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意(创作谈)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一山一世界,“三远”三视角文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郭熙《林泉高致》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窥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①一山一世界,三远三视角。
以上材料中,郭熙提醒山水画的创作者要从高远、深远、平远等不同视角去观察山的形色意态,结合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视角来描绘自然景物。
②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
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读这是2022-2023学年合肥一模作文题。
第一段引用了北宋著名画家郭熙在山水画理论专著《林泉高致》中的“三远法”。
为了更好地分析题目,将第二段划分为①②两层,①属于写作材料,对引文进行了分析,帮助同学们把握文题,降低审题难度;②属于写作任务,要求同学们根据此现象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第三段是常规的写作要求。
从类型上看,这是属于多个核心概念的话题型任务驱动型作文,只有对概念进行深刻的理解,才能够有新颖的见解。
审清题:“三远法”的三个层次写作第一步,圈点勾画,审清题目。
写作材料的层次非常鲜明,第一段分别从“作画技法”“颜色”和“特点”分析“三远”之别。
“自山下而仰山巅”“自山前而窥山后”“自近山而窥远山”是一种具体的“作画技法”:这是“三远法”的第一个层次。
第二段从作画技法出发,引申出三个视角,这是对作画技法进行了形而上的概括,“仰视”“俯视”“平视”可以被我们引用到生活学习等的各种认识活动中,是一种全面理解事物的“认识方法”:这是“三远法”的第二个层次。
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是引文中对“三远”的颜色和特点的分析。
不同的视角所看到的景色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意境,“君子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林泉高致·山水训》)钟情山水是为了寄情抒怀;因此,不同的意境中透露着不同的内在情感,不同的处世态度。
初二山水作文通用10篇初二山水作文 1天气燥热,太阳高高挂在头顶,在此时,畅游于山水之间,岂不美哉?说走就走。
我们一家即刻驱车,赶往那山涧之中的一处清泉。
车在道路上急驰,渐渐的,车窗外的高楼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树木、群山。
车沿着山路蜿蜒向上爬行着。
车停在了一处山泉边。
泉水,从山上流下来,拍打在石头上,溅起水花,有的石头已经被水冲得十分*滑,很难在上面站稳。
泉水继续流着,前方有一处“悬崖”,水就毫无畏惧地从上方跃下,与下方的同伴混为一体,形成了一道小型的瀑布。
这瀑布,虽不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般壮观,但在这里与树木相互映衬之下,也别有一番趣味。
瀑布之下,有一个小小的池塘,四周都被石壁所包围,正如在崇山峻岭之中。
水十分清澈,池底的“游鱼细石”都“直视无碍”。
你看,那里有几条小小的石斑鱼呢!它们有一指之长,隐匿在池底的石头之间。
我们继续顺着水流走,水流开始迅速起来,猛烈地撞击着石壁,泛起白色的泡沫,对面的石壁高处,生长着几棵大树,它们怪异地扭曲着枝条,争着向高处远处生长。
这也就是郦道元笔下“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的一幕。
那样壮观的三峡景观,从这山中清泉之上,我也领略到了一两分。
水流又慢慢地缓慢下来,如淘气的孩子,玩累了便休息休息,补充补充体力,养足精神。
终于,太阳从头上的细枝之间洒落下来,却没有带来一丝的热意,反而觉得挺舒服的。
水最终流进了一个大池塘,远处的青山倒映在水中,把水染成了绿色。
岸边,有几个人在钓鱼,他们耐心地等待着鱼儿上钩。
即使没钩上鱼,他们也不抱怨,可能是怕破坏这安静的气氛吧!坐在岸边,闭上眼,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一阵阵清风拂过面颊,一时间,只感到自己和大自然融为了一体。
闲暇时刻,畅游于山水之间,用心感受这美丽的自然,不亦乐乎?初二山水作文 2汽车在宽阔的大路上奔驰着,窗外的美景映入眼帘。
在暑假的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们踏__安阳千瀑沟的旅途。
经过了大约两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山水画的意境课文的论证思路第1 篇(一)用笔平——是指行笔平衡稳健,(如锥画沙),用力均匀,处处着力;重——是指用笔厚重,如(高山坠石)要有力度,有分量;留——就是要沉着用笔,(如屋漏痕)控制住线条的运行,不至于留不住而“滑下去”;变——这里一个“变”字很重要,“变”是灵活变化、不拘成法之意,要根据描绘对象的各种因素而有所变化,去追求用笔的气格、韵味。
用笔要讲笔法。
中国山水画的笔法主要有中锋、侧锋、逆锋三种。
由这三种运笔方法又变化出点、厾、皴、擦、拖等多种笔法。
中锋用笔,是指执笔端正,笔锋基本上在笔线的中间。
这种线饱满、丰实、壮健,取其圆、厚、重,多用于表现结构的主线。
侧锋用笔,是使笔杆倾斜,甚至横卧,不但用笔锋,有时候也用笔身乃至笔根接触纸面,笔锋常偏向线的一边。
这种用笔变化多,既同画出线又可画出面,具有表现力强、变化丰富生动的特点。
逆锋用笔,是笔锋在前逆向而行,与通常用笔方向相反,既了画中锋笔线,也可画侧锋笔线。
这种用笔由于笔锋在推进中遇到阻力散开,就会产生变化较丰富的飞白效果。
这种笔法比较滞涩、泼辣,多数是结合其他用笔运用的。
以上三种笔法,在作山水画过程中,经常是综合交替运用的。
画家必须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恰当地把多种笔锋的运用结合起来,才富有表现力。
(二)墨法:墨法就是用墨的技法。
清沈宗骞说:(用墨之妙,在于以墨随笔),说明用墨与用笔是分不开的,墨法是通过笔法来完成的。
用墨与用水的关系也很大,只有笔、墨、水三者的巧妙运用,才有“墨分五色”之说。
即由于笔含的水墨多少不同,墨色可以呈现出从浓到淡五个层次——焦、干、湿、浓、淡。
这是大体的划分,实际运用起来,深浅的变化还会更丰富。
墨的运用宜在单纯中求复杂,在统一中求变化。
一般以一种墨色为主,兼用其他,局部的变化不宜过大,大了就会“花”而“乱”失去整体感。
对用墨的要求:干墨不枯,须腴润、不焦躁;湿墨不滑,不能涣漫、无笔力;浓墨不浊,不能呆滞,要笔迹分明;淡墨不薄,要有厚度,见骨力。
园林创作中的山水之谈[摘要]中国的园林通过山水的并茂,营造出园林独特的空间美感和意境,因而造就出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特点。
中国园林对意境之美的表达与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价值观念是密不可分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体现。
[关键词]园林创作叠山理水作用中图分类号:tu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0-239-01中国的园林以山水的独特之美,合理的运用,制作出情景并茂的人间仙境。
山水在自然界中是具有极大艺术魅力的景观,在中国的传统园林艺术理论里,通常将“山水”作为园林地形的简称。
中国传统的园林山水十分注重与自然的秀美。
中国传统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始于同源的思想和文化,二者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诠释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美学观点。
在华夏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中国传统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二者在创作思想、创作主旨、创作风格、创作理论、创作手法、创作元素等诸多方面具有很大程度的统一性和互通性。
以传统山水画为基础,分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研究价值,同时,也将有效的启发我们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对传统造园思维和造园手法的应用。
1.山水在园林制作中的运用。
1.1园林工作者在园林小品的制作中要围绕创作风格、创作理论、创作元素等传统山水画艺术精髓溶于景观制作之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之笔。
1.2从构图形式、创作手法、创作理念体现山水对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启示。
把中国传统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所蕴藏的艺术运用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园林景观设计体系服务。
2.山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种重要的园林要素。
在各种风格的古典园林中,水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哪一处古典园林没有水呢?几乎可以说,有园必有水。
无论走进哪一个园林,人们只有看到水,才会真正体会到园林之美,看到山才会感觉意境的高崇,才会觉得整个园林的景色都灵动起来,于是满园的美景就有了灵魂。
山水写意心得体会(优秀14篇)山水写意课心得体会一年级随着社会的进步,美术课程在小学教育中也越来越重要。
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我校引入了山水写意课。
经过一学年的学习,我在山水写意课上有了很多收获和体会。
下面我将从观察、绘画、创造、团队合作和心理发展五个方面来总结我在山水写意课上的心得。
首先,观察是学习山水写意课的第一步。
在课堂上,老师常常带我们去户外或画室观察大自然的山水景色。
我注意到,每一幅山水画都是通过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揣摩才能完成的。
我开始学会用心去观察自然界景物的形状、颜色和纹理。
不仅如此,我还学会了关注周围的环境变化和细节,这锻炼了我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其次,绘画是山水写意课的重要内容。
通过不断的实践,我逐渐掌握了绘画的技巧和方法。
我学会了如何运用线条、用色和造型来表现山水画中的空间感和情感。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了解了画笔的运用、层次的塑造和色彩的运用等基本技巧。
我发现,绘画不仅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维和创造的过程。
然后,创造是山水写意课的核心。
每一次上课,老师都鼓励我们大胆展示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通过山水画的创作,我学会了表达我内心的感受和体验。
我可以任意选择画布、笔触、颜色和构图等元素,将自己对山水的理解和想象传达给他人。
创造力的发展也使我在思考问题时更加灵活和独立。
其次,团队合作在山水写意课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与同学们一起进行绘画活动,彼此合作与交流。
在团队合作中,我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当遇到困难时,我会主动与同伴协商,共同解决问题。
这培养了我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让我在团队中更加融洽和协调。
最后,山水写意课还对我的心理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课堂上绘制山水画时,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忘却烦恼和压力。
绘画可以给我带来快乐和满足感,同时也培养了我的耐心和专注力。
每一幅画的完成都给我带来了成就感,使我更加自信和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综上所述,山水写意课在一年级的学习中给我带来了许多收获和体会。
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摘要:陶渊明的诗歌质而自然,充满着一种山水情怀,这与他“爱丘山”的本性相契合,与他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襟怀和意趣相统一。
他的诗歌“论怀抱则旷而且真”,主要表现在他骨子里的山水情结和外因作用下任真闲适、欣豫自远的追求上。
他作诗喜用山水意象,例如山和泽,他常以清新之景、清新之物写清新之境,抒发其对山水的依恋和渴望与山水相融的情怀。
同时,他的个性兼具厚重卓拔和圆融通脱的特点,故能恰到好处地把主观情感融入到客观物镜之中,达到无我之境,并向世人传达一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
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山水性情一体浑融,体现了陶渊明诗歌中深藏的山水情怀。
关键词:陶渊明;山水情怀;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山水性情论文类型:理论研究史论陶诗,一般多以“萧散冲淡”(朱熹)[1]、“质而自然”(严羽)[2],“冲淡高洁”(梁启超)[3]、“和谐静穆”(朱光潜)[4]等作概括,认为它自然情深,可以与《诗经》三百篇相媲美。
本文着重从“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和“山水性情”三个方面对陶诗做一点浅层次的分析,聊以探求陶诗中的山水意境以及深蕴在这意境中的诗人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理想,即山水情怀。
一、陶诗中的山水情结陶渊明擅长“以情造境”,他的诗歌古朴自然,诗意深醇,且能天然入妙,体现山水情怀,究其源动力,在于他的山水情结。
相较于一般文人,“陶渊明与他们不同的地方,便是他与大自然之间没有距离。
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
”[5]诗缘情而发,他从山川河泽中得到美的感受付之以诗,他的诗“论怀抱则旷而且真”[6],读者能触景生情,情以景观。
陶诗中出现的物象诸如山和泽大多包含着诗人欣豫自远、委心事外的态度,本质上是一种山水情结的实体化。
具体而言,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性本爱丘山——骨子里存在着亲近山水的基因陶渊明的一生是与山水结缘的一生,单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这十个字,我们便可感知回归自然是与他的人生追求相契合的。
山水心得8篇实用的心得是会给读者带去积极向上的能力的,心得体会是为了将自己的感悟做到更精准的抒发,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山水心得8篇,供大家参考。
山水心得篇1今天,我读了《桂林山水》以后,我就被那迷人的桂林风光深深地吸引住了,产生了一个迫切的愿望——我要去桂林,看一看那山那水,亲身体会一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受。
从文中我知道了静、清、绿三个特点。
这样的水真是太神奇了。
读到这,我对作者为什么用真静、真清、真绿三个词来赞美桂林的水有了一些体会和理解。
我还知道桂林的山友奇、秀、险的特点。
它奇在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但又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上。
它秀在色彩明丽上。
我和奶奶去过山上看过枫叶,远远望过去,像火一样,但没有那色彩明丽的感觉,那感觉一定很好。
它险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上。
我觉得山不一定高,看了一定会有趣味。
文章最后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加上山间绿树红花,真是美不胜收我真为祖国有这样的风光而骄傲!从书中,我还知道了桂林山水怎么来的,因为桂林一带雨水充足,山大都是石灰岩进过地壳运动形成了喀斯特地貌。
我爱有美丽风光的桂林的山水,爱伟大的祖国!山水心得篇2最近语文上到《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我对它深有感触。
当我读到桂林的水的时候,先拿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作比较,赞美了漓江的水;接着用了一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漓江水的静。
绿。
清的特点;还用翡翠做比喻,形象地突出了漓江水的"绿";最后用船浆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来近一步映衬出漓江水的"静"。
读到这儿,仿佛我就是作者,我来观赏了桂林的山水。
在看看桂林的山,先拿峰峦雄伟的泰山和红叶似火的香山再一次作对比,突出了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奇。
秀。
险。
奇在千姿百态,无奇不有;秀在青翠葱郁,色彩明丽;险在危峰兀立,使人望而生畏,多美的桂林山啊!我忍不住要歌唱你。
我仿佛饱吸着山上的新鲜空气,坐在船上荡漾着,把我引进了仙境,我多想纵情高喊桂林山水:我爱你!山水心得篇3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山水临摹的培训活动。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 岁时学画山水。
43 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 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 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二、理解词义惆怅:伤感,失意。
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心中已有充分的考虑。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赋予:意指给予,交给,寄托(重大任务、使命等)。
朝朝暮暮: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
三、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4):作者先点出“意境”这一概念,并做出解答。
第二部分(5—10):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认识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认识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意匠。
四、问题归纳1.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有什么区别?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它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2.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
请学生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不会。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而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
可见,山水画具有独特的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不会被山水摄影所取代。
3.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地分析诗歌的意境?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这两句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
山水之意(创作谈)
作者:江非
来源:《诗歌月刊》2018年第12期
山水即自然。
但这不是一个完全的真言判断,只能是在象征或者是提喻的意味上方能如此言说。
中国的山水观念主要完整于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所以,我们的“山水”之中必有仁、智,必有动、静,必有时、空,必有道、德。
我把“山水”分为:原野的、荒野的、田野的和视野的。
原野,给人的是时空形式。
荒野,给人提供恐惧和敬畏。
田野,给人的是劳动、生活和亲和力。
视野,给人的是景观和观念,是一个游览、享乐、消费并可以拍照的对于“山水”的观念性模仿和复制。
借用马丁·布伯的话来说,人在荒野中将称颂“我和你”,在田野中称颂“我和他”,在视野中称颂“我和它”,在原野中.人,无言称颂。
或者,借用“主体性”这个观念,“山水”有着被腹语、低语、话语和词语所分割区别的四个层级。
中国古典的“山水论”多是荒野的和田野的,是一种认识论和实践性中的伦理学,不涉及本体论。
因此,“山水”也为中国断片、斑点和块片特性的美学思想奠基。
现在人们所谈及的“山水”,多是那种景观性的“山水”。
是一种“永恒复归”话题下,生态社会学和地理经济学的伪中国性和伪古典性。
是资本变形性的最终影像生成。
置身其中的人,已变成同样具有资本性质的被支配和被交换物。
这其实已是一片毫无“山水”的一片荒漠,一个不再揭示任何事物只有符号滑过的旁白。
正如我们的当下生活中,那种既无真实判断,又无真实评价和舆论,一种围观之下的纯信息化的景观性“微信”语言的自治——一种在语言本性的颠倒之中生成的话语暴力,和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新乌合之众的即语式的“自意识形态”。
这样的“山水”仅是一种面具化审美的毫无生命连续性的瞬问姿态。
“山水”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直是作为三种质素而存在:本质、属性、功能。
李白有“本质”,王维有“属性”,陶渊明有“功能”。
列举三句诗,分别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清泉石上
流”“悠然见南山”。
以上三种,又分别是:语言在语言之中、语言在关系之中、语言在对象之中。
其话语形式分别是:“是山水……”“和山水……”“像山水……”。
苏东坡是第四种,他说:“由山水……”,那是“我思故我在”出现在了山水的“形态”中,如“横看成岭侧成峰”。
因此,山水即相遇,山水即临即,山水即置身。
人在山水中。
但山水之人不是无生命形式的赤裸之人,更不是生物学之人和牲人。
山水以存在本身给人以唯一的生命与思维的纯粹形式。
山水即思。
人思存在。
山水即真理和自由用以沉默藏身的那个面相,来抵抗实在和人之话语喧哗的那个面孔。
山水即人回到面庞而与面孔的斗争性分离。
人来到“山水”之中,人投身于“面具一面孔一面庞一面相”这一例外运动之中。
世界上最大的山水是地球。
比地球更具有极性的山水是太阳和银河系。
那么山水即是量子力学对古典力学的一种塑造,或者是古典力学对量子力学的一种显现。
山水即一种被抛人的深渊、孤独和绝对的荒凉。
以上所占对吗?小对。
那么,真正的山水即地球之圆和太阳之圆。
山水即是“网”。
山水即是王阳明和胡塞尔的“良知”和先天纯粹逻辑形式。
孔子在山水之中,所以有占:逝者如斯夫;老子在山水之中,所以有占:天长地久;庄子在山水之中,所以有占:无极之外复无极。
山水:幾何学中的数与力。
山水:时与空。
山水:有与无。
山水:身体。
山水:属与种。
山水:康德的“范畴”。
山水:庄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山水:海德格尔的“让思”。
山水,语占之无占:“道一德”的一致统——一个绝对事件的纯粹形式;人之思维的原质。
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能被人历史的、经验的把握的人类事件。
山水——“自然保护区”其实对应的是“罪犯一拘留所”“难民一收容所”“犹太人一集中营”。
山水——“风景旅游区”则可以和“商品一超市”“面影一美容院”“墨点一微信圈”和“谎占一议会大厦”相互对应。
所以,我们的诗歌不能如此着急的去误解“山水”。
因为人类历史并没有已经走到黑格尔式的终结,人还小能变成历史和政治学之中的无用之人。
诗歌除了抚摸我们已经舒适的个体生活,也还需要干点别的。
所以,在目前说到“中国性”,它的核心还必须是“现代中同性”。
它必须呈现“中国性”的实质:“易”的世界观——时空同一往复共存,因而时问即为“空问一物质”;“道”的生命论——简朴的逻辑自在主义,人同时活在前生,也活在来世,并非只是今世;以及“儒”的社会学——理想秩序集体主义——命名大道之名而取消自名,与大道同名。
因此,“中国性”在此时只是一种方法论,只能作为一种方法用来反对社会的生物进化论、享乐主义的生命现世论、他人即陌路的世俗个人主义;是在反对人本主义、理性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与消遣主义,反对所有单向性的“科学”“发展”“进步”“解放”“物”,以及“技术”“机械”“价格”“添加剂”“信息化”……从而按照“易、道、儒”的基本精神,以一种万在共存的理念,在现世重新建立——人,并同时重建“知识分子”为大道而命名的“君子光晕”,以人之原初的澄明“致良知”,而达真正的“至乐”。
从而消除人与物之问的盲目动力关系,把已经“邪恶”的“个人现世关系”重新引向天人关系、社会关系和历史关系。
那么“现代中国性”其实是把“南东往西”的对于西学的概念化看待,转变为“南西往东”的西学对于“同学”的实质性相互理解与阐释——是“独善其身一默祷”、“以身作则一行动”的中国理念与“忏悔”“救赎”“超越”的西方思想相互对照。
那么,西学仍是走向“中同性”的重要现实之路。
“中同性”并小是指“唯一性”和盲众性。
所以,“中国性”小能表象化。
不能只是“易”的“爻”一符号化、“道”的“图(阴阳)”一象征化、“儒”的“礼”一仪式化。
词语化的“小桥流水人家笙歌琴瑟”小是“中国性”。
在“艺术一诗歌”
范畴中,“中国性”的历史使命应该是重建一种人与自身以及他物的语言关系和历史话语结构,建立一种历史的“语言—精神”关系。
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一样,诗在中国也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神学诗学、逻辑诗学和文学诗学。
《诗经》并非是一部中国早期的“文学诗歌”选集,而是一部卦辞、神谕、祷词、祭辞、释梦辞选集,是神学诗歌的一个汇编。
“诗:占,寺”,在词源学上最早并非是“语言’的神庙”,而是“神庙前的语言”,是中国最早的知识分子的代天代神之言。
孔子的春秋诗学属于逻辑诗学、修辞诗学和伦理诗学。
文学诗学的出现是在西汉,在魏晋唐宋发展成熟。
这时,“神庙前的语言”转变为“语言的神庙”,人的认识论也由自然本体论转向了历史本体论,诗随之进入到“诵诗以化民”的文学时代。
这是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学与诗学协同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
在此基础上兴起的唐诗宋词,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小品美学,是对人的一种美学化的政治与历史规圳。
其中的文学制度即是语言制度,也是社会制度。
“诗”从源头或在本质上,在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对于神秘意识和世界奥秘的阐释,是对于时空和自我在神学和哲学上的首先认识。
诗是对“是”的一个理解和对于先验逻辑的纯粹映现。
这也是“山水”在诗中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