥化市唯一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期刊,作为绥化市城内宝贵的学术刊物,<绥化学院学报>可以也应该成为本区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和坚实阵地,成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理论舞台、决策参谋.它可以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有
所作为,这是地方高校学报必须担当的责任与使命,把实用性同学术性一同视为它重
要的价值体现,其实是高校学报的生存之道、发展之道、成功之道.
【总页数】2页(P32-33)
【作者】林超然;王海峰;郑丽娟
【作者单位】绥化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绥化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绥化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4
【相关文献】
1.高校学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行性探讨——以秦皇岛市为例 [J], 刘燕
2.论地方高校学报服务地方社会、办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性——以《惠州学院学报》学术特色建设的实践为例 [J], 肖力华
3.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评析——以《绥化学院学报》特色栏目为例 [J], 王海峰
4.地方高校学报理应服务地方经济——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为例 [J], 朱伟;仲崇民
5.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扩大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空间——《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服务地方的认识与做法 [J], 庞政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与自身发展良性互动的探究
--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
李雪峰
【期刊名称】《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方性”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目标,努力为区域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文化支持,在贡献中谋发展,在发展中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实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与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
【总页数】5页(P66-70)
【作者】李雪峰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海拉尔区 021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6
【相关文献】
1.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服务区域经济良性互动探析——以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汽车特色院校为例 [J], 邓志革;雷久相
2.偏远地区高等院校摄影专业教学改革探究——以呼伦贝尔学院美术学院摄影教学改革为例 [J], 白云翔
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能力提升路径探究——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 张德化;国海
4.草业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究——以呼伦贝尔学院草产品加工方向为例[J], 王伟;周天荣;乌仁其其格;肖燕子;张培青;贾玉山;格根图
5.差异化协同育人模式探究
——以呼伦贝尔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为例 [J], 曹宇;卜桂玲;王旭;田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方高校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策略【摘要】地方高校建设应用型大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出发,深入探讨了地方高校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必要性。
通过成功案例分析,揭示了实践探索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关于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平台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发展策略。
文章展望了地方高校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前景,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总结与建议。
本文旨在为地方高校建设应用型大学提供借鉴和指导,推动高校教育向更加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应用型大学、实践探索、发展策略、专业设置、师资队伍、科研平台、实践基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前景展望、总结与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地方高校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其人才培养方向和模式的变革亦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
传统的地方高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往往以知识传授和理论学习为主,注重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的产出,而应用型大学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与产业结合的教学模式,打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壁垒,促进校企合作共赢。
地方高校建设应用型大学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新方向和关注焦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地方高校建设应用型大学的路径和发展策略,对于促进地方高校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和发展策略探讨,为地方高校建设应用型大学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1.2 研究意义本研究探讨地方高校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建设应用型大学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适应市场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将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推动高等教育向实用性和行业需求方向发展。
作者简介:王斌,硕士,讲师,绥化学院。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应用型制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No.HGJXHC110251);绥化学院2011年教育教学改革资助项目:应用型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索(No.JS201124)。
文章编号:1672-6758(2013)01-0025-2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绥化学院为例王斌,张腾霄,赵东江,聂春红,白晓波(绥化学院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摘要:通过科学定位,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学生进行制药伦理思想教育,建构理论、实践相互渗透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能力培养和实践环节,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来构建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地方高校;制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8.4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纵深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
与国内一流大学和办学历史较早的老校相比,地方高校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绥化学院根据自身发展特点,确立了办学定位为“建设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学方向为“扎根绥化,面向龙江,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本文仅就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谈几点看法。
一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1.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人才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基层一线工作的本科层次人才为目标,所培养的本科人才相对于学术,更加突出应用;相对于学科,更加突出专业;相对于科学,更加突出技术;相对于深造,更加突出就业;相对精英教育,更加突出大众化教育。
2.依托地方,科学定位。
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历史较短,与研究型大学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生源水平、办学特色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不符合培养学科型人才的办学实际。
校地合作: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变发展的路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地方高校作为教育的基础设施之一,其应用型转型发展成为了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
因此,探讨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变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要发扬传统优势,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地方高校在应用型转型发展中,要发扬传统优势,注重教学和科研工作。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在城乡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地方高校要通过教学与科研的合作,提高地方教育质量,促进教育现代化,这是促进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深化产学研合作,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支持地方高校要注重产学研合作。
产业为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要将产业的需求和高校的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增加产学研合作力度,促进服务经济发展,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更好的支持。
三、发挥地方特色,打造地方特色学科和品牌地方高校要发挥地方特色,打造地方特色学科和品牌。
地方高校要围绕地方优势资源,建设一批和地方特色相关的学科和品牌,进一步提高学校学科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增加学校知名度,推动学校应用型转型发展。
四、深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提升学科交叉能力地方高校要深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提升学科交叉能力,实现学科协同发展。
学科交叉是促进学科的交流和融合,推动学科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提升高校的应用型水平,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路径,需要发扬传统优势,注重产学研合作,发挥地方特色,深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
只有不断推进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需求,发挥教育的作用,为地方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校地合作: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变发展的路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地方高校的应用型转变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紧迫问题。
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变的核心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的能力。
校地合作是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变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校地合作可以帮助地方高校了解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从而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
通过与企业、行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地方高校可以了解到实际应用领域的需求,明确学生需要具备的技能和知识。
校地合作可以帮助地方高校了解到企业和行业的需求,并及时调整相关专业和课程设置,使其更符合社会的需求。
校地合作可以促进地方高校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合作。
校地合作可以促进地方高校与企业、行业和社会组织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得教学资源可以得到更好的利用和共享。
企业可以提供实践环境和实践项目,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活动。
地方高校可以将企业的实践资源纳入课程设置,提供更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校地合作可以帮助地方高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通过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地方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校地合作还可以提供学生实践环境和实践资源,使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校地合作可以促进地方高校与企业和行业之间的深度合作。
通过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地方高校可以与其紧密合作,进行深度合作和共同研究。
地方高校可以通过校地合作为企业和行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为企业和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企业和行业也可以为地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支持和资源,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校地合作是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变发展的重要途径。
校地合作可以帮助地方高校了解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地方高校与企业和行业的深度合作。
地方高校应积极推进校地合作,促进应用型转变发展。
以应用性为特征的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路径探析[摘要]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联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应用性为特征的教学服务型大学,是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理性选择。
地方本科院校应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及其需求出发,明晰学校的发展战略与办学定位,通过校地互动、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构建具有地方产业特征与地方文化特色的应用性学科专业,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面向地方开展应用性科研与服务。
[关键词]应用型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路径立足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既是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的根本立足点,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办学定位和办学价值取向的根本依据。
由于自身的地方性、应用性以及所处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其需求的差异性等,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与办学定位理应融入地方、服务地方,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联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在履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性科学研究使命之外,尤其应利用自身的知识、智慧、资源等优势,强化和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在地方政府决策咨询与参考、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发展、地方文化建设以及企业技术升级与新产品试验开发等方面积极主动地提供服务,努力以服务来赢得政府与社会各方的支持,整合和利用政府与社会各方的资源,继而进一步促进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与科研水平。
一句话,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及其需求出发,建成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注重与强化应用性的教学服务型大学,是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理性选择。
事实上,自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来,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面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批高等教育界的学者和专家就针对我国高校趋同化办学、同质化竞争、人才培养与地方现实需求相脱节等问题,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要转变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从地方现实需求出发,从重构大学功能及其相应的组织制度与评价机制入手,走“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与发展之路,“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产出地方需要的应用性成果,大力开展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的各种服务活动,形成为地方全方位服务的体系”,在主动服务地方中办出自己的特色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