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应预防春寒病
- 格式:pdf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1
雨水节气养生的常识1、雨水节气养生之不忙减衣初春到来,气温回升,但这个回升是一个渐变过程,气温会忽高忽低,天气会忽冷忽热,人们常常不能预测到这种变化,遇到气温回升就减去衣服,而突然气温下降了,衣服还没有加上,这样就会患上感冒、支气管炎等疾患,也会使原来的疾病加重,特别是老人、小儿,以及产妇和慢性病患者,不要过早地脱掉棉毛衣服,以防风寒侵入而致病。
2、雨水节气养生之积极保护春季是常见病多发季节,也是过敏性疾病的高发日子。
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的人,一遇到气温突变,或花絮拂面,或粉尘飞扬,旧疾就会复发,甚至加重,此类病人要积极保护自己的身体。
患呼吸道疾病的人,出门要戴口罩,少到公共场合去;患关节疼痛的人,要保护好自己的关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更不可忽视“倒春寒”的影响,“避风如避箭”这句话,要时刻记在心上。
3、雨水节气养生之注意养阳在雨水节气,冬天的寒冷过去以后,天气开始转暖,冬天储存在地下水中的能量开始上升,人体相应的就是肝气也开始生发。
人体相应的就是阳气开始浮动,但这会导致一些人的身体根基不稳,中焦空虚,小儿多会表现出体虚的病症。
因此,我们应根据“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注意养阳、养脾胃。
雨水节气过后,气温开始回升,湿度逐渐升高,但冷空气活动仍较频繁,所以早晚仍然较冷。
因此,在这个时候,养生保健最关键的就是保护好中焦脾胃,注意保温。
这是因为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功能健全,则人体营养利用充分,反之则营养缺乏,体质下降。
4、雨水节气养生之饮食调理早晚较冷,风邪渐增,常见口舌干燥现象,为此,我们宜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少食油腻之品。
可多食大枣、山药、莲子、韭菜、菠菜等。
北方人食疗多以粥为好,可做成莲子粥、山药粥、红枣粥等。
此季节,我们应少吃羊肉等温热之品。
雨水节气什么禁忌忌讳无雨在古时,人们都是看天吃饭。
雨水是农民盼望老天恩赐的礼物。
雨水节气的特点和风俗雨水节气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2月18日或19日,表示着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
在这个节气里,天气渐暖,雨水逐渐增多,大地开始解冻,春意渐浓。
本文将介绍雨水节气的特点和相关的风俗习俗。
一、雨水节气的特点1. 气温回升:雨水节气是冬季和春季的过渡时期,气温由低迅速回升。
此时,北方地区开始解冻,冰雪开始融化,大地逐渐回春。
而南方地区则进入了温暖湿润的季节,初春的阳光逐渐增多。
2. 雨水增多:雨水节气名称的由来就是因为这个时期降水量的逐渐增加。
从此时起,雨水明显多于冬季,为农田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3. 气候多变:雨水节气的气温波动较大,早晚温差明显,气象条件多变。
早晨和傍晚温度较低,而中午阳光强烈,气温回升较快。
此时,人们需要根据气温的变化进行衣物的调整,以适应不同时段的气候变化。
4. 春寒料峭:虽然雨水节气标志着春天的来临,但实际上在这个时候,春寒料峭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
气温的变化不稳定,加上天空的湿度较大,使人们容易感到寒冷。
因此,保暖仍然是雨水节气的重要任务。
二、雨水节气的风俗习俗1. 穿红衣:在南方地区,一些地方会有穿红衣的风俗。
人们相信穿红色的衣服可以驱邪、避免不祥和疾病。
此外,红色也具有喜庆和吉利的象征意义,寓意着新年新气象的到来。
2. 赏梅花:雨水节气正是梅花盛开的季节,南方一些地区有赏梅花的习俗。
人们会前往公园或梅花园,欣赏美丽的梅花景色,品味梅花的芬芳。
梅花被赞美为“岁寒三友”之一,寓意着坚强和顽强不屈的品质。
3. 雨水祈福:雨水节气一般是农田施肥的时期,也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刻。
因此,一些农村地区会举行雨水祈福的仪式,祈求今年的农作物能够得到足够的雨水滋润,获得丰收的希望。
4. 贴春联:在南方地区,人们习惯在雨水节气来临之际贴春联。
春联是由对联组成,通常贴在门框上。
春联中的文字通常包含并联关系,传达着美好的愿望和祝福,代表着一年的希望和祝福。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农业应用、注意事项和民间说法1.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在农业方面,立春是开始准备春耕的时间。
农民们会开始清理田地、准备种子和农具。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春季流行病的发生。
民间有咬春的习俗,吃春饼、春卷等。
2.雨水:表示降水量逐渐增多,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农民们会根据雨水情况来安排灌溉和施肥。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防范雨水过多导致的洪涝灾害。
民间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认为雨水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3.惊蛰:意味着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在农业方面,惊蛰是开始春耕的好时机,也是防治害虫的关键时期。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预防害虫的滋生和疾病的传播。
民间有吃梨的习俗,认为惊蛰吃梨可以润肺止咳。
4.春分:春分这一天昼夜平分,此后白天渐长,黑夜渐短。
在农业方面,春分是种植春季作物的关键时期。
农民们会抓紧时间播种、施肥和灌溉。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天气变化,防范倒春寒的影响。
民间有春分立蛋的习俗,认为春分这天可以把鸡蛋立起来。
5.清明: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有扫墓祭祖的传统。
在农业方面,清明是春耕春种的重要时期。
农民们会继续进行田间管理和作物的移栽。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防火,避免森林火灾的发生。
民间有踏青、放风筝等习俗。
6.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在农业方面,谷雨是谷类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防范强降水对农作物的影响。
民间有喝谷雨茶的习俗,认为谷雨茶有清火明目的功效。
7.立夏:表示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
在农业方面,立夏是管理田间、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时期。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防暑降温,及时给农作物浇水。
民间有吃立夏蛋的习俗,认为立夏吃蛋可以强身健体。
8.小满:小满节气意味着麦类等夏熟作物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
在农业方面,小满是防治病虫害、加强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
关于雨水节气的特点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2个节气,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
那么关于雨水节气的特点有哪些呢?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雨水节气的特点,供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雨水节气的特点1 西南、江南地区雨水期间,除了云南南部地区已是春色满园以外,西南、江南的大多数地方还是一幅早春的景象:日光温暖、早晚湿寒,田野青青、春江水暖。
按照四季的划分标准:连续5天,每日日平均气温都在≥10℃-≤22℃时,春天便开始了。
一般来说,这些地方真正意义上的"春天"要在3月下旬,也就是一个月以后的"春分"时节才能到来。
但也有特殊的情况,如2004年的武汉在2月10日、长沙2月11日、南昌2月11日、南京2月13日就进入真正的春季了,时间足足提前了1个月。
根据1月和2月份的多年平均雨量显示:武汉为43.4、58.7毫米,长沙66.1、95.2毫米,南昌74.0、100.7毫米,福建48.0、86.6毫米,可见上述地方的雨量,2月份相对1月份明显增加,能够满足小麦、油菜的生长需要。
2 华南地区雨水节气期间,华南地区是春意盎然,百花盛开。
华南地区下列城市2月份的多年平均气温是:广州14.5℃、南宁14.1℃、海南岛海口18.7℃;上述城市2月份平均降水量分别是:69.4毫米、42.6毫米、35.0毫米。
虽说雨量比黄河中下游地区多出好几倍,但这里气温高、蒸发量大,还是缺水。
尤其是华南南部和海南岛的局部地区,这一时期的雨量仍比较少,往往会出现春旱。
若受强冷空气影响,平均气温低于10℃的话,对早稻育秧、育苗十分不利。
如果说这些地区,“立春”是春天的第一乐章“奏鸣曲”:春意萌发、春寒料峭。
雨水之后,便进入了春天的第二乐章“变奏曲”:气温回升、乍寒乍暖。
雨水期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一幅冬末春初的风景。
3 黄河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这时冷暖空气的交锋,带来的已经不是气温骤降、雪花飞舞,而是春风春雨的降临。
雨水节气的养生忌讳雨水养生忌讳1、不要太早丢了外套降雨期间,要特别注意“春末寒”的现象。
雨后空空气中的水分增加,导致不仅温度低,而且冷的时候湿度大。
这种湿冷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有一定的影响。
"干冷的肉,湿冷到骨头里."因为春天的涌动,身材火辣的人觉得要脱外套了。
热量外泄,湿冷交换入骨,容易损伤骨关节,引发疾病。
2、年老体弱者不要用冷水根据中国五行学说,水对应肾,肾主骨。
在雨季,年老体弱者用冷水洗脸和手。
湿冷易侵关节,阳气不足以驱寒。
湿冷留在手上,手指容易酸痛,甚至变形。
寒气留在头上,头容易疼。
3、不要洗头吹干洗完头发后,及时用热风机吹干。
否则,湿气停留在发际而受寒,“求同呼吸”使湿冷聚集于头部,导致由表及里的头痛。
如果头发湿漉漉的,被冷风吹着,就容易出现“偏头痛”。
4、不要吃热的食物“春末寒”易堵塞五脏六腑,不易吃“火上浇油”的热食。
郁热使人“贪寒”,食寒过多,“求同气”会使湿冷伤脏腑,引起胃寒、胃寒、腹泻等失衡症状。
所以饮食要适度,以热饭热菜为主,但不宜吃辣椒、白酒等温热食物。
雨水节气有什么特点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
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地区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时至雨水节气,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了,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与此同时,冷空气在减弱的趋势中并不甘示弱,与暖空气频繁地进行着较量,形成降雨。
雨水养脾是关键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雨水节气最应该养脾,少吃酸多吃甜。
雷仕君解释,立春过后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春天为肝木升发的季节。
中医认为,在五行学说里,太过则克己之所胜。
木气太旺了就会克土,所以春天人的脾胃功能会比较容易受到影响,所以应该养脾。
甘味的东西都是养脾的,此类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如山药、芋头、茯苓、甘蔗等,推荐健脾汤粥有:淮山粥、板栗粥、花生粥、薏仁粥、黄花菜汤等。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传统医药中的运用中国古代智慧丰富而博大,其中之一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系统中的一种时间观念,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为基础,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每个节气代表了不同的自然现象和气候变化,也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在中国传统医药中,二十四节气被广泛运用,被视为调节身体和预防疾病的重要依据。
春季立春:春季的开始,万物复苏。
此时阳气逐渐升发,人体也需要积极调养,补充充足的营养,改善气滞血瘀的情况。
雨水:雨水时节,春寒未尽。
此时气候湿重,易导致湿邪郁阻,容易引发湿痰、水肿等疾病。
及早去湿、祛湿、排湿是春季养生的重要方向。
惊蛰:春雷惊醒冬眠的生物,气温逐渐回升。
此时人体阳气进一步上升,应注意疏散寒凝,防止气血郁滞,预防心血管疾病。
清明:春季万物生长迅猛,天气逐渐温暖,但昼夜温差较大。
此时应适当增加营养,调养脾胃功能,增强代谢能力。
谷雨:春末夏初,天气湿热。
此时应重视清热解毒,调养心脾,防止湿邪侵袭,减少暑热病。
夏季立夏:夏季的开始,万物繁茂。
此时阳气达到顶峰,人体应注意保护阳气,预防感冒、中暑等疾病。
小满:夏季气温逐渐升高,气候干燥。
此时应注意补充水分,调节气血,防止血瘀、口干等症状出现。
芒种:农作物开始灌浆结果。
此时人体血液活跃,应注重养血,预防心血管疾病,同时调节肝脏功能,防止肝火上升。
夏至:夏季的中期,阳气开始减退。
此时需保持适度的运动,预防湿热内蕴,调节脾胃。
小暑:夏季气温最高,人体容易失水,湿热病较为常见。
此时应注意清热解毒,补充水分,调理心脾。
大暑:夏季末期,炎热气候达到顶峰。
此时需进一步调节脾胃,增加水分摄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秋季立秋:秋季的开始,气温逐渐下降。
此时阳气开始转向内收,人体应注重调养肺脾,预防呼吸道感染和脾胃消化功能失调。
处暑:秋季的中期,气候渐凉,燥邪易伤肺脾。
此时应注意润肺排痰,调理脾胃,预防肺病和脾胃疾病。
白露:秋季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湿润。
雨水春天的第二个节气雨水是农历二月初二的节气,它标志着春天接近了,冬天即将过去。
在中国的传统农耕社会中,雨水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因为它象征着春天的开始,意味着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即将到来。
下面将为您介绍雨水节气的特点和相关的习俗。
一、特点雨水节气是中国农历24个节气之一,也是春天的第二个节气。
雨水如其名,预示着雨水增多,气温回升,雪融化,降水量逐渐增加。
过了雨水节气,气候会逐渐暖和,大地开始复苏,百花齐放,农作物开始生长。
这个时期,水的属性增强,代表着生机勃勃的春天即将到来。
二、农耕习俗雨水节气是中国古老的农耕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节气。
在这个时候,人们会进行一些与农耕有关的习俗。
比如,田地里会耕翻泥土,开垦新田,为春耕做准备。
同时,人们还会祭神,祈求来年的丰收旺盛。
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举行泼水节活动,象征着洗涤烦忧、祛除厄运,迎接新的一年。
此外,在雨水节气里,人们还会吃一些特定的食物,比如爆米花、雨水茶等,象征着喜庆和吉祥。
三、养生保健雨水节气对于人们的身体养生保健也有一定的影响。
冬天过去,气候渐暖,但身体的抵抗力还不够强,容易感冒,所以要注意保暖和加强锻炼。
此外,在饮食上也要注意,可以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如姜、辣椒、茴香等,帮助身体适应温度的变化。
同时,多喝水以保持身体的湿润也是十分重要的。
四、民俗传说雨水节气有着丰富的民俗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倒春寒”。
相传在雨水节气里,天气会突然转凉,这就是“倒春寒”。
民间有一句俗语:“雨水节气过了,倒春寒还会来。
”这段时间天气的变化使得人们需要更加注意保暖,以防感冒和其他寒冷引起的疾病。
总结:雨水是春天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气候的转暖和冬天的结束。
在这个节气里,人们会进行农耕习俗,祭祀神灵,祈求来年的丰收。
此外,还要注意身体的养生保健,合理饮食,保持身体的湿润,以适应气温的变化。
在雨水节气里,也有一些与民间传说相关的习俗,如“倒春寒”,提醒人们要注意保暖。
在这个美丽的节气里,让我们迎接春天的到来,希望来年的收成丰富,人们的生活幸福美满!。
二十四节气养生歌诀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是以地球绕太阳行走的轨迹和我国大地气候变化,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所引起的起居节日为基础制定的。
二十四节气以养生为主题,总结了数千年来人们的养生经验,成为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古代,人们通过二十四节气来做出合理的安排,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保持身心健康。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二十四节气中的养生歌诀。
立春:春意渐浓谨防春困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此时天气逐渐回暖,春寒料峭之时便逐渐消退。
要想保持身体的健康,就要充分利用立春这个时刻注重调养。
首先,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春困影响工作和生活。
其次,春季气温较高,要加强锻炼,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而且,此时由于昼夜温差大,要注意适时添减衣物,避免受凉。
雨水:注重湿病防护雨水时节,春分前后气温逐渐回暖,湿气增多。
湿气易引发湿病,如风湿、关节疼痛等。
因此,雨水节气要注重湿病的防护。
可以选择适当的食物来“湿”解湿邪,如荸荠、茭白、莴苣等具有利湿作用的食物。
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室内干燥通风,避免长时间泡脚等,有助于湿邪的排除。
立夏:调节饮食保健康立夏是夏季的开始,此时进入夏天气候逐渐炎热。
为了保持身体的健康,应该注意调节饮食,合理搭配食物。
夏季适宜多食用一些清凉食物,如黄瓜、西瓜等,具有清热解暑的作用。
同时,还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以防止上火或者引发消化不良。
小满:粮食多样保健康小满节气是我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的吉祥时节,此时正是五谷成熟的季节。
在养生方面,可以适当增加谷物摄入,多样化主食的选择,如大米、小米等,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
同时,可以适量摄入杂粮,如糙米、薏米等,以增加人体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
芒种:防“夏病”重在防暑芒种是夏季的正中时节,此时气温高,阳气旺盛。
要想保持身体健康,首先要防止暑热侵袭。
可以适时避免户外高温场所,避免暴晒。
其次,要注意饮食清淡,多吃一些清凉的水果和蔬菜,如西瓜、黄瓜等,有助于清热降暑。
雨水节气民俗习惯吃醋洗澡放鞭炮雨水节气民俗习惯:吃醋、洗澡、放鞭炮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也是春季的开端。
在中国,雨水节气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其中包括吃醋、洗澡和放鞭炮。
这些习俗既是人们追求健康和幸福的方式,也代表着对丰收和好运的期盼。
一、吃醋雨水节气正值春寒料峭的时候,人们为了保护身体,常常会食用醋来祛寒驱湿。
吃醋有助于改善体内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还能促进食欲和消化。
此外,醋还具有杀菌作用,能够有效预防一些常见疾病,如感冒和肠胃病。
因此,雨水节气中的吃醋习俗被认为是一种保健方法,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洗澡在雨水节气里,由于天气潮湿,人们更容易出汗,特别是在户外活动后。
因此,洗澡成为了许多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洗澡不仅能够清洁身体,还能舒展筋骨,缓解肌肉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冬天干燥的皮肤也能通过洗澡得到滋润和保湿。
此外,洗澡还能净化心灵,将一天的疲惫洗尽,为新的一天做好准备。
因此,雨水节气中洗澡的习俗被视为保持身体和心灵健康的重要环节。
三、放鞭炮雨水节气也是过去中国农村中传统庆祝丰收的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会放鞭炮来庆祝丰收的喜悦。
放鞭炮是一种消灾、辟邪的方式,人们相信它能驱逐恶灵、祛除厄运,给家人带来好运和平安。
此外,放鞭炮还能点亮整个节日氛围,增添喜庆和热闹的气氛,让人们更加放松和快乐。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放鞭炮的习俗正在逐渐减少,但在一些地方,人们仍然坚持这一传统,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总之,雨水节气的民俗习惯包括吃醋、洗澡和放鞭炮。
这些习俗既是保护身体健康的方式,也是丰收和好运的象征。
无论是吃醋、洗澡还是放鞭炮,这些民俗习惯都承载着人们对健康和幸福的追求,也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我们应该注重保护这些习俗的同时,也要根据现实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它们与环保、健康的理念相协调。
让我们在雨水节气中,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民俗习俗,共同创造一个健康、幸福的未来。
2019.2
兵团工运
雨水节气调养脾胃最重要雨水节气应“调养脾胃”。
因为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
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
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
”可见,脾胃健旺是人们健康长寿的基础。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中,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
肝属木,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
脾(胃)属土,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运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为气血生化之源。
其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在五行相生相克关系转变中,木旺乘土,即肝木过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说由于肝木疏泄太过,则脾胃因之而气虚,若肝气郁结太甚,则脾胃因之而气滞,两者皆肝木克脾土也。
《难经》称为“逆传”即肝病传脾。
所以,春季养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扶助阳气,又要避免伤及脾胃。
中医学称脾胃为“水谷之海”,有益气化生营血之功。
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营卫、气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于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脏腑功能才能强盛;脾胃又是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
而人身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则是元气之本。
元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提出:“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的观点。
在他的《脾胃论》中:“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
”并指出:“内伤脾胃,百病丛生。
”说明脾胃
虚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
《本草衍义总论》说:“夫善养生者养其内,不善养生者养其外。
养外者实外,以充快、悦泽、贪欲、姿情为务,殊不知外实则内虚也。
善养内者,使脏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饮食常适其宜。
”由此可知,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历代医家、养生家都很重视脾胃的护养。
现代医学实验证明,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调养脾胃的具体方法可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进行饮食调节、药物调养和起居劳逸调摄。
饮食调节:春季气候转暖,然而又风多物燥,常会出现皮肤、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故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
由于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季,应少食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否则肝木生发太过,则克伤脾土。
唐代养生学家孙思邈在《干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
所以,春季饮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
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
药物调养:要考虑脾胃升降生化机能,用升发阳气之法,调补脾胃。
精神调摄:“凡愤怒、悲思、恐惧,皆伤元气”,因此在精神调摄方面要静心寡欲、不妄作劳,以养元气。
起居劳逸调摄:起居有常,劳逸结合。
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使其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
□
本刊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