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棉花产销体系:改革变迁与主体构成
- 格式:pdf
- 大小:5.21 MB
- 文档页数:6
我成最大棉花产销国为何却无棉价话语权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今年我国棉花产量将略有减少,而需求仍在增长,另外,印度、美国等主要产棉国的天气不佳及其国内棉花自我保护政策的实施,导致国际棉花期货价格大涨——原材料价格涨了,工人的工资也在增加,纺织厂的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到今年9月,随着原材料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已经被挤到了盈利临界点上的部分企业开始面临开工即亏损的局面。
在我国棉花期货市场,由于缺少适度比例的套期保值,参与主体结构失调,投机比重过重,大量非理性的短期投机行为有可能使期货价格波动异常,影响了现有企业参与套期保值的效果。
“这件羽绒服打了七折还900多块呢,去年像这么一件衣服全价也不过900多。
”在西单做了6年服装生意的李先生告诉记者,调查的大部分卖家显示,几乎所有的衣服都在涨价,涨幅在20%左右,其中涨幅最大的是皮衣和羊毛衫。
“主要是受棉花涨价的影响。
”一家商场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去年底开始,棉花价格持续走高,目前的棉价已达每吨两万余元,比去年同期和今年初分别上涨58%和36%,这直接导致棉制品价格普涨。
迫于进货成本压力,服装经销商纷纷选择提高零售价。
近期,各类农产品价格的飙升,正深刻影响着市场和人们的生活,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今年我国棉花产量将略有减少,而需求仍在增长,另外,印度、美国等主要产棉国的天气不佳及其国内棉花自我保护政策的实施,导致国际棉花期货价格大涨。
纺织企业将面临亏损山东是传统的棉花产区,在鲁西棉花产区,多数企业在前期是按2万元的棉价签下了订单。
而如果按现在的棉花价格交付订单,企业将面临亏损。
“公司产品90%出口澳大利亚、日本等市场,棉花价格上涨导致棉纱价格同比上涨了60%-70%,这使得公司处于亏损状态。
”济南元首针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路明表示。
原材料价格涨了,工人的工资也在增加。
纺织厂的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直到今年9月份,随着原材料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已经被挤到了盈利临界点上的部分企业开始面临开工即亏损的局面。
美国国际贸易论文范文:阐述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之word版下载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之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之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美国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应对进口竞争的更普遍的保护措施。
于是,在美国的推动下,十六个主要的棉纺织品进出口国家于1961年10月签订了关于棉纺织品国际贸易的短期安排(STA)。
STA覆盖了六十四类棉纺织品,有效期为一年。
其关键特征是“市场破坏”条款:“市场破坏”威胁的存在将使进口国有权通过单边或协议方式要求出口国限制其出口。
不久,签字各方又【内容摘要】从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纺织和服装、机床、钢铁三个行业制定和推行贸易保护政策的历程来看,数量限制的保护主义做法只起到了暂时地有限的保护作用,并没有从根本上真正地提高产业竞争力。
因此,美国在对外贸易中所采取的保护主义政策并不能有效地应对外国竞争。
其国内基本产业竞争力的下降才是美国对外贸易不平衡理由的最主要理由。
【关键词】纺织与服装业;机床业;钢铁业;保护主义。
【作者简介】何柳,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地区国别史2008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亚太地区史、亚太经济关系史。
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为扭转后进工业国和发展中国家对美出口日益扩大的和美国贸易赤字持续增加的局面,美国在纺织和服装业、机床业、钢铁业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和检视美国在这三个行业制定和推行保护主义政策的理由和过程,分析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路径和结果。
一、纺织和服装业20世纪30年代,美国就已经是纺织和服装业的净进口国,同时已在担心来自低收入国家的行业竞争。
二战结束后,由于日本及其他纺织品出口国的生产能力在战争中被破坏,所以美国所面对的进口压力暂时得到缓解。
但是到了50年代中期,日本恢复了棉纺织业的生产能力,并重新开始向美国市场出口大量产品。
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距今约8000年前,中国原始农业产生(“南稻北粟”)。
早期农业体系需要精准的农时,催生出早熟的天文学、敬天观和祖先崇拜,产生了“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观。
这表明,我国的原始农业() A.促进了早期科技文化发展B.形成了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C.催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D.加速了阶级和早期国家出现2.《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都对汉代主要农作物的播种时间做了详细记载,据下表可知在此期间()作物名称《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禾种禾无期,因地为时,三月榆英时,雨,高地强土可种禾。
二、三月时雨降,可种植禾;四月蚕入簇,可种禾——谓之上时。
稻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
三月种秔稻,四月种秫稻。
三月时降雨,可种秔稻。
黍黍者暑也,种者必待暑。
先夏至二十日,此时有雨,疆土可种黍。
四月蚕入簇,时雨降,可种黍。
五月先后各二日,可种黍。
A.自耕小农稳定发展B.农时安排体现劳动智慧C.耕作技术明显进步D.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3.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
这些现象()A.缓解人口增长压力B.实现经济重心南移C.加速农产品商品化D.刺激重农政策变革4.清朝有人记载在陕鄂川三省交界地区,“山中多包谷(又称玉米)之家,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一户中喂猪十余口,卖之客贩,或赶赴市集,收益十分可观”。
这表明当时()A.人口与土地间矛盾日益突出B.三省交界处工商业市镇出现C.高产作物推动农副业商品化D.区域差异造成市集贸易兴盛5.康乾时期政府注重粮食调剂,国内地区间的粮食流通十分频繁。
另外,鼓励从暹罗(今泰国)、安南(今越南)输入大米,并减免外国船货税银。
这些举措主要反映当时()A.暂时放弃闭关锁国B.粮食商品化的趋势增强C.温饱问题基本解决D.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6.马铃薯于16世纪中后期从美洲传入爱尔兰,到17世纪末,“醋蘸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的主食,养的食物种类繁多,风格迥异。
提升棉花质量,推进常德棉花供给侧改革刘玉春;彭杰【摘要】常德市是棉花生产大市,近些年,棉花生产面积逐年下滑。
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常德市应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势,结合本地实际,通过调整棉花生产思路,加强棉花品种培育与筛选、实行标准化生产、改进棉花加工技术,积极支持棉花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通过采取改良品种、提升品质等措施,推进棉花供给侧改革。
【期刊名称】《作物研究》【年(卷),期】2016(030)006【总页数】2页(P641-642)【关键词】棉花;供给侧;结构改革;常德【作者】刘玉春;彭杰【作者单位】常德市农业委员会,湖南常德415000;常德市农业委员会,湖南常德4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6.12常德市是棉花生产大市,棉花常年种植面积近10万公顷,约占全省二分之一,棉花种植优势非常明显。
2011年,全市棉花种植面积10.96万公顷。
但从2012年开始,在其它农产品价格或多或少有所上涨的情况下,棉花的价格不仅上不去,而且还在不断下跌,导致棉农生产积极性不高,面积逐年减少。
据统计,2016年,全市棉花生产面积减少到4.5万公顷,比2011年减少了58.9%。
提高棉花质量,推进常德棉花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棉花是纺织工业以及医药、化工、国防工业等的重要原料,当前国产棉存在异性纤维污染严重、一致性差、品质不高等问题,不能满足纺织工业的需求。
近年来,国产棉花的库存增加量基本上与进口量持平,不存在棉花产量过多的问题,而是被廉价的进口棉替代了,归根结底,是棉花产品的竞争力不强所致。
因此,推进棉花供给侧改革,就是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按照纺织工业的需求,调整棉花生产思路,加强行业间的交流,生产更多质量更高的产品。
1.1 加强棉花品种培育与筛选国产棉花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质差,高品质的棉更加缺乏。
姚穆认为,中国当前棉花品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纤维品质无法适应中国棉纺生产的要求,纤维变粗、变短、强度变低,无法用于生产精细棉纱;二是株高、株型不适应当前机采棉的要求,株高偏高、第一果枝距离地面太近,果枝上倾,易增加异性纤维;三是棉花不孕籽率高[1]。
《沉重的棉花》案例分析报告摘要:本案例阐述了建国以来我国棉花产业的历史和棉花价格形成机制的变迁,并就此分析了国家政策对棉花价格、棉麻公司、纺织企业和农民的不同影响。
本文意图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论述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的目标选择及对相关行业的影响,并借此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棉花、价格、国家政策、供需、影响第一部分案例概述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棉花产业和与之相关的纺织工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中国棉花资源十分紧张,我国棉花市场一直处于政府严格的计划管制之下。
在供给短缺的情况下,政府对棉花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禁止自由买卖。
1978年,在中国政府逐步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市场机制的作用开始显现,并逐渐增强。
政府为抑制棉花市场价格波动,反复多次调整棉花政策,对棉花收购、流通等领域加以干预,并从1999年开始对棉花市场管理方式进行了彻底的突破性改革,但种种做法都未能消除棉花市场的波动,还使政府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并直接导致了纺织行业、农民、监管部门、农业部门、棉麻公司的强烈怨言。
第二部分案例分析一、解读分析案例背景信息(一)1984年以来我国棉花价格的四次波动第一个波动周期(1984—1988年):由于国务院于1978年以后多次提高棉花收购价格,并辅之多种生产扶持政策,棉粮比价高达8.7:1,1984年全国棉花总产量达到625.84万吨的历史最高点。
由于棉花产量严重超过消费需求,造成库存大幅度增加,不仅现有仓储能力无法承受,而且占压了巨额资金。
结果棉麻公司在棉花收购中出现拒收、限收、打白条现象,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卖棉难”。
为解决棉花生产过剩,从1985年起,棉花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定购以外的棉花允许农民上市自销。
从1986年起下调了棉花收购价格,棉粮比价下跌到6.6:1的历史最低水平,这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植棉积极性,导致生产萎缩。
1987年棉花供需出现缺口,棉麻公司抬价抢购棉花,农民待价惜售,棉花市场出现第一次“买棉难”。
2017.05(总 457)地■參哀邊World Agriculture美国棉花产销体系:改革变迁与主体构成奪汪海霞苗海民王力(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石河子832000)摘要:棉花产销体系是美国农产品中最为高效的产销体系之一。
美国的棉花产销体系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具有启示意义的经验。
本文从改革变迁和主体构成两个方面,深入分析美国棉花产销体系主要做法和可取经验,以期为中国棉花产销体系改革提供借鉴。
研究发现,先进的生产、市场和储运体系,以及政府和法律法规的有效支持是其发展成功的关键。
基于美国棉花产销体系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棉花产销体系的特征,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优化中国棉花产销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美国;棉花产销体系;改革变迁;主体构成;建议DOI:10. 13856/.c n ll-1097/s. 2017. 05. 012棉花是中国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物资,而棉纺产业一直也是中国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并 为中国出口创汇做出过重要贡献。
棉花市场发展得健康与否,关乎中国边疆人民的基本生计和社会稳定。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大面积种植棉花,并呈较快的增长趋势。
由于棉花产业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中国基本尚未完全放开对棉花市场的调控,其产销体制先后经历了国家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时期、供销社与市场并存的双轨时期和由国家大规模收购的收储时期。
可以说,棉花的生产流通一直处于中国政府的严格管制之下,产业的发展情况与政府政策息息相关。
自改革开放以来,棉花一直是中国纺织品的主要原料。
但由于近几年市场管制及纺织配棉技术等问题,导致棉花在纺织品中的使用占比大幅下滑。
棉花流通资源的配置和营运是否高效,一直是影响广大棉农收人和棉纺服装行业盈利的关键因素,所以政府管制和市场逐利行为间存在着博弈机制。
虽 然在流通方面,市场已经成为进行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但由于政府管制的存在而导致的市场失灵也比比皆是。
一方面,涉棉相关管理部门之间存在对市场现状认知的不一致性;另一方面,市场供需之间信息也不对称,这最终导致了政府管制下的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往往表现为博弈下囚徒困境的均衡,如临时收储政策导致的市场和政府管制的双失灵。
此外,低效率的市场资源配置所形成的均衡,已经 成为影响中国棉农收人可持续增长和保持棉纺服装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最大障碍因素。
作为世界棉花市场资源配置高效率均衡的成功范例,美国的棉花流通体制中有很多值得中国学习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对于当前中国的棉花流通体制优化改革具有十分重基金项目:本文是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课题(201505803)资助的研究成果之一。
73也■參哀邊World Agricultui2017.05(总 457)要的借鉴意义。
1美国棉花产销体系的变迁与特征作为美国最重要的大宗农产品之一,棉花,尤 其是皮马棉和陆地棉这两个品种,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经久不衰的市场竞争力。
美国皮马棉和陆地棉的生产商和销售商已经主宰棉花国际贸易数百年,使 得美国的棉花产销体系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有效率的农产品产销体系。
美国棉花产销体系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以下3个时期。
第一,早期(7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最早 在1607年,在弗吉尼亚州的杰姆斯顿开始种植棉花。
在大英帝国时期,棉花产销体系是由以农奴制为基础的种植园生产体系、小规模收购商、贸易商(商船主)和利物浦港的棉花交易所所构成的流通体系组成。
随后,美国南北战争直接导致了有百余年历史的、以农奴制为基础的种植园体系瓦解,以自 耕加雇工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开始成为棉花生产经营的主体。
《宅地法》基本上奠定了美国的大农场制度,大批黑奴得到土地转为农民,数量最多时几乎占到美国棉农人数的50%。
而《莫里尔赠地法案》的通过,则为现代科研服务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这一时期,农业试验站和推广服务机构在美国大量建立,美国的棉花生产体系中融人了政府主导下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近代(0世纪初至20世纪90年代)棉 花生产技术的更新和迭代成为推动美国棉花产销体系发展的最大力量。
1922年现代锯齿轧花机的出现和1944年首次机械采收的成功,解放了大量劳动力,大大提升了棉花生产的劳动生产率。
在资本一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模式下,美国农场规模扩大速度惊人,使得大农场成为棉花的主要供给者。
在流通领域内,两次世界大战迫使利物浦让出了世界棉花贸易中心的地位,1914年颁布的《棉花期货法案》使得纽约取代利物浦成为世界棉花贸易的中心。
信 息技术发展和市场发展的需要,使得期货贸易成为后来棉花流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大大加速了流通企业的整合,大型棉商逐渐演化成为贸易的主力。
第三,当代(0世纪90年代至今)在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是美国棉花生产行业协会组织力量的大大增强。
行业协会利用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一 74 一极大地影响着美国农业法案的制修订,使得一系列法案和计划相继出台,而这其中棉花补贴是主要内容之一。
尤其是1996年通过的《联邦农业促进和改革法案》,堪称是美国最现代的农业法案,具有 里程碑意义,代表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
该法案降低了农产品计划中的“贷款率”,采取“直接补贴”,同时取消了棉花的休耕面积计划。
2002年出 台的《农场安全和农村投资法案》,则通过提供“销售贷款补贴”“直接补贴”和“反周期补贴”支 持美国棉农。
2008年美国出台的《食物、环境保护与能源法案》中,“直接补贴”和“反周期补贴”水平基本保持不变。
补贴已成为美国棉花产销体系的核心内容。
在这一时期,一方面由于美国棉花的种植业市场调节力度加大,植棉面积不断下降,从1995年最 高峰的超过16 931千英亩(1英亩〜0• 405hm2)下 降至2015年最低点的8 581千英亩,下降幅度达49. 3%。
虽然2016年植棉面积又升至10 075千英 亩,但是还是处于历史低位(图1)。
另一方面,种 植农场结构则逐渐从自由竞争市场发展至寡头垄断竞争市场,体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中大型规模农场的数量占比逐渐增加,而小型规模农场的数量占比逐渐减小。
如销售额高于25万美元的农场数量的占比从1996年6. 6%增长至2015年的12. 4%;而同 时期销售额低于25万美元的农场数量的占比从93. 3%下降至 87. 6%(表 1)。
由前文可知,美国棉花产销体系基本是在有限的国家宏观管制下,主要由“大农场+大棉商”的寡头竞争市场结构所掌控。
大农场与大棉商各自组成联盟组织:生产合作社和商业协会,通过联盟组织与政府有效协商合作,共同决定国内棉花资源配置,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全过程发挥监督和引导作用。
政府负责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给予棉农相应的财政补贴,基本不直接干预棉花价格的形成,棉花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美国农业部下属各级服务机构负责提供供需双方所需的市场信息、种植 加工技术服务等,并制定、实施棉花调控政策,从 而避免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政府管制失灵,实现对棉花生产流通全过程的有效控制干预。
各行业组织与美国国会共同参与制修订相关农业法案,法案对政府财政支出和各流通主体市场行为进行约束。
2017.05(总 457)地■參哀邊World Agriculture图11970—2016年美国棉花播种面积的变动趋势数据来源:https:///.表1美国农扬数量与规模项目1996 年2000 年2004 年2008 年2012 年2013 年2014 年2015 年农场数量(万个)1722丄22062丄3204205205203不足5万美元(%)77. 776. 076. 476. 574. 974. 673. 272. 9 5万〜24. 9万美元(%)15.617. 715. 913. 613. 413. 514. 514. 7 25万〜49. 9万美元(%) 3. 9 3. 7 4. 2 4. 4 4. 4 4. 5 4. 6 4. 6 50万〜99. 9万美元(%) 1. 81. 7 2. 0 3. 3 3. 4 3. 2 3. 5 3. 9高于100万美元(%)0. 90. 81. 5 2. 1 3. 9 4. 1 4. 2 3. 8注:除第二行外,其他的指标为不同销售额农场数量占农场总数量比例.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所和美国统计局,1996—2015年数据来源于2016年11月30日美国农业资源管理调查报告.2美国棉花的产销体系主体构成分析2. 1大棉商主导下的寡头竞争市场经过200多年的市场兼并与竞争,全美国已形成控制市场的几十家寡头棉商,棉花经营体量比较大的棉商有达利文公司、路易达孚公司、嘉吉公司、威尔 兄弟棉花公司、爱伦堡公司等,几乎均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百年企业。
在缺乏纺织产业的棉花市场条件下,美国形成了以棉花出口为导向的产业模式。
美国 各大棉商在正常条件下均可以轻松获得棉花的进出口经营权,使得各大棉商发展成为跨国国际公司,以实 现世界棉花资源的高效率配置。
美国排名前10的棉 商几乎垄断了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其中最大的棉商如达利文公司、路易达孚公司、嘉吉公司、保罗•赖因哈特公司、爱伦堡公司等几乎垄断了全美国棉花贸易,出口贸易则完全被市场寡头公司控制。
棉花是大宗农产品,需求弱弹性而供给强弹性的市场属性十分显著,在发散型蛛网模型的作用机理下价格波动大,市场风险极高。
因此,平抑市场风险就成为各大棉商市场交易的动机之一,这使得可以平抑市场价格波动的期货市场逐渐发展起来,并带动和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期货操作经理人市场。
棉商可适当地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之间进行操作,以实现“套期保值”的目标。
由于在期货市场操作时需要丰富的市场经验和高超的技巧,使得 期货操作经理人较为稀缺,因此,各大棉商都十分重视期货操作经理人的引进和培养。
高效可靠的信用体系也是美国棉花市场发展的重要支撑。
规范的棉花现货贸易往往以书面传真合同作为购销凭证,甚至部分场合下的非正式口头约定也具有一定契约性,可靠的信用体系保障了交易双方极少发生故意的违约行为。
针对市场违约行为,美国也形成了惩罚机制,如美国棉商协会以及其他一些棉商协会会列出相关的黑名单,发生此类违约行为的企业会被World Agricultu]2017.05(总 457)公示,而黑名单中的棉商的交易障碍增大。
这对棉商的毁约、败德行为具有很强的约束力,极大降低了交易成本,稳定了价值链关系。
2.2开放发达的市场机制美国是世界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拥有成熟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棉花作为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农产品,其交易规则和市场机制较之其他作物和其他国家更为完善和成熟。
首先,市场是配置棉花资源的最基本手段。
开 放有序、自由竞争是美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基本原则,对潜在的从事棉花经营的主体来讲,并不存在其他太多的市场准人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