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内容要讲到点子上

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课义的重点,牵动人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听潮》一文,这是一篇优美的以景抒情的散文,内容很丰富,阅读它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艺术的欣赏而且也可以从中受到深邃的人生的启迪。要教好这一课,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朗读。但是,首先要对课文中那哲理性的主题有所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才能懂得这”伟大的乐章”的深刻含义。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呢?那就要抓重点。《听潮》的重点就是:海的”沉吟”与海的”愤怒”。紧扣这一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时间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

率。例如,我在教《孔乙己》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预习中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课堂上以”鲁迅为什么给主人公起个’孔乙己’这个名字”为题。启发学生设想一下孔乙己是怎样的人,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的作用,再让学生思考”孔乙已处在怎样的一个社会里”、”为什么孔乙己出场才可以笑几声”两个同题,最后以”孔乙已是怎样的一个人?可怜吗?可恨吗?可爱吗?,’启发学生归纳课文。这样教,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3.要注重阅读教学的创新

3.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每册教材每篇课文都有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这些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就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最好人手点。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明的有灰的有暗的。明点要利用.灰点和暗点则要利用教学的刺激物使其发光.从而打开学生学习兴趣的大门。每学期新课本一发下来.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学生先睹为快。这是了解学生阅读兴趣点的好时机。教师要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浏览之后.列出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课文题目,不喜欢的课中有个别感兴趣的地方也列出来。对学生不感兴趣的课文内容.可以使它和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联系起来.通过一定手段,把兴趣从彼物迁移到此物上来,使阅读教学饶有趣味。学生就会以极大的兴趣去学习、去探索.把阅读中尝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获取知识,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3.2引导学生感知生活.探索阅读理解。中学生都已涉及或参与了社会实际生话,并对生活中的辛酸苦甜、真善美丑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这就为他们阅读理解创造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可以凭自己感知了的生活和感情去探索.感知文中的人、事、景等;有时也完全可以将自己设为文中人进入角色去感知,假定文中的人就是自己.文中的事就是自己的生活.做到如见其人、如是其人、如闻其声、如从其事.就像演员深入实际体验生活一样。学生既是读书人,又是书中人.感受更真切,阅读能力也会得到加强。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这种阅读方法.加以老师精心引导,多方面的训练。可以避免学生消极盲目、被动地接受,达到”食之其味”的效果。

4.师生之间应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

4.1学习小组的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是否精彩,而要看主体对象的学生学得如何投入。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并通过师生互动实现合作共赢,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为主体”。而学习小组就实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学习小组一般以5~7人一组为宜,组内的同学性格要互补,学习习惯与行为大体相当。

4.2合作探讨。合作探究学习,不但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小组合作探讨中互相帮助、互相交流,既充满温馨,又充满竞争,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互帮互助,既满足了自己归属感的需要,又满足了自己成就感

的需要。如学生对课本有声有色、声泪俱下的表演,达到身临其境,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创新中收获快乐,在探索中提高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也会格外好,课堂效率自然而然地就得到了提高。

5.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只有学生对所学学科感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因此,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出发,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并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例如《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按”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可以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呈现出”静——闹——静”的表演过程。在上完第二部分时,笔者巧妙地创设了一个情境,对学生说:”同学们,第二部分描写腰鼓表演时的’闹’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它分别从四个角度展示了腰鼓舞的艺术魅力。”接着,笔者又播放了鼓声的录音,在学生欣赏的时候,忽然鼓声停息,课堂上一下子静得出奇,过了大约六七秒钟的时间,笔者问:”同学们,刚才这会儿时间,你们有什么感觉吗?”有的学生说:”好静啊。”有的学生说:”就是感觉太静了,太突然了。”一段六七秒钟的静默,便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喧腾后的寂静,这样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以静衬动”的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