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第12节(2):外国教育探索
- 格式:pptx
- 大小:19.42 MB
- 文档页数:52
《外国教育史》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双语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本文结合作者在《外国教育史》课程中的双语教学实践,阐述了开展双语教学实践的基本思路,并分析和评价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标签:双语教学;教学实践;《外国教育史》课程自200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文)双语教学已在我国各大高校开展起来。
至今,大家已基本达成共识:双语教学对教学双方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双语教学既是主要的教改方向之一,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之一。
因此,我们既不可像搞运动那样一哄而上,亦不能等待观望,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进行试点,努力开展双语教学实践进行实证研究。
将双语教学引进到小学教育(双语)专业开设的《外国教育史》课程中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一、小学教育(双语)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分析依据社会各方面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已是势在必然。
这能有效实现外语语言教学和专业学科教学的高度融合,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而在小学教育(双语)专业实施双语教学还有其自身的特殊需要。
(一)基础教育阶段小学双语教学的迫切需求小学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打好外语学习基础的关键时期。
当前,我国小学双语教学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社会各界从各个层面不同角度对双语教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人们发现,影响双语教学健康发展的因素颇多:对双语教学的认识未达成一致、师资力量薄弱、双语教材不配套等。
而其中,双语师资的匮乏是继续推进双语教学的巨大障碍。
小学双语教学要求双语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两门语言,而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巧;还应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以及发展潜力等。
而现有的小学双语教师普遍缺乏专门的、系统化的双语教学培训,在“质”上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很显然,双语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制约双语教学深入发展的瓶颈。
要解决这个难题就必须从根本上提高未来教师的学科双语教学能力。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范文外国学生的学习方法一“探究学习”法“探究学习”是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1.什么是探究在当今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热潮中,探究(Inquiry)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关键词之一英文Inquiry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in或inward(在……之中)和quaerere(质询、寻找),按照《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
其相应的中文翻译有“探问”、“质疑”、“调查”及“探究”等多种译法。
就语义而言,据《辞海》(1989年版)的解释,“探究”指“深入探讨,反复研究”。
现在使用的科学探究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抵ぞ葑龀鼋馐偷母髦址绞剑涣硪环矫妫傅氖茄菇ㄖ丁⑿纬煽蒲Ч勰睢⒘煳蚩蒲а芯糠椒ǖ母髦只疃T谔致劭蒲Ы逃奈南字不管是使用探究(Inquiry)还是科学探究(cientificinquiry)这个词,除特别注明外都是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而非科学家的探究。
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如科学探究的特征。
2.探究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是一回事吗一讲到探究式学习,我们常常会想到发展式学习。
探究与发现,这两者是同一个概念吗其内涵与外延一样吗一讲到探究式学习,人们也常常想到它的对立面似乎是接受式学习。
与探究式学习相对的概念真的是接受式学习吗探究中就没有接受式学习的成分吗接受式学习就一定不是探究式吗或者,探究就不可以是接受式的吗实际上,探究式学习有多样化的设计模式。
可将探究式学习区分为两大类:接受式探究与发现式探究。
由于这个作业是让学生从现有资源中主动搜集现成信息,因此是接受式的探究学习。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外国教育史知识点协议一、协议关键信息1、协议目的:系统梳理外国教育史的重要知识点,为学习和研究提供清晰的框架。
2、涵盖范围: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社会的外国教育发展历程。
3、知识点分类: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实践等方面。
4、应用领域:适用于教育学科的教学、考试以及学术研究。
二、古代外国教育11 古希腊教育111 斯巴达教育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培养勇敢的军人。
教育内容主要为军事和体育,儿童从小接受严格的体能和战斗技能训练。
112 雅典教育注重全面发展,培养和谐发展的公民。
教育内容广泛,包括文法、修辞、哲学、音乐、体育等。
113 古希腊的教育家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通过问答引导学生思考;柏拉图的《理想国》,构想了理想的教育体系;亚里士多德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
12 古罗马教育121 共和时期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注重道德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122 帝国时期教育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加强,建立了公立学校系统。
三、中世纪外国教育21 基督教教育教会学校是主要的教育机构,包括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等,教育内容以宗教教义为主。
22 世俗教育行会学校和城市学校逐渐兴起,传授实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
四、文艺复兴时期外国教育31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提倡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
教育内容注重古典文化、文学、艺术的学习。
32 教育实践出现了一批新型学校,如弗吉里奥创办的“快乐之家”。
五、近代外国教育41 英国教育411 公学的发展如伊顿公学、哈罗公学等,为贵族和上层社会子弟提供优质教育。
412 国家教育体系的建立19 世纪后,逐步建立起普及的国民教育体系。
42 法国教育421 中央集权教育体制的形成国家对教育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
422 启蒙思想家的教育思想如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43 德国教育431 洪堡的教育改革推动了德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432 双轨制教育体系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并行。
六、现代外国教育51 美国教育511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儿童的兴趣和经验。
第一章从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第一节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重点、难点: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学校教育的特点及教育的阶级性一、教育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观点:1、生物起源论: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页持同样的观点。
认为教育现象可超越人类社会范围之外,甚至在人类以前,教育就早已在动物界存在。
教育从其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是与种族需要相应的,是种族生活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
2、心理起源说(模仿起源说):美国教育史专家保罗.孟录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模仿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质。
3、劳动起源说:苏联前教育家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论断而提出。
其论据是:第一,原始人教育的需要产生于劳动与生活过程中经验传递和相互协调的需要。
第二,人类的劳动也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二、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实施1、教育性质——儿童公有。
教育只有社会性,没有阶级性。
受教育权人人平等。
2、学习内容——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知识与技能。
3、学习方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
第二节世界早期学校的出现一、古代埃及的学校古埃及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即在古王国末期产生了学校。
当时的学校有以下类型:1、宫廷学校:设在宫廷里,专供王子获高级官吏子弟就学,以培养奴隶主国家的高级文武官吏为主要任务,是古埃及最早出现也是最高一级的学校。
2、寺庙学校:设在寺庙里,寺庙的僧职也是该校教师。
既培养一般官吏也我皇帝培养修建宫殿、陵墓、寺庙及医治疾病的人员。
3、文士学校:一般设在文士家里,也可在露天。
是比较初级和启蒙性的学校。
上述学校均强调机械背诵,反复练习,严酷体罚。
二、古代印度的学校古印度的教育史与种姓制度和宗教制度密切在一起的。
(一)婆罗门的教育1、家庭教育:吠陀时期极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背诵《吠陀经》。
父亲权力极大,拥有对子女的教育权。
中外教育史的知识点一、中国教育史1. 古代教育- 先秦时期的教育- 秦汉时期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唐宋时期的教育- 元明清时期的教育2. 近代教育-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历程二、西方教育史1.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家和他们对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贡献-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学校类型和课程设置2. 文艺复兴以前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教会学校和修道院学校在欧洲中世纪时期扮演了什么角色?- 欧洲中世纪时期贵族子弟接受什么样的私人家庭式培训?3. 文艺复兴以后欧洲近代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教育的变革和发展- 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变革和发展- 20世纪初到二战前夕的教育变革和发展4. 美国教育史- 美国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美国公立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美国私立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三、中外教育史比较1. 教育理念比较- 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异同点有哪些?- 中西方对于人才培养目标、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差异是什么?2. 教育制度比较- 中外教育制度中有哪些相似之处?- 中外教育制度中有哪些不同之处?3. 教育课程比较- 中西方教育课程设置上有哪些异同点?- 中西方对于课程内容、知识体系、技能培养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4. 教师角色比较- 中西方对于教师角色定位上存在哪些差异?- 中西方教师的职业素养、培训、评价等方面存在哪些不同?5. 教育管理比较- 中西方教育管理模式有哪些不同之处?- 中西方对于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职能、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
《外国教育史》学习指导(一)在开始本网络课程学习之前,就以下一些问题,作为本课程的学习指导。
一、《外国教育史》的课程性质与特点(一)《外国教育史》是为学员具有和掌握《外国教育史》基本历史和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
它主要介绍外国教育的历史。
内容主要包括外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教育行政、学校制度和教育理论。
目的在于使学员了解教育的发展线索,学会用唯物史观分析教育现象,总结与借鉴历史经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促进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外国教育史》是教育学和历史学交叉性学科。
它是研究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线索和历史规律的学科。
所以,它既是一门专业史,也是一门教育学史。
也就是说,它是教育学和历史学交叉的学科,学科结构和学习方式与一般历史差不多,而学习内容则是教育领域的。
《外国教育史》的课程基本结构,从横向划分,可分为外国古代教育史和外国近代教育史两大部分,从远古一直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为古代,164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近代,二战后则属于当代了。
我们的网络课程也是按历史的先后为顺序的。
从纵向划分,可分为教育制度史和教育思想史两大部分。
教育制度史讲文教政策、教育体制、各类学校设置、教学和教育制度、学生与教师制度。
教育思想史是讲外历国代著名教育家,或者是教育名篇名著中的教育思想理论。
思想史和制度史有联系,但是总的来看彼此相对独立。
把握住这样的总体结构,同学们在学习时就可以更加心中有数,也有助于总体复习,总体掌握。
(三)《外国教育史》既是一门历史类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课程的内容和目的要求主要在于使学员了解教育的发展规律,学会用唯物史观分析教育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搞好教育工作二、《外国教育史》的学习意义国外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由于其范围广、时间长、国家多,因而,只能选择那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实践和教育家的理论进行分析研究。
中外教育简史(外国)[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中外教育简史(外国)苏格拉底法:为了有效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创制了著名的苏格拉底法,他认为,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一切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
智德统一论:他认为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的联系,他认为,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
苏格拉底明确指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
七艺: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和教育家,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和谐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有三个部分组成,即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他认为在人的发展和教育中这三个组成部分都应加以充分考虑,不可偏废,与这三个部分组成相应的教育是体育、智育和美育,他指出,只有通过这种多方面的教育,儿童的身心才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自由教育: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特性在与人具有理性,人只有充分运用和发展理性,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同样,人的教育也应当以充分发展人的理性为根本目的。
这种教育才是自由人所应接受的教育。
核心是自由教育是唯一适合自由人的教育,它的根本目的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自由教育以自由学科为基本内容,并且应避免机械化、专业化的训练。
十二铜表法:在共和前期的罗马教育中,从公元前5世纪中叶开始,法律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法律教育的基本教材是“十二铜表法”,这是罗马最重要的民法法典,因刻于12块铜表之上而得名。
共和时期罗马教育机构:初级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拉丁文法学校、拉丁修辞学校、医学院罗马教育出现的变化:1、在教育的管理上,共和时期完全由私人开办和控制学校的局面逐步得到控制,出现了国家化的趋势;2、教育的机会逐步缩小;3、由于专制政体建立,在帝国时期,罗马学校中修辞学和演说术的研究与教学日益倾向于为研究而研究、为教学而教学,日益偏重于演说的技巧而忽略演说的内容本身,日益走向形式化、公式化,从而逐渐失去了生命力;4、学校教育内容的范围逐步缩小;5、专业或职业教育得到一定发展。
《外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总学时:32理论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学分:2适用专业:学前教育先修课程:教育学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课程,通过学习、钻研,一方面学习了解一定的史料,主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客观地看待前人在教育问题上的成败得失,开阔眼界,获得有益的启示,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前瞻性,增强按教育客观规律办事的自觉性,从而为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外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初步认识外国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树立唯物辨证的教育发展观,扩大教育知识眼界,激励献身教育的精神。
为学习教育学科打下基础,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增强历史借鉴。
二、课程学时分配三、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及要求(一)第一章教育的起源与史前的教育(共2学时)1.教学内容(1)教育的起源(2)史前的教育2.重点与难点重点:教育的起源难点:史前的教育3.课程教学要求本章主要是探讨教育的起源与史前的教育,基本知识点有教育的起源、对象和任务、史前教育等,主要采取讲授方式,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先认真听讲然后集体讨论。
(二)第二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共2学时)1.教学内容(1)两河流域的教育(2)古代埃及的教育(3)古代印度的教育(4)古代希伯来的教育2.重点与难点重点: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难点:如何理解这些古国教育的精髓3.课程教学要求本章主要是探讨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基本知识点有两河流域的教育、古代埃及的教育、古代印度的教育、古代希伯来的教育等,主要采取讲授方式,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先认真听讲后集体讨论。
(三)第三章古希腊的教育(共2学时)1.教学内容(1)荷马时期的教育(2)古风时期的教育(3)古典时代的教育(4)希腊化时期的教育2.重点与难点重点:古希腊的教育的构成难点:古典时代的教育3.课程教学要求本章主要是探讨古希腊的教育,基本知识点有荷马时期的教育、古风时期的教育、古典时代的教育、希腊化时期的教育等,主要采取讲授方式,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先认真听讲后集体讨论。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思想在历
史长河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貌。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涉及了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教育发展历程,对于理解教育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自古代的家庭教育,到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和儒学教育,再到近代的学堂教育和现代的学校教育,中国的教育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另外,中国的科举制度、儒家教育思想、近代的教育改革等也是中外教育史知识点中的重要内容。
而在西方教育史知识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思想对于欧
洲教育的影响,基督教教育的传播和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变革,启蒙运动的教育理念等。
西方教育史的发展历程也是丰富多彩的,从古代的哲学家学院到中世纪的教会学校,再到近代的普及教育和现代的教育改革,西方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对于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外教育史知识点的整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教育的发展历程和
演变规律,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为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对中外教育史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借鉴和吸收各国教育的优秀成果,为建设更加公平、更加有效的教育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教育史知识的整理和传承不仅是对教育发展的珍贵遗产的继承,也是对教育的未来的有益探索和思考。
希望我们能够不断深化对中外教育史的研究和探讨,为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外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更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了解外国教育史,不仅能够让我们拓宽视野,还能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为当今的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以下是对外国教育史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一、古代外国教育(一)古希腊教育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教育理念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斯巴达教育斯巴达重视军事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坚韧勇敢的军人。
儿童从出生开始就接受严格的筛选,只有体质健壮的孩子才能被留下来。
7 岁以后,男孩进入国家设立的军事学校,接受艰苦的体能训练和军事技能培养,文化教育相对较少。
2、雅典教育雅典的教育则更加注重全面发展。
在 7 岁之前,儿童在家中接受教育。
7 岁以后,男孩进入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学习读写、算术、诗歌、音乐等。
到 13 岁左右,家境较好的男孩会进入体操学校,接受体育和军事训练。
18 岁时,成为公民预备者,接受军事训练。
(二)古罗马教育古罗马的教育在继承古希腊教育的基础上,又有了自己的特点。
1、共和时期家庭教育是主要形式,父亲负责教育孩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
2、帝国时期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控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制度。
二、中世纪外国教育(一)基督教教育基督教在中世纪的欧洲占据统治地位,教育也被教会所垄断。
教会学校主要有僧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和教区学校。
教学内容以神学为主,同时也包括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二)世俗教育1、宫廷学校主要培养王公贵族的后代,教育内容包括拉丁语、七艺、骑马、射箭等。
2、骑士教育这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分为三个阶段:侍童阶段、扈从阶段和骑士阶段。
骑士教育注重培养骑士的忠诚、勇敢和礼仪。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强调人文主义精神,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宗教神学的束缚。
教育内容更加注重古典文化、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学习。
(二)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宗教改革家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