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列第一课时教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778.00 KB
- 文档页数:17
排列组合课件篇一:排列、组合经典课件第一节课:排列组合解题方法巩固与提高一、教学目标1、知识传授目标:能正确分清各种方法的使用环境,遇到问题能够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法 2、能力培养目标:能准确地应用所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的应用问题 3、思想教育目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材分析1.重点: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及如何运用解决方法:利用典型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各种方法所使用的环境 2.难点:1、如何进行分类讨论避免重复和遗漏 2、如何分清排列和组合3、在解题中,如何运用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解决方法:运用例题对比的方法比较它们的异同.三、教学过程1、通过简单与学生交流,调整学生的听课状态2、引导学生简要回顾课本里基本的知识点(1)排列、组合、二项式知识相互关系表(2)两个基本原理分类计数原理中的分类;分步计数原理中的分步;正确地分类与分步是学好这一章的关键。
(3)排列、组合①排列、组合定义,排列数、组合数定义②排列数、组合数公式及简单性质③全排列列: n!;④记住下列几个阶乘数:1!=1,2!=2,3!=6,4!=24,5!=120,6!=720;⑤常用的排列、组合方法:直接法、间接法、插空法、捆绑法、隔板法、特殊优先法、定序与不定序问题,等等3、讲解经典例题(一)例1、 4封不同的信投入到3个不同的邮箱,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投法?若要求每个邮箱至少一封,又有多少种不同的投法? 3=81 C44A33 =36例2、 9个身高各不相同的人,按下列要求排队,各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1)排成一排(2)排成前排4人,后排5人(3)排成一排,其中甲、乙不相邻(4)排成一排,其中丙、丁相邻(5)排成一排,其中E不在排首,F不在排尾(6)排成一排,其中A必须在B的右侧(7)排成一排,身高最高的人站中间,两边递减(8)排成一排,其中H、I之间必须相隔两人答案:(1)A9(2)A9 (3)A7997A82 (4)A22A88 (5)A99-A88-A88+A77 (6)1/2 A99(7)C8 (8)A742A22A66例3、用0、1、2、3、4、5、6这7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符合下列条件的数?(1)5位数(2)没有重复数字的5位数(3)没有重复数字的5位偶数(4)没有重复数字的5位数,且能够被5整除(5)没有重复数字的5位数,且能够被3整除(6)没有重复数字的5位数,且最高位为偶数(7)没有重复数字,且大于56342的数答案:(1)6×7(2)6×A6(3)A6(6)C31444+C31C51A53(4)A64+C51A53(5)2A5+5C4A4A64(7)C61A65+C61A66+(A64+A42)练习:①一幢大楼共有18层,A、B、C、D四个人同时从电梯的一楼进去,则四个人出电梯的可能情况共有多少种?②现有一张5元、2张10元、3张50元、4张100元的纸币,从中选取若干张,可以组成多少种不同的币值?做完以上这些,带领学生把刚才讲过的习题和练习总结一遍,特别是要搞清楚各种方法所使用的条件,然后让学生默想记忆5-10分钟4、讲解经典例题(二)例4、某课外活动小组共有13人,其中男生8人,女生5人。
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搭配一排列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的数学广角章节,主要内容是排列组合中的搭配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搭配的概念,学会用简单的排列方法进行问题求解,以及通过实际情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搭配的含义,能够识别日常生活中的搭配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排列方法解决简单搭配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搭配的概念,运用排列方法解决搭配问题。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卡片等。
学具:学生每人一套卡片、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简单的搭配问题,如衣服和鞋子的搭配,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进行搭配。
2. 例题讲解:通过课件展示例题,引导学生理解搭配的概念,并教给学生排列的方法。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巩固:设计一些简单的搭配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数学广角——搭配一排列2. 内容:(1)搭配的概念(2)排列方法(3)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小明有3件衣服和2双鞋子,他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2)小华有5个不同的玩具,他想挑选3个玩具,有多少种不同的挑选方法?2. 答案:(1)3×2=6(种)(2)5×4×3÷(3×2×1)=10(种)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搭配概念和排列方法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更多实际生活中的搭配问题,如:早餐搭配、颜色搭配等,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学生的随堂练习和教师的巡回指导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解析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和难点解析: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