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Jeff Wall虚假世界里的“真实感”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摄影学习中光影解构下的虚拟与现实摄影是一门艺术,通过镜头捕捉光影,记录下当下的一瞬间。
而在学习摄影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光影解构这个概念。
光影解构就是摄影师利用光线和阴影的对比关系,来营造画面的虚拟与现实感。
在摄影学习中,光影的解构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光影的运用不仅能够营造出优美的画面,更能够将虚拟与现实融合在一起,带给观者全新的视觉体验。
在摄影学习中,光影的解构可以理解为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
通过合理的光线照射和阴影的运用,摄影师可以创造出一种虚拟的视觉效果,让观者感受到一种非真实的空间感。
在室内拍摄时,通过灯光的照射和物体的投影,可以营造出一种虚拟的空间感,使画面更具有艺术感和表现力。
而在室外拍摄时,光影的解构可以营造出一种虚拟的氛围感,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光影解构在摄影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可以帮助摄影师创造出更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感的作品。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摄影作品的虚拟与现实的融合也显得更加重要。
通过合理的光影解构,摄影师可以创造出更加具有艺术感和表现力的作品,使观者感受到一种非真实的空间感。
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下,现实与虚拟的融合使摄影作品在视觉上更加丰富多彩,为观者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光影的解构在摄影学习中也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以创造更加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感的作品。
在摄影学习中,光影的解构也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技艺。
要想利用光线和阴影的对比关系来营造虚拟与现实的效果,摄影师需要有一定的审美和艺术修养,需要对光线和阴影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摄影师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以不断提高光影解构的水平。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摄影师才能够将虚拟与现实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更具有表现力和艺术感的作品。
《为真实的世界设计》读后感英文版Designing for the Real World: A ReflectionAs I finished reading "Designing for the Real World" by Victor Papanek, I couldn't help but feel inspired and motivated to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world through design. Papanek's book challenges designers to think beyond aesthetics and functionality, and to consider th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heir work.One of the key takeaways from the book is the importance of designing with empathy and understanding the needs of the end users. Papanek emphasizes the need for designers to create solutions that are accessible, sustainable, and inclusive. This resonated with me as I reflected on my own design projects and how I could incorporate these principles into my work.Another aspect of the book that stood out to me was Papanek's critique of consumerism and the wastefulness of modern design practices. He argues that designers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create products that are not only well-designed, but also ethically and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This made me rethink my approach to design and consider how I can contribute to a more sustainable future.Overall, "Designing for the Real World" has challenged me to think more critically about the impact of my work as a designer. It has inspired me to strive for more meaningful and socially conscious design solutions that address real-world problems and make a positive difference in people's lives.为真实的世界设计:读后感读完维克多·帕帕内克(Victor Papanek)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后,我感到受到了启发和激励,希望通过设计在世界上产生影响。
楚门的世界心理观后感楚门这家伙啊,一开始就像是生活在一个巨大的透明泡泡里,周围的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
我就在想啊,这得多恐怖啊。
他每天早上跟邻居打招呼,去上班,那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其实都是一场超级大型的真人秀。
他就像个提线木偶一样,被那些幕后的家伙操控着。
这要是我啊,估计早就疯掉了。
从心理角度来说呢,楚门能在这个虚假的世界里生活那么久还保持着自己的那份纯真和善良,那可真是不容易。
他就像一朵长在温室里,但是又特别顽强的小花。
那些导演和工作人员就像是拿着剪刀的园丁,想把他修剪成他们想要的样子,可楚门这朵花啊,骨子里有自己的主意。
就说楚门发现真相那一段吧,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
他开始察觉到周围的不对劲,那种对未知的恐惧,对真相的渴望,感觉就像我自己在探索一个大秘密一样。
他一点点地揭开这个世界的伪装,就像是在撕开一个巨大的谎言保鲜膜。
这时候我就在想,要是我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是一场骗局,我会不会有他那么勇敢呢?我可能会先蒙头大哭一场,然后再想办法吧。
而且啊,这个电影让我想到了我们自己的生活。
虽然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被刻意打造的摄影棚里,但是有时候我们也会被一些无形的东西操控着。
比如说社会的期望啊,周围人的眼光啊,这些东西就像楚门世界里的那些隐藏摄像头一样,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想法。
楚门最后选择走出那个虚假的世界,那扇门背后可是未知的危险和真正的自由啊。
他毫不犹豫地推开了,那简直就是超级英雄的举动。
这让我特别佩服他的勇气,他是真正地为自己而活了。
我就想啊,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像楚门一样,勇敢地去打破那些束缚我们的东西,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呢?哪怕这个过程中会有风雨,会有困难,总比一辈子活在别人安排的虚假世界里要强得多吧。
反正啊,这部电影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生活中的一些真相,也让我对自己的内心有了更多的思考。
沃尔与“温哥华流派” 1946年,沃尔出生在加拿大温哥华这座后来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城市。
沃尔的早期艺术创作主要受当时流行的极简主义绘画的影响。
1960年代出现观念艺术之后,许多观念艺术家采用摄影作为主要的创作媒介,沃尔也开始借助这种方式进行创作。
他在1970年完成了一部题为《风景手册》的观念艺术作品,该作品是利用他在温哥华郊外通过汽车挡风玻璃或车窗随机拍摄的一些风景照片,穿插在他所看到的许多情景的描述和虚构的故事中,共同构成的一本画册,看上去像是一本关于风景摄影的手册。
1970年,他决定暂停艺术创作,到伦敦考陶德艺术学院进修艺术史。
尽管他最终没有完成博士论文,但在伦敦期间,他大量阅读了关于各种艺术流派和当代艺术及艺术批评的文章、书籍,反复研究了许多绘画、摄影和雕塑作品,尤其是该学院收藏的印象派画家爱德华·马奈的几幅杰作。
他还观看了许多实验性电影,并对制作电影十分着迷。
当沃尔于1973年返回加拿大后,曾有一段时间想成为电影艺术家,他开始与温哥华的两位艺术家合作编写剧本。
不过,他最终没有制作出一部完整的影片,但这段制作电影的经历促使他认识到,电影与其他艺术媒介的结合有可能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样式。
他意识到,可以借鉴电影场景的制作和演员的反复排练方杰夫·沃尔:现代生活的造像者①撰文/江 融 式进行创作,来使得摄影更加接近绘画和电影等其他视觉艺术形式。
这对于沃尔后来创造出“电影式摄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6年,沃尔被温哥华西蒙弗雷泽大学聘请参与组建该校的艺术中心。
作为该中心最初唯一的视觉艺术教授,他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细心备课。
这份教职不仅让他有机会系统整理不同时期的艺术史和当代艺术流派,而且让他可以利用学校的工作室再度进行创作。
在长年积累的丰富理论支撑下,并在多年暂停创作之后,沃尔的创作欲望十分强烈。
他构想着模仿电影摆拍的方式制作大画幅彩色摄影作品,但这种大画幅的摄影作品在当时仍然少见,而且技术上有不少难关,尤其是彩色照片面临会褪色的问题。
北京时间2013年2月15日18:00(荷兰当地时间2月15日11:00),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荷赛奖”获奖作品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揭晓。
瑞典摄影师Paul Hansen凭借图片《加沙葬礼》获得年度图片大奖。
荷赛过后关于年度照片《加沙葬礼》,一连串问号纷至沓来。
照片上传网站PhotoShelter 的首席执行官村林(Allen Murabayashi)提出疑问:为什么得奖者的作品好似电影海报?他认为:“照片的真实感降低,过度修饰,让我们面临着诚信危机。
假使新闻摄影的目标是告知真相,那么这种做法会让我们身陷迷雾。
”法国博客作者安德鲁·昆戴尔(André Gunthert)贴出了一张对比图,是大奖摄影师获奖作品发表在丹麦一家报纸头版时和参加荷赛时的对比。
可以看到,参赛照片整体色调从原来的暖色变成了死灰。
安德鲁对这种改变持否定态度,并引用法国一家媒体的评论指出:摄影师的调色似乎是在把一张抓拍照片变成绘画。
结果当然很令人震惊……但它的缺点在于,这种做法只是为了增强情绪。
这是在催泪,而不是催人思考。
我们看到的这只是一个个例、一个缩阴,这种关于摄影作品PS的争论,向来是摄影领域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
而关于摄影作品修改的例子和“影像造假”事件却也时而有之,不胜枚举。
史上著名的造假照片:历史上第一幅造假照片出现在1860年。
这幅林肯的照片实际上是在参议员约翰·卡尔霍恩的身体上安了林肯的头。
请注意,历史上第一幅永久映像出现在1826 年,而伊斯曼干版公司(柯达前身)直到1881 年才成立!1865年:著名的摄影家马修·布莱蒂(Mathew Brady )拍摄的歇曼将军(General Sherman )和他的同僚们。
照片中最右面的富兰西斯·布莱尔将军(General Francis P. Blair )是后来加上去的。
1930年,一个失宠的人民委员被从与斯大林的合影中抹掉了。
眼见不一定为实的真实例子一、旅游景点的宣传照片与实际景观不符在旅游景点的宣传册或网站上,经常能看到美丽的风景照片,吸引游客前来参观。
然而,当游客亲自到达景点后,往往会发现实际景观与宣传照片存在很大的差异。
照片中的景色可能经过修饰、美化,使得游客对景点的期望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二、产品广告中的虚假宣传在商品广告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夸张、虚假的宣传词语,让消费者产生误导。
例如,某款护肤品广告声称能够让皮肤立即变得年轻紧致,但实际使用后效果并不明显,消费者感到被欺骗。
三、社交媒体上的虚假生活展示在社交媒体上,很多人会选择展示自己的美好生活,发布一些精心修饰过的照片和文字,让人产生羡慕和嫉妒之情。
然而,这些展示往往与他们真实的生活存在差距,他们可能只是为了迎合社交媒体的审美标准或者树立自己的形象。
四、新闻报道的片面性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往往只选择某一方面的信息进行报道,从而给人一种不完整、片面的印象。
例如,报道某个事件时,可能只报道了其中一方的观点,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声音和事实,造成了信息的误导。
五、学术论文的数据篡改在学术界,有些学者为了追求成果和荣誉,可能会篡改研究数据,使得研究结果更加显著和吸引人。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学术道德,也给其他研究者带来了误导和困扰。
六、电视节目中的娱乐效果在一些娱乐节目中,为了追求收视率和娱乐效果,制片方可能会对节目进行剪辑和加工,以制造更多的悬念和争议。
这些节目往往与现实生活存在很大的差距,给观众造成了不真实的印象。
七、政府宣传的夸大成果政府在宣传自己的工作成果时,往往会夸大其词,将一些微小的进展渲染成巨大的成就。
这种宣传往往会误导公众对政府工作的认知,使人们对政府的评价产生偏差。
八、广告中的产品效果夸张很多广告中,产品的效果往往被夸大和夸张,让消费者误以为购买了产品就能够迅速实现想要的效果。
然而,实际使用后往往发现效果并不如广告所宣传的那样显著,消费者感到被误导。
九、社交媒体上的虚假评论和点赞为了增加自己的人气和影响力,有些人会通过虚假评论和点赞来制造热度和关注。
真实的谎言——杰夫·沃尔的灯箱作品作者:孙旭頔杰夫·沃尔属于那种“深刻型”的当代艺术家。
他的作品主题多是触及社会、政治问题,如城市暴力、种族歧视、弱势群体、民族争端等等。
随便拎出一个话题都足以引人深思,甚至到有些窒息的地步。
倘为了避免这种深刻,你妄图只是以走马灯式的心理随便地打量一下这些作品,结果却往往由不得你,于无意间,便会掉到沃尔的“圈套”中,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对社会、生活的思考。
沃尔是高明的:他将这些严肃的题材巧妙地提炼为一幕一幕日常生活光景。
他预先构思出现实生活中某个侧面的戏剧性细节。
然后或找寻,或搭建合适的场面、内景,动用演员按照自己的意图表演并加以拍摄。
最终将完成的幻灯片封入广告灯箱中。
这些貌似生活中随意的一瞥被放大——巨大的作品尺寸、强烈的灯箱冷光——逼迫人们不由地驻足,“无条件地服从”,去观看品味,下意识地进行思考。
如此,杰夫·沃尔德灯箱作品有着令人难以忽视的震撼力。
一方面是艺术作品所影射的社科主题使然。
;另一方面,很显然,广告灯箱在创作作品中的引入亦是“无法规避”的看点。
由一个假设开始……行文至此,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沃尔去下了作为作品展示的一部分——灯箱中的冷光灯管,作品停止了发光。
有的只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纯粹平面化的摄影照片。
这样,沃尔的作品还会剩下什么?可以肯定的是,画面仍然存在,作品的主题、艺术性甚至于社会价值也不会因此而消失殆尽。
作为照片这已经够丰富了,但这并非沃尔作品的一切。
显然它们依旧是摄影,是《被破坏的房间》、是《疾风》……但很显然,最为直观的感受是:失去了光亮的气氛,视觉语言缺少了叙事的氛围。
画面失去了吸引观者驻足、深思的气场。
铝质框架、透明灯箱片和置于其后的若干冷光灯管构建出一个实实在在有着体积感、重量感的观景装置。
冷光灯的光亮产生一定的照明范围。
正因为如此,沃尔的每一幅作品在展示过程中,都有着相对属于自己的空间,一个一个不相瓜葛。
伊芙·阿诺德:真实的女性,真实的世界作者:来源:《宁夏画报》2019年第01期她在50年代拍摄的女性系列颇有影响,其中包括了社会各个不同阶层的女性角色,试图呈现出现实主义风格的“不加润色修饰”的影像。
伊芙·阿诺德出生于1912年4月21日,是家中9个孩子中的一员。
伊芙·阿诺德一家原本是乌克兰犹太人,父亲是犹太教教士,因受到迫害被迫移民到美国。
尽管父亲是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但是一家人在美国只能以做流动小贩谋生。
因此,年幼时期的伊芙·阿诺德几乎是在清贫的生活中度过的。
伊芙·阿诺德曾经的理想是做一名医生,不过在28岁时她放弃了这个愿望。
她搬到了纽约,并且在那里结识了男朋友。
男友给了她一台相机,坚持要求她学会如何使用。
这是一台价值40美元的德国双反相机Rolleicord(禄莱相机的经济型版本),伊芙·阿诺德的第一张摄影图片是在纽约海滨拍的一张堪称失败的照片,而这,却阴差阳错地促成她摄影生涯的开始。
几年之后,男友离开了她;相机,却永远留了下来。
摄影之路1946年,阿诺德在纽约一家照片冲洗社工作。
1948年,她在纽约的社会研究学院跟阿历克塞·博罗都维茨学了6周的摄影课。
阿诺德于1951年加入玛格南图片社,1955年成为其全职摄影师。
20世纪50年代她主要在美国进行拍摄工作,1962年因为儿子需要在贝德勒斯上学而移居英国。
除了为了准备她的美国和中国作品集断断续续有6年在美国和中国工作外,阿诺德大部分时间是在英国度过的。
在出版了她的《中国之行》后,阿诺德于1980年在布鲁克林博物馆举办了她的中国作品个展。
同一年她的《中国之行》摄影作品集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1980年她还获得了美国杂志摄影师协会的“终身成就奖”。
1995年她成为英国皇家摄影师协会的成员,被纽约国际摄影中心选为“摄影大师”——全世界声望最高的摄影荣誉头衔。
1996年,其著作《回顾》获得Kraszna-Krausz 图书奖。
摄影Jeff Wall虚假世界里的“真实感”
LIMINAIRE: 旷野,像风一样的思考
?
[ 本期摄影师:Jeff wall ]
Jeff Wall(1946- )加拿大摄影师Wall received his MA from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in 1970, with a thesis titled Berlin Dada and the Notion of Context. Taught for many years at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and lectured at European Graduate School.He has published essays on Dan Graham, Rodney Graham, Roy Arden, Ken Lum, Stephan Balkenhol, On Kawara, and other contemporary artists.杰夫·沃尔凭借论文《Berlin Dada》和《the Notion of context》在1970年拿到不列颠哥伦比亚学院艺术史硕士学位,多年任教于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和在European Graduate School演讲。
Jeff Wall A Sudden Gust of Wind (after Hokusai), 19931993年。
以姬路车站(约1832年)为基础,葛饰北斋的一块木纹,“突然的一阵风”再现了当代不列颠哥伦比亚省19世纪的日本风貌,利用演员并花了一年的时间生产100张照片,以便“实现无缝蒙太奇,让人们能够及时捕捉到真实的瞬间。
”
Katsushika HokusaiA High Wind in yeijiri,c.1831-33from the series Thirty-Six views of Mount Fujicolour woodblock print approx.28x38cm
?
想以杰夫沃尔非常闻名的作品“突然的一阵风”为引开始这次的分享,希望他的作品能带给你们灵感,就像绘画带给他灵感一样,会产生出某种强烈的欲望,就比如我现在凌晨两点竟然在写这篇文章。
这些作品或许看起来并没有那么刺激视觉神经或许还会有点难以理解,但我在不断翻画册的时候,脑海里一直萦绕着一个问题,这些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摄影师的巧妙安排?虽说照片的真假会影响观众对摄影师
产生某些看法,但沃尔的作品就是这样充满迷惑性以及让你分辨不出,甚至越假你就越觉得迷人和不可思议。
就像人具有五感一样,我把这种感觉称为“真实感”。
画面里的人物关系、表情、细节、场景以及光影制造出来的“真实感”让我毛骨悚然。
不由得想起一句话:“有时候,当镜头越瞄准真实,他就越接近虚假”,我觉得杰夫沃尔是反其道而行的,他制造得越假,你就越觉得画面里具有某种真实,你能感受到摄影师巧妙又精心的安排了整个画面,但你却又感受不到他个人的存在。
the destroyed room,1978transparency in light
box159x234cmunique 1APEugène DelaroixThe Death of
Sardanapalus,1827oil on canvas395x49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