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几种生理状态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新生儿正常生理特点
新生儿具有以下几个正常生理特点:
1. 呼吸:新生儿的呼吸频率较快,每分钟约40-60次。
他们常
常出现间歇性呼吸暂停,这是正常的一种现象。
2. 心跳:新生儿的心脏跳动速率较高,每分钟约120-160次。
3. 皮肤:新生儿的皮肤普遍较红,常常伴有暗淡的色斑,如毛
细血管扩张造成的“酒渣鼻”或“火山斑”。
此外,新生儿的皮肤可
能出现轻度脱皮,这是胎儿皮肤适应外界环境的正常过程。
4. 头部:新生儿的头部相对较大,占据整个身体的1/4。
他们的头骨由多块骨头组成,之间以软间隙连接,便于顺利通过产道。
这些
软间隙被称为“韧帽”。
5. 眼睛:新生儿的视力不成熟,主要能够感知高对比度和运动。
他们的眼球常常会偏斜或不协调运动,这是正常的一种现象,通常会
在几个月内得到纠正。
6. 吞咽和排便: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尚不完全发育,所以他们吞
咽和排便的频率较高。
吞咽时可能会听到咕咕声,这是食物通过食管
的声音。
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而言,每天3-4次的黄色大便是正常的。
7. 睡眠:新生儿的睡眠时间相对较长,每天大约需要16-18个
小时的睡眠。
他们的睡眠呈现出分段和轻深交替的特点。
请注意,每个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可能会有所不同,如果您对新生
儿的某些生理现象感到不确定或担忧,最好向儿科医生咨询。
简述新生儿特殊生理状态
新生儿特殊生理状态通常指出生后前几个小时或几天内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反应,这些反应是婴儿体内适应新环境所产生的,包括以下几点:
1. 生理黄疸:由于新生儿肝脏代谢功能不完善,血液内胆红素含量过高,出现皮肤、眼结膜等部位发黄的现象。
2. 体温调节问题: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出现低体温或高体温等问题。
3. 呼吸窘迫:出生时由于呼吸系统切换的原因,新生儿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急促等不适。
4. 食欲不振:由于出生后肠胃功能尚未完善和吞咽反射不够协调,导致新生儿进食吸收不良,食欲欠佳。
5. 固有反射:新生儿具有一系列每个正常健康婴儿都具备的固有反射,如吸吮反射、步态反射等,这些反射对新生儿的发育和适应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新生儿特殊生理状态的主要表现,需了解并妥善处理,以保障新生儿健康成长。
简述新生儿特殊的生理状态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到满月的婴儿,他们与成人相比,在生理状态上存在着一些独特的特点。
这些特点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排泄、皮肤、神经系统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简要描述。
一、呼吸系统新生儿的呼吸系统相对不发达,呼吸肌肉力量较弱,肺泡表面张力高。
因此,他们常常表现出快速浅表的呼吸,呼吸频率较高。
此外,新生儿的呼吸控制中枢也不够成熟,容易出现呼吸暂停的情况。
二、循环系统新生儿的循环系统也有一些特殊之处。
他们的心脏和血管系统还处于发育过程中,心脏排血量较小,血液循环速度较慢。
此外,新生儿的血红蛋白浓度相对较低,氧气的运输能力有限。
因此,新生儿容易出现贫血和缺氧的情况。
三、消化系统新生儿的消化系统也处于发育过程中。
他们的胃容量较小,胃酸分泌较少,消化酶活性低。
此外,新生儿的肠道菌群尚未建立完善,免疫功能也较弱。
因此,新生儿容易出现消化不良、喂养困难等问题。
四、排泄系统新生儿的排泄系统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
他们的肾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尿液的浓度和排泄能力较低。
此外,新生儿的肾小球滤过率较低,药物代谢能力也较弱。
因此,在使用药物时需要格外小心,避免给予过量。
五、皮肤新生儿的皮肤相对薄嫩,表皮角质层较薄。
此外,新生儿皮肤的毛细血管丰富,皮肤血流量较高。
因此,新生儿容易出现皮肤过敏、红斑、湿疹等问题。
对于新生儿的护理,需要使用温和的清洁产品,避免刺激皮肤。
六、神经系统新生儿的神经系统也处于发育过程中。
他们的脑神经细胞连接不完全,神经传导速度较慢。
此外,新生儿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较弱,容易出现睡眠过多、觉醒时间短等情况。
随着神经系统的逐渐发育,这些问题会逐渐得到改善。
新生儿在呼吸、循环、消化、排泄、皮肤和神经系统等方面存在着独特的生理状态。
了解这些特点,对于新生儿的护理和健康非常重要。
家长和医护人员应该密切关注新生儿的生理状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
新生儿几种特殊生理状态1.生理性体重下降是新生儿普遍存在的现象,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摄入少,水分丢失多而出现出生后体重逐渐下降,到第3-4天减少出生体重的6%-9%,7-10天恢复到出生体重。
体重下降超过10%者多为异常。
2.口腔上皮珠新生儿上颚中线两侧及牙龈上常有微凸的淡黄色点状物,俗称“马牙”。
3.口腔上皮珠发生的原因发生的原因是由于上皮细胞的堆积或粘液腺囊肿所致,对吸乳及日后出牙无碍,数周后自然消退,勿擦拭或挑破,以免感染。
3.乳房肿大及泌乳男女新生儿都可发生,在3-6天出现乳腺肿大,并可有初乳样黄色液体分泌,这是由于出生前母体雌激素的影响及出生后这一影响中断所致。
乳房肿大于8-10天达高峰,2-3周后逐渐消失,切勿挤压乳房,以免发生乳腺感染。
4.阴道出血及分泌物女婴于出生后数天内阴道有粘液分泌。
少数女婴于出生5-7天可见阴道有血样分泌物,系由于胎儿阴道上皮及子宫内膜受母体激素影响中断造成类似月经的出血,又称假月经,白色分泌物称假白带,不必处理,数天即愈。
5.粟粒疹皮下点状的白点,在1-2周内可在鼻尖、颌处看到。
这些是因皮脂腺未成熟,而使得皮脂凝集在皮脂腺内阻塞所致,两周内可消失。
6.婴儿为什么会发生溢乳婴儿的食道上部括约肌在食物通过后不关闭,食管无蠕动,食管下部括约肌也不关闭,胃又呈水平状,喷门括约肌发育也比较弱,故婴儿易发生溢乳。
7.什么情况婴儿易发生溢乳哺乳方式不当、食乳过急、乳量太多、哭闹时哺乳均可发生溢乳。
8.预防婴儿发生溢乳的方法应采取正确的喂奶方法,少量多次的喂奶,并于奶后将婴儿竖起轻拍背部,待气体排除后再放于床上,采取右侧卧位,使乳汁易于进入肠道。
食后不宜更换衣服或动宝宝,更不可与之玩耍以防溢乳。
人工喂养者,奶头开孔大小要合适,不要吸入大量空气。
9. 婴儿发生溢乳呕吐后怎么办如婴儿发生呕吐,应清洁口腔,被污染的衣物应及时更换,防止着凉。
保持颈项及耳部干燥、清洁,预防颈部糜烂和中耳炎。
正常新生儿的生理特点1.呼吸系统:新生儿的呼吸系统具有一些特点。
首先,在胎儿时期,胎儿通过胎盘获得氧气,因此,一旦出生,新生儿需要适应通过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其次,新生儿的呼吸频率较高,通常为每分钟40-60次,而成人一般为每分钟12-20次。
此外,新生儿呼吸道较窄,因此容易受到感染和阻塞的影响。
2.循环系统:新生儿的心脏结构与成人相比有一些不同之处。
它们的心脏由四个房间和两个心室组成,与成人相比,心室之间的分隔较不完善。
此外,新生儿的心脏收缩和舒张周期较短,心率正常范围为每分钟120-160次,高于成人的心率范围。
3.消化系统:新生儿的消化系统需要适应进食,并将食物消化和吸收为营养物质。
新生儿的消化道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因此他们的消化速度较慢,并且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母乳或奶粉喂养。
4.泌尿系统:新生儿的肾功能较不完善,无法有效排泄尿液中的废物。
因此,他们的尿液浓度通常较低,并且他们的尿量比较少。
5.皮肤:新生儿的皮肤较薄且脆弱,通常呈现粉红色或稍带红色。
他们的皮肤通常比成人更敏感,并且容易受到刺激和感染的影响。
此外,在出生后的前几天,新生儿的皮肤可能会出现轻度脱皮,这是正常的。
6.睡眠:新生儿的睡眠模式与成人有很大不同。
他们通常有较长的睡眠时间,每天睡眠时间可达16-17个小时,但他们的睡眠周期较短,通常只有2-3个小时。
此外,新生儿往往处于浅睡眠状态,容易被外界的声音、光线和触摸所唤醒。
7.免疫系统: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他们在抵抗感染和疾病方面相对较弱。
为了提供额外的保护,胎儿会从母亲处获得一些免疫物质,如抗体,通过胎盘传递。
这些抗体可以帮助新生儿抵抗一些疾病。
8.运动系统:新生儿的运动系统较不发达,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他们会逐渐掌握头部抬起、手臂和腿部运动的能力。
他们的肌肉力量和协调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强。
总体来说,正常新生儿具有上述生理特点,这些特点大部分是与母体内胎儿发育的特点相对应的。
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现象出生后的第1周出生后第1周,新生儿会出现脐带脱落、排胎便、体重减轻等特殊生理现象,然后才会进入平稳发展期,开始正常的生长发育进程。
出生1周内的特殊生理现象生理性黄疽:新生儿一般在出生后第3天开始出现黄疸,这是由于新生儿肝脏酶系统发育尚未成熟,间接胆红素产生过多,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而引起的。
正常的黄疸一般在7~10天后自行消退,父母不必过分忧虑。
如果孩子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或黄疸发展过快,持续时间过长,甚至有贫血、体温不正常、不好好吃奶、呕吐、大小便颜色异常等症状,就属于病理性的黄疸,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诊治。
脐带脱落:出生后4~7天,新生儿的脐带会自动脱落。
排胎便:出生后2天内,新生儿排出的大便呈暗绿或者黑褐色,这就是通常说的“胎便”。
3~4天后,孩子的大便会慢慢变成黄色,说明胎便已经排尽,孩子的肠道已经畅通了。
体重减轻:出生后2~5天,由于母亲的泌乳能力和孩子的吮吸能力都不高,孩子不能吸收足够的水分和营养,会出现体重减轻的现象。
1周以后,孩子能正常进食了,体重就不再减轻了。
呼吸不规则:初生婴儿的呼吸运动比较浅表,呼吸频率快,每分钟40次左右,而且呼吸一般都不稳定,经常会出现一阵快速的呼吸,继而又变得缓慢,有时还有短暂的呼吸暂停,父母不必过分担心。
但如果过了1周,孩子的呼吸频率每分钟超过60次,可能是呼吸增快,就要赶快去看医生了。
乳房肿大:受母亲体内激素的影响,新生儿(不分男女)出生后1周内通常会出现乳房肿大现象,有时还会泌乳。
这也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治疗,更不要挤压和按揉孩子的乳房。
“假月经”:由于受母亲体内雌性激素的影响,新生女婴会在出生后3~7天内出现阴道出血或排出类似白带的白色分泌物的现象。
这被称为“假月经”,是新生儿期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一般3~4天自然消失,无须特殊处理,只需在大小便后清洗干净女婴的外阴和臀部即可。
第2周~1个月的特殊生理现象四肢屈曲从出生到满月,新生儿的四肢总是星现屈曲蜷缩的状态,上肢呈“W”状,下肢呈“M”状,这是健康新生儿肌张力正常的表现。
新生儿特殊的生理状态主要有生理性黄疸、马牙、乳腺肿大以及假月经、新生儿红斑或者粟粒疹等,具体如下:
1.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血红蛋白破坏过多,肝脏代谢胆红素能力相对比较差,容易导致血清中游离胆红素增加,从而出现新生儿皮肤巩膜黄染的情况。
大部分可以自愈,可以暂时观察。
2.马牙
新生儿牙龈上皮细胞过度堆积,在口腔上腭和齿龈部位可出现黄白色、米粒大小的小颗粒或者是出现早熟牙的情况。
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但是早熟牙需要及时拔除。
3.乳腺肿大以及假月经
新生儿受到母亲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尤其是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容易出现乳腺肿大以及假月经的情况,可以自愈。
但需要加强护理,避免继发感染。
4.新生儿红斑或者粟粒疹
新生儿受到激素水平变化,可出现皮肤大小不等的红色斑丘疹,或者鼻尖、鼻翼出现的小米粒大小的黄白色皮疹。
一般需要加强皮肤护理,避免弄破皮肤。
正常新生儿生理特点
1. 外观特点:新生儿的头部相对较大,占身体的 1/4;头发疏密不一;皮肤红润、光滑,可能有胎脂覆盖;手脚较短,手指和脚趾末端的皮肤略有发青。
2. 体重和身长:新生儿出生时体重约为 3kg 左右,身长约为 50cm。
出生后的前几天体重可能会有所下降,但通常在 10 天左右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
3. 呼吸系统:新生儿的呼吸频率较快,每分钟约 40-60 次。
由于他们的肺部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呼吸可能会不规则。
4. 循环系统:新生儿的心率较快,通常在 120-160 次/分之间。
他们的血管壁较薄,血压也较低。
5. 消化系统:新生儿的胃容量较小,刚出生时只能容纳几毫升的奶。
他们的肠道蠕动较快,排便次数较多。
6. 神经系统:新生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仍在发育中,他们的动作可能不太协调,反射动作较多。
7. 免疫系统:新生儿在出生时从母亲体内获得了一定的抗体,但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较容易受到感染。
8. 睡眠特点:新生儿每天需要睡眠 16-20 小时,睡眠时间不固定,可能在白天和晚上都有较长时间的睡眠。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新生儿都是独特的,上述生理特点只是一般情况下的描述。
如果你对新生儿的健康有任何疑虑,建议及时咨询医生。
婴幼儿成长各阶段特征一、新生儿期(0-3个月)在这个阶段,婴幼儿主要通过感官的发展来适应外界环境。
以下是新生儿期的特征:1.生理特征:-大部分时间在睡眠中度过,每天需要16-17小时的睡眠。
-需要经常进食,每天至少喂养8-12次,喂奶时间不固定。
-大部分时间在卧姿中度过,抬头和翻身的动作较为困难。
-大部分时间在闭眼状态下度过,对视觉刺激的反应较弱。
-听觉已基本成熟,能辨别家人的声音。
2.心理特征:-表现出协调的无端着急的动作。
-对外界环境缺乏适应能力,容易受到刺激的影响而哭闹。
-通过吸吮来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享受妈妈的拥抱和抚摸。
3.社交特征:-根据主要照顾者的语调和面部表情来判断情绪。
二、婴儿期(4-12个月)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感知、认知和运动能力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
以下是婴儿期的特征:1.生理特征:-睡眠逐渐稳定,每天需要14-15小时的睡眠,可以分为3-4次小睡。
-开始加入辅食,逐渐过渡到固体食物。
-能够坐起、翻身和爬行,逐渐学会用手抓取物品。
-视力逐渐发育,能够跟踪移动物体。
2.心理特征:-开始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绪,包括喜悦、沮丧和焦躁。
-对关键词和声音有一定的反应,甚至能够模仿声音。
-对认识身边事物的兴趣增加,开始探索周围环境。
3.社交特征:-对照顾者的亲密关系增强,开始表现出情感依恋。
-能够与照顾者建立眼神交流,喜欢被人陪伴和玩耍。
-开始有意识地模仿照顾者的动作和声音。
三、幼儿期(1-3岁)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生理和认知能力继续发展,并开始表现出自主性和独立性。
以下是幼儿期的特征:1.生理特征:-每天需要12-14小时的睡眠,可以分为1-2次午睡。
-足够多动,喜欢奔跑、跳跃和攀爬。
-成长需要充足的营养,开始有食物偏好。
2.心理特征:-语言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能够使用简单的词句表达需求和意愿。
-开始表现出自主性和独立性,倾向于自己尝试做事。
-开始形成自我意识,知道自己是谁,并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
新生儿独有的20个生理现象溢乳:新生儿胃体呈水平位,胃容量小,胃入口处贲门括约肌松弛,而出口处幽门肌肉却相对紧张,进入胃内的奶汁,不易通过紧张的幽门进入肠道,却容易通过松弛的贲门,返流回食道,溢入口中,并从小嘴巴里流出来。
另外,新生儿消化道神经调节功能尚未完善,这也是造成奶汁返流的原因。
生理性溢乳不需要治疗,只要注意护理,一般随着月龄的增加,都会慢慢减轻直至消失。
上皮珠、马牙和螳螂嘴:有的新生儿口腔硬腭上,可见一些白色小珠,医学上称为上皮珠。
上皮珠是细胞脱落不完全所致,对宝宝没有任何影响,几天后就会自行消失,不必处理。
新生儿齿龈上也可能有白色小珠,看起来像刚刚萌出的牙齿,有的就像小马驹口中的小牙齿,这种现象俗称“马牙”。
新生儿口腔内两颊部,会堆积一小堆脂肪垫,俗称“螳螂嘴”。
和上皮珠一样,马牙、螳螂嘴也不需要处理,它们会自行消失的。
乳房增大、乳头凹陷:不论男婴还是女婴,出生3~5天后,都会出现乳腺肿胀的生理现象。
触感上有蚕豆或山楂大小的硬结,轻轻挤压,可有乳汁流出。
新生儿乳房增大,是胎儿期母体雌激素影响的结果,一般2~3周内即可自行消退。
新生儿乳房肿胀,千万不要挤压,如果不慎把乳头挤破,会带进细菌,造成乳腺红肿、发炎,严重的甚至可能引发败血症。
如果是女婴,挤压造成乳腺发炎,使部分乳腺管堵塞,成年后会影响乳汁分泌。
黄疸:也称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出生72小时后,可能出现暂时性黄疸。
这是因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殊性引起的黄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足月儿血清胆红素一般不超过12毫克/分升,出生后一周左右出现暂时性黄疸,发生率为50%左右。
早产儿血清胆红素一般不超过15毫克/分升,暂时性黄疸发生率在80%左右,出生7~10天后自然消退。
生理性体重降低(塌水膘):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是新生儿的普遍现象。
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睡眠时间长,吸吮力弱,吃奶时间和次数少,肺和皮肤蒸发大量水分,大小便排泄量也相对多,再加上妈妈开始时乳汁分泌量少,所以新生儿在出生的头几天,体重不增加,反而下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俗称“塌水膘”,新手妈妈不必着急。
正常新生儿生理特点新生儿是指出生后28天内的婴儿,他们身体和器官的发育还不完全,因此存在一些独特的生理特点。
这些特点包括生理反应、生理功能和行为表现等方面。
一、生理反应1. 头部和四肢活动:新生儿的头部相对较大,占整个身体的比例较大,头脑活动较频繁。
四肢活动相对较少,但手指和脚趾的活动比较灵活。
2. 呼吸:新生儿的呼吸频率较快,约为每分钟40-60次。
呼吸较为不规则,有时会出现暂停几秒钟的情况。
3. 喉咙和声音:新生儿的喉咙较短而细,声音较高而尖锐。
他们常常会发出哭声、咳嗽声和呻吟声等不同的声音。
4. 面部表情:新生儿的面部表情丰富,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来表达不同的情绪。
他们的眼睛通常呈灰蓝色,直到几个月后才逐渐变为他们的真实眼色。
5. 反射动作:新生儿具有许多先天性的反射动作,如吸吮反射、咀嚼反射、吞咽反射、眨眼反射、抓握反射和步行反射等。
二、生理功能1. 消化系统:新生儿的消化系统还不完善,胃容量较小,胃液分泌较少。
他们的食欲和消化能力都比较弱,需要频繁进食,并且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
2. 泌尿系统:新生儿的肾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尿液的排泄功能相对较弱。
因此,他们的尿量较少,尿液浓度较高。
3. 免疫系统:新生儿的免疫系统较为脆弱,抵抗力较低。
他们通过母体的乳汁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仍然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4. 神经系统:新生儿的神经系统还在发育中,大脑皮层和神经元的连接还不完善。
因此,他们的运动和感觉反应较为迟缓。
5. 循环系统:新生儿的心脏和血管系统也还在发育阶段,心脏的收缩力和心输出量较低。
他们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容易出现低体温的情况。
三、行为表现1. 睡眠:新生儿的睡眠时间较长,约为每天16-20个小时。
他们的睡眠呈现无规律性,常常在白天和夜间交替睡眠。
2. 哭泣:新生儿通过哭泣来表达不同的需求和情绪,如饥饿、疼痛、不适等。
哭声的音调和节奏也有所不同,可以通过哭声来判断他们的需求。
3. 视觉:新生儿的视力较为模糊,只能看清距离自己20-30厘米的物体。
正常新生儿生理特点在生命的早期阶段,新生儿是非常脆弱而敏感的。
了解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对于父母和医护人员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这有助于确认婴儿是否处于健康状态。
本文将介绍新生儿的一些常见生理特点,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照顾新生儿。
1. 呼吸系统新生儿的呼吸系统相对成人来说还不够发达。
他们普遍呼吸较快,每分钟可达40次以上。
这是因为他们的肺部对外界环境还不太适应,需要更快的呼吸来确保氧气供应。
此外,新生儿的呼吸是通过腹部呼吸的,而不是胸腔呼吸。
2. 神经系统新生儿的神经系统也在不断发展和成熟。
他们的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非常敏感,尤其是对声音和光线的反应。
这是因为他们的视觉和听觉系统尚未完全发育。
由于神经系统的不完全发达,新生儿在平衡和协调方面还有一定的困难。
3. 消化系统新生儿的消化系统是非常幼稚的。
他们的胃容量小,胃酸分泌较少。
由于乳腺刚开始分泌适应新生儿所需的母乳,新生儿的肠道也正在逐渐建立健康的菌群。
由于这些原因,新生儿容易出现消化不良和胃肠排气问题。
4. 免疫系统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处于发育阶段,因此对疾病和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
他们在妈妈的子宫中通过胎盘获得一些免疫抗体,但这种保护力在出生后逐渐减弱。
所以,母乳喂养对于提供必要的免疫保护非常重要。
5. 皮肤新生儿的皮肤十分薄嫩,相比成人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
他们的皮肤非常敏感,容易发生红疹、痱子等常见皮肤问题。
因此,父母需要给予婴儿温和的护理,并确保保持皮肤的清洁和湿润。
6. 体温调节新生儿的体温调节功能还不够成熟,所以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他们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无法像成人那样自己调节体温。
因此,父母需要确保新生儿保持适宜的室温和穿着合适的衣物,以帮助婴儿维持体温稳定。
7. 大便和小便新生儿的排便和排尿频率非常高,因为他们的消化和排泄系统正在逐渐发展成熟。
新生儿的大便通常是黄色且稀糊状,这是胎儿期积存的胆汁和其他消化物质的结果。
尿布湿度的监测对于确保新生儿的合适排尿非常重要。
新生儿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生理性体重下降
是新生儿普遍存在的生理现象,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摄入不足,水分丢失多而出现生后体重逐渐下降,到第3-4天减少出生体重的6%-------9%,7-10天恢复到出生体重,体重下降超过10%者多为异常现象。
口腔上皮珠
指新生儿上腭中线两侧及牙龈上常有微凸的淡黄色点状物,俗称“马牙”。
这是正常上皮细胞的堆积或粘液腺囊肿所致,对吸乳及日后出牙无障碍,数周后自然消退,勿擦拭或挑破,以免感染
乳房肿大及泌乳
男女新生儿都可发生,在3-6天出现乳腺肿大,并可有初乳样黄色液体分泌,这是由于出生前母亲雌激素的影响以及生后这一影响中断所致,乳房肿大于8-10天达到高峰,2-3周后逐渐消失,切勿挤压乳房,以免发生乳腺感染。
阴道出血及白色分泌物
女婴于生后数天内阴道有粘性分泌,少数女婴于出生5-7天可见阴道有血样分泌物,由于胎儿阴道上皮及子宫内膜受母亲雌激素影响,出生后母体雌激素影响中断造成类似月经的出血,又称假月经,白色分泌物称假白带,不必处理数天即愈
粟粒疹
皮下点状的白点,在1-2周内可在鼻尖,颌处看到,这些是因皮脂腺未成熟,而使得皮脂凝集在皮脂腺内阻塞所致,两周内可消退。
溢乳
婴儿的食道上部括约肌在食物通过后不关闭,食管无蠕动食管下部括约肌也不关闭,胃又呈水平状,喷们括约肌发育也比较弱,再加上哺乳方法不正当,食乳过急,乳量太多,哭闹时哺乳均可发生溢乳。
预防
采取正确的喂奶方法,少量多次的喂奶并在喂奶后将婴儿竖起轻拍背部,待气体排出后将婴儿侧卧于床上,宜采取右侧卧位,,使乳汁易于进入肠道。
食后不宜更换衣服或动宝宝,更不可与宝宝玩耍以防溢乳人工喂养者应注意乳头开口合适不要吸入大量空气。
如发生呕吐,应清洁口腔,被污染的衣服应及时更换,防止着凉,保持颈项及耳廓干燥清洁,预防颈部糜烂和中耳炎。
如果剧烈呕吐或胃内容物混有胆汁,血液,粪便并伴有异常哭闹,拒奶,睡眠不安,腹泻,发热,便秘等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新生儿几种常见的皮肤病
尿布性皮炎
一般认为是由于大小便浸湿的尿布未及时更换,或婴儿皮肤对尿布及清洁用品残留物过敏所致,表现为尿不接触皮肤部位起红疹,继而出现疱疹糜烂
预防
要选用细软的旧布做尿布,不要用塑料布及橡皮垫,勤换尿布,大小便后用温水洗臀部或用湿纸巾擦拭干净女婴应由上向下擦。
湿疹
面部,额部轻度红斑及小丘疹,可有渗液,糜烂,结痂,骚痒,多数一岁以内自然缓解,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洗涤时不要用刺激性的洗涤剂,水温不要太热。
新生儿毒性红斑
可能由于母亲体内分泌激素经过胎盘或乳汁进入新生儿体内,或因婴儿肠道吸收某种致敏原而引起的变态反应。
症状一般于生后24小时后,皮肤发生鲜红色红斑,大小不等数目可多可少,也可融合成片,有时红斑上可出现黄色的丘疹,个别可发生脓疱,部位以躯干尤其臀部背部多见。
护理要点
室温适宜,被褥保持清洁柔软,不宜过厚,以免使患儿全身不适而增加皮肤因皮疹而引起的瘙痒感,注意消毒隔离,每日通风2次,每次15-20分钟勤洗手,可遵医嘱用药。
脓疱疹
脓疱疹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皮肤感染,病原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于面部,躯干和四肢,带有白色脓尖或疱内有黄色脓液。
预防
注意新生儿的清洁卫生,每天洗澡一次,要保持浴巾的清洁,每天清洁消毒,包裹不要过严,局部温度过高可使新生儿烦躁,哭闹,多汗,洗澡可降低皮肤表面温度,使血液循环加速,毛孔开放,避免污垢集结于皮肤,以达到皮肤清洁。
保持室温在22-24,湿度在55%-65%之间,每天开窗通风1-2次。
勤洗手,勤换衣服及尿布,保持衣物柔软干燥。
如发现注意防止向全身其他部位扩散。
治疗
发现婴儿出现小脓疱要彻底消毒衣物及奶具,用酒精擦拭脓疱如带有白色脓尖或疱内有黄色脓液,用无菌针头刺破脓疱,用蘸有75%酒精棉签将疱内脓液全部挤压干净。
轻者口服或计入注射抗生素,重者静脉输入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