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EREO BLI LCI临床应用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3.94 MB
- 文档页数:44
消化内镜诊断常见的三种电子染色主要作者:孙震薛润国苏彬姜鸿雁吴刚随便想想今天学习消化内镜诊断中常用的电子染色知识。
目前电子染色的原理主要为基于“光学”和“图像后处理”的两大类。
电子染色光学层面主要指打在消化道黏膜上的光是有别于白光的特殊光。
目前主要是滤过光和蓝激光两大类。
滤过光包括经典的Olmpys三色光滤过后的窄带光,PENTAX白光滤过后的窄波光,当然蓝激光为FUJIFILM所特有,是“激光-发光体”+“蓝激光”的组合光,其LCI、BLI-bright和BLI则为各激光光量的配比不同而形成。
而后处理则类似于手机照相的“滤镜”,但比“简单的滤镜”要复杂和专业的得多。
各个公司的算法虽有不同,但主要是针对黏膜的色彩强调、构造强调和对比度调整等方面。
这类似于PS照片调整的参数。
主要有FUJIFILM的FICE技术(可调参数非常多),Olympus的E和A,PENTAX的CE、TE、SE。
虽然可用的电子染色很多,但首先应该明白电子染色只是帮助我们更容易发现早期癌---只是“帮助”哦,所以检查的根本还是白光观察;电子染色辅助不是必须的,而且白光也可以发现早期癌。
另外单纯电子染色的意义不是特别大,一般需要结合放大内镜才可以发挥到极致。
而蓝激光的出现对这一观点有所改变----LCI染色不需要结合放大就可以大体观察食管、胃、结肠的微小病变的色泽变化和边界,甚至对胃炎和HP感染等方面都有比较好的帮助作用。
其实进入食管就用NBI观察类似这个目的,但LCI 的意义更大些。
NBI1NBI,即Narrow Band Imaging,内镜窄带成像技术。
NBI成像类似于给太阳光带了一个大大的墨镜或者云彩的遮挡,也就是滤光片在太阳光这个“七色光”中抽出“2束光”,打在黏膜表面就是NBI。
这2光束就是窄带--415nm和540nm的光,也就是窄带的蓝绿光。
为什么选择这两种光呢?也就是窄带的蓝绿色光,415nm的蓝色光对粘膜表面结构有很好的显示作用,而540nm的绿色光对粘膜表面稍深的微血管结构有很好的显示作用。
医用强脉冲光治疗仪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
医用强脉冲光治疗仪(Intense Pulsed Light,简称IPL)是一种利用高能量、宽频谱的强脉冲光技术进行治疗的设备。
它基于光与组织的相互作用原理,通过选择性地吸收光能量来治疗各种皮肤问题。
IPL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强脉冲光的能量,通过选择性地吸收色素、血管或其他目标组织,从而破坏、凝固或刺激这些组织。
IPL的光能量可以调节其波长和脉冲宽度,以适应不同的治疗需求。
临床应用方面,医用强脉冲光治疗仪可以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脱毛:IPL能够选择性地破坏毛囊中的色素,从而达到脱毛的效果。
2. 血管病变治疗:IPL可以选择性地吸收血管内的血红蛋白,从而破坏血管病变,如面部血管扩张、蜘蛛痣等。
3. 色素病变治疗:IPL可以选择性地吸收皮肤中的色素,从而破坏色素病变,如雀斑、黄褐斑等。
4. 皮肤重建:IPL可以促进胶原蛋白的增生,改善皮肤弹性和紧致度,减少皱纹和细纹。
5. 痤疮治疗:IPL可以杀灭痤疮杆菌,减少皮脂分泌,改善痤疮病情。
需要注意的是,医用强脉冲光治疗仪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需求进行调节,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此外,治疗过程可能会有一定的疼痛感和皮肤反应,患者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lci实验原理
LCI(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实验原理是通过激光诱导荧
光技术来测量样品中的荧光强度。
在LCI实验中,首先使用激光器发射器产生一束高能的激光
光束。
然后,这束激光光束照射在待测样品上。
样品中的分子或原子吸收激光能量后会处于激发态,随后发生自发辐射并返回基态。
在这个过程中,样品会以特定的频率发射出荧光光子。
接下来,收集和检测由样品发出的荧光光子。
通常,使用一个光学元件(如透镜或光纤)会将荧光光子收集到一个探测器上进行检测。
探测器会记录荧光强度,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最后,根据记录的荧光强度数据可以得到与样品中的分子或原子浓度相关的信息。
这是因为荧光强度与样品中的分子或原子的浓度成正比关系。
总的来说,LCI实验原理是通过激光诱导样品中的荧光发射来
获得与样品中目标物质浓度相关的信息。
激光诱导荧光光谱仪的特点及应用介绍激光诱导荧光光谱仪(LIF)是基于激光荧光光谱技术的一种仪器。
使用激光束激发样品中的荧光分子,再通过荧光分子发出的光进行分析和检测。
本文将介绍LIF的特点及其应用。
一、LIF的特点1. 高分辨率LIF检测方法的检测灵敏度非常高,可以达到ppb(10-9)的级别。
同时,它的分辨率也极高,可以轻松实现nm(10-9)级别的分辨能力。
2. 非破坏性检测LIF的激发方法是使用激光来刺激样品中的荧光分子,因此不需要使用试剂或化学处理样品。
这种非破坏性检测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样品被污染或被毁坏的风险。
3. 灵敏度高LIF仪器可以检测非常小的样品量,通常只需要微升级别的样品,即可得到足够的信号。
此外,LIF还有极高的分析速度和高精度。
4. 检测范围广LIF可以对多种物质进行检测,包括生物分子、有机物、无机盐、气体等等。
这种广泛的检测范围使得LIF成为一种多功能性的检测技术,可以用于许多不同领域。
二、LIF的应用1. 生物医学领域LIF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常被用于病原体检测、药物筛选、生物分子的研究等方面。
因为LIF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所以能够检测到非常微小的基因和蛋白质,有助于生物医学领域的诊断和治疗。
2. 环境监测LIF也可以被应用于环境监测领域,比如空气和水质的检测。
以卤代烃类物质为例,使用激光激发样品中的卤代烃分子,通过监测荧光信号,可以得知样品中的卤代烃物质浓度。
此外,LIF还能在行星地质学、气象等方面应用。
3. 药物研发药物研发中,LIF被广泛用于药物筛选和分析。
使用LIF检测药物作用的生物分子,可以准确地测定药物的作用和分布。
4. 食品安全检测LIF也可以用于食品安全监测。
比如使用LIF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就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未加工,在加工过程中添加的可以残留在食品中的有害物质。
结论总之,激光诱导荧光光谱仪(LIF)以其高分辨率、非破坏性检测、高灵敏度、广泛的检测范围等特点,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药物研发和食品安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激光示踪影像仪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进展激光示踪影像仪(Laser Tracking Imager,LTI)是一种基于激光技术的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成像设备,已经在生物医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应用进展。
本文将从激光示踪影像仪的工作原理、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激光示踪影像仪的工作原理激光示踪影像仪主要通过激光束与待测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成像。
该设备内置了一台高功率激光器,并配备了高灵敏度的光电探测器。
当激光束照射到待测物体表面时,光电探测器可以测量到被反射或散射的光信号,从而得到待测物体的表面形貌和结构信息。
二、激光示踪影像仪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1. 细胞成像激光示踪影像仪可以实现对细胞的高分辨、非接触成像。
通过光学聚焦和灵敏的光电探测技术,可以观察到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动态变化。
这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手段,例如细胞内物质转运的观察、细胞分裂过程的研究等。
2. 生物分子研究激光示踪影像仪可以实现对生物分子的高灵敏检测和成像。
通过标记生物分子等方法,可以观察到生物分子的位置、分布和运动状态。
这对于研究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蛋白质折叠过程等具有重要意义。
3. 动物行为观察激光示踪影像仪可以用于动物行为观察,特别是小型动物的监测和定位。
通过在动物体表或特定位置上粘附标记物,可以实时监测动物的运动轨迹和行为变化。
这对于行为学研究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价值。
4. 医学诊断与治疗激光示踪影像仪在医学诊断与治疗中有广泛应用。
例如,激光示踪影像仪可以用于测量人体表面的温度分布,诊断疾病或监测病情。
此外,激光示踪影像仪还可以用于激光手术、激光治疗等医疗操作,实现对病变组织的精确切除和治疗。
三、激光示踪影像仪的未来发展方向1. 系统集成化随着技术的发展,激光示踪影像仪将更加趋向于系统集成化。
未来的激光示踪影像仪可能会结合其他成像技术和实时分析算法,实现更全面、准确的成像和分析。
2024染色内镜用于食管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要点(全文)目前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食管癌为全球发病率第7位、病死率第6位的恶性肿瘤。
早期食管癌患者症状不典型,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至中晚期,5年生存率低,对于后期出现食管恶性狭窄且无法接受外科治疗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可发现早期肿瘤性病变,对于食管癌的早诊早治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早期病变面积较小、与周围黏膜色差不明显,白光内镜(WLI)下容易漏诊。
随着染色内镜的出现,食管早癌检出率显著提高。
染色内镜包括化学染色内镜及电子染色内镜,通过不同的方式提高病变黏膜的可视性,帮助内镜操作者识别早期微小病变。
本文就不同染色内镜的镜下特点及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一、化学染色内镜化学染色内镜,指检查时通过对消化道黏膜上皮染色,进而提高对病变的识别、诊断能力。
目前Lugol′s液染色内镜(LCE)在食管早癌的诊断及术前评估方面应用甚广。
1. LCE镜下特点:肿瘤细胞由于过度消耗糖原,碘染色后镜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淡染、拒染表现,黏膜着色程度可反映其内含糖原细胞层的厚度,并且染色后的病变边缘锐度可以预测含糖细胞层向不含糖细胞层的转化是突变还是逐渐过渡。
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或癌变黏膜可出现“粉色征”(PCS)。
2. LCE的临床应用:LCE可显著提高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PCS 的出现与HGIN及食管癌密切相关,其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尤其是染色1 min内出现的PCS对于诊断HGIN及食管癌的准确率高达88.6%。
鉴于LCE的高灵敏度,目前指南及共识均推荐白光联合LCE用于食管癌的筛查。
但由于食管黏膜在炎症背景下也可出现淡染表现,LCE 特异度仅有52%~94%。
LCE在食管癌病灶边界判断方面具有优势,但Lugol′s染液可破坏黏膜上皮细胞,对于短时间内拟行ESD手术的患者可能会影响病变边界判定。
蓝激光成像技术在上消化道早癌中的诊断价值余超;贺亚敏;肖君【摘要】上消化道早癌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话题,定义为浸润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或局限于黏膜层的消化道癌症,包括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由于一些病灶微小,普通内镜不易发现,容易漏诊和误诊.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如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 NBI)、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onfocal laser endomicropy, CLE)、智能电子分光技术(Fuji intelligent chromo-endoscopy, FICE)的发展,明显提高了上消化道早癌的诊断能力.消化内镜已由过去单纯的诊断演变为诊断与治疗为一体的重要工具.本文主要分析富士新型蓝激光成像技术(blue laser imaging, BLI)在上消化道早癌中的应用,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Early carcinoma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s a hot topic in the researches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It defined as infiltrating depth is less than submucosa or confined to mucous membrane layer of the digestive tract cancer, including early carcinoma of esophagus and stomach.Traditional endoscopy is difficult to find some tiny lesions, easily missed diagnosis and misdiagnosi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echnology, such as narrow band imaging (NBI),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 confocal laser endomicropy (CLE), Fuji intelligent chromo-endoscopy (FICE).The diagnostic ability of early carcinoma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s obviously improved.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has evolved from the simple diagnostic tool to the important mean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tegration.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d the Fuji new technology of bluelaser imaging (BLI) system, which was applicated in the early carcinoma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d provided reference basi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年(卷),期】2017(026)009【总页数】5页(P1061-1065)【关键词】蓝激光成像技术;上消化道早癌;诊断【作者】余超;贺亚敏;肖君【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江苏省中医院病理科;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我国是消化系恶性肿瘤高发国家,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消化系恶性肿瘤占总恶性肿瘤发病数的一半以上,其中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分别居肿瘤发病的第1、4、6位。
医用级羟基磷灰石微球
医用级羟基磷灰石微球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材料,它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
羟基磷灰石是一种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被广泛用于骨组织工程和组织修复。
医用级羟基磷灰石微球具有微小而均匀的颗粒大小,通常在1到100微米之间。
这种微小的粒子尺寸使得羟基磷灰石微球能够更好地与组织细胞接触和结合。
在骨组织工程中,医用级羟基磷灰石微球可以作为骨填充材料,填充骨缺损,并促进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医用级羟基磷灰石微球还可以用于药物传递系统。
通过将药物包裹在微球内部或表面,可以实现药物的缓释和靶向传递。
羟基磷灰石微球具有良好的载药能力,可以有效地保护药物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并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医用级羟基磷灰石微球还可以用于生物传感器和组织工程等领域。
在生物传感器中,微球可以作为载体固定生物分子,用于检测生物分子的存在和浓度。
在组织工程中,羟基磷灰石微球可以与干细胞或其他细胞相结合,促进组织的生长和修复。
医用级羟基磷灰石微球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材料,它在骨组织工程、药物传递系统、生物传感器和组织工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应用,可以进一步拓展羟基磷灰石微球的应用范围,促进医学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蓝激光成像(BLI)胃癌病例集(值得收藏)继续蓝激光成像胃癌部分,希望大家喜欢!来源:医学界消化频道(尊鏡團隊出品)作者:白光使者、天蓬审稿:赵洪礼山东省消化系统疾病防治中心LASEREO 病例集(胃部篇)萎缩性胃炎北海道大学医院小野尚子教授提供病例解说部位:胃病例:萎缩性胃炎前庭部有严重肠上皮化生,通过BLI放大观察细微结构,呈现出垄状的棱纹,采用Light blue cres(LBC),使图像更加明显,起到强调的作用。
胃体部主要是萎缩性变化,表面构造大小不一,White zone到处可见腺管开口形态。
高分化腺癌广岛大学医院吉田成人教授提供病例解说部位:胃病例:前庭部大弯伴有15mm大小的红色病变 0-IIc型早癌胃癌a:发现前庭部大弯伴有红色病变。
b:通过BLI-bright,即使是中距离观察也很明亮,病变清晰可见。
c:通过BLI微放大观察,发现表面细微结构不规则。
d:通过BLI强放大观察相同部位,发现有不规则的表面细微构造,及伴有口径不同,走向不规则的微小血管构造。
Irregular MV pattern plus Irregular MS pattern的图像。
早期胃癌四国癌症中心堀伸一郎教授提供病例解说部位:胃病例:贲门部小弯伴有40mm大小的红色凹陷病变0-IIc早期胃癌a:发现胃贲门小弯部伴有红色的凹陷。
b:红色的凹陷部,通过BLI-bright呈现出褐色。
c:通过BLI-bright中度放大观察,发现有demarcation line和血管异形。
d:同一部位进行强放大观察,发现表面构造不明显,微小血管不规则。
特别提示:在医学界有一个神秘的组织叫作“尊镜团队”,他们以镜为尊,是由十个风格不一的内镜热爱者共创,敬请期待这个组织背后的故事…。
·论著·内镜下蓝激光成像NICE分型及JNET分型诊断结直肠肿瘤的临床价值林贵德1,2,马东升2,周伟新3,杨辉1*1.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广东广州5100002.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内镜科,广东深圳5180003.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广东深圳518000【摘要】目的评估及比较内镜下蓝激光成像(blue laser imaging,BLI)基础上的国际结直肠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 international colorectal endoscopic,NICE)分型及日本窄带成像技术专家组(Japan Narrow-Band Imaging Expert Team,JNET)分型诊断结直肠肿瘤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内镜下BLI观察的130处结直肠息肉,应用NICE分型及JNET分型进行分类,对比分析内镜切除标本的病理结果。
结果130处息肉中,NICE1型51处,2型79处;JNET1型46处,2型84处。
病理诊断非肿瘤性息肉37处,肿瘤性息肉93处。
NICE分型诊断肿瘤性息肉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79.6%、86.5%、93.7%、62.7%和81.5%,JNET分型诊断肿瘤性息肉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89.2%、97.3%、98.8%、78.3%和91.5%。
放大镜观察JNET分型诊断肿瘤性病准确率明显优于非放大镜观察的NICE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8,P<0.05)。
在直径≤5mm的92处息肉中,NICE分型诊断肿瘤性息肉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67.8%、87.9%和75.0%,JNET分型诊断肿瘤性息肉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4.7%、97.0%和89.1%,两者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P=0.012)。
激光测量仪器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激光技术作为一种精密的测量和检测工具,在医学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激光测量仪器能够实时、非侵入式地获取人体的生理参数和疾病信息,对于提高医学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激光测量仪器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范围和发展趋势。
激光测量仪器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首先,激光透过皮肤可以实时测量人体的血糖水平,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传统的血糖检测需要采集血液样本,非常痛苦且不方便,而激光测量仪器可以通过光谱分析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从而实现无创测量。
其次,激光可以用于眼科诊断,如测量眼压、视网膜或角膜的形态等。
传统的眼科检查需要接触性的测量方法,而激光测量仪器可以实现非接触性的眼科检查,减少了对患者的不适感。
此外,激光还可以应用于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通过扫描人体表面的皮肤组织,可以快速筛查出异常病变,并进行精确的定位和诊断。
另外,激光技术在神经科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脑血流动力学的测量、神经元活动的记录等。
总之,激光测量仪器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不断推动着医学诊断的进步。
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激光测量仪器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也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首先,随着光电探测器、光纤和计算机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激光测量仪器的精确度和灵敏度得到了大幅提升。
这使得激光测量仪器能够更加准确地获取人体的生理参数和疾病信息,为医生提供更有价值的诊断结果。
另外,随着激光技术的微型化和便携化,激光测量仪器变得更加小巧轻便,便于携带和操作。
这使得激光测量仪器可以广泛应用于基层医疗机构和家庭医疗中,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医疗成本。
此外,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也为激光测量仪器的应用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例如,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患者的解剖结构和病变部位投影到现实世界中,使医生能够更直观地进行诊断和手术规划。
然而,激光测量仪器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还面临一些挑战。
北京飞秒激光器用途
北京飞秒激光器是一种先进的激光技术,它可以产生高强度的短脉冲激光,脉宽为飞秒级别,一般在几十飞秒至几百飞秒之间。
这种激光器在实验室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已经成为物理、化学、生物和医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工具。
首先,北京飞秒激光器可以用于材料科学研究。
由于其短脉冲的特性,可以在材料表面制造微米甚至亚微米级别的结构,这对于研究材料表面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该激光器也可以用于薄膜制备、纳米材料制备等方面的研究。
其次,飞秒激光器还可以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
短脉冲的激光可以精确穿透细胞膜,甚至可以对细胞核进行成像。
这对于生物医学研究中的细胞学和病理学有很大的帮助。
飞秒激光器还可以用于眼科手术等领域,可在不伤害其他组织的情况下,精确地处理眼部疾病。
最后,北京飞秒激光器还可以用于光学通信中。
其高速性和精确性使其成为光学信号处理和数据传输中的一种理想工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应用也开始关注该激光器的开发和研究。
总的来说,北京飞秒激光器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研究材料科学、生物医学还是光学通信,它都为我们连接更多的未知知识提供了方便和可能。
半导体激光器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激光器件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技术,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半导体激光器件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光器件类型,由于其小体积、高效率和可调谐性等优势,在生物医学领域中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对半导体激光器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
首先,半导体激光器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广泛应用于激光治疗和激光诊断领域。
在激光治疗方面,半导体激光器件可以产生特定波长的光线,通过选择性光热效应来破坏或杀灭疾病细胞。
例如,将半导体激光器件应用于激光手术中,可以准确地切割和凝结组织,达到手术的目的。
此外,半导体激光器件还可以应用于激光凝血、激光消融和激光剥离等治疗方式中,这些治疗方式在肿瘤治疗、皮肤病治疗以及眼科疾病治疗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激光诊断方面,半导体激光器件可以通过产生激光束来扫描和照射人体组织,获取组织的照片和图像,并提供各种诊断所需的信息。
例如,将半导体激光器件用于激光扩散断层成像(Laser Diffuse Tomography,LDT)技术中,可以通过测量组织中的散射和吸收特性来实现对病变的诊断和监测。
此外,半导体激光器件还可应用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中,该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横切面图像,用于眼科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其次,半导体激光器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还被广泛应用于光动力疗法。
光动力疗法是一种使用光敏剂和特定波长的激光光线来治疗癌症和其他疾病的疗法。
半导体激光器件可以产生相应的波长的光线,通过激活光敏剂来杀灭癌细胞和疾病细胞。
该疗法具有非侵入性、选择性治疗和无副作用的优势,因此在癌症治疗和其他疾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此外,半导体激光器件还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用于光学干涉技术。
光学干涉技术是通过测量和分析光的干涉现象来获得有关样品的信息。
半导体激光器件产生的激光光线可以与被测样品相互干涉,通过测量干涉模式的变化来推断样品的形状、密度和折射率等物理参数。
蓝激光成像技术(BLI)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作者:班珍珍吴承荣黄留业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年第02期【摘要】目的探讨蓝激光成像技术(BLI)与普通白光内镜对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18年7月1日在烟台毓璜顶医院接受普通电子胃镜检查的患者61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01例和实验组311例,对照组进行白光内镜检查,实验组3进行蓝激光成像检查;以组织活检的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比较白光内镜和BLI 对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结果白光内镜与BLI对于进展期胃癌诊断中的灵敏度(P=0.648)及特异度(P=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LI对早期胃癌诊断的灵敏度(92.0%)高于白光内镜检查对早期胃癌诊断的灵敏度(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BLI对癌前病变诊断的灵敏度(90.0%)高于白光内镜对癌前病变诊断的灵敏度(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LI和白光内镜对早期胃癌(P=0.678)和癌前病变(P=0.685)的诊断特异度差异无显著差异。
结论蓝激光内镜可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并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关键词】早期胃癌;癌前病变;蓝激光成像技术【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2..03胃癌发病率日益增加,早期胃癌发病并给予治疗后预后较好,但早期胃癌无特异性,发现时多数发展为进展期胃癌,预后较差,因此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并早期内镜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胃镜可以直接的看到胃粘膜病变,并可以取病理化验,因此胃镜检查作为胃癌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
过去,胃癌的诊断主要依靠白光内镜检查,发现病变后行内镜下病理检查,诊断率低[1]。
随着内窥镜技术的发展,胃癌的早期诊断率也在不断升高。
目前常用的内窥镜诊断技术是电子染色内镜检查,包括窄带成像技术、智能分光比色技术、高清智能电子染色内镜、蓝激光等。
蓝激光成像技术在上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钟碧莹【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蓝激光成像技术诊断上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8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26例疑似上消化道黏膜病变患者,采用内镜技术(白光、LC1、BLI)、靛胭脂和病理学检查,比较不同内镜模式与传统染色诊断病交情况,分析BLI模式下诊断病灶特征与病理学检查.结果BLI模式下病灶检出率为93.13%,显著高于白光、LCI模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LI模式在病灶数目及边界的识别率分别为94.38%、92.50%,界定方面优于其他模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BLI模式下对于食管的IPCL观察及分型、对于胃的VS分型更为清晰,优于其他模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食道病变88例,胃病72例,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160处活检组织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早期上消化道癌24处,占11.87%,其中来源于食管有14处,占食管病变的15.91%,来源于胃有10处,占胃部病变的13.89%.其中,BLI模式观察均为染色阳性.结论蓝激光成像技术可提高上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清晰地观察到病灶边界和微结构分型,指导病灶性质的判断与治疗,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9)007【总页数】4页(P769-772)【关键词】蓝激光成像技术;上消化道早癌;癌前病变【作者】钟碧莹【作者单位】江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东江门52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据统计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占恶性肿瘤死因的第2位,每年全球的胃癌新发病例超过90万,且食管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
上消化道早癌的发生通常较隐匿,同时具有一定的家族性,大多数患者诊断明确时已是中晚期,治疗手段也相对局限。
进展期的胃、食管恶性肿瘤的预后较差。
“BLI及LCI激光内镜在消化道病早癌诊断中的应用”学习笔记华人消化内镜论坛第二十五期—2017.01.04 20:00-22:00,上海长海医院王东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林香春教授做客华人消化内镜论坛QQ群,就“BLI及LCI激光内镜在消化道病早癌诊断中的应用”进行授课及回答全国网友提问,子敬(广东省连州市人民医院潘新智)记录下部分语音摘要分享如下:华人消化内镜论坛吴梓雷主任:全国消化内镜同道,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继续华人消化论第二十五期论坛的讲座,今天请来的中上海长海医院王东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林香春教授就BLI及LCI激光内镜在消化道病早癌诊断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进行学习和探讨。
下面把时间交给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林香春教授主持。
主持嘉宾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林香春教授:大家晚上好,很荣幸第二次到华人消化论坛来主持讲座,感谢吴梓雷主任团队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网上交流平台。
下面请出今晚的主讲王东教授。
上海长海医院王东教授:感谢林主任的介绍,我也是第二次来华人消化论坛授课,今天是应吴梓雷主任的邀请讲这个课题:“BLI及LCI激光内镜在消化道病早癌诊断中的应用”。
一、我国胃癌的早期诊断现状:1、我国内镜治疗技术水平飞速发展:内镜治疗范围逐渐扩大,中国医生的内镜治疗水平现在并不比外国差,但我国胃癌的早期诊断现状还是今人担忧:我国每年胃癌新发病例约40万例,死亡35万例,新发和死亡均占全世界胃癌病例的40%。
这是一个不光彩的数字,因此,降低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们是任重而道远。
2、上海市胃癌现状:每天新发癌症129人,15个是胃癌,每天死于癌症82人,11个是胃癌。
3、我国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现状:与日韩比较,数据显示2005年日本是60%,韩国是55%,中国是15%。
在这方面我们确实是做得比较差。
4、今天要问我们会不会做内镜,大家肯定会不屑:谁不会做胃镜?!但做一例合格的胃镜却并非每个内镜医生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