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与方向二教学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271.43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位置与方向(二)》第2课时

——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孟照莲

本节课内容是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这个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感,他们对位置与方向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在不断地提高。学生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并且能通过第几列,第几行确定物体的位置,已经初步认识了在一个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以及会用量角器测量角,学生有了例1的基础,可以自行探索根据方向角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从中认识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根据所给的条件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难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学生的作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

1.首先,我放手让学生根据题中的已知信息,给学生广阔的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间,学生通过交流对于如何在平面图中准确表示的确切位置可以得到新的启示和感悟。

2.然后让学生交流确定准确位置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明确了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位置的具体过程和方法,较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这

样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得到提升,同时可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最后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自学提示,来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必须弄清楚:以谁为观测点?北偏西30°是以哪条边为起始边?向哪条变旋转?旋转多少度?量角器如何放置?如何表示“距A市200km”?在此环节中需要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出B市位于A市的什么方向和多远的距离,学生反映出来的是:量角器的摆放和角度的测量容易产生错误,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在组内说说测量哪个角,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谁重合,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和谁重合,再请学生动手操作。在小组汇报环节中,生生补充、纠正、最后教师再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并且请学生到黑板上示范。这样的环环相扣使学生逐渐清晰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确定A市的位置,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观测点”是确定物体位置的要素之一。在生生交流讨论和师生共同反馈的学习流程中精炼本节课的知识。课堂过程的探究和讨论是培养学生思考及形成知识结构的关键,师的适时点拨,方能锦上添花。

4、总结归纳“一定点三重合一偏离”的画方向方法

如“上海在北京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相距1067千米”的位置,“在”后面的词语就是观测点,即北京是观测点;“三重合”:就是量角器的中心与观测点(北京所在的点)重合;量角器的0°与南重合;量角器的90°与东重合。“一偏离”:就是以南为主方向,向东偏离30°,即可画出30°的角。

而“北京

在上海北偏西约30°方向上,相距1067千米”

的画法则是以上海为观测点,量角器的中心就应该与上海所在的点重合,量角器的放置应0°与北重合;90°与西重合,以北为主方向,向西偏离30°,即可画出30°的角,再根据比例尺的大小在这条线上画出多少段即可。

改进之处:

由于学生是初接触用方向角和距离来描述具体物体的位置,特别是角的测量上存在放置上的错误,并且读度数时不知道读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没有到位,这节课上下来还是符合预想的。但也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1.教学过程中即探究具体方向时,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不够,没能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充分的合作交流,从中观察、分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从方位的角度标示物体的位置。

2.学生对角度测量知识的遗忘,导致用时较长,练习没有完成。

3.个别学生作图不严谨,不规范,有12%的同学偏离角度画得或不够准确,或标错,或单位长度不统一,或没有定长。

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在教学时更应该注重画示意图的细节和画图的方法。对于自学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他带来个别需要手把手教的学生;对于学生能力稍差的学生,单独辅导个别讲解比小组合作更有效,从而更好的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所以,课下补救也只能个别辅导了,集体辅导多了容易让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学产生厌烦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学也不一定马上改正过来。

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本节课的活动交流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只能利用培优补差的时间,照顾稍差一点的学生,有时又不得不为学习能力稍慢一点的学生重复,减少耽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总之,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学到有所提高,实现学生自己心中学习数学的乐趣,还有不少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