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当代石版画的材料局限及解决策略
- 格式:pdf
- 大小:373.68 KB
- 文档页数:2
当代壁画创作中的综合材料语言探析一、综合材料的运用传统壁画创作通常采用石灰浆和矿物颜料等材料,但在当代壁画创作中,艺术家们开始尝试运用各种新型材料,如丙烯颜料、油画颜料、喷漆、铁皮、木块等,以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视觉效果。
综合材料的运用也使得当代壁画作品更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打破了传统壁画的平面限制,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当代壁画创作中还常常将不同的材料进行混合使用,如在壁画上加入贴画、装置等元素,以丰富作品的形式和内涵。
这种综合材料的使用不仅能够提升作品的观赏性和艺术性,还能够更好地表达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情感。
二、综合语言的呈现当代壁画创作不再只局限于单一的视觉语言,艺术家们常常通过综合语言的呈现来表达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一些壁画作品中常常融入文字、符号、图案等元素,以构建丰富多彩的视觉语言,使作品更富有表现力和独特性。
当代壁画创作中还常常结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实现跨界融合和多元互动。
这种综合语言的呈现不仅能够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还能够更好地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实现艺术作品与公众的互动和沟通。
三、意义和发展方向综合材料语言的运用在当代壁画创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综合材料的运用可以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视觉效果,使作品更富有创意和趣味性。
综合材料的使用还可以拓展壁画创作的可能性,打破传统的艺术边界,使作品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综合语言的呈现也能够提升作品的观赏性和艺术性,使作品更具有现代感和时代感。
通过综合语言的呈现,艺术家们不仅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和情感,还能够更好地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实现作品的价值传递和社会意义。
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当代壁画创作中的综合材料语言也将不断拓展和深化。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新型材料和技术的应用,以及更丰富多样的语言和形式的呈现。
综合材料语言的运用将为当代壁画创作带来更多可能性和机遇,使作品更具有时代性和观赏性,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艺术需求和审美追求。
版画现状与思考论文近年来,随着艺术市场的逐步成熟,版画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在国内外艺术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但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出现,如作品缺乏原创性、产业链不完善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与解决。
首先,版画现状中存在着作品缺乏原创性的问题。
在当下,随着艺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版画艺术家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往往采用现成的艺术元素或者模仿多种风格,导致作品缺乏独特性和个性化。
对此,我们应该强调创新和个性,鼓励艺术家在创作中探索自己的风格和独特性,提高作品的原创性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倡导更富创意性的版画创作。
其次,版画现状中产业链不完善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很多版画艺术作品面临着诸多生产和销售环节上的困难,例如制作工序繁琐,一些小工作室无法满足市场大规模生产需求;销售方面,一些艺术家缺乏维护自己作品版权的意识,导致他人的侵权行为。
对此,我们需要完善版画制作工艺和流程,建立更完善的产业链,建议版画艺术家掌握基本的版画制作技巧,提高自己的作品生产效率和质量;而在销售环节上,我们应该提倡版权意识,加强维权保护,并利用现代网络科技提高作品的知名度,增加艺术家的影响力和收益。
最后,版画现状面临的挑战还包括宣传推广不足。
尽管版画作品在国内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拥护和认可,但是在大众中的地位较低,观众对于版画缺乏较深刻的了解和认知。
对此,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方式,通过组织展览、推送新闻和参与文化活动等方式,提高版画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和了解版画艺术的价值。
综上所述,版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探讨和解决。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改变,版画作品也将不断发展和创新,我们有必要完善版画产业生态系统,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改进生产方式、加强版权保护、扩大宣传力度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让版画艺术得以更好的发展和壮大。
当代版画发展浅论作者:彭雅娟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9期摘 ; 要:版画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发展中展现出了灿烂的一面,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走向下坡路。
缺乏主题与内涵、复制品横生、创作理念的肤浅等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唯有通过更新创作理念、注重主题建设、规范复制品等措施才可推动其可持续化发展。
关键词:当代版画;局限;艺术发展中图分类号:J213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6-0171-01一、当代版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阻碍(一)版画艺术理念认知较浅,发展领域受限版画艺术虽然由来已久,历经多年的发展但是对于版画创作的认识依然不够深入,大多数人仅是从材料刻画的角度去认识版画而忽视版画的创作理念。
尤其是随着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艺术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已经不复当年的风采,加之在缺乏创新环境下版画的发展极为有限,尤其是在复制品频出的环境下,原版版画反而受到了市场的冷遇。
虽然近年来版画创作逐渐走向了艺术理念创作的高度与道路之上,市场发展形式有所缓解,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缓解。
从长远角度而言,版画艺术的“复兴”尚需要一定时间的酝酿。
(二)复数性艺术横行,版画艺术价值受损一般而言,版画要经过“画”、“刻”、“印”三道制作工序方可称为成品,创作者根据自身需求确定雕刻样板并交由相关人员印刷,虽然不同的制作工序有着不同的要求,但也躲不过复制品的产生。
尤其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版画艺术与印刷艺术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制作方式与流程上较为类似,导致复制性产品在市场上广为流通。
由于复制性产品的制作相对简易而且生产效率更高,受到市场的欢迎但却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原创版画的可持续化发展,如不加以管理极有可能导致原创版画的受到致命打击,甚至可能由此退出历史的舞台。
(三)版画视觉表现语较强,内在主题较为薄弱艺术作品是创作者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尤其是优秀的艺术品更是创作者价值观的诠释。
版画教学面临的几个问题与对策
版画教学是一种独特的手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版画已经成为当今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然而,由于版画教学面临着一些挑战,对于师生和家长来说,实施版画教学也变得不那么简单。
首先,版画教学耗费的时间比其他手工艺教学要长得多。
相比之下,版画不仅要求学生完成绘画工作,还要求学生在特定的颜料板上完成工作,因此,老师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以便他们可以更仔细地完成自己的作品。
其次,版画教学主要依赖于老师的经验,因此,想要实施版画教学,老师必须要有相当的专业技能,才能灵活应用,从而让学生实际受益。
第三,物质资源的不足成为版画教学的另一大挑战,除了学校买足够的材料外,学生家长也必须买一些工具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对学生家长来说,这可能是一笔负担。
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我建议以下几点:
首先,老师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向学生介绍各种版画技术,让学生有そ能仔细审查自己的作品。
其次,老师要在版画技术的积累和学习中不断更新,以保持与学校技术水平的一致。
第三,学校教育部门可以为学生提供物质资源,以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负担,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绘画工作。
通过以上措施,我相信,版画教学将会变得更加高效,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体验到来自版画教学的乐趣。
当代版画创作中新材料的运用与表达——对版画创作实践的思
考
在当代版画创作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材料的涌现,艺术家们也开始尝试使用各种新材料来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感受。
新材料的运用不仅扩展了版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时也丰富了版画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首先,对于传统的版画材料,如木刻、铜版和石版等,艺术家们可以通过结合数字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来加工和处理这些原材料,使得版画的效果更具现代感和个性化。
数字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创作效率,还可以更加精确地刻画画面的细节,使得版画具有更加立体的效果。
其次,新材料的运用也可以拓展版画作品的主题和内容。
例如,一些艺术家使用了各种非传统材料,例如皮革、金属、塑料等,来制作版画,这些材料具有独特的质感和表现力,可以使版画作品更好地表达当代社会的各种理念和思想。
最后,新材料的运用还可以为版画艺术带来更多的实验性和多样性。
艺术家可以在版画作品中结合不同的材料和技术,从而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作品。
总之,当代版画创作中新材料的运用与表达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表现方式。
新的材料可以让版画作品更加多样化,更具时代感,也可以更好地表达艺术家们的观点和情感。
因此,尝试使用新材料和技术来进行版画创作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尤其是在当代版画创作中。
当代版画的现状思考摘要:中国版画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起先是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后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艺术,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版画,创作版画。
开放的大环境,给版画作品提供了充分的展示平台,在这一片大好的形式下,版画创作的成果和弊病都被神通广大的现代传媒放大,并得到充分的显现,本文就当前形势下,对版画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人文精神技术艺术自律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版画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一方面伴随着失落、痛苦、挣扎、觉醒、自律与希望等种种心理历程,在观念转化、语境变易、视觉革命和本体建设上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版画创作明显呈现出艺术自律性;而另一方面却逐步滑向中国当代美术的边缘,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
这其中固然有诸多客观因素,但最主要的还是版画自身说起:其一、在大的时代变革与文化转型中,版画发展缺少创新的理论建设与严肃的批评介入,版画创作没有明确的艺术主张与精神导向;其二,版画家的身份意识过于单一,艺术视野相对狭隘,对版画制作技术细节过于迷恋,作品缺少内在的精神涵量;其三,版画学术活动组织方式较为落后,版画展览的运作一直没有摆脱单一模式,艺术主张与学术定位比较模糊,缺少多样化的组织运作,而评奖中的“游戏”规则还遗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印记,这无疑降低了版画展览的学术标准与权威,难以引起艺术批评界的广泛关注与社会大众的兴趣;其四,有限的制作技术条件制约了版画向纵深发展。
与其他的绘画形式相比,版画对制作的技术要求较高,在版画的创作过程中有时技术占决定性因素,况且不同版种制作的工艺也不尽相同,所涉及的工具材料与设备繁多,因此,艺术家在熟悉版画的制作技术上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加之版画专业材料的匮乏和印刷设备的简陋,分散了版画家有限的精力,客观上也制约了版画的发展。
当下许多概念内涵都在发生着变化,版画的概念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版画究竟要变成什么样子,或者具有什么特点的画叫版画?至此,构建新型的版画理念,明确中国当代版画的精神走向与文化定位,丰富和拓展先人所制定的版画规则以适应当代版画艺术发展,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当代版画的创造性初尝与结果分析
当代版画是一种现代化的绘画形式,相比于传统版画,它更加注重创造性和个性化的表达。
在当代版画的创造过程中,艺术家通常会使用多种材料和技术,如丝网印刷、热转印等,这些新技术的运用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
在艺术家的创作中,创造性成为了当代版画最为突出的特点。
当代版画的创意来源多种多样,包括社会现象、个人经历、文化拼贴等。
在创意的表达中,艺术家通常会运用概念主义、抽象表达等手段来呈现其对人生、社会现象等的感受和观念。
当代版画的结果呈现出多样性与个性化,艺术家将自己的思考和诉求表达在作品中,而观者的解读与感受也因此多种多样。
当代版画逐渐成为一种潮流,为观者带来新的体验和思考。
总之,当代版画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版画的创作方式,更多是通过新技术的运用和艺术家的创造性表达,展现了当代艺术的多元性与个性化。
当代中国画的困境与突破作者:王雪峰来源:《艺术评论》 2015年第1期王雪峰一、当代中国画的困境自从打开国门与西方接触后,中国画的困境就一直存在。
西方绘画最早进入中国的时间是明朝,当时传教士在传教的过程中顺便把西方绘画带到中国。
到了清朝,西方绘画的技法已经引起了中国画家的注意。
不过,当时中国并没有把西方的绘画放在眼里,只把它当作蛮夷的奇异玩物。
直到鸦片战争后,西方各种新奇事物涌向中国,中国画家才感到了西方绘画的威胁。
而西方绘画真正对中国画产生全面冲击发生于五四时期。
当时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中国绘画的革命理论并且普遍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他们认为西方绘画是先进的画种,中国因为落后,绘画自然也落后,只能学习西方。
在当时绘画界看来,中国绘画和中国文化一样,已经落后于西方,再不革命、抛弃传统,中国绘画就可能灭亡。
这种基于进化论的绘画理论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力,尽管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但由于当时中国面临全面的危机,学习西方、改造传统的绘画观占据社会主流。
这为中国画的创作带来了困境,也是当代中国画创作困境产生的主要根源。
解放后到“文化大革命”,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传统文化遭到无情批判,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抛弃,以至于中国文化失去了自信和自觉。
在绘画领域,一些中国画家已经晕头转向,不知道如何创作,甚至连绘画题材都难以把握。
“文革”后,中国再次打开国门,大量西方思潮涌向中国,中国绘画再次受到冲击。
这次冲击可以说是以往冲击的进一步深化。
一方面,传统已经被破坏,中国画还未来得及反思和调整便被带到“现代性”面前。
另一方面,与以往的遭遇相比,当代中国画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经济价值直接左右着绘画的走向。
中国画早已迷失了方向。
对于中国画的未来,有人曾认为,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变化日新月异,中国画却一直处于一种保守的封闭状态,传统的思维已经极大地束缚了中国画家的创新能力,要重建中国画的辉煌,必须另起炉灶,丢弃传统。
绘画当然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它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中国画的现代化演变突显了这一点。
对中国当代版画的思考作者:杨虹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6期摘要:当代版画艺术的发展,需要艺术家更好的把握艺术作品的内在情感,进而创造出具有更加独特意味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中国艺术;当代版画;思考中图分类号:J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8-0022-01一、引言在中西文化交融的今天,中国当代版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在新文化思想的影响下,进行了不断的创新与探索。
当代版画主要是针对于艺术家通过印刷、制版等方式所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和艺术价值,是我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
当代版画主要是针对于当代这个概念进行重新的解读,并且创造了新的艺术风格,其更注重作品的艺术内涵,并且更加全面的对于艺术家自身创作思想、意图以及自身艺术水平进行了体现。
现代中国本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深入的影响,创作者如何对自身创作理念进行更新,并且打破传统意识中的局限,更好、更新颖的应用版画艺术,体现出自身的艺术情怀,成为了当代版画艺术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另外,版画艺术本身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与实验性,版画技术的自身审美要与现代人文精神紧密相联,并且通过本体语言来表达创作者的自身意图。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数字技术已经成为了艺术家创作的一个新的途径。
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艺术家可以更加方便、快捷的将自身设计理念体现出来,更加灵活的运用各种光影、色彩手段,更好的体现出当代版画艺术所具备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当代版画艺术对于材料和技法的关注程度已经逐渐降低,并且重点关注了版画的人文精神和艺术内涵,其作品更加对于艺术家内心体验进行了表现。
当代版画通过数字艺术的运用,突破了版画绘画技法和艺术形式,并且更好的完成了意境的表达。
二、当代版画的研究主体变化笔者认为,当代版画的艺术价值更大一部分是体现在其版画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深刻文化内涵上,并且其语言表现形式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和其他艺术作品表达形式不同的重要一方面。
石版画新材料与新印刷技术的创新及应用石版画从西方传入中国已有100多年,但国内石版画工作者对石版画新材料、新印刷技术的研发还比较少。
其材料、技术还停留在初期阶段的水平,是传统石版画发展面临被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
石版画材料、印刷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的研究十分重要,对石版画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中国石版画艺术的基本现状石版画源自欧洲,18世纪末,阿罗依·塞尼菲尔德发明石版印刷技术,从而诞生了一种新版画艺术形式。
后来,石版画传入中国,可是制作石版画材料匮乏,石版、石版机、药墨必须从国外进口。
受资源稀缺、价格高昂、传统石版画制作技术要求严格等因素影响,从事传统石版画创作的艺术家日渐减少,石版画已成为版画中的贵族。
在中国,学习石版画课程,目前只有几所美术院校开设,学术界开始担忧传统石版画的存亡,许多石版画艺术家已经采用金属平版(p s版)取代传统的石版。
二、石版画材料创新石印石是石版画的原创版材,石印石即使在国外也是稀缺资源,价格高昂,进口手续繁琐,我国几十年来补充进口石印石极少。
近年国内开发的石印石,由于石料的颜色较深,用于石版画创作并不理想。
石印石材料资源的短缺,是限制我国石版画发展主要原因之一,开发新的适合石版画创作的石印石材料已显得极其重要。
经过多次反复的实验,我们在城市经营建筑装饰材料的市场里找到人造大理石和天然大理石装饰板材,挑选质地细腻、无杂质、无裂痕、颜色浅(白色)的石材,通过准确的酸度腐蚀,即可印制出理想的石版画作品,其效果可与德国石印石相媲美。
装饰市场的大理石,厚度在1.8—2.0厘米,可以根据需要将2—3块石材加工成1块以增加厚度,未加工的石材规格一般是200×300×2.0厘米,可以根据需要任意加工石印大小,价格更具优势。
以深圳为例,将2块60×80×2.0厘米的质地上好、颜色浅白色大理石,加工成1块60×80×4.0厘米的石印石,其价格约人民币1000元,是进口石印石价格的十分之一不到。
Shu Hua Shi Jie·书画视界
试析中国当代石版画的材料局限及解决策略
刘京长沙师范学院
摘要:石版画在当代艺术的大格局中,是一个不为人关注的小画种。
从事石版画创作和研究的艺术家屈指可
数,高校中的石版画艺术教育也比较小众,这种在中国传承和发展了近两百年的画种正日趋边缘化和弱势,究
其原因,材料的缺失和局限是不容忽视的。
国内的石版画材料和工具供应极为缺乏,大多数的创作和教学材料
都依赖进口,这是导致石版画艺术日渐小众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应该从这一点入手,先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石版
画的材料、工具生产和供应问题,这样才能使当代中国石版画艺术逐渐摆脱边缘化和小众化的困境。
关键词:石版画当代材料局限策略
中图分类号:J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2-0037-02
在当代中国,石版画是一门鲜为人知的艺术类别,不仅绝大多数的外行对它闻所未闻,即便专业的美术工作者也往往不知道它。
在中国庞大的版画创作群体中,石版画家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人数几乎屈指可数。
在各大美术学院的版画系中,石版画也大多只是作为课程而存在,很少有学生专门研究它或将它作为毕业创作的版种,原先从事石版画创作的教师和艺术家也逐渐放弃了这一特殊的媒材。
是什么导致了石版画在中国的长期低迷和愈发衰弱呢?
一、导致中国石版画艺术现状的“材质”原因
(一)石版画材质的手绘特征使得它与其他的绘画门类之间具有相似的面貌,缺乏突出的个性特征,这在当代艺术求新求异的大环境下,是不受欢迎的。
石版画是一种相对比较直接的版画艺术。
它是以手绘的方式将图像描绘于石印石或金属版上,再通过制版、印刷,将反的图像印制下来。
虽然图像是反的,但手绘的特质被完整保留下来。
因而,传统的石版画与普通手绘效果很接近,甚至完全一样。
石版画的绘版材料包括铅笔、专业蜡笔、汽水墨、特殊油性材质等,铅笔(蜡笔)和汽水墨是其中的主流。
以铅笔(蜡笔)绘制的石版画,与普通的纸面素描很相似。
汽水墨更灵动些,水墨石版画的效果似乎与其他版画类别极为不同。
可是,一则国内买不到专业的石版画汽水墨,二则水墨石版画的丰富肌理在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水墨画面前,还是显得太常见。
(二)版材的尺幅限制。
国内现有的石印石规模是有限的,各工作室内所存的大型石头很少,半开以上的
德国石印石极为罕见。
国内现存的石版印刷机多来自
进口,其规模也往往不会太大,可印制的画幅尺寸也由
此受限。
即便石印石和机器的规模都得到扩大,可是过
于庞大的石印石既不便于搬运,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危
险性。
供石版印刷用的铝板尺幅可以达到全开以上,而
且可以通过石版机、铜版机或PS版打样机进行印刷,
因此金属版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石版画的尺
幅局限。
但国内并不生产石版用的金属版材,进口版材
的造价又相当高,而且购买的渠道不够方便。
另外,国
内懂得金属版的制版、印刷技术的石版画家毕竟不多。
尺幅的限制在当代艺术大环境中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三)石版画材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制作程序的
复杂性。
一张石版画作品的完成,往往需要具备对材料
的高度了解、高超的技术经验和较长的制作周期,这也
令许多当代的艺术家望而却步。
石版印刷是利用水油分离的原理进行的,先通过
打磨石版表面,去除污渍和油性物质的残留,然后以油
性的绘画材料绘制图像,并用硝酸、阿拉伯胶混合液对
版面进行多次腐蚀,再进行换墨、印刷。
由于过程复杂、
程序繁多,因此一幅石版画从磨版、绘制到印刷完成往
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每印一个颜色需要重复一遍
整个过程。
另外,石版印刷的每一个步骤都至关重要,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小小的差池,就有可能彻底毁掉,需
37
Yi Shu Ping Jian
Yi Shu Ping Jian
要从头来过。
因此,石版工作者需要在整个制作过程里细细体会每种材质的特性、区别,这样才能掌握石版印刷的整套技术,而这是个相当长的周期,是在反复实验和失败中逐渐完善的。
在欧美,这个周期交给了技师,版画家可以节省大量精力和时间去做艺术创作。
可是,国内极度缺乏专业的石版技师,想成为石版画家的人必须首先过这个技术的坎儿,能够耐受得住技术实验这一枯燥乏味的漫长周期的,毕竟是少数人。
二、解决当代中国石版画材料局限的策略
(一)在各美术院校内安排专人研究石版画材质并进行推广。
已经拥有技师的,可以由技师承担该职责,具体职能如下:
1.在学院与国内的画材经营商之间建立联系。
国内之所以没有稳定的石版画材供货商,是因为商家没有发现稳定的消费群体。
通过学院与商家之间的沟通,可以采用统一购买的方式,一方面保证教学和创作所需要的画材供应,另一方面也就同时保证了稳定的消费群。
有钱可赚,商家也就会一直做下去,他们就会主动将国外的好材料引进来。
这样,时间长了以后,要保证在内地有代理和出售石版画整套材质的机构也就不是难事,从事石版画创作的艺术学生和艺术家也就不至于因为买不到材料而放弃。
其实,连香港也有Charbonnel等石版画材料品牌的代理商,内地那么多的美术学院、艺术学院,即便保守估计,开设石版画工作室的单位也在15家以上。
从目前的招生情况来看,按平均每单位每届三十名版画学生计算,其需求量也是相当可观的,且不说版画家和其他版画机构。
2.与国外的石版画材料制造商和研究者建立联系,并多作交流,尽可能学习制作各种材料的基本技术,并进行自主研发,再通过国内的画材商进行推广,建立稳定的国产石版画材料品牌。
其实,要进行这种合作并不困难。
比如,通过研磨用过的PS版,就可以制成代替石印石的铝版版材,其成本极为低廉,制作过程相当简单,材料非常易得,只是没人去做。
各大美术学院可以联合某画材商,先制作一批铝板,用于金属版平版技法的普及和推广。
但这种尝试一定不要变成一次性的合作,而应该建立长效机制。
在成熟的时候,也可以使自主研发的国产品牌走出国门,从而扩大石版画材的需求市场。
3.继续发掘优质国产石印石矿藏,并研究新材料和新技法。
据当年的老印刷工人介绍,国内曾有多处出产石印用石材,其中最好的版材产自湖南。
除此之外,四川江油石也曾被广泛采用,湖北美院郭召明老师发现的松滋石印石与德国石印石的成分相差不多。
这说明,在国内发现更优质的石印石矿是完全有可能的。
石版画走到今天,仅仅满足于传统材料和技法的完善已经不够了,新技法、新材料的研究势在必行。
个别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的发现毕竟有限,而且个人痕迹过重,因而不便于推广。
可是,当有专人来做这件事情时,新材料和技法就变得很纯粹,变成一种资源,人人可用之,也就会变得更加生机无限。
当材料和技术纯粹化的时候,也就更容易被创新,更容易产业化。
版画家也就得以腾出手来,做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
当更多的可能性被发现,其他门类的艺术家也就更容易被吸引过来,从事版画创作。
(二)在学术刊物上开辟专门版面,刊登关于石版画“材料”的各种文章、信息。
目前国内的各学术期刊上,理论性的文章占大多数,谈材料或技术的版面则极为罕见。
因此,开辟“材料”“技法”专栏是有必要的。
这样,专门研究技法和材料的技师及研究者就得到了一个发表成果、探讨细节的平台,版画家也就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材料”和“技法”的最新研究成果。
(三)定期开展专门针对石版画材料与技法的相关活动,如在两年一度的版画年会里加入“新材料”的展示和营销环节,让各地的技师和经销商可以与版画家们平起平坐。
在各类版画展览中,也可以将新材料和技法实验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进行展示,或对出色的作品进行材质、技法的现场解读和演示。
“材料”是石版画研究的基本课题,也是我国石版画艺术发展中长期未能得到解决的一个难题。
当代中国基本上没有自产的专业石版画材料,进口的途径也极不通畅和稳定,现有的材料比较单一和有限。
因此,石版画的整体专业水准不高,从事石版画创作和研究的人数越发减少,石版画的面貌比较单调、尺幅小、形式陈旧,石版画在各大展览和活动中被极度边缘化。
个别留学归来的石版画家获得了较好的材料和技术水平,因而其作品精到、新颖,备受国内行家的关注。
“材料”,是使当代中国石版画艺术走出困境的前提和突破口。
参考文献:
[1]郭召明.石版画工作室[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
[2]张奠宇.西方版画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3]孔国桥.“在场”的印刷[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8.
[4][美]安迪·沃霍尔.安迪.沃霍尔的哲学[M].卢慈颖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王伯敏.中国版画通史[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6]陈九如,寇疆辉.石版画教程[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5.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