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黄鹤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人崔颢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诵读和赏析古诗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2)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能够有感情地诵读。
2、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2)领悟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或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崔颢的《黄鹤楼》。
提问学生对黄鹤楼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诗人崔颢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3、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诗歌赏析(1)逐句解读诗歌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描绘的景象。
例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这句诗中,“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诗人开篇就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遐想。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两句描绘了黄鹤离去不再归来,只有悠悠白云长久飘荡的景象,给人以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意境开阔等。
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对仗极为工整,“晴川”对“芳草”,“历历”对“萋萋”,“汉阳树”对“鹦鹉洲”,读来朗朗上口。
同时,通过描绘清晰可见的汉阳树和繁茂的芳草,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
(3)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体会诗人思乡的愁绪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的最后两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在傍晚时分,诗人望着江上的烟波,不禁涌起思乡之情,这种愁绪不仅是对家乡的思念,也包含了对人生漂泊不定的感慨。
5、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一句最能打动你?为什么?(2)诗歌中的景象与诗人的情感是如何相互交融的?6、课堂总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黄鹤楼》教案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活动方案、致辞讲话、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思想汇报、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activity plans, speeches, documen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hought repor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黄鹤楼》教案7篇详细的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一份优秀的教案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进度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设计,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黄鹤楼》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优秀5篇)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教学过程: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
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
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
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出示课件)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愧不如的诗——《黄鹤楼》。
(学生读题。
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
“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
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
(课件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
黄鹤楼教案设计教案一:黄鹤楼的历史与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 熟悉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和文学意义;3. 培养学生对黄鹤楼的审美和文化价值的认识。
教学重点: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学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文化建筑的故事展示黄鹤楼的文学意义。
教学准备:投影仪、图片素材、课堂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介绍黄鹤楼的名字来源和基本背景,激发学生对黄鹤楼的兴趣。
二、呈现(10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素材,展示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和文化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黄鹤楼在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三、讲解(15分钟)详细介绍黄鹤楼的历史沿革、建筑结构和文学作品中的描写。
通过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对黄鹤楼的文化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
四、合作活动(20分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与黄鹤楼相关的古诗或文学作品,通过朗读和解读,展示黄鹤楼的文学价值。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和感受。
五、个人创作(15分钟)要求学生以黄鹤楼为背景,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对黄鹤楼的理解和感悟。
六、展示与总结(10分钟)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并进行总结,归纳黄鹤楼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通过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查找资料或实地考察,进一步深入了解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
教学评价:根据学生在合作活动和个人创作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黄鹤楼的理解和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
教案二:黄鹤楼游园活动教学目标:1. 了解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 参观黄鹤楼,了解其建筑特点和文学意义;3. 培养学生对黄鹤楼的审美和文化价值的认识。
教学重点: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学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实地参观活动,使学生对黄鹤楼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有更深入的认识。
教学准备:导游讲解材料、游园活动指南、学生讲座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观看介绍黄鹤楼的短视频,激发学生对黄鹤楼的兴趣。
二、实地参观(60分钟)组织学生参观黄鹤楼,由导游讲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学意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案与反思第【1】篇〗黄鹤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理解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掌握黄鹤楼的文学价值和艺术表现手法,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和艺术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探究黄鹤楼的建筑特色和景观美学,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
4. 通过学习黄鹤楼的诗词歌赋,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黄鹤楼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特点和诗词歌赋。
2. 教学难点:理解黄鹤楼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对黄鹤楼的了解,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2. 讲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介绍黄鹤楼的起源和演变,以及与文化名人的联系。
3. 演示黄鹤楼的建筑特色和景观美学:通过和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黄鹤楼的建筑风格和景观美学,引导学生探究其特色。
4. 分析黄鹤楼的诗词歌赋:选取经典诗作,讲解其文学价值和艺术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交流对黄鹤楼的认识和体会,深化对黄鹤楼的理解。
6. 个人展示:让学生选取一个角度,以自己的语言描述黄鹤楼,提高其口头表达和创新能力。
7. 总结:回顾本课内容,强化学生对黄鹤楼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讲解、演示、小组讨论和个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2. 利用多媒体技术,包括、视频和音频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回答问题、填空和选择等方式,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2. 作业: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关于黄鹤楼的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3. 评价方式:采用综合评价方式,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练习完成情况和作业质量等多个方面,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初中语文《黄鹤楼》教案两篇第一篇: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诗歌;(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领会诗歌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2)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学会通过诗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描绘出相应的画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情怀;(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3)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诗文背景:介绍诗人杜甫和《黄鹤楼》的创作背景;2. 诗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黄鹤楼》诗歌;3. 诗文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手法和情感;4. 画面描绘:引导学生通过诗文中的描写,想象和联想出相应的画面;5.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
第二篇: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诗人杜甫和《黄鹤楼》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黄鹤楼》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3. 解析诗文: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手法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4. 画面描绘:引导学生通过诗文中的描写,想象和联想出相应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5.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和思考。
四、课后作业1. 抄写《黄鹤楼》诗歌,加强记忆;2. 收集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3. 结合诗文内容,想象和描绘出《黄鹤楼》的画面;4.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朗读和背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现;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3.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和背诵表现;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意见,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1篇黄鹤楼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指名交流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该古诗3、师范读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二、初读课文1、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b、齐读(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1、投影生字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四、作业1、完成习字册2、朗读全文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
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article/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A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B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黄鹤楼》教学设计
江西铜鼓二中樊雄文
★教学目标:
1、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学时间:一课时(2013年10月30日第五节)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出示李白的图片)这是谁?(李白)谁来说说对李白的印象?
(已学过的李白的诗:《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古朗月行》《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他的诗充满想象与夸张,给人一种飘飘若仙,超凡脱俗之感。
傲视权贵。
)
师:后人都称他为“诗仙”,就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
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话说李白离开京城,准备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
有一天,他来到武昌,登上黄鹤楼。
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从天边奔来,又向天边流去,江上白帆点点,空中沙鸥成群,远山林木葱茏,岸边繁花似锦……此情此景,不由诗兴大发,于是拿起毛笔准备在墙上题诗一首。
(这点古人和我们现代人一样,就是爱在墙上画。
不过,现代人画的都是“某某到此一游”,古人更诗情画意,人家画的是诗。
所以你将来想画的时候,先想想自己是不是能画出一首诗来再说。
)
李白正想写的时候,旁边的一首诗吸引住了他。
他仔细看了一下,还捻着胡子吟诵了一遍。
李白念完这一遍后,顿时,满腔诗情仿佛被兜头一盆冷水给浇灭了。
他扔下笔,大喊一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郁郁地转身而去……
听了故事,同学们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叹不如的诗——《黄鹤楼》。
(学生读题。
指导写好“鹤”字)
有知道黄鹤楼的吗?(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
“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二二三”的节奏。
3、师: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与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师:(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
师: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
此人很慷慨。
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
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助兴。
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
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去。
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就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师: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
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
师: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生对读。
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
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师: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
师: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师: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中的情景。
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师: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生读,回答(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
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师: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
(课件出示,生读)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出示崔颢的资料)
崔颢(约公元704——754年)唐朝汴梁人,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
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
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实际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
生:人生失意之愁。
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四、配乐诵读,拓展升华:
师: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暮色渐浓,看着眼前滔滔东去的长江,看着烟霭笼罩的鹦鹉洲,想着自己少年登第的得意,回首自己这些年四处奔波的艰辛,想着自己多年未归的故乡,崔颢的满怀愁绪顿时化作五十六个字从嘴里喷涌而出。
(播放配乐朗诵版《黄鹤楼》,学生跟着吟诵)
师:崔颢的这首诗虽然只有五十六个字,却将黄鹤楼的来历、登临黄鹤楼所见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慨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被称为唐朝七言律师的第一作品。
这也难怪当年李白见了之后会搁笔而去呢!
李白虽然这次没有留下什么诗作,是不是白白走了一遭呢?(出示李白的诗作《鹦鹉洲》与《登金陵凤凰台》)
《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纵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楼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学生读,试与《黄鹤楼》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
生谈:有点相似,是仿照着写的。
师:由此可见,《黄鹤楼》这首诗对李白的影响有多深啊!
五、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师:(出示黄鹤楼的图片。
)巍峨的黄鹤楼成就了崔颢的这首千古绝唱,崔颢的这首诗在扬名天下的同时,也让世人知道了这座千古名楼。
崔颢之前之后,历朝历代还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来到了黄鹤楼,他们也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