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5以内的加减法二
- 格式:docx
- 大小:432.95 KB
- 文档页数:6
第五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2课时5以内的加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情境和问题写加法算式,会口算5以内的加法。
2.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熟悉的情境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经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提出加法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口算卡片
课堂小结:
大家用5以内的加法解决了这么多问题。
回家后,继续观察,看看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好吗?
板书设计:
5以内的加法
2+3=5 3+2=5
4+1=5 1+4=5
教学反思:
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写出两个加法算式。
通过说出不同的算式,发展学生的多项思维。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保持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5以内的减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情和操作活动,体会减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认识“—”,会读减法算式,会计算5以内的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会读减法算式,会计算5以内的减法。
教学难点:会计算5以内的减法,了解减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温故而知新1、复习旧知请学生左手拿1根小棒,右手拿2根小棒,做出合并动作后说出共有3根小棒,最后列出算式。
(1+2=3)2、引出课题教师:如果从3根小棒里拿走2根小棒,还剩下几根小棒?拿走是什么意思?(就是从3个里去掉2个)你会用算式表示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新知识。
(板书:减法)二、探究新知1、引导观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
书上有5只松鼠,跑走3只,还剩下几只?教师:跑走是什么意思?(就是去掉)去掉也可以说成是减去。
就是从5里减去3。
2、演示列算式,教师:5减3得几?。
学生看图说得数。
3、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一个新朋友,谁知道它叫什么?(它叫减号“-”)齐读算式。
读出读作。
4、看气球图课件演示,说出算式及读法。
5、看图说算式,说说自己的理解。
6、看图说图意,说出算式,想得数。
7、抽象出算式直接说的数。
关注后进生的想法。
8、理解虚线圈表示去掉,减去的意思,所以要用减法计算。
三、课堂练习 1、练一练1、2、3题。
2、往邮筒送信。
练习口算能力。
四、找朋友游戏。
五、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六、板书设计5 — 3 = 2—减号读作:5减3等于2。
5以内的认识及加减法教案一、认识5以内的数字。
在学习加减法之前,首先需要让孩子们对5以内的数字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可以帮助孩子们快速地掌握5以内的数字。
1. 数字认知游戏。
可以通过卡片游戏或数字拼图游戏让孩子们认识1-5的数字,让他们在玩耍中潜移默化地学会这些数字。
2. 数字排序活动。
让孩子们参与数字排序的活动,例如将1-5的数字卡片混在一起,让孩子们按顺序排列出来,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对这些数字有更深刻的认识。
3. 数字识别游戏。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各种场景让孩子们识别1-5的数字,比如在超市购物时让他们找出指定的数字,或者在路上看到路牌时让他们快速认出数字等。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可以很快地对5以内的数字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学习加减法打下基础。
二、加法教学。
1. 认识加法符号。
首先,让孩子们认识加法符号“+”,并理解其含义。
可以通过画图、实物等方式让他们理解加法的概念。
2. 加法口诀。
通过歌谣或口诀的方式,让孩子们记住5以内的加法口诀,例如“1+1=2,1+2=3,2+2=4,2+3=5”等,让他们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地学会这些加法。
3. 加法练习。
通过练习题或游戏,让孩子们进行5以内的加法练习,可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减法教学。
1. 认识减法符号。
让孩子们认识减法符号“-”,并理解其含义。
可以通过实物或图形让他们理解减法的概念。
2. 减法口诀。
通过歌谣或口诀的方式,让孩子们记住5以内的减法口诀,例如“2-1=1,3-1=2,4-2=2,5-2=3”等,让他们在玩耍中轻松地学会这些减法。
3. 减法练习。
通过练习题或游戏,让孩子们进行5以内的减法练习,可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综合练习。
在孩子们掌握了5以内的加减法之后,可以进行综合练习,让他们在实际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比如在购物、游戏等场景中进行加减法计算,让他们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孩子们快速地掌握5以内的认识及加减法,为他们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2 5以内的加法(2)-冀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进行5以内的加法计算。
2.掌握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能够应用到实际计算中。
3.发现加法计算中的规律和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5以内的加法计算;交换律、结合律的概念;发现加法计算中的规律和特点。
2.教学难点:结合律的概念及其应用;发现加法计算中的规律和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5以内的加法计算方法。
2.师生互动,呈现“1+4=4+1”、“2+3=3+2”、“3+1+1=1+1+3”等加法算式。
教师在呈现之后会不断的问学生这些算式之间有没有什么共同点。
2. 新授1.呈现“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及其运用。
师生互动,演示相关的算式,引导学生认识交换律和结合律。
2.对学生进行例题的演示,让学生理解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
3. 拓展1.提出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
2.对于那些能够灵活应用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学生,进行有趣的小组竞赛。
4. 总结复习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和总结,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到交换律和结合律来帮助自己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估1.课堂互动表现与学习纪律考核;2.练习成绩考核;3.组内竞赛成绩考核。
五、教师评价本节课程让学生掌握了5以内的加法计算方法,并且附加了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本教案所提到的互动环节是非常重要的,老师需要全程引导学生思维和思考,切勿简单粗暴地灌输式教学,这样会得不偿失。
认、读、写5以内各数-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5以内的各数的数字形状;2.能够读出5以内各数;3.能够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实物进行实物呈现。
教学重难点1.五以内各数数字的形状和读法;2.实物呈现与数字的对应关系。
教学准备1.教师备好五颜六色的卡片,上面贴上数字。
2.教师准备一些小实物,如颜色齐全的积木、小球等。
3.具有计算器和投影仪的教室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些日常的实物呈现与数字的对应关系启发学生,让他们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2. 知识讲解教师向学生介绍5以内各数的数字形状和读法,授课时,教师可以使用数字卡片呈现数字形状,使学生能够识别和记忆。
3. 实物呈现将小球、积木等实物呈现给学生,询问学生这些物品的数量,引导学生将实物数量和数字形状相对应。
同时,教师可以把这些实物按数字数量进行摆放,引导学生加以观察和比较。
4. 数字理解在对多组实物数量的观察和比较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5以内各数的数量的含义。
引导学生数学泛化能力,让学生对于“一”、“二”、“三”这些数字的背后含义进行分析。
5. 总结归纳对学生们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简单归纳,帮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形成对数字形状、数量的更加深入的了解。
教学方法本节教学采用了情境教学和探究教学两种方法。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呈现和数字卡片呈现等活动,创设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深刻了解数字及其含义。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对数字的数量和数字形状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教学小结通过今天的教学内容,学生对5以内各数的数字形状、数量、实物涵义有了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学习的内容能够深入记忆和理解,在进一步学习中,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5以内的加法教学目标:1.认识“+”号会读加法算式,会根据直观图在加法算式中填数。
2.通过操作、演示、表达,培养同学们动手能力及观察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3.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体会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劳动非常光荣,你们爱劳动吗?说说你都帮家里做过什么?二、新授活动:(出示课件)同学们正在浇花的情景。
1、谁能说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呢?2、那么图上一共有几个人呢?3、在数学上我们就可以用加法算式表示,就是3+2=5。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加法。
(板书)4、认识加号,算式的读法。
“+”表示合起来的意思,写“+”号时先写“—”(横),再写“|”(竖),要均匀。
2和3合起来是5,就在2+3后面写上“=”5. 象这样的有加号的算式就是加法算式,表示把2和3合起来是5,读作2加3等于5。
5、请同学们看图说说这幅图的含义。
6、怎样用算式表示呢?齐说:1+2=3。
1在这里表示什么?2呢?“1+2=3”表示什么呢?说的过程理解了加法的含义。
7、现在就来考考你:(出示课件)一只大母鸡,3只小鸡,一共几只鸡?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8、一只大鸭子又来3只小鸭子,一共几只鸭子?全体交流说算式。
9、荷叶上有2只青蛙,又跳上来2只,一共有呢?全体交流说算式。
三、课堂练习1、小朋友们学的这么好,小动物也忍不住来和大家学习了。
看,谁来啦?(出示课件)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怎样列算式?2、课件演示:小兔又采了1个蘑菇请学生列式计算,读出算式。
小兔又采了1个蘑菇请学生列式计算,读出算式。
3、小鸟也来学习了,请同学们自己完成算式。
4、算出有几辆小车。
5、看图你能说出几个算式。
集体交流。
四、回顾总结今天你学的开心吗?你学到了什么?五、板书设计3 + 2 = 5+ 加号读作:3加2等于5。
教学反思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翰辰学校李道友组长
本节课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情境图出发分别观察图形中都有什么,再结合大小、颜色,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兔子、树、萝卜等。
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学生全员参加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步感知所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素材积累】
辛弃疾忧国忧民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
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
后七篇旧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
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第二课时 5以内的加减法(二)
教学内容
教材36~37页根据一个情境图或直观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
教学提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根据情境图或直观图列加法算式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
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嘴描述,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提出加法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一个具体情境或直观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会口算5以内的加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发现教材情境中所蕴涵的数学信息,尝试提出简单的加法问题并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一个具体情境或直观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并会口算5以内的加法算式。
难点: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口算卡片。
学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你还记得5以内数的组成吗?我们一起拍手对5的组成的口令。
你们准备好了吗?我说1.
生:我说4,1和4组成5.
师:我说4.
生:我说1,4和1组成5.
师:我说2.
生:我说3,2和3组成5.
师:我说3.
生:我说2,3和2组成5.
师:通过对口令,老师发现你们5的组成掌握的真熟练。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5以内的加减法。
(板书:5以内的加减法(二))
设计意图:课始,师生以“拍手对口令”游戏的方式复习5的组成,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这样,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学生搭配进一步探究5以内加法的“脚手架”。
二、探求新知。
(课件出示主视图)
师:你知道画面上都有什么吗?它们都是什么颜色?大小相同吗?
(给学生充分交流时间,对于描述不清的及时进行指导)
生1:图中有树、兔子、萝卜等。
生2:图中大树的颜色是绿色,有1只白色兔子和4只灰色兔子,2个红萝卜和2个青萝卜。
生3:图中树、兔子、萝卜有的大有的小,它们大小不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是从生活情境中提出来的。
师:仔细观察图中的兔子,你能以你的方式描述这些兔子吗?
生1:有2只大兔子和3只小兔子。
生2:有4只灰兔子和1只白兔子。
师:同学们从大小和颜色不同角度详细描述兔子,你们真了不起!你能根据观察到的兔子尝试提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几只兔子?
师:求一共有几只兔子,可以怎样计算呢?你能尝试用加法算式表示出来。
(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时间,表述不清的及时进行指导)
生1:有2只大兔子和3只小兔子,合起来是5只兔子。
可以用加法计算,列式:2+3=5.(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出相应算式)
生2:有2只大兔子和3只小兔子,合起来是5只兔子。
还可以列加法算式:
3+2=5.(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出相应算式)
生3:有4只灰兔子和1只白兔子,合起来是5只兔子。
可以用加法计算,列式:4+1=5或1+4=5.(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出相应算式)
师:我们虽然从不同角度观察图中的图中,列出的加法算式不同,但求出的最后结果都相同,都是5只兔子。
观察情境图,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列式解决吗?
(给学生充分交流时间,描述不清的及时进行指导)
生1:2个红萝卜,2个青萝卜,一共有几个萝卜?列加法算式:2+2=4.
生2:1棵大树,2棵小树,一共有几棵树?列加法算式:1+2=3或2+1=3.
设计意图:一方面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另一方面通过说出不同的算式,发展学生的多项思维。
三、巩固知新。
1.算一算。
教材第37页。
(1)出示算一算示意图,先引导学生认识集合圈。
(2)学生之间交流集合圈的含义---把两部分合在一起;再根据图列出加法两个算式。
(3)学生交流各自写出的结果,请各别学生读出自己的算式。
2.练一练第3题。
(1)出示示意图,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中都有什么?(题中给出的数学信息)(2)学生之间交流自己根据大、小长颈鹿和不同位置的大树提出的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列出相应的所有加法算式。
(3)学生汇报各自的结果,请各别学生读出自己的算式。
设计意图: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保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四、达标反馈。
2.看图列式计算。
答案:
2.(1)2+3=5 3+2=5 (2)1+3=4 3+1=4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了5以内的加减法。
谁能说说今天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不要求学生描述得特别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
最后,师生进行概括:
1.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数学信息可以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或示意图可以列出相应的所有的加法算式。
设计意图: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学习的数学知识点,另一方面激发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六、布置作业。
1.说一说图上是什么意思,再填一填。
2.看图列算式,并说一说你的发现。
3.巩固提高。
1+4= 3+2= 1+1= 2+2= 2+3= 2+1=
(1)先用花片摆一摆,再填数。
(2)请你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上面算式的意思。
答案:1. 2+1=3或1+2=3 3+1=4或1+3=4 4+1=5或1+4=5
2.(1)4+1=5 1+4=5 (2)4+1=5 1+4=5
发现:两幅图都表示4个苹果和1个苹果合起来是5个苹果,所以列出的加法算式相同。
3. 5 5 2 4 5 3
一、板书设计
5以内的加减法(二)
有几只兔子?
2+3=5或3+2=5
4+1=5或1+4=5
二、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精彩片段。
(一)师讲故事兔子一家。
师:有这么兔子一家:有兔爸爸和兔妈妈,还有兔宝宝。
兔爸爸和兔妈妈非常勤劳,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还准备了许多好吃的。
兔宝宝们每天在院子里快快乐乐地玩耍,饿了就吃一些好东西,他们一家生活的可幸福了!同学们想不想跟着老师一起看看,看一看它们的家是什么样的?都有什么?今天我们就跟着小兔一家继续学习5以内的加减法。
(板书:5以内的加减法(二))(二)
师:下面我们一起玩一个“帮小兔拔萝卜”的游戏,游戏规则:老师4个筐子,筐子上分别标有数字2、3、4、5,请你们帮小兔把写有算式且得数是2、3、4、5的萝卜分别放到相应的筐子里。
.......
设计意图:通过帮“小兔拔萝卜”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积极性,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在生活中巩固、深化了所学知识,对5以内的所有加法算式也是一个整理,同时把学生自评和互评融入其中,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
二、教学资源
5以内的加减法(二)
1.首先观察情境图或示意图中给出的数学信息。
2.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3.列出加法算式解决。
三、资料链接
(一)我国古代用算筹记数
我国古代用算筹记数,表示数的算筹有纵、横两种方式:
如要表示一个多位数字,即把各位的数字从左到右横列,各位数的筹式需要纵横相间,个位数用纵式表示,十位数用横式表示,百位、万位用纵式,千位、十万位用横式.例如:614用算筹表示出来是;数字有空位时,如86021用算筹表示出来是,百位是空位就不放算筹.那么,表示的最小的数10340。
(二)陈景润
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
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
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
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 5+23,100=11+89。
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
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
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
……”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
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
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