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科学九下第五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word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3.50 KB
- 文档页数:12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概念;2.使学生能够描述和比较不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内容1.遗传和变异的概念;2.遗传与遗传变异的关系;3.遗传和变异的机制;4.遗传和变异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遗传和变异的概念;2.遗传与遗传变异的关系;3.遗传和变异的机制。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系列不同物种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物种之间为什么会有差异?是什么决定了一个物种的特征和表现?Step 2: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15分钟)1.引导学生定义遗传和变异的概念;2.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遗传和变异的含义。
Step 3:了解遗传与遗传变异的关系(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遗传与遗传变异之间有什么关系?2.讲解遗传与遗传变异的关系,并通过示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Step 4:探究遗传和变异的机制(20分钟)1.讲解DNA和基因的概念;2.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DNA复制与DNA突变的关系;3.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和变异的机制是如何产生的。
Step 5: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和分析(20分钟)1.以小麦和玉米的生长情况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2.让学生分析小麦和玉米的遗传特征和变异程度;3.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和变异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Step 6:总结与拓展(10分钟)1.引导学生总结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和重要性;2.激发学生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研究的兴趣;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科普文章,并写一篇小结。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引导讨论、实践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资源1.图片、幻灯片等多媒体资源;2.小麦和玉米的种子;3.纸、笔等实验材料。
七、教学评价学生的观察与记录情况、对遗传和变异的理解程度、课堂发言和讨论等。
(亦可根据班级情况使用评价表格进行综合评价)八、教学反思1.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展示音频或视频素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在实践探究环节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相关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在课程结束后,可以设置一个小结时间,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遗传和变异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D.利用新基因的产生
4. 2008年“神舟七号”成功发射,山东省宁阳
县伏山镇选送的“伏春一号黄瓜”和“伏乐长
茄”两个品种共10克种子,也搭载飞船遨游
太空.太空育种的原理是()
A.直接使生物的性状改变
B.引起生物的遗传物质改变
C.使生物的生活习性改变
D.能大大提高种子的生命力
5.嫁接成功的关键是( )
A.确保接穗的形成层与砧木的韧皮部紧密结
合
B.确保接穗的木质部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
合
C.确保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在一起
D.确保接穗的韧皮部与砧木的木质部紧密结
合
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板书。
生物的遗传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1、通过观察感知人的性状,了解什么是生物的遗传,认识到遗传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2、了解染色体的基本特点和染色体、DNA、基因三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理解人的染色体传递规律,理解人性状由基因决定。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探究,使学生能利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培养推理能力;2、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及解决的过程,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染色体、DNA等的相关知识,破除迷信思想,建立生命的物质观;2、通过学习人的性别决定的知识,培养男女平等的观念;3、通过“多莉羊”、“整容风波”等事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领悟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生物体具有繁殖、生长发育、应激性、遗传变异等基本特征。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生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等知识和动物和人体、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殖与发育(七上),还在八年级上册学习了生物的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八下学习了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知识,到了在以物质循环、人体自我保护、科学技术社会等为主题的九下分册,在学习了人体自我保健知识后,安排了这一章节,其目的是了解遗传病和优生的自我保护措施,体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最终保护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课程理念。
本节课内容既完整了学生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的认识,也为学习遗传病和优生打下知识基础,而在每年的中考中,有关遗传的知识考点也会常常出现,所以本节内容是比较重要的。
三、重点难点遗传现象、遗传物质及其传递规律和作用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展示照片】明星一家的照片,学生指出分别是什么明星家庭,以及从哪里看出是一家人。
【问】为什么亲代和子代会很像呢?【生】遗传【师】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生物的遗传。
(二)新课讲解【问】什么叫遗传呢?【生】书本120页找定义:遗传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形状的相似性。
关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掌握遗传和变异的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遗传和变异的概念2. 遗传和变异的类型及特点3. 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遗传和变异的概念、类型及特点,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遗传和变异的机理,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具体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遗传和变异的相关问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亲子代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遗传和变异的概念,讲解遗传和变异的类型及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让学生深入理解遗传和变异。
4. 知识拓展:介绍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进化的机制。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遗传和变异在生物世界中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遗传和变异的观察和实践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观察实验孟德尔豌豆实验目的: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遗传规律。
过程:学生分组进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特征的遗传规律。
反思:学生讨论实验结果,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2. 活动二:小组讨论遗传图解制作目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图表制作技能。
过程:学生分组,根据实验数据制作遗传图解,并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和解释。
反思:学生评价不同组的遗传图解,提出改进意见。
七、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学生对遗传和变异概念的理解程度。
学生运用遗传图解分析遗传问题的能力。
生物的遗传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遗传现象了解遗传物质的作用,初步认识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初步认识基因的作用,了解基因工程的实例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了解遗传病和优生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摒除重男轻女的思想,认识到生男生女不是由女方决定的认识到遗传病的危害,并知道怎样有效预防遗传病的发生2学情分析同学们在七年级学习过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的生殖发育,这些知识储备会帮助同学们学习和理解本节内容。
本节内容和同学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生有浓厚的学习欲望,但遗传的内容本身很难,知识本身看不到、摸不到,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一些简单易懂的现象中出发,让学生完成学习。
3重点难点染色体在生物的上、下代传递规律与基因的传递的关系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讲清染色体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的变化以及在生物上、下代中的变化有助于理解基因的作用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生活导入观察比较自己和父母的以下性状上眼睑的层数耳垂卷舌酒窝发旋食指和无名指相对长度活动2【讲授】认识和遗传相关的知识点师:反馈展示学生的性状记录表格,你有什么发现?和同学比较以下表格中的各性状,你和同学的相同结果相同吗?通过调查,你对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生1:我和父母的性状有一些相似的地方生2:我和父母的性状不完全相同生3:父母怎么把性状遗传给我的?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今天就通过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
PPT展示明星图片遗传对于“遗传”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
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许多遗传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儿子长得像爸爸等。
介绍遗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性状,生物学上,我们把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例如:眼睑的层数、能否卷舌等。
生物学上把这种某种生物子代与亲代之间性状相似的现象称为遗传现象。
若性状与父母不同,叫做什么?子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于父母的性状?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教案标题: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目标:1. 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遗传和变异对生物进化和适应环境的影响。
3. 能够运用遗传和变异的知识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物种的外貌差异,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思考。
2. 提问:你认为生物的外貌差异是如何产生的?知识讲解:1. 介绍遗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基因、染色体、基因型和表现型等。
2. 解释基因的遗传规律,包括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
3. 介绍变异的概念和原因,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等。
4. 讲解自然选择对遗传和变异的影响,包括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
案例分析:1. 给出一个关于某种特定性状的案例,如花色的变异。
2. 让学生分析该性状的遗传方式和变异原因。
3. 引导学生讨论该性状在自然选择中的作用和意义。
实验活动:1. 设计一个简单的果蝇实验,观察某种性状在果蝇群体中的遗传和变异情况。
2. 引导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3. 通过实验结果,让学生理解遗传和变异对物种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拓展应用:1. 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物种,研究其遗传和变异特点,并撰写一份报告。
2. 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和变异对该物种的进化和生存策略的影响。
总结回顾:1. 概括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强调遗传和变异在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中的重要性。
3. 提醒学生在日常观察中关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物种的外貌差异。
2. 实验所需的果蝇和实验器材。
3. 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
评估方式:1. 分发练习题,检查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能力。
3. 评估学生通过报告展示的研究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教案建议和指导:1. 在讲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时,使用生动的例子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和实验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一、教学目标1.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3.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2.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三、教学策略伴性遗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又能够解释一些常见的遗传病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学中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分析,并练习绘制遗传图解,真正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及时引导学生学习伴性遗传的意义和应用。
本节课建议用1课时完成。
教师可以首先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通过学生的辨认、识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并简要指出红绿色盲对于人类本身所造成的危害,引出人类红绿色盲的发现过程。
1.介绍人类红绿色盲的发现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材呈现的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十分生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情感教育。
教师可以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段故事,也可以让学生阅读这段故事,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都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提示:道尔顿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道尔顿的这种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通过挖掘这段文字的内涵,可以引导学生从兴奋的激情状态回归到理性思考状态,为分析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做准备。
2.利用遗传学图谱,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对人类遗传病的分析,不可能通过做杂交实验,只能对家系图进行分析,才有可能找出规律。
教师展示教材中的色盲家系图,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
(1)家系图中患病者是什么性别的?说明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答案:男性。
与性别有关。
)(2)Ⅰ代中的1号是色盲患者,他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中的几号?(答案:3号和5号。
第五章第一节生物的遗传(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亲代与子代间各种性状的比较,认识遗传现象。
(2)认识生物体的各种性状是由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传递的,大致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
2、过程与方法:(1)构建合作互助课堂,让学生在讨论过程发现知识、掌握知识。
(2)通过合作互助,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等互助或定,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乐观的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热爱科学的情感,学会用科学的知识来理解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遗传现象;了解遗传物质的传递;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遗传现象和遗传物质的传递;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小调查】:你比较像你父亲还是母亲?哪里比较像他们呢?(学生例举自身或旁边同学像父母的地方,也有可能会提到自己与谁也不像;或者说不出自己哪里与父母像,此时教师应提示学生从具体细节去回忆,如五官、神态、举动等)【过渡】教师将学生所说的细节都写在副板书上,然后直接告诉学生,这些细节即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且同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有不同表现类型,总称为相对性状。
【小结】遗传学上把亲代与子代之间性状相似的现象叫做遗传(强调是相似而不是相同),另外子代与子代之间也有可能出现性状相似的现象,也叫遗传。
【提问】:除了人,其他生物是不是也存在遗传现象?生讨论后回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小结】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思考】为什么生物体会表现出亲子代性状相似的遗传现象?遗传物质存在于哪里?又是怎样传递的?【介绍】17世纪时,有学者认为在人的精子或卵子中有父母性状的缩影,使得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子代个体具备了双亲的遗传性状。
【过渡】事实证明这种说法是绝对错误的,但是遗传确实跟父母的精子和卵子有关,请回忆生物的生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