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工人储蓄制度分析及检讨——基于社会保障学视角
- 格式:pdf
- 大小:483.28 KB
- 文档页数:6
职业是劳动分工的产物,也是劳动者在社会活动中获得生活来源、实现自身价值的依托。
①职业参与的直接目的就是获得职业收入。
收入是影响个人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与职业认同、职业忠诚等密切相关;②其部分折射出社会对职业的认可程度,反映一段时期职业的社会地位,驱动着求职者权衡职业利弊与劳动力市场运作。
③因此,对职业收入的讨论,是解释职业发展程度的重要维度。
在中国出版史上,文人在叙述自己从事出版工作的动机时,往往强调献身文化教育事业的理想信念,而将收入等经济要素置于次要或隐晦的位置,这是因为他们面临着文化抱负和金钱需求之间的现实张力。
④这种叙述倾向导致客观经济环境在讨论中被略过或较少提及。
职业意识增长确实是促成近代出版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但是民国时期出版业能够凝聚庞大的编辑人、书店店员和印刷工人群体,诸多政学界名流均有出版从业经历,这样空前的职业吸引力和影响力仅凭内在动力难以解释,研究者需要将目光投向职业发展的客观条件,收入就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民国时期出版从业者的收入、地位与择业:以大型出版企业职工为中心的考察张志强任同王莉内容摘要:职业收入是推动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民国时期,供职于大型出版企业的从业者普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社会地位。
编辑类从业者的收入处于出版行业上游,出版行业技术工人的收入普遍高于其他低级职员,整体体现出社会对脑力劳动、技术劳动价值的认同。
从业者收入普遍高于、部分远超城市职工平均收入。
对比民国时期其他行业的收入分配,出版行业从业者的财富较为分散,而其职业地位相对集中于社会中上层,这使得从业者更容易实现社会阶层的上升流动。
出版从业者的收入、人数和生活水平偏向于“纺锤形”分布,他们大致可以体面生活或糊口。
民国出版业利用收入调节求职者的分布与流向,强化从业者的职业认同,笼络劳动力市场中的通用型人才,形成了空前的职业吸引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 出版从业者;职业收入;社会地位;职业选择;职业心态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出版学学术史文献整理、研究与资料库建设”(编号:21&ZD321)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4.05.006目前已有研究关注到中国古代写刻工群体的工价和生活,⑤讨论了近代出版从业者中编辑的收入情况。
浅谈民国时期劳资关系【摘要】发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的三友实业社停业纠纷是民国时期影响巨大的劳资双方争议案件。
由于其持续时间之长,涉及范围之广,因而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和谐的劳资关系本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可劳资双方的利益冲突又使纠纷争议成为常态。
本文正是以三友实业社长达两年之久的纠纷案为例,浅谈民国时期劳资关系的矛盾发展及中间组织、地方政府等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劳资关系工会地方政府三友实业社为上海市著名民族棉纺织企业,创办于1912年,以毛巾、棉布为主要产品,其产品质量上乘,又因九一八事变后上海各界民众的抵制日货运动而进一步崛起,因而产品风靡全国,利润颇丰。
三友实业社招收工人时为了利于工厂的发展进步因而偏好招收知识性青年,可这在另一方面又由于青年易受新思想感染,加之工人队伍的发展壮大,使该厂工会组织发展健全。
这也为日后劳资关系紧张的一大原因。
自1932年日本人纵火三友实业社后,日军以三友社与日僧冲突为借口,发起一二八事变。
事变发生后,该厂被迫停业,工人先后逃离工厂。
淞沪停战协定签字后,日军撤离,工人陆续返厂。
但三友实业社资方无意使沪厂复工,准备将经营中心转移至杭州分厂。
劳资双方因而就沪厂是否复工问题发生争执。
纠纷持续时间为1932年5月至1933年底。
在此期间,三友社工会多次组织工人与资方谈判无果,便向上海市政府、社会局多次呈文请愿。
上海市政府以维护自身利益为前提、为保证自身权威形象亦多次出面调停。
然而由于地方政府办事效率较低,加之资方态度强硬及相关劳资法律并不健全,致使本应尽快解决的争议一再拖延。
由于地方政府调停无果,工会向中央国民政府上告的同时又组织绝食团以煽动社会舆论。
在社会舆论的支持及国民中央的严令督促下,上海市政府确实有所作为。
其具体措施包括修改《劳资争议处理法》将任意仲裁改为强制仲裁,特一法院以查封三友社为惩戒办法的强硬措施。
然而中央的介入并未使事件平息下来,资产阶级团体认为中央政府有失公允,阻碍国货的发展,因而一致反对。
江西社会科学民国地方政府对劳资争议的调处———以三友实业社劳资纠纷案为例■鞠冬莲彭贵珍周世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政府担负劳资争议调处的主要责任。
在三友实业社劳资纠纷中,上海地方政府各部门一直奔走于调处第一线,市政府多次下达批文,社会局奔走于劳资之间,地方法院12次开庭执行仲裁决议。
可是,貌似积极排解纠纷的地方政府以维护自己的权威为出发点,以维持社会稳定为目标,很少顾及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因而未能真正担当起公平裁判的角色,也未能驾驭案件的走向,而其办事效率低下、调停政策游离,导致案件久拖不决和弱势的劳方失败。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政府;调处劳资争议[中图分类号]K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1)06-0140-05鞠冬莲(1973—),女,江西中医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彭贵珍(1971—),女,江西中医学院思政部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周世新(1964—),男,江西中医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政治。
(江西南昌330004)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上海劳资争议研究”(项目批准号:08JC770009)的阶段性成果。
劳资关系是近代中国城市社会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和谐的劳资关系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可是,劳资之间利益上的根本对立导致劳资争议成为劳资关系的常态。
正确处理劳资争议,将其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限度是现代政府的基本任务。
南京国民政府在处理劳资争议方面颇有成效,它不仅颁布了一系列规范劳资关系的法律法规,而且确立了以地方政府为主要角色的劳资争议调处机制,大部分劳资争议在地方政府的调处中得到解决。
①可是,在劳资争议调处中扮演主角的地方政府是否依法办事?是否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引起研究者足够重视。
本文以历时近两年、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都曾深陷其中、引起上海劳资双方尖锐对抗的三友实业社(以下简称“三友社)劳资纠纷为切入点,以在此案中担任调处主角的上海地方政府为考察对象,②尝试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
第36卷第1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 36,N o .1009年1月Journa l o f S i chuanN or m a l U niversity(So cia l Sc i ences Editi on)January ,2009国民政府与抗战时期的劳工福利江 红 英(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成都610031)摘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认识到改善劳工福利与抗战有着密切关系,认为它不仅能够为抗战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还能够巩固国民党统治,调和劳资矛盾,增加生产,适应战时需要等,因而采取了一系列改善劳工福利的举措,从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到制定一系列法规,并采取了实施工矿检查和 职工福利金条例 ,设置职工福利委员会、职工福利社等重要措施。
这些举措取得了一定效果,稳定了社会秩序,支撑了抗战,使劳工福利有所改善。
但从总体上看,国民政府的劳工福利政策贯彻乏力,劳工的福利水平依然低下。
关键词: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劳工福利中图分类号:K 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 5315(2009)01 0126 09收稿日期:2008 08 28基金项目:本文为西南交通大学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06C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江红英(1966 ),女,四川成都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研究。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社会部官员张永懋曾对 劳工 概念作如下解释: 所谓 劳工 ,系指被雇用从事生产有经济价值的物品或担任劳务并领受工资之人。
[1]253社会部另一位官员谢征孚则阐述了国民政府所谋的劳工福利: 借工厂法、矿场法限制劳动年龄、工作时间及工资给付等;以劳工制度预防并救济劳工之疾病、伤害、失业与老年之贫穷等;以团体协约法及劳动契约法保障其工作权 ; 改善他们的生活,如组设生产、消费、运输、信用等合作社,改良农业或手工业技艺,办理农工补习教育、卫生、体育、娱乐、食堂、宿舍、家庭住宅、子弟学校、托儿所及职业介绍所等 [1]4。
民国时期劳工教育制度建设及其影响作者:李忠来源:《职教论坛》2010年第04期摘要: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为界,民国劳工教育可划分为早期和晚期。
早期劳工教育无法律而有相应制度,劳工教育实施视企业主或行业负责人对劳工教育与企业发展关系的认识程度及劳工对教育的需求程度而定,带有自发性特点。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颁布了大批劳工教育法律、法令、实施细则,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劳工教育法律体系,并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劳工教育职能部门,承担劳工教育职责成为企业的法定责任,劳工教育带有强制性得以普遍展开,并取得一定成绩。
然而,由于劳工教育法律本身及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最终使劳工教育走向自己的反面而陷于失败。
民国时期劳工教育的失败,不意味着劳工教育没有成功的可能,民国时期劳工教育中积淀的思想资源和域外劳工教育的实践经验,为今日劳工教育的成功提供有益参照。
关键词:民国;劳工教育;法律;述论作者简介:李忠(1972-),男,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史、教育社会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民国时期劳工教育问题研究”(批准号:EKA0702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0)04-0089-08劳工问题是缘起于产业革命而引发的社会问题,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到20世纪初,中国劳工问题“渐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中国劳工问题之解决,在目前已不容忽视”。
[1](P序1)劳工问题涉及工厂法、劳工运动、劳工福利等一系列问题,解决劳工问题有改良工作条件、减少工作时间、实施科学管理等多种方案。
由于劳工生产能力与劳工地位、劳资关系及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因此劳工问题的症结即在于提高劳工的生产能力,劳工教育被当作解决劳工问题的主要方式和根本手段,“劳工问题,在世界各国均极为迫切,其解决途径不止一端,然成年劳动教育之设施,实为根本之企图,各国对此方面之努力,均已有相当效果可观。
中国保障史——民国时期社会保险期刊、文献查找姓名:高帅学号:201408406272014级政管院六班文献1.民国社会保险实践及我国台湾地区社会保险法制之展开【作者】郑尚元;【机构】清华大学法学院【摘要】清末民初已有社会保险立法的主张,尤其是南京政府深受《劳动法典》(草案)的影响而有单行零散的立法,却因政治、经济、法治等践行社会保险条件的缺失而鲜有实践。
随后,台湾地区的社会保险立法渐次展开,在先形成劳工保险、公教人员保险、军人保险及农民保险等格局的基础上,又颁布全民健康保险法、国民年金法,至此我国台湾地区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法制已经建立并将慢慢整合。
【关键词】民国时期;台湾地区;社会保险法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保险法基础理论研究”(12BFX091)的前期成果;清华大学人文社科振兴基金研究项目“社会保险法总论”(2011WKZD004)阶段性成果2.民国时期的人口迁移与社会保障立法【作者】张亚飞;【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摘要】民国时期天灾连年,战乱不断,粮食减产,造成了中国近代史上连续不断的人口迁移,引发了土匪猖獗、疾病横行、社会动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对社会秩序造成了极大冲击。
民国时期的社会保障立法有得有失,对当今中国的社会保障立法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民国时期;人口迁移;社会保障;3.一种特殊“保险”事业的历史解读——以民国时期的广西水利事业为视角【作者】张恒俊;卢勇;【机构】湖南科技学院;湖南科技学院湖南永州425100;湖南永州425100;【摘要】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
水利事业是一种特殊的"保险"事业。
民国年间,广西地方当局认识到对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意义,把水利作为抵御水旱等自然灾害、保障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并从社会保险的角度来看待水利事业,用水利来安定社会。
本文以民国时期广西水利事业为视角,从水利的修建、水利理念及水利兴盛的原因三个方面,对水利这一特殊"保险"事业进行历史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