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段匡物权法讲义
- 格式:pdf
- 大小:12.43 KB
- 文档页数:15
物权法讲义一第一编总则第一章导论一、物权法的基本情况(一)、立法过程及通过情况:立法过程:1、2002年12月九届全国人大第31次会议, 李鹏担任委员长主持第一次审议。
这次审议的重点是在法律上明确保护私人财产,明确了物权的相关的概念。
2、2004年10月,物权法草案接受首次单独审议,即第二次审议。
这次审议重点在于如何完善保护私人财产。
由于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通过在即,物权法暂被搁置。
3、2005年6月,第三次审议。
这次会议强调的立法重点是私有财产与公有财产平等保护。
另外,特别强调对于民众遇到在征地和拆迁补偿方面的物权保护。
4、2005年10月,第四次审议。
此次审议重点是强调房产方面的三大变化,第一小区的道路、绿地、车库倒底应该归谁所有;第二对侵害业主的共同权益的行为能否起诉;第三住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能否在到期以后顺利的顺延。
5、2006年8月, 第五次审议。
这次会议重点强调了要加强对国有资产保护的力度。
另外,删除了关于居住权的规定。
6、2006年10月,第六次审议。
重点强调农村的建设用地的严格控制, 防止滥占耕地, 侵害百姓的基本农田。
7、第七次审议是强调宅基地使用权给予如何的保障。
通过过程: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高票通过《物权法》。
其中2799票赞成,52 票反对,37票弃权.共5编、19章、247条.07年的10月1日开始施行. 被民法学者王利明谓为“立法非常复杂”的物权法历时13年,连破六审、七审纪录,经历了不同寻常的波折,在艰难中作出抉择。
(二)、物权法的结构(5编、19章、247条.)1、第一编:总则共3章(第1-38条,共38条)第一章基本原则;第二章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第三章物权的保护2、第二编:所有权共6章(第39-116条,共78条)第四章一般规定;第五章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第六章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第七章相邻关系;第八章共有;第九章所有权取得的特别规定。
物权法讲义第一章物权概述第一节物权概述一、物权的概念物权是指权利人直接支配标的物享有其利益并排除他人之干涉的民事财产权。
二、物权的特征1、物权是民事财产权的一种,在这一点上物权与债权相同。
2、物权的客体是特定的物3、物权是支配权、绝对权和对世权三、物权的共同效力所谓物权的共同效力是指所有物权均具备的效力,无论是所有权还是用益物权抑或是担保物权均具备。
(一)物权的优先效力物权的优先效力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物权对于债权的优先效力。
2、物权相互间的优先效力。
(二)物权的追及效力所谓物权的追及效力是指不论标的物辗转于何人之手物权人均可追及到物之所在行使其权利。
(三)物权的妨害排除力物权作为绝对权、对世权具有对抗任何第三人的效力,因此任何人不得干涉权利人行使其物权。
物权的权利人在其权利的实现上遇有某种妨害时,物权人有权对于造成妨害其权利事由发生的人请求排除此等妨害,称为物上请求权。
四、物权的类型(一)、物权法定原则(1)、类型法定,又被称之为类型强制(Typenzwang)物权法定原则不仅仅禁止当事人约定法律所未规定的物权类型和内容,而且也限制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规范创设《物权法》和其他法律所未规定的物权类型,因此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等均不能创设物权类型和改变法律所规定的物权内容。
1[1](二)、物权的分类型1、动产物权与不动产物权2、主物权与从物权3、完全物权与定限物权4、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5、有期限物权与无期限物权6、民法的上物权与特别法上的物权第二节物权变动一、物权的变动的概念物权的变动,是物权的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总称。
其具体包括:1、物权的发生2、物权的变更。
3、物权的消灭。
二、物权的变动的原则(一)公示原则1、公示原则的概念所谓公示,是指物权在变动时,必须将物权变动的事实通过一定的公示方法向社会公开,从而使第三人知道物权变动的情况,否则不能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
2、公示原则的理由物权的变动之所以要公示也是由物权的性质本身所决定的。
最新最全物权法讲义物权法讲义物权法讲义 (1)第一章物 (1)第一节物的意义 (1)第二节物的分类 (2)第三节特种物 (5)第二章物权通论 (6)第一节物权的意义 (6)第二节物权法 (7)第三节物权的分类 (8)第四节物权的效力 (9)第五节物权的变动 (9)第三章所有权 (12)第一节导论 (12)第二节所有权的取得 (12)第三节共有 (14)第四节不动产所有权 (15)第四章用益物权 (16)第一节概说 (16)第二节承包经营权 (17)第三节使用权 (18)第四节宅基地使用权 (19)第五章担保物权 (19)第一节概述 (19)第二节抵押权 (20)第三节质权 (22)第四节、留置权 (23)第六章占有 (23)第一章物第一节物的意义一、物的概念指人们能够支配和利用的物质实体和自然力。
二、特征1.客观物质性:物质实体或自然力——有体物罗马法上关于有体物与无体物的区分,盖尤斯的人法、物法、诉讼法的体系结构——财产权都在物法中表述,无体物指不能被触摸的“物”:所有权以外的权利,包括遗产、用益权、地役权、债权等。
现代民法基本上采用了有体物的概念作为物权法的基础。
*物与财产(财产的概念类似于罗马法上的“物”)动产、不动产非“物”:智慧财产、财产权利、自然人的活体。
2.可支配性3.可使用性:满足主体的物质利益或精神利益。
通常具有经济价值(稀缺性,空气非民法上的物);即使没有一般的经济价值,只要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也可以是民法上的物。
第二节物的分类一、流通物、限制流通物、不流通物(禁止流通物)以物的流通性分类限制流通影响意思自治,应该有正当理由:公共利益(经济政策、伦理要求、民族文化等)1、限制流通物:黄金、白银;外币;文物;麻醉药品、毒品、运动枪支等2、禁止流通物:土地、矿藏、水流、淫秽书画等(禁止流通物通常不能为个人合法地拥有,但不妨在其上设立其他可流通的权利,如国有土地使用权)*法律效果:法律行为无效,其后果多表现为国家的追缴。
物权登记法律问题探讨——民商法前沿论坛之第344期段匡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上传时间:2010-3-1内容提要: 12月25日,我院民商法前沿论坛在明德法学楼815室举行。
复旦大学法学院段匡教授应邀出席论坛并以“物权登记法律问题探讨”为题发表了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杨立新教授出席论坛。
论坛由我院博士研究生熊丙万主持。
杨立新教授在致辞中代表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热烈欢迎段匡教授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
杨立新教授高度评价了段匡教授在传统民法和法律解释学研究领域取得的学术成就,并对他谦和的性格、严谨的学风、扎实的学问和卓著的学术成就表示赞赏。
在演讲中,段匡教授从我国《物权法》确立的新型等级制度出发,结合自己参与制订《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的经历和新近案例,对不动产登记制度作了严谨而细腻的分析。
他说,物权法的颁布是我国立法史上的一件大事,目前,对于物权法如何在社会上更好的实施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拆迁问题和物权登记制度的具体操作上,对于物权登记的法律问题则主要表现在不动产登记上。
关于不动产登记审查的基本原则。
段教授说,审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权利和权利客体的审查,后者主要指对物理状况的审查。
如有必要,登记机关可到现场进行察看,此即为对物理状况进行实质审查。
德国、法国、瑞士、日本实际上都是采取形式审查的原则,但登记机关审查之前多有公证这一实质审查程序。
段教授介绍,上海市在登记审查方面暴露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登记人身份确认方面的困难。
对此,段教授建议仿效日本的做法,由公安机关向登记机关提供可核查身份证信息的终端,以供登记机关确认身份证件的真假。
关于预告登记制度,我国《物权法》规定:预告登记后,债权消灭或者自能够进行不动产登记之日起三个月内未申请登记的,预告登记失效。
段教授认为,此项规定在适用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该如何理解债权消灭?如何理解预告登记三个月失效的问题?。
他说,预告登记的失效应当由当事人主张,由法院判决,而不应由登记机关决定预告登记的效力。
仅供北京大学法学院2012-2013年度秋季物权法课程使用物权法讲义葛云松北京大学法学院目录第一章物权概论 (2)第一节导论 (2)第二节物权的种类 (4)第三节物权的效力 (6)第二章物权的变动 (9)第一节导论 (9)第二节物权行为理论 (11)第三节不动产物权的变动 (17)第四节动产物权的变动 (19)第三章物权的保护 (20)第一节概述 (20)第二节物上请求权 (24)第四章所有权 (28)第一节所有权概述 (28)第二节不动产所有权 (29)第三节动产所有权 (31)第四节所有权的善意取得 (38)第五节共有 (40)第五章用益物权 (43)第一节用益物权概述 (43)第二节土地承包经营权 (44)第三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45)第四节宅基地使用权 (46)第四节地役权 (46)第六章担保物权以及债的其他担保方式 (48)第一节债的担保概述 (48)第二节保证 (51)第三节定金 (59)第四节抵押权 (64)第五节质权 (73)第六节留置权 (79)第七节非典型担保 (82)第八节担保的并存 (90)第七章信托概论 (93)第八章占有.................................................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占有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占有的取得、变更、消灭...........................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占有的保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占有人与回复请求权人之间的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准占有........................................... 错误!未定义书签。
物权法培训讲义物权法自1993年开始正式起草,历经十三年,经过八次立法审议,于2007年3月16日由十届人大五次会议顺利通过,并将于今年10月1日施行。
物权法结构:5编,19章,247条。
第一编为总则,主要规定物权法的基本原则,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物权的保护。
第二编规定所有权,分六章,主要规定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权,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相邻关系,共有及所有权取得的特别规定。
第三编,规定用益物权,主要规定用益物权的一般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
第四编规定担保物权。
第五编规定占有。
附则,对物权法的施行时间进行了规定。
一、我国为什么要制定物权法第一、确定财产归属,定分止争。
第二、充分发挥财产的使用价值,实现物尽其用。
第三,为了保护公私财产,激发人们创造财富的激情,促进社会进步。
第四,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二、物权的概念简单地说物权就是指权利人支配动产和不动产所享有的权利。
物权首先是一种财产权,但只是财产权的一种类型,财产权分为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等等。
因此物权法不能包括所有的财产权法,比如合同债权、知识产权就不是物权的范畴。
物权的定义:本法称的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
物权是一种有形财产权;物权是一种对财产的支配权;物权是“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物权的设立采用法定主义。
包括两点:物权种类法定,物权内容法定。
物权法定的原因。
三、不动产登记物权法第九条规定。
不动产物权变动的法定公示手段是不动产物权的登记。
预告登记制度及其意义。
四、动产交付动产转让在通常情况下,在交付时发生效力。
交付的方式:简易交付,占有改定,指示交付。
动产中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特殊动产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以登记作为物权变动的对抗要件。
五、征收和征用征收的定义和条件。
征用的定义和条件。
征收和征用的区别。
五、私人所有权问题私人所有权的定义及分类。
物权法讲义第一章物权的概念与特征第一节物权概念的源起与本质一、物权的概念源于有限的物质资料与无限欲望的矛盾,创设物权这一概念的目的就是为了明确物的归属以定纷止争。
二、物权的本质是一种垄断的支配性的权利。
三、物权的概念:物权是权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物,享有利益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物权法第二条第二款)第二节物权的分类一、法律分类(一)所有权:(二)用益物权1、土地承包经营权2、建设用地使用权3、永佃权4、地上权5、宅基地使用权6、地役权7、居住权8、典权(三)担保物权(四)准物权:如采矿权、渔业权、水权等二、物权的学理分类(一)自物权与他物权:分类标准-物是自有还是他有。
1.自物权:对自己所有的财产依法享有的支配权,如所有权。
2.他物权(定限物权):对他人享有的财产依法享有的支配权,如用益物权。
区分意义在于权能不同。
自物权:占有、使用、收益、处分。
物权权能用益:占有、使用、收益(国有企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有包括处分的用益物权。
他物权担保:质押:占有、处分;抵押:处分。
定限物权用于限制所有权人,其效力强于所有权。
(二)动产物权与不动产物权:分类标准-物权的客体。
区分意义:公示方法不同,权利变动形式不同。
(三)主物权与从物权1.主物权:不需要从属于其他权利而存在的权利。
2.从物权:需要从属于其他权利而存在的物权。
区分意义:从权利与主权利共命运,从权利之取得、变更、丧失附随于主权利。
(四)期限物权与无期限物权:区分意义:有期限物权期限届满权利即消灭。
无期限物权若不处分则永续存在。
(五)民法上的物权与特别法上的物权:特别法物权首先适用特别法,特别法物规定则适用民法物权。
(六)本权与占有:1、本权:所有权及一切他物权皆为本权。
2、占有:对标的物得为管领的事实。
占有人推定为物的所有人第三节物权的效力一、物权效力的概念自罗马法以来,为确保物权人能够直接支配标的物、享受物的利益的圆满状态不受侵害,大陆法系各国在其法律中均赋予了物权某些特定的保障力,所谓物权的效力就是指这样的一种保障力。
物权法讲义一、总则1.物权: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2. 基本原则:2.1 一物一权(第2条);权利人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
2.2 物权法定(第5条):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
2.3 物权公示公信原则(第6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法登记;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
3. 不动产登记3.1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1)、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等,自法律文书或者征收决定生效时发生效力;2)因继承或者接受遗赠取得物权的,自继承或者遗赠开始时发生效力;3)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设立或消灭物权的,自事实行为发生时发生效力。
限制:依照上述规定享有不动产物权的,处分该物权时,依照法律规定需要办理登记的,未经登记,不发生物权效力(即未经登记不得处分)。
3.2 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的效力: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不影响合同效力。
3.3 不动产登记簿和不动产权属证书不动产登记簿是物权归属和内容的依据。
不动产权属证书是权利人享有该不动产物权的证明。
二者不一致时,以登记簿为准。
3.4 登记簿的更正与异议登记1)权利人、利害关系人认为登记簿事项错误的,可以申请更正;权利人书面同意或有证据证明登记确有错误的,登记机构应予更正。
2)登记机关予以异议登记的,申请人应在15日内起诉,不起诉异议登记失效;异议登记不当,应承担赔偿责任。
3.5 预告登记房屋买卖或其他不动产物权的协议,按约定可以申请预告登记。
效力: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处分该不动产的,不发生物权效力。
限制:三个月内申请登记,逾期,预告登记失效。
4. 动产交付4.1 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