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与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一种新兴的学科,它借鉴了生物膜的物理、化学特性,把生物膜的特性融入到传统的流动镶嵌模型中,并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来模拟生物膜的流动过程,从而构建出一种新型的流动镶嵌模型。
对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首先应该介绍生物膜的基本概念,包括其特性、结构、功能等;其次应该学习和理解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再次,要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来完成生物膜的流动过程,从而实现新型的流动镶嵌模型;最后,要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际应用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这将对今后的应用有重要意义。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案例也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案例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好地理解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际应用。
例如:利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分析污染物的流动规律,提出有效的污染物治理措施;利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研究环境微生物的迁移规律,探究它们在环境中的影响;利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研究微型机器人的移动规律,以及它们在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等等。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一种新兴的学科,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膜的特性和流动过程,而且还可以提供实用的技术工具,从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2. 使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的。
3. 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动态特性及其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解释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结构特点: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
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动态特性:流动性、可塑性、渗透性等。
4.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细胞黏附等。
5.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回答、讨论等活跃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报告内容、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课程考核:设置课程考核题,测试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全面掌握。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动态特性。
2. 讲解与展示:详细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3. 案例分析:选取实例,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在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等方面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激发学生对生物膜研究的兴趣。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
2. 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特性的。
3. 让学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方法和观察要点。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特性的。
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方法和观察要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解释其功能和特性。
2. 演示法: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其原理。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步骤:1. 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
2. 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特性的。
3. 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其原理。
4. 引导学生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
2. 学生能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特性的。
3. 学生能熟练地操作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并理解其原理。
4. 学生能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的观点。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相关章节。
2. 实验材料:生物膜模型材料、显微镜、实验操作工具等。
3. 课件或投影片:用于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图像和实验过程。
4. 参考资料:有关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论文或科普文章。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功能特性。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操作和原理理解。
八、教学准备:1. 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确保实验可以顺利进行。
2. 制作课件或投影片,用于辅助教学。
3. 提前阅读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一、教案基本信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优秀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高中生物课程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2. 掌握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3. 了解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特点。
2. 直观演示法: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和结构。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结构特点及功能。
2. 实验材料:生物膜实验所需材料。
3. 讨论问题:关于生物膜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概念: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3. 讲解组成:介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如磷脂、蛋白质等,并讲解它们在生物膜中的分布和作用。
4. 结构特点:讲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如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结构特点。
第二课时:6.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7. 讲解功能:讲解生物膜的功能,如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物质运输等。
8. 实验演示: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9. 小组讨论:分发讨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10. 分享成果: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物膜的重要性。
11.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结构和功能。
三、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其意义;(2)使学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3)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功能的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4)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彩笔。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的动态特性;(2)提问:“细胞膜是如何实现功能的?”,“生物膜的流动性质如何?”;(3)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入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2. 讲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教师讲解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包括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2)通过多媒体展示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让学生直观理解;(3)引导学生关注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如流动性、可塑性等。
3. 小组讨论:(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特点及应用。
三、作业布置1. 绘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结构图;2. 写一篇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学研究中应用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便更好地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五、课后辅导1. 解答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2. 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相应的辅导;3. 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激发学生对生物膜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兴趣。
1.1.2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在细胞生存过程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1.1.3 帮助学生建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提高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知识点讲解2.1 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2.1.1 流动镶嵌模型是指生物膜中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可以相对运动。
2.1.2 流动镶嵌模型体现了生物膜的动态性和可塑性。
2.1.3 流动镶嵌模型是生物膜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2.2 流动镶嵌模型的证据2.2.1 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2.2.2 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生物膜中的蛋白质分子分布不均匀,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2.2.3 生物膜的流动性质可以解释许多生物现象,如细胞的形态变化、物质的跨膜运输等。
2.3 流动镶嵌模型的意义2.3.1 流动镶嵌模型揭示了生物膜的动态结构,有助于理解生物膜的功能。
2.3.2 流动镶嵌模型为研究细胞信号转导、物质运输等生物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
2.3.3 流动镶嵌模型对于生物技术的发展和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基本内容3.1.1 介绍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证据和意义。
3.1.2 分析流动镶嵌模型与细胞生存过程的关系。
3.1.3 探讨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科学和技术应用中的价值。
3.2 教学拓展内容3.2.1 介绍生物膜的其他模型,如静态模型、蛋白质通道模型等。
3.2.2 分析不同模型对生物膜研究的影响和意义。
3.2.3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膜研究的新进展和热点问题。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目标4.1.1 学生能准确描述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证据和意义。
4.1.2 学生能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4.1.3 学生能关注生物膜研究的新进展和热点问题。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理解生物膜的功能。
2. 使学生掌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了解其形成过程。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2. 生物膜的功能3.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4.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形成过程5. 实验操作:观察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2. 教学难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重要性。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生物膜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3.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形成过程。
4.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重要性。
2. 讲解:介绍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讲解生物膜的功能。
3. 展示: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4. 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形成过程。
5. 讨论: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和意义。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生物膜功能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形成过程的掌握程度。
4. 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生物膜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形成过程。
2. 实验材料:用于进行观察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
3. 参考资料: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研究。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讲解生物膜的功能。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原理。
2.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组成及结构2. 生物膜的功能3.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4.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证据5.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2.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生物膜的组成及结构,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基本特征。
3. 展示:利用多媒体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5.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生物膜的流动现象,验证假设。
6. 总结:讲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生物膜的功能和作用。
7. 拓展: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
4.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1.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抽象性:利用模型、图解、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2. 实验操作技巧:通过演示实验、分组讨论、教师辅导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PPT、动画等教学资源。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意义;(2)使学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3)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功能的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及作用;(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
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特点;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及功能解释。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特点及实验验证;(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图片、视频等;(2)模型教具: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体模型;(3)实验器材: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的动态特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讲解:(1)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意义;(2)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3)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及功能解释。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掌握情况;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相关的内容,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学习材料;2. 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3. 模型教具:准备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体模型,让学生亲手操作,增强直观感受;4. 实验器材:准备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所需的器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学科领域:生物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特点。
2.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构成要素。
3. 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特点。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构成要素。
教学难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细胞膜的图像,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特点。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特点和构成要素。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其重要作用。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的具体应用。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特点和应用。
三、课后作业1. 绘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特点和构成要素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应用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学教材相关章节。
2. 图片:细胞膜的图像。
3. 视频: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
4. 网络资源:关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论文和研究报告。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特点。
2.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其构成要素。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
4. 数据分析: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
计与案例
在高中生物实验过程中,不少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不重视分析结果;只满足于实验的成功,而不愿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是学生对实验的根本目的缺乏深刻的认识而外,不懂得如何分析实验、没有掌握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过程是,会有多种因素影响、干扰实验结果,致使实验失败。
此时,实验分析就显得很重要:一方面,可以找出并排除影响因素,使实验重做时能获得成功;另一方面,还可以总结出经验教训,甚至可能还有意外的收获、新的发现,这在科学史上是不乏其例的。
因此,尽管现行高中生物教学大没有明确实验分析这一目的,而且实验也比较简单,但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除了使学生达到提高动手能力、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验证所学知识这些目的以外,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实验的成功与失败、教给学生进行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还是十分必要的!
一、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四步分析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总结归纳出“四步分析法”,即从取材、药品与试剂、步骤及操作、显微镜的使用四个方面对实验进行分析的方法。
1.取材分析正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
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取材不正确而引起的,因而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考虑取材是否正确。
例如,实验一“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以下简称“实验
一”)中,准确切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位,是实验成功的前提。
一些学生制成的装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相细胞,就是因为切取部位正确导致的,即没有选准根尖的生长点部位。
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以下简称“实验二”)中,取材部位应该是在新鲜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紫色较深处。
而在内表皮或紫色很浅的部位取材,往往观察不到或仅有很少紫色液泡。
实验三“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以下简称“实验三”)中,剪取的是有活性的根,如果是死根、烂根,则观察不到预期的结果。
实验四“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以下简称“实验四”)中,选取的时片要肥厚、色浓,而老叶、发黄的叶子则不能选用。
2.药品与试剂分析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正确结果的重要因素,要逐一检查,不能忽视。
①关于量的问题。
有些实验对药品与试剂的量有一定的要求,如实验四中,丙酮、层析液的量就要按规定使用:提取5g叶片中的色素,用2ml丙酮是适中的,若丙酮过多,会使色素浓度降低,减少滤纸条上色素的量,使分离效果不明显;若丙酮少了,色素提取又不充分。
色素分离时,向烧杯中倒入层析液时,其量的标准是液面不能超过1cm(距烧杯底),否则将没及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色素就迅速溶解到层析液中去了,结果在滤纸条上得不到相应的色素分离图谱。
②关天浓度问题。
实验中,规定的浓度,都是人们经过多次试验后,认为最适合的。
实验员在实验前配制药品与试剂时,浓度要配准,否则将会影响学生实验。
如蔗糖溶液浓度较高时(高于30%),会使细胞因发生强烈质壁分离而失水过多,细胞死亡,不能复原。
亚甲基蓝溶液在配制时,要求更高,浓度高一点点,就会影响根
的活性。
③关于纯度问题。
有的实验如实验三,对试剂的纯度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所用蒸馏水中混入杂质阳离子,或用自来水代替,则漂洗时,不仅洗去了浮在根细胞表面的亚甲基蓝阳离子,而且也会把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亚甲基蓝阳离了交换下来;在对比实验中,含杂质阳离子的蒸馏水也会变蓝。
3.步骤及操作分析步骤及操作是否正确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故应重点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漏做某个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不能少,如实验一中,根尖用10%盐酸解离后,若不经漂洗直接染色,则染色效果极差,因为根尖上附着的盐酸将和碱性染料起中和反应,从而影响着色;制片时,用镊子尖把根尖压碎,这一步也易漏掉。
实验三中根经亚甲基蓝染色后,若不用蒸馏水反复冲洗,在后面的对比实验中,蒸馏水也将变蓝。
②操作方法错误。
在具体操作某个步骤时,没有按规定的操作方法做,肯定会影响实验结果。
如临时装片制作时,有的学生将盖玻片直接放在清水滴上,这样制成的装片中,气泡较多,严重影响观察。
实验二中,应用镊子撕取洋葱表皮,而不少学生是用刀片削或挖,以至取出的表皮较厚,这样在显微镜下也就看不到单层细胞。
③操作不严格。
如解离、染色时间不够,漂洗的时间或次数不足。
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未将清水滴中卷起的表皮平展开来;做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时,滴入清水的次数少,叶绿素分离实验中,滤液细线划得不细不齐都会对实验果有一定的影响。
4.显微镜的使用分析需用显微镜的实验,有时会因为显微镜的操作,镜头污染等问题,而影响观察,看不到已经出现的现象或结果。
显微镜的操作要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如对光程序、高倍镜观察程序等。
有的学生不按程序操作,
结果既耽误了时间,又观察不到相应的结果,而且易损坏显微镜。
例如常有学生在用高倍镜观察时,把盖玻片压碎了,弄脏了镜头,就是由于这些学生在下降镜筒时,眼睛看的是目镜而不是物镜,这样,镜筒下降到什么位置就不知道了。
正确的程序应该眼睛看着物镜,同时下降镜筒,让物镜接近装片,然后眼看目镜、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观察到清晰物像。
此外,目镜或物镜头被严重污染、焦距没有调好、放大倍数不够、视野较暗、标本不在通光孔的中心位置等诸多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观察。
二、“四步分析法”的应用“四步分析法”在具体的实验分析或解题过程中,既可顺次运用,亦可综合运用,具体问题,灵活分析。
例1.实验一中,在显微镜视野里,几乎看不到分裂相细胞,试分析其原因。
分析:①从取材角度看,可能是没有取准生长点部位导致的;②从步骤及操作角度看,可能是没有压片过程导致标本太厚,看不到单层细胞;③从显微镜使用角度看,可能是没有移动玻片标本寻找,观察对象不在视野正中央。
例2.实验二中,质壁分离后进行复原时发现复原效果较差,其原因可能有哪些?分析:①蔗糖溶液在配制时,浓度过大,质壁分离强烈,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②质壁分离时间长了,未及时复原,细胞死亡;③滴入清水次数少或只滴入一次。
例3.实验三中,在做对比实验时,蒸馏水也变蓝了,分析其原因。
分析:①是没有漂洗或漂洗次数少;②是蒸馏水中混入了杂质阳离子;③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