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围栏养殖田螺的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1
稻田养殖田螺技术田螺有多个品种,其中中华园田螺螺壳薄,壳口周围有显著黑色边缘,中国园田螺壳口上无明显黑色边缘,而且壳较厚很时候作为稻田混养。
接下来我们就要来为大家介绍这种稻田养殖田螺技术,有想做稻田养螺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水田选择要选择水源条件好,阳光充足,土壤腐殖质多的烂泥田,冷水田为好。
而且要靠近山边,以免外田农药水流入,危害田螺。
放养前准备1、加高加固田埂。
田埂高40厘米以上,四周用网围住,上端高出田面20厘米,下埋泥15厘米,可防田鼠、蛇等敌害入侵。
2、清田消毒。
消毒药用生石灰,亩用量50-75公斤或漂白粉每亩15-20公斤,溶水泼洒。
3、施有机肥。
消毒3-4天后,在田中施有机肥,肥料用鸡粪和切细稻草按3:1比例混合成基肥,按每亩300公斤数量在田中堆几堆,使肥料发酵腐烂,减少影响浮游生物生长的有害物质。
5-6天后,将基肥施撒均匀,然后大田进行翻耕平整。
4、开沟。
沟总面积占水田面积10%左右。
沟形式随田而定,可开“一”字、“十”字,环形沟等,其中中央沟深度要达到30-50厘米,宽50-60厘米。
5、安装拦螺栅。
田螺也会逃逸,特别是晚间雷雨后田螺最会逃逸。
防逃方法可在进出水口设密网,防止田螺外逃。
田螺的放养分放幼螺、成螺两种情况。
放幼螺,规格5克左右,亩放种25000-30000只,计重量125-150公斤;放螺种,规格10-15克,亩放种30-50公斤,放养时间,单季稻栽插前放养,放养位置以沟为主。
田螺的饲养管理1、投饲:1天1次或2天1次。
在适温范围内(20-28℃)田螺吃食旺盛,每隔2天1次,每次投饲量占螺体重的2-3%;水温15-20℃或28-30℃每周2次,每次用量为螺体的1-2%;水温低于15℃或高于30℃则停投或少投饲料。
饲料也可用混合料投喂,配方为玉米20%,鱼粉20%,米糠60%.2、稻田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巧施化肥,如用尿素控制在每亩10公斤以下,过磷酸钙15公斤以下,做到量少次多,严禁用碳酸氢铵。
田螺人工养殖技术的四个方面田螺人工养殖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养殖场地想要规模化养殖田螺,可专门建池养殖,田螺池可以是土池,也可建水泥池。
商品螺池面积以100平方米左右为宜,种苗池以40平方米较好,便于饲养管理。
池深70~80厘米,池底铺20厘米厚肥土,供田螺栖息和生活。
水深保持40~50厘米,池的两端设进水口和排水口,均应安置铁丝网或塑料网防逃。
利用稻田养殖田螺,不能施农药,也不能犁耙,要施有机肥。
二、种螺投放种苗一般到稻田、池塘、沟渠收捡。
要选择壳色淡、壳薄、体圆、个大、螺壳无破损、壳口圆片盖完整的作种螺。
田螺雌雄有别,雌螺个大体圆,头部左右两侧触角大小相同且向前方伸展;雄螺个小而长,头部右触角较左触角粗而短,末端后右内弯曲,弯睡部分为生殖器。
大部分地区3~11月均可以投放养殖,每平方米放养100~150个种螺,在天然水域内每平方米投放20~30个种螺。
三、饲养管理1.施肥投饵养殖池先投施些粪肥,以培养浮游生物,为田螺提供饵料,施肥量视螺池底质肥瘦而定。
田螺放入池后,投喂青菜、米糠、蚯蚓、血粉、玉米、豆饼、鱼虾杂碎及动物下脚料,投限量视田螺摄食情况而定。
按田螺总量的1%~3%计算,每2~3 天投喂1次,投喂时间为每天上午。
如果发现田螺壳圆片盖陷入壳内,说明饲料不足,螺饥饿,应增加投喂量;如果田螺壳口圆片盖放缩,肉质溢出,则说明田螺缺钙,应在饲料中添加淡鱼粉、贝壳粉。
投饵的位置不必固定,当温度低于15摄氏度或高于30摄氏度时,不需投饵。
2.水质调节田螺最适应的池水pH值为7~8。
pH偏低时可每平方米施生石灰0. 15~0.18千克,隔10~15天施1次,水深保持25~30厘米。
繁殖季节保持池水流动,特别是高温季节,采取流水养殖为好,水质不洁净要及时换注新水。
3.越冬管理冬季气温低,水温下降到8~9摄氏度时,田螺开始冬眠。
田螺在越冬期不吃食,但养殖池仍需保持水深10~15 厘米,每3~4天换1次水,以保持适当的含氧量。
人工防自然塘养田螺新技术田螺既是人们喜爱的健身食品,又是饲养肉食性鱼类的饵料。
因过度捕捞,自然资源日益锐减,发展田螺养殖前景看好。
近年来,我镇大力推广人工仿自然塘养田螺,即在塘中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种植少量水草为田螺栖息和避暑,放置一些树枝和石块等供田螺在不同的水层立体栖息,有条件的可在塘中安装增氧机。
田螺生活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一般667平方米产量可达800千克~1000千克。
这是农村致富养殖的好门路。
一、基础设施1.池塘条件。
要求不高,面积可大可小,一般鱼塘均能养螺。
主养田螺的高产池塘要求有较好水源和水质。
池埂宽1米以上,进、排水便利并设置拦网防逃。
能保持池水水深1米~1.5米。
池塘底泥较肥但不宜太深。
2.池塘消毒。
放螺前7~10天,清除养螺池中过多的淤泥,维修和夯实池埂,疏通进、排水渠。
然后池塘消毒,即按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75千克化水全池均匀遍洒,或带水按每667平方米1米水深用100千克生石灰化水全池均匀泼洒。
3.施足基肥。
以发酵的猪鸡粪肥作基肥,每667平方米用量200千克~500千克,若底泥肥,则用量少;底泥瘦则用量多。
二、苗种放养。
选择个体较大,贝壳面完整无破损,受惊时螺体快速收回壳中,厣有力地紧盖螺壳口的个体作为螺种。
螺种放养既可一次性放足,也可分批多次放入,每667平方米放养个体重10克的螺种100千克~150千克,并按每667平方米配养20~50克的鲢鱼种20~50尾,20~50克的鳙鱼种5~10尾,以调水质,不宜放养青、鲤、鲫、黄颡鱼等肉食性鱼类。
螺种放养时间为3~5月。
另外,如年底冬季种螺来源广,也可与鱼类一样"冬放"。
三、饲养管理1.投喂饵料。
人工投饵品种主要有米糠、麦麸、菜籽饼、豆渣和动物下脚料等。
水温15℃以下不喂,水温20~28℃最适合田螺摄食和生长,需大量投喂,每1~2天于早晨或傍晚投饵1次,在固定的食场将饵料遍撒。
2.看水追肥。
养螺水色以茶褐色或淡绿色为佳,透明度20~30厘米,并达到同养鱼优质水体"肥;活、嫩、爽"的要求。
S h u i c h a n y u y e种植稻谷的同时养殖田螺,是种养结合的一项产业。
发挥利用了田螺食性杂,生长快,适应性强、易繁易养,喜荫怕光的特点。
田螺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还具有明目,清热和利尿功能,既是人们上等的优质水产品和保健食品,也是畜、禽、鱼类喜食的动物性饲料。
采取山区稻田养殖田螺可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具有生长周期短、病害少、易管理,农户利用稻田养殖田螺,可以提高稻谷产量,可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还可以获得大量优质的商品田螺,且投入少、效益高,是一条比较适合农村快速脱贫增收致富的项目。
一、田螺的市场前景因田螺肉味鲜美清甜,并且具有丰富的营养,广泛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近些年来在各种街头夜市,经常会看到吸食田螺的顾客,这已经成为一种享受。
研究发现,田螺肉富含蛋白质、脂肪、铁、钙、磷、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还具有很好的利尿及明目功能。
另外,在稻田中养殖田螺,田螺的排泄物可以给水稻提供肥料,水稻又可以为田螺避暑,这既可以提高稻谷的产量,又可以得到肥美的田螺,并且投入量少收益高,是一举两得的方法。
二、水稻的种植与稻田的选择首先,不仅要选择矮秆、易栽插、抗倒伏的水稻品种,还要挑选抗虫害性能强的、产量高的优质品种。
一般来说,养殖田螺的坑沟占稻田面积的5%-10%。
为了弥补田螺所占用的面积,需要充分利用边角的地方种植水稻。
对于稻田的选择,首先要选择水质好的稻田。
影响田螺生存的关键因素就是水质,这决定了田螺能否高产。
田螺像鱼一样用腮呼吸,若水中含氧量过少,田螺就会窒息而亡。
所以一定要选择含氧量丰富的水质,并且水源充足,水质好无污染,排水进水都方便。
可以利用水渠引进无污染的水库水或者山泉水,水能够呈现流动的状态。
其次,要选择土地好的稻田。
要求土壤肥沃,保水性能好,无冷浸,向阳背风,遭遇涝灾能不淹,遭遇旱灾能不干。
最后,要求无污染。
养殖田螺的稻田一定要避免使用的化肥和农药的残留,还要避免对田螺过度喂养而造成营养过剩的情况,继而导致藻类和微生物生长旺盛,影响田螺的发育。
稻田田螺养殖技术要点稻田养殖田螺有多个品种,中华园田螺螺壳薄,壳口周围有显著黑色边缘,中国园田螺壳口上无明显黑色边缘,而且壳较厚。
永嘉山区稻田自然生长田螺大多是中华园田螺,其养殖技术要点如下:1、水田选择:要选择水源条件好,阳光充足,土壤腐殖质多的烂泥田,冷水田为好。
而且要靠近山边,以免外田农药水流入,危害田螺。
2、放养前准备(1)、加高加固田埂。
田埂高40厘米以上,四周用网围住,上端高出田面20厘米,下埋泥15厘米,可防田鼠、蛇等敌害入侵。
(2)、清田消毒。
消毒药用生石灰,亩用量50-75公斤或漂白粉每亩15-20公斤,溶水泼洒。
(3)、施有机肥。
消毒3-4天后,在田中施有机肥,肥料用鸡粪和切细稻草按3:1比例混合成基肥,按每亩300公斤数量在田中堆几堆,使肥料发酵腐烂,减少影响浮游生物生长的有害物质。
5-6天后,将基肥施撒均匀,然后大田进行翻耕平整。
(4)、开沟。
沟总面积占水田面积10%左右。
沟形式随田而定,可开“一”字、“十”字,环形沟等,其中中央沟深度要达到30-50厘米,宽50-60厘米。
(5)、安装拦螺栅。
田螺也会逃逸,特别是晚间雷雨后田螺最会逃逸。
防逃方法可在进出水口设密网,防止田螺外逃。
3、田螺放养分放幼螺、成螺两种情况。
放幼螺,规格5克左右,亩放种25000-30000只,计重量125-150公斤;放螺种,规格10-15克,亩放种30-50公斤,放养时间,单季稻栽插前放养,放养位置以沟为主。
4、饲养管理(1)投饲:1天1次或2天1次。
在适温范围内(20-28℃)田螺吃食旺盛,每隔2天1次,每次投饲量占螺体重的2-3%;水温15-20℃或28-30℃每周2次,每次用量为螺体的1-2%;水温低于15℃或高于30℃则停投或少投饲料。
饲料也可用混合料投喂,配方为玉米20%,鱼粉20%,米糠60%。
(2)稻田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巧施化肥,如用尿素控制在每亩10公斤以下,过磷酸钙15公斤以下,做到量少次多,严禁用碳酸氢铵。
田螺高效养殖技术-农业技术论文-农业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为配合柳州市政府做好柳州螺蛳粉产业改造升级项目,笔者发挥自身专业技术优势,从养殖场的选址、稻田的改造、田螺的放养、日常管理4个方面介绍了利用农村闲置农田高效养殖田螺的技术,并大力鼓励农户养殖田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部分贫困户依靠养殖田螺脱贫。
关键词田螺;养殖;高效;技术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几乎每个村屯都有一定面积的农闲田无人耕种。
笔者所在的乡镇距离柳州市仅仅30km,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
为配合柳州市政府螺蛳粉产业改造升级项目及本单位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工作,利用农村闲置农田高效养殖田螺,促进本地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在扶贫领域,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
1养殖场的选址田螺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生物,疾病较少,只要水资源丰富清洁,排灌方便,本地绝大多数的稻田都可以经改造后进行田螺养殖。
但是富含铁和硫的土质的稻田是不宜进行田螺养殖的,因为富含铁的土质其铁含量较高,养出来的田螺外壳如铁锈般不好看,肉质也有可能如铁锈一样。
同样富含硫的土质养殖出来的田螺有硫磺的臭味,消费者肯定对其有很大的排斥心理,不利于田螺产品的销售。
因此养殖场址的选择应避开富含铁和硫土质的稻田即可。
2稻田的改造为了提高产量和便于管理,养殖田螺的稻田至少需要667m2以上,多个小块的稻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合,联合饲养,共同投入,由专人管理,利润平分。
稻田田基加高至80~100cm,由于稻田泥土松软,水分含量高,因此泥土铺上田基必须大力夯实,防止漏水,有条件的农户可以用水泥砖砌好田基,水泥抹面,这样保水性较强,也更利于今后的养殖管理。
田基面宽度约50~100cm,方便人员走动和放置养殖物资。
多数稻田只要将田基垒高或砌高即可,稻田中原有的田泥可以不必清理,保持10~20cm厚的淤泥。
稻田改造完成后注入30cm深的养殖用水,用生石灰40kg/667m2化水全池泼洒,消毒池子及杀灭寄生虫等,顺便检查田基是否有漏水的情况。
田螺围栏养殖技术人工围栏养殖田螺,设施简单,管理方便,广大农村充分利用现有的稻田、池塘等进行养殖,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围栏设置。
围栏养殖水域条件:土质柔软,排灌方便,水质良好,水深0.5~2m,水草生长茂盛的水域。
围栏面积可大可小,一般精养要求1300~6700平方米。
围栏材料可采用当地出产的苇箔,高度在2.5m左右,插入泥中30cm,上部露出水面至少50cm。
投放亲螺前两周,首先要把围栏中的鲤鱼和鲫鱼捕杀干净,以免摄食田螺。
然后在围栏中施肥,每667平方米施腐熟人畜粪便150kg。
施肥时要将肥料踏入池底泥中,待水面不冒气泡时才可投放种螺。
围栏内生长的水草既作田螺的饲料,又可遮阴降温,有利于田螺栖息与生长。
2.投放种螺。
如果围栏面积大于6700平方米,可通过自然繁殖,每平方米放种螺15个。
人工精养的水域每平方米放养种螺120个左右,母螺占80%。
母体和雄体区分主要通过在水盆中暂养观察田螺触角的变化,雄体的右触角变为交接器,比左触角粗而短。
而母体的左右触角对称。
选择螺色青淡、个体圆大、壳薄肉足、螺纹少、无破损的作螺种。
第1年养殖,一般可在4月份从当地渔民手中购买种螺,以后便可自行留种。
4~10月是田螺的繁育期,5~7月和8~10月,20~25g的4龄母螺开始分批产仔。
田螺为卵胎生,母螺每次产仔螺20~30个,1年能产150个左右。
3.投喂饲料。
母螺属杂食性动物,在天然情况下摄食水底的水生生物及腐败的有机质。
人工养殖可投喂米糠、麸皮、菜叶、瓜叶及配合饲料等,尤以水生植物的叶片及藻类最为爱吃。
投喂的饲料要求品质新鲜。
种螺投入后即可投喂饲料,每天早上7点投喂1次,投饵量控制在螺重的2%左右。
4.饲养管理。
田螺生长最适水温为20~26℃。
当水温升至15℃时开始出穴摄食活动。
夏季水温超过25%时停止繁殖,当水温高达40℃时引起死亡,要加强巡视,注意围栏内水位水质的变化。
田螺有爬上苇箔逃出栏外的现象,因此,须每天早晚各巡视1次,发现爬出水面的田螺要及时将其扫入围栏中,发现围栏破损要及时修补,并预防野鸭等水鸟敌害的侵害。
稻田生态养殖薄壳田螺技术稻田生态养螺,是以海拔800〜1100m左右水稻田为基础,利用稻田水质好,螺在田间活动,螺稻共育、互利共生,使之在生态环境下自然生长,主要摄取浮游生物及硅藻类。
薄壳田螺以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煮汤清澈、壳薄而著称,是珍贵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市场销售趋势看好,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稻田养螺投资小、见效快,是农民增收、创收的好项目。
该县农户每667m2稻田养殖田螺平均增收1000〜1500元,经济效益显著。
1、选择优质田螺品种田螺品种以个大、壳薄、采食性能好,生长繁殖快、肉质细嫩、抗病力强,适于稻田养殖的高山薄壳田螺为好。
选择50!100m2有机物、硅藻类含量高的田块,投入适量繁殖能力强的母螺和秸秆,有利母螺的繁殖和幼螺的寄生。
当水温达到20!28C时,加速其繁殖,确保稻田幼螺养殖数量的投放。
2、选择养殖稻田和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不漏水的稻田作为养殖田,尤其是水库输水涵洞下游排灌方便的稻田更为适合。
田埂宽度、高度要比一般稻田增加5〜10cm;稻田中开一条宽30~50cm,深40~50cm的环形沟、或者“十”字形的交叉沟,面积稍大的稻田,也可以开“田”字形的沟,保持水位10〜20cm。
进出水口要设置较密的隔栅或密网,以防止田螺逃走。
稻田底泥以松软为好,单季稻田、连作晚稻田在放养前2周,应先用堆肥做池床,使土壤柔软,有利培养微生物、硅藻、青苔等天然饵料。
有条件的应在堆肥前每667m2水田水深10〜20cm用生石灰50〜75kg、漂白粉20kg清田消毒。
枢制堆肥一般用鸡鸭粪、切细的稻草和碳酸钙夹层堆积。
禽粪与稻草之比为3:1,碳酸钙用量视土壤的酸碱度而定,保持pH值中性为宜,总堆肥量以3〜5kg/m2为宜。
农民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围栏养殖田螺的技术
中国田螺网报道人工围栏养殖田螺,设施简单, 管理方便,广大农村充分利用现有的稻田、池塘等进行养殖, 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 围栏设备围栏养殖田螺水域条件: 土质柔软, 排灌方便, 水质良好, 水深0. 5~2m, 水草生长茂盛的水域。
围栏面积可大可小, 一般精养要求1300 ~6700m2。
围栏材料可采用当地出产的苇箔, 高度在
2. 5m 左右, 插入泥中30cm, 上部露出水面至少50cm,投放亲螺前两周,首先要把围栏中的鲤鱼和鲫鱼捕杀干净, 以免摄食田螺。
然后在围栏中施肥, 每667m2施腐熟人畜粪便150kg。
施肥时要将肥料踏入池底泥中,待水面不冒气泡时才可投放种螺。
围栏内生长的水草既作田螺的饲料, 又可遮阴降温, 有利于田螺栖息与生长。
2. 投放种螺如果围栏面积大于6700m2可通过自然繁殖,每平方米放种螺15个, 人工精养的水域每平方米放养种螺120 个左右。
母螺占80%。
母体和雄体区分主要通过在水盆中暂养观察田螺触角的变化,雄体的右触角变为交接器, 比左触角粗而短, 而母体的左右触角对称,选择螺色青淡、个体圆大、壳薄肉足、螺纹少、无破损的作螺种。
第一年的田螺养殖, 一般可在4 月份从当地渔民中购买种螺, 以后便可自行留种, 4~10 月是田螺的繁育期。
5~7 月和8~10 月, 20~25g 的4 龄母螺开始分批产仔。
田螺为卵胎生, 母螺每次产仔螺20~30 个,1 年能产150个左右。
3. 投喂饲料母螺属杂食性动物,在天然情况下摄食水底的水生生物及腐败的有机质。
人工养殖可投喂米糠、麸皮、菜叶、瓜叶及配合饲料等, 尤以水生植物的叶片及藻类最为爱吃。
投喂的饲料要求品质新鲜。
种螺投入后即可投喂饲料, 每天早上7 点投喂1 次, 投饵量控制在螺重的2%左右。
4.饲养管理田螺生长最适水温为20 ~26 ℃。
当水温升至15℃时开始出穴摄食活动。
夏季水温超过25℃时停止繁殖, 当水温高达40℃时引起死亡, 要加强巡视,注意围栏内水位水质的变化。
田螺有爬上苇箔逃出栏外的现象,因此, 须每天早晚各巡视1 次,发现爬出水面的田螺要及时将其扫入围栏中, 发现围栏破损要及时修补, 并预防野鸭等水鸟敌害的侵害。
对于越冬种螺, 围栏内应多覆盖水草保温, 以利于田螺顺利越冬。
5. 收获仔螺生长1 年后体重达10 ~15g 时, 即可收获上市。
收获时间要避开6 月上旬、8 月中旬和9 月下旬3 个田螺繁殖高峰期。
收获时, 选取体大而圆的田螺留作来年的种螺。
11 月至翌年3 月收获的田螺肉质最好, 捕捞常用夹网和抄网,捕大留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