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开放式管理和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282.57 KB
- 文档页数:2
综合心理护理在抑郁症康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发表时间:2020-12-18T13:37:19.760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20年第11期作者:吴大洋[导读] 分析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康复的护理效果。
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120年10月某院收治的94例抑郁症患者,其中47例为常规组行普通护理吴大洋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六安237000摘要:目的分析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康复的护理效果。
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120年10月某院收治的94例抑郁症患者,其中47例为常规组行普通护理,另47例为心理组增加综合心理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
结果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
护理后,心理组SAS(38.33±5.61)分、SDS评分(35.73±5.96)低于常规组,差异性显着(P<0.05)。
结论将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抑郁症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可显着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有效性较高,建议推广使用。
关键词:抑郁症; 护理效果; 综合心理护理;抑郁症多见思维迟钝、情绪低落等表现,反复性较强,患者生活质量被降低,常规抗抑郁药物疗效较差,不能有效缓解抑郁症状,需辅以护理干预措施。
综合心理护理干预不仅能加强与患者心灵上的沟通,还能全面改善临床症状,效果显着[1,2,3]。
故本研究选择2019年10月~20120年10月某院收治的94例抑郁症患者,旨在分析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康复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10月~20120年10月某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94例,分为常规组与心理组,各47例。
常规组男24例,女23例,年龄19~68岁,平均(37.42±5.93)岁;病程2个月~9年,平均(5.41±1.06)年。
心理组男26例,女21例,年龄22~69岁,平均(39.18±5.47)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5.97±1.32)年。
心理干预在抑郁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心理干预在抑郁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方法:选择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抑郁症康复期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随机分组,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进行干预。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干预后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评分。
结果: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后的2、4、6周HAMD评分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TCSQ评分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的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康复护理的效果较为良好,具有高效性和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心理干预;抑郁症;康复期护理;效果观察抑郁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较大,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疲劳感等,现在抑郁症的病因仍然不是很明确,治疗方式主要为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本文将对100例患者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抑郁症康复期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随机分组,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男性21例,女性29例,年龄为25~65岁,平均年龄为(47.1±7.2)岁,病程为5个月~2.5年,平均病程为(12.8±2.5)个月;观察组50例,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为24~67岁,平均年龄为(46.7±7.7)岁,病程为7个月~2.9年,平均病程为(12.7±7.5)个月。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等)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本次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同意,所有的患者均知情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老年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的效果评价老年抑郁症是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出现持续的、严重的抑郁情绪,常常伴有焦虑、悲观、自卑和绝望等心理症状。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抑郁症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老年人及其家庭带来重大心理和社会问题。
对老年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对其效果进行评价能够指导相关医疗工作者更好地开展工作。
心理疏导是指通过心理专业人员对患者进行情绪、行为和认知等方面的干预,以解除其压力和焦虑,促进其心理健康的一种治疗手段。
针对老年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疏导,有以下几方面的效果值得评价。
1. 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心理疏导师通过倾听、细心询问、反馈等方式与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交流,使其得以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
心理疏导师会根据患者的特点和问题进行专业化的干预,帮助患者理解和面对自己的情绪,找到缓解抑郁情绪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达到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的目的。
2. 推动认知重建老年抑郁症患者在心理疾病的影响下,往往对自己产生悲观、消极的认知,对生活产生失去信心的想法。
心理疏导师通过认知疗法等方法,帮助患者重建积极的认知,调整其认知失调的结构,使患者能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生活和周围的事物,从而积极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3. 建立社会支持网老年抑郁症患者由于年龄和身体条件的限制,常常会感到孤独、无助和无望。
心理疏导师会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包括家庭成员、亲朋好友、社区资源等,让患者感受到周围人的关心和支持,增强他们的社会归属感和生活幸福感。
1. 提升自我认知和管理能力精神护理人员通过关爱和教育的方式,帮助老年抑郁症患者认清自己的心理状况和需求,教导患者如何通过积极的心理调节方法来管理自己的情绪,使患者在精神上更加独立和成熟。
2. 促进日常生活的恢复老年抑郁症患者在心理抑郁的状态下,常常会忽视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精神护理人员通过日常生活的指导和陪伴,促进患者重建日常生活的独立自主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1年12月 第28期临床研究抑郁症患者封闭式管理和开放式管理对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研究许乃红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抑郁症患者封闭式管理和开放式管理对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抑郁症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甲组和乙组,每组40例,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甲组实施封闭式管理,乙组实施开放式管理,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抑郁程度和认知功能改善情况,并对数据作以分析。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50%、82.50%,治疗总有效率对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HAMD评分、MoCA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将开放式管理应用于抑郁症患者的管理中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抑郁程度,并改善其认知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抑郁症;封闭式管理;开放式管理;抑郁程度;认知功能[中图分类号]R749.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28-0093-02抑郁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且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逐渐增大,抑郁症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统计,全球抑郁障碍发病率可达11%,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自残或自杀行为,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因此,对其采取及时早期的治疗十分重要[1]。
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以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为主,但多数医院采取封闭式管理模式,不仅限制了患者的行动自由,并导致治疗过程中缺乏社会支持系统,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开放式护理管理用于改善抑郁症患者的影响探讨【摘要】目的:探究开放式护理管理用于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效果。
方法: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入选的76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
对照组采用封闭式病房管理,观察组采用开放式护理管理。
比较两组患者依从性和抑郁评分。
结果:观察组患者依从率97.37%,高于对照组76.32%,P<0.05,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两组患者抑郁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抑郁评分(10.26±1.63)分低于对照组(16.23±1.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抑郁症患者采用开放式护理管理可以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善患者不良心理,值得推广。
【关键词】开放式护理;抑郁症;患者近些年,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出现抑郁症。
研究显示全球抑郁症患者高达5.6%,而且部分患者具有严重的自杀倾向[1]。
对于抑郁症患者单纯采用药物治疗并不理想,需要结合护理管理模式。
常用的护理管理为封闭式护理管理,封闭式管理对患者的自由行为产生了很大的限制,无法让患者参与社会活动,从而给患者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抵触心理[2]。
而采用开放式护理管理方法,有利于满足患者需求,不限制患者自由,有利于患者快速恢复健康。
本研究对76例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入选的76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
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
年龄28-67岁,平均年龄(42.56±1.85)岁。
观察组男21例,女17例。
年龄30-69岁,平均年龄(43.25±2.06)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封闭式护理方法,由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进行病房检查,杜绝致命物品,包括玻璃杯、绳子、小刀等,并给予患者相应的健康教育,督促患者按时吃饭,保持病房环境安静舒适,允许患者家属定期探视。
抑郁症的心理康复成果如何评估治疗效果并调整康复计划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心理康复作为其中的一种治疗方式,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以及康复计划的制定和调整,帮助患者克服抑郁症,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
然而,心理康复的效果评估和计划调整是关键的步骤,本文将探讨如何评估治疗效果并调整康复计划,以提高抑郁症患者的康复成果。
一、评估治疗效果的方法1. 临床观察法:临床观察是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包括对患者的症状和行为的观察,并与治疗前进行对比。
通过观察患者的心理状况和日常功能,医生可以初步判断康复成果是否显著。
2. 抑郁症评估量表:常用的抑郁症评估量表有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贝克抑郁量表(BDI)等。
这些量表通过对患者的自我评估或医生的评估,来评估患者的抑郁程度和康复效果。
通过定期进行量表测评,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估治疗效果。
3. 心理测试:心理测试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康复进程,如情绪测验、认知能力测验等。
通过分析测试结果,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心理康复情况,判断治疗效果是否符合预期。
二、康复计划的调整1. 定期沟通和跟踪:医生和患者应该保持定期的沟通和跟踪,以了解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感受和进展。
定期跟踪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康复计划的调整。
2. 个性化治疗方案:每个患者的抑郁症状和康复需要都不尽相同,因此,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非常必要。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以调整心理治疗的方式和药物的剂量,以提高康复效果。
3. 康复计划的灵活性:康复计划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患者的变化和需要。
在康复过程中,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可能会发生变化,医生需要随时调整治疗方法和康复方案,以确保康复计划的有效性。
4. 多学科合作:抑郁症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不同专业的医护人员共同参与。
医生、心理咨询师、药剂师等多学科合作,可以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支持,确保治疗效果的评估和康复计划的调整更加准确和有效。
康复护理对改善抑郁症患者心理状态的效果发布时间:2021-06-25T15:51:27.077Z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5期作者:杨洋[导读] 目的:探究康复护理对改善抑郁症患者心理状态的效果。
杨洋武汉市优抚医院湖北武汉 430050摘要:目的:探究康复护理对改善抑郁症患者心理状态的效果。
方法:以在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我院精神科接收并治疗的7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本次医学研究重点观察对象,计算机分组分为对照组(35例)与研究组(35例)。
对照组常规护理。
研究组康复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AS评分、SDS评分。
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抑郁症患者护理中实施康复护理对患者焦虑以及抑郁情绪有很好改善,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康复护理;抑郁症;心理状态;效果抑郁症是典型的抑郁障碍疾病,其核心症状以情绪持续性低落为主,兴趣逐渐减退,思维缓慢其语言表达能力降低[1]。
该疾病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精神类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如果疾病发生后未及时接受治疗病情加重,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自杀的倾向。
随着我国抑郁症发生率较高,疾病以治疗为主,需要治疗的同时施以科学护理,这样才能进一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康复护理是疾病护理重要内容[2]。
对抑郁症患者心理情况有积极改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本次研究重点探究康复护理对抑郁症心理改善的实施价值,为临床疾病护理提供支持。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以在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我院精神科接收并治疗的7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本次医学研究重点观察对象,计算机分组分为对照组(35例)与研究组(35例)。
组间患者资料如表1所示:计算机录入患者资料比较发现差异小(P>0.05)。
患者、家属知情研究细节,支持研究进行,签字同意书。
抑郁症住院患者开展康复护理的方法及效果分析作者:俞少婷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20年第05期【摘要】目的:探讨抑郁症住院患者开展康复护理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将我院2018年4月到2019年4月的82例抑郁症住院患者,随机分组每组例数41。
常规组的抑郁症住院患者进行基础护理,康复护理组对于抑郁症住院患者采取康复护理对策。
比较两组抑郁症状积分达到正常范围比例;遵医进行情绪康复配合度、住院时间;护理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分值。
结果:康复护理组抑郁症状积分达到正常范围比例高于常规组,P【关键词】抑郁症住院患者;康复护理;方法;效果目前,随着社会发展,抑郁症住院患者的比例不断增多,且多数抑郁症住院患者为老年人,其中也不乏年轻人,其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降低、情绪低落、悲观,遵医行为不高等,而抑郁症状的产生和患者对自身病情的担忧、自卑感等相关,因此,对于抑郁症住院患者,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促使患者生活质量改善 [1-2]。
本研究探讨抑郁症住院患者开展康复护理的方法及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将我院2018年4月到2019年4月的82例抑郁症住院患者,随机分组每组例数41。
当中康复护理组男22例,女19例,2 1-78(50.71±2.89)岁。
抑郁症状的时间是3个月-16年,平均(9.66±1.11)年。
脑力劳动31例,体力劳动10例。
文化程度本科和以上26例,高中10例,高中以下5例。
常规组男23例,女18例,2 1-76(50.78±2.11)岁。
抑郁症状的时间是3个月-16年,平均(9.62±1.12)年。
脑力劳动31例,体力劳动10例。
文化程度本科和以上26例,高中11例,高中以下4例。
两组资料P>0.05。
1.2 方法常规组的抑郁症住院患者进行基础护理,康复护理组对于抑郁症住院患者采取康复护理对策。
在抑郁症患者中应用个性化护理效果观察1. 引言1.1 研究背景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抑郁症患者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成为一种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由于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具体症状不同,传统治疗方法可能无法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抑郁症患者中应用个性化护理的效果,并观察个性化护理与患者症状改善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个性化护理的实施方法和过程进行分析,寻找最适合抑郁症患者的个性化护理方案,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为了更好地帮助抑郁症患者的康复,个性化护理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在抑郁症患者中应用个性化护理的效果,并通过观察研究结果,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和建议。
个性化护理的实施需要考虑到每个患者的独特需求和特点,以实现更有效的治疗效果。
通过对个性化护理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和研究,可以为未来改进抑郁症治疗方法提供重要的线索和方向。
本研究旨在探讨个性化护理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旨在为抑郁症的治疗和管理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和方法。
1.3 研究意义在抑郁症患者中应用个性化护理效果观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患病率。
而传统的治疗方法并不能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有时甚至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探索个性化护理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个性化护理能够更好地满足每位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通过对每位患者的独特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这样的治疗方法可以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心理健康。
研究个性化护理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通过观察和分析个性化护理对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可以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精神科开放性病房综合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的影响发表时间:2017-11-02T16:38:26.38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28期作者:罗蓉[导读] 抑郁症为临床常见的精神疾病,该疾病病因在临床中尚不清楚,但可知和心理、所处社会、环境存在密切关系。
(玉溪市第二人民医院云南玉溪 653100)【摘要】目的:分析精神科开放性病房综合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抑郁症患者400例,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包括200例。
对照组接受常规封闭式护理,观察组接受常规症状护理和开放性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护士观察量表评分、精神状况进行对比。
结果:干预后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护士观察量表评分、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精神状况评分更好。
结论:在抑郁症患者中开展开放性病房综合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生活质量和精神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值得进行广泛推广。
【关键词】病房综合护理干预;抑郁症;生活质量【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8-0333-02抑郁症为临床常见的精神疾病,该疾病病因在临床中尚不清楚,但可知和心理、所处社会、环境存在密切关系。
当前多数精神疾病防治机构管理为封闭式,患者很少有机会能和外界接触,进而对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为对精神科开放性病房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明确,本文选择我院收治抑郁症患者400例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抑郁症患者400例,所有患者均满足抑郁症临床诊断标准,尚未接受相关精神疾病治疗,且不存在伤害他人、自杀、运动性激越等情况,未患有其他严重疾病。
其中196例女、204例男,年龄20~67岁,平均(30.4±6.9)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1.7±0.6)年。
老年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的效果评价随着社会日益老龄化,老年抑郁症越来越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
老年抑郁症不同于年轻人的,它更加难以治愈,抑郁的焦虑的情绪会更加明显,老年人大脑功能会下降,引发严重的身体和心理问题。
因此,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本文旨在评价老年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的效果。
一、老年抑郁症患者心理疏导对患者情绪的改善老年抑郁症患者常常感到自己很孤独,在大家庭中却觉得自己无人关注。
长期的孤独感使患者情绪更加低落,从而引发患者抑郁情绪。
实施心理疏导可以改善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情绪状态,使其感到自己并不孤独,在社会和大家庭中并不被遗忘。
通过心理疏导,老年抑郁症患者能够感受到生活中他人的关注和爱护,这对于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有着积极的影响,从而达到了改善患者情绪的目的。
二、老年抑郁症患者精神护理对患者身体健康的影响老年抑郁症患者常常因为自己的心理问题而无法正常地协调和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
此时,精神护理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精神护理能够增强患者信心,让其从心理上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
从而,患者更加重视自己的营养和饮食,避免口腔溃疡和消化不良,同时注意睡眠质量和适度的运动,强化身体与心理的平衡,改善老年抑郁症患者身体的健康状况。
三、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的配合效果更佳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是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两者相结合可以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
对于老年抑郁症患者而言,心理疏导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从而增加患者对精神护理的依赖度。
实施精神护理可以提高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信心和自信并且增强患者的体质,使得患者有更好的机会去接受和应对心理疏导的过程。
综上所述,老年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的效果显而易见,这两种方法可以极大地改善老年抑郁症患者的身心健康状况。
由于老年抑郁症的治疗难度大,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为患者提供了可以控制病情的有效手段,帮助患者缓解低落的情绪。
在抑郁症患者中应用个性化护理效果观察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缺乏、注意力不集中、自责、自卑、睡眠障碍和食欲改变等症状。
由于抑郁症的症状较为复杂且个体差异较大,针对患者个体化的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个性化护理措施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个性化护理措施是以不同个体的差异性为依据,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和需求,量身定制的一种护理方式。
在抑郁症患者中应用个性化护理的目的是增强患者的自主性、参与性和自尊心,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个性化护理的第一步是进行护理评估,了解患者的个体特征和病情。
包括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社会支持、生活习惯、个人喜好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包括症状严重程度、症状种类、持续时间、对社交、学习和工作的影响等方面。
根据护理评估的结果,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
针对不同的个体特征和病情,制定不同的护理措施。
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采取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运动疗法等治疗措施。
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以加强药物治疗、增加社会支持、提供个人生活管理指导等措施。
在实施个性化护理措施时,护士应尽量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可以调整病房的布局,使其温馨舒适;提供音乐、美术、手工等治疗活动,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和放松情绪;与患者进行关心和支持的交流,增加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个性化护理的效果可以通过多个方面进行观察。
首先是情绪和心理症状的改善。
抑郁症患者在接受个性化护理后,情绪低落、自卑、自责等症状可能会减轻或消失。
其次是社会功能的提高。
个性化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恢复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最后是患者满意度的提高。
个性化护理可以满足患者的个体需求,增强他们对护理的信任和满意。
个性化护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护士素质和专业能力的要求较高。
护士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护理技巧,能够细致入微地了解患者的需求并制定恰当的护理计划。
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以利患者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方法对我科室10例抑郁症患者全部采用现代多参数监护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和药物联合治疗。
结果经过治疗后,7例患者完全康复,1例患者情况好转出院休养,2例患者继续巩固治疗。
结论治疗后正确的护理措施是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关键。
【关键词】抑郁症护理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抑郁症患者的资料10例,年龄在19-79岁,平均(52.5±3.4)岁。
8例是初次发病,2例有抑郁症史。
2例属产后抑郁症、3例属更年期抑郁症、2例属老年抑郁症、2例属继发性抑郁症、1例属反应性抑郁症。
1.2临床方法我院采用现代多参数监护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方法(MECT)及药物联合治疗,术前12h禁食禁水,在病人完全麻醉下给予肌松剂和氧气,然后在病人头部给与短暂定量电流刺激,8~12次为一疗程。
配合的药物主要有舒必利、丙泊酚、静脉注射阿托品、氯化琥珀酰胆碱等常规用药[1]。
2. 结果经过治疗后,7例患者完全康复,1例患者情况好转出院休养,2例患者继续巩固治疗,无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3.1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观察根据对社会功能损害的程度抑郁症可分为轻型抑郁症或者重型抑郁症。
轻度抑郁症患者感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凡事都没兴趣,重型抑郁者悲观绝望,生不如死。
从本文收集的资料可看出10例患者分别为产后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老年抑郁症、继发性抑郁症、反应性抑郁症,研究发现:产后抑郁症的患者日常主要表现出的是紧张、疑虑、内疚、恐惧,少数严重的会有绝望、离家出走,自杀的表现;更年期抑郁症患者在就诊时感觉无力、什么都觉得没兴趣、情绪低落、头痛头晕、失眠,也有些患者情绪忧郁、坐立不宁、搓手顿足、计较小事等;老年期抑郁症患者主要表现对一切事物丧失兴趣,不愿与人交往,更甚者自罪自责,夸大自己过去的错误,把自己变成不可饶恕的罪人,认为自己成了别人的负担;本文的2例继发性抑郁症属于药源性抑郁,都有过往病史,出现复发都是由于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此类患者出现兴趣动力丧失、一天到晚不知道要做什么、总是需要别人的帮助和督促;本文的1例反应性抑郁症患者因遭受了重大的精神打击才发病,主要表现为不愿主动接近别人、也不愿听从别人的劝告,终日沉湎于自己的创伤中无法自拔,消极悲观、试图自杀。
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开放式管理和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9-04-08T14:52:31.61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23期作者:钱丽智
[导读] 目的:探析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开放式管理和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
(江阴市第三人民医院50病区; 214400)
【摘要】目的:探析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开放式管理和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期间入我院精神科接受诊疗的9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符合该疾病治疗指证,同时家属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以此为前提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格法分为康复组(50例,开放式管理模式下予以康复护理)和对照组(40例,常规管理模式下予以基础护理)两组组别,观察干预效果差异。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康复组患者干预后抑郁评分更低、住院时间更短(P<0.05)。
结论:为促进抑郁症病情康复,对患者实施开放式管理,同时辅以康复护理效果良好,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抑郁症;开放式管理;康复护理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3-0110-02
本文旨在探析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开放式管理和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期间入我院精神科接受诊疗的9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期间入我院精神科接受诊疗的90例抑郁症患者,其中男42例,女48例,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44.51±10.90)岁;受教育程度,短则8年,最长接受教育至本科(17年),平均受教育(12.3±4.4)年。
所有患者抑郁症确诊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里面相关内容进行,主要症状有不愿交流、孤僻、低落、焦虑等,病情严重者有在我伤害行为。
按就诊顺序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格法分为康复组(50例,开放式管理模式下予以康复护理)和对照组(40例,常规管理模式下予以基础护理)两组组别,两组对象一般资料、症状、抑郁程度、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对比,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常规住院管理模式下给予患者基础护理,包括抑郁症知识宣教、生活护理、用药护理、病情观察等。
康复组则在开放式管理下对患者实施康复护理,主要措施内容如下:
(1)开放式住院环境对抑郁症患者实施开放式管理,病房为标准两人间,保证室内通风透光、整洁、安静,不特别设置防逃窗、大铁门,使病人感受到自己与普通病人无异,心理上逐渐减弱被歧视、被误解、被禁足等负担,有利于后期更好配合治疗、护理,促进康复。
(2)建立情感支持系统抑郁症本身属于精神疾病,更应多争取社会情感力量的支持,允许家人陪伴,详细告知医院管理章程,在医护人员或亲属陪同下可自由出入住院病房,但需远离时应告知医务工作者,并附上请假手续。
(3)人性化约束对情绪异常患者不采用捆绑、监禁等强制手段,对使用心理服从、聆听、药物等更具人性化特点的约束手段。
(4)体育锻炼康复护理每天在心理医生引导下,接受1次时间约半小时的心理体育锻炼,活动主要内容是室外踏青、散步、慢跑等,时间为早7-8点为宜,让患者体会到自由、轻松的感觉,客服孤独感。
(5)营养支持护理首先应保证健康科学饮食,有专家指出氨基酸、维生素对人体精神健康有益处。
(6)康复认知护理护理人员每天坚持至少陪伴患者两次,每次不低于20分钟,过程中专心聆听病人诉说,了解情感需要,多给予患者精神支持,常用“情绪好多了”、“脸色很好”、“行为规范进步大”等鼓励性语言提升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1]。
通过沟通帮助病人识别导致病情发生或进展的因素,积极改善心理状态,对社会重建正确认知,予以良好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回归社会、回归家庭。
1.3观察指标
干预前后对所有患者均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此外统计分析两组病人住院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3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比较“t”检验,并以 “平均值±标准差”表示,若p值低于0.05则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效果对比,干预前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评分平均为(23.1±3.5)分。
干预后康复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康复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更短(p<0.05),详情见表1。
表1 干预后患者抑郁程度及住院时间对比情况()
3 讨论
抑郁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精神健康的疾病类型,近年来时代发展变化大,人们生活节奏、工作压力增加,加上环境改变等因素影响导致该疾病发生率还在持续上升。
有研究统计数据显示,抑郁症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所有疾病中占第五名,而且该疾病人群中有近15%的患者有自杀倾向,因此医学上应引起高度重视,不仅应及时采取高效治疗措施,还应从护理着手,改善病人生活状态,促进疾病康复[2]。
人本身属于自然、社会双重属性的有机统一体,环境可对其身心产生影响,应激事件、严重生活变故等心理社会因素是诱导发生抑郁症的重要病因之一,因此治疗该疾病也可从这方面着手,对其实施开放式管理,规避监禁、捆绑等强制行为,虽然抑郁症患者存在自杀、
攻击、逃跑等危险,但异常情绪期可很快得到控制,应尽量采取心理依从、聆听、药物镇静等方式缓解病情,否则通过刺激手段更易加剧激动、兴奋,心理上更抗拒,不利于病情的好转。
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护士们应辅助给予病人支持康复护理,帮助病情转归[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康复组患者干预后抑郁评分更低、住院时间更短(P<0.05),开放式管理与康复护理应用效果明显。
综上,对抑郁症患者实施开放式管理,多应用人性化约束手段,辅助执行康复支持护理,可减轻病人抵触情绪,拥有更好治疗及干预依从性,进而促进疾病好转。
参考文献
[1]朱水珍.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开放式管理和康复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9):111-112.
[2]何芬兰,张玲,杨春雷等.开放式管理新模式对抑郁症的康复影响观察[J].当代医学,2014,(28):102-102,103.
[3]尤红,刘虹,崔卫华等.全程康复护理对抑郁症患者心理状态与依从性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2):2631-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