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储量基本概念理解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6
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基本知识一、基础知识(一)矿产资源1、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指存在于地下或地表,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呈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具有现实或潜在经济意义的天然富集物。
其内涵有三:一是矿产资源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经过地质作用形成的,是天然产出的地表或地下的原生富集物;二是矿产资源包括固态、液态、气态3种形式;三是矿产资源具有经济利用价值,它既包括当前开发并具有经济价值的矿产,也包括将来可能开发并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源。
矿产资源具有特殊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源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
当今社会92%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30%的工农业生活用水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取自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具有哪些特点?2、矿产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特点(1)矿产资源具不可再生性。
矿产资源是在几千万年、几亿年乃至几十亿年的漫长地质年代中,经过地质作用富集而成的,相对于短暂的人类社会来说,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相对的有限性、稀缺性和可耗竭性,决定了人类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必须十分注意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
(2)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任何自然资源,在分布上都受一定自然条件限制,矿产资源的分布不均衡性更为突出。
这是由于地壳内物质分布的不均一性和成矿地质条件不同而形成的。
从国内情况看,矿产资源在我国东、中、西部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各地的资源结构有很大差异。
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对国内外矿产品市场、资源形势,以至国际政治、经济关系都有着重大影响。
(3)矿产资源赋存状态的隐蔽性和复杂性。
矿产资源除少数表露者外,绝大多数都埋藏在地下,而且赋存状态又很复杂,对它的寻找、探明,常需大量的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只有证实有可采储量之后才能进行矿山设计和开采。
开采过程中也经常发生预想不到的变化。
矿山资源储量管理制度矿山资源储量管理制度一、背景和基本概念资源储量是指矿产资源所包含的经济价值的总量,是矿山开发规模和周期的基础。
因此,矿山资源储量管理制度是矿山开发的重要基础,也是保障矿山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措施之一。
矿山资源储量管理制度是指为了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保障矿业企业的长期发展,按照国家矿产资源管理法规、规章和标准,制定的对矿山资源进行测定、评估、预测、控制和监测的管理体制和工作程序。
二、制定目的1.规范矿山资源储量管理行为,保障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矿山资源储量的精度和可靠性,为企业的决策和投资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3.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矿产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4.规范矿山资源管理的工作程序和职责分工,提高矿山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自然矿产资源开采为主要经营活动的矿业企业,包括国有矿山、集体矿山、民营矿山以及其他经营矿山开采的企事业单位。
四、管理体制本制度下创建了矿山资源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协调、管理、监督矿山资源储量管理工作。
该小组由矿山领导、技术管理人员、资源储量核算专家、环境管理专家等组成,岗位职责如下:1.矿山领导:全面掌握矿山资源储量管理情况,做出相关决策。
2.技术管理人员:制定资源储量计算方法和测定程序,监督资源储量信息收集和分析。
3.资源储量核算专家:负责矿山资源储量核算和数据质量监测。
4.环境管理专家:掌握矿山环境数据情况,监测矿山环境变化与资源储量变化的关系。
五、管理程序1.资源储量评估:按照国家规定的矿山资源评估标准,对矿山资源进行评估,确定矿山的可采储量。
2.资源储量分析:在采矿过程中,及时进行资源储量分析,对矿山资源开发情况进行反馈、调整和控制。
3.资源储量预测:以资源储量评估为基础,结合资源采矿方法、矿山开采方案、市场需求等因素,对未来矿山资源储量进行预测。
4.资源储量监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矿山资源储量进行实时监测,对矿山资源开发变化及时反馈、调整、控制,以确保矿山的可持续发展。
一、矿产资源储量基本概念根据国家标准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3 大类16中类型。
储量:是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
在预看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时,经过了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
用扣除了设计、开采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3种。
分别为:可采储量(111)预可采储量(121)预可采储量(122)基础储量:是指查明的矿产资源的一部分。
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等),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部分,用未扣除设数量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基础储量有6种类型,分别为: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资源量:是指查明的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和潜在的矿产资源。
包括经过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证实为次边际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勘查而未进行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预查后预测的矿产资源。
资源量有7种类型,分别为: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预测的资源量(334)?二、矿石损失在矿床开采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造成一部分矿产储量不能采出或采出的矿石未能完全运出地表二损失于地下。
凡在开采过程中造成的矿石在数量上的减少,叫做矿石损失。
矿区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背景介绍矿产资源是矿区的重要财富,对于矿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有效评估和管理矿区矿产资源,需要对其储量规模进行划分,并制定相应的标准。
本文将介绍矿区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的标准,包括基本概念、划分原则和具体标准。
基本概念在划分矿区矿产资源储量规模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1.矿区:指地质条件相对较为集中,含有可开采矿产资源的地理区域。
2.矿产资源:指地质上存在且具有经济价值的矿物质、能源矿产和地下水资源。
3.资源储量:指矿区内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矿产资源的储量,通常用吨、立方米或千瓦时等单位进行衡量。
4.规模划分标准:用于将矿区内的矿产资源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以便更好地评估和管理。
划分原则在制定矿区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划分标准应基于科学数据和方法,具备可靠性和可行性。
2.合理性:划分标准应符合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需求,能够满足不同矿区的管理需求。
3.灵活性:划分标准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根据矿区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进行调整。
4.统一性:划分标准应具有一定的统一性,以便对不同矿区进行比较和评估。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可以制定一套适用于矿区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的标准。
具体标准如下:1. 已探明储量已探明储量是指通过地质勘探和评估等方式,经过科学证明具有一定规模和可开采性的矿产资源储量。
•大型储量:储量大于等于1亿吨(或1亿立方米)的矿产资源为大型储量。
•中型储量:储量为1000万吨(或1000万立方米)至1亿吨(或1亿立方米)的矿产资源为中型储量。
•小型储量:储量小于等于1000万吨(或1000万立方米)的矿产资源为小型储量。
潜在储量是指在已探明储量的基础上,根据地质条件和经济可行性等因素推测出的具备一定规模的矿产资源储量。
•大型潜在储量:储量大于等于1亿吨(或1亿立方米)的矿产资源为大型潜在储量。
•中型潜在储量:储量为1000万吨(或1000万立方米)至1亿吨(或1亿立方米)的矿产资源为中型潜在储量。
资源储量分类新分类标准以4个勘查阶段(勘探、详查、普查、预查)中获得的4种不同地质可靠程度(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和经相应可行性评价(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概略研究)所获得不同经济意义(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为主要条件,划分出基础储量和资源量;凡经济的和边际经济的划分为基础储量;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划分为资源量。
其中在经济的部分,以可采出为一个附加条件,从经济基础储量中划分出储量(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又以不同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的不同,将储量划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一)基本概念理解1、勘查阶段(预查、普查、详查、勘探)指针对勘查区或矿床而言,具有一定面积性,在某一勘查阶段内,不同地段存在不同勘查程度,探求不同地质可靠程度的资源储量类型。
如勘探阶段一般有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资源储量类型;详查阶段的控制的、推断的类型、普查阶段为推断的、预测的类型;2、地质可靠程度(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针对勘查区具体矿体(块段)而言,具有局部性特点。
每一块段对应一种资源储量类型,应据矿床具体特点、选矿结果、开采技术条件等勘查和研究程度,参考勘查工程间距综合确定。
3、经济意义(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是针对矿产开发投资项目而言。
对于同一个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经济分析在其论证范围内只产生一种经济意义,不应同时出现另外的经济结论。
论证分析范围外的部分视为未进行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经济分析来对待。
4、预测资源量(334)是未查明的潜在资源主要出现在预查阶段。
有下面二种情况,一是普查阶段中探求推断的资源量外的部分地域有极少量工程验证的物化探矿致异常区、矿床深部或边部,可视具体情况估算预测资源量。
二是详查或勘探阶段的矿区范围内应对矿床整体进行总体控制,矿体赋存情况基本查明或查明,不应有预测资源量。
5、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原则上没有工程间距要求,但要保证工程分布的均匀性,并注意与进一步勘查相衔接。
3.1 证实的P1储量的定义3.1.1证实储量是已完成有评价探井、测井、岩心、生产测试等资料,储量参数取全或基本取全并被证实了的储量。
该储量是编制油(气)田开发方案、进行油(气)田开发建设投资决策和油(气)田开发分析的重要基础。
证实储量又分为已开发(Proved Developed),简称P1的PD储量类型;未开发(Proved Unde veloped),简称P1的PUD储量类型。
证实可采储量实际采出的油量将等于或超过评估值的概率至少有90%。
3.1.2已开发PD的证实储量是指根据开发方案要求已经钻完开发井及已建成地面集输工程的储量。
已开发证实的可采储量根据生产情况又分为已生产PDP(P roved Developed Producing)和未生产PDNP (Proved Developed Non pro ducing)的储量。
已开发未生产PDNP的储量是指在评估时已射孔但尚未投产井层的储量;由于市场条件或管理要求关掉井层的储量;管外储量,亦即是在现有生产井中可以补孔或重新完井可获得有关层段的可采储量。
3.1.3未开发PUD的证实储量为已证实尚未动用的储量,在该范围内,尚未完成开发井钻井及开发建设。
3.3概算储量(P2)的定义3.3.1概算储量是指已完成有评价探井,测井具有油气显示或与证实的邻区可能具有统一的油气水边界,但这些井均未测试,储量参数尚未落实的储量;或是尚没有评价探井,仅根据证实的邻区类比推断的储量,或原来认为没有油气显示的评价井经过重新复查后待证实的储量。
3.3.2概算储量可供编制开发方案和中长期开发规划;其实际采出的油量将等于或超过证实储量+概算储量评估值的概率应至少为50%。
3.3.3为确保编制开发方案的地质储量具有比较可靠的地质基础,概算的地质储量在开发方案中所占的比例不得超过30%。
3.5可能储量(P3)的定义3.5.1可能储量是指未证实的油气田范围内,经过地震详查以及其他方法已经提供了圈闭,根据地质、工程条件分析和类比,有可能存在的油气储量。
资源储量分类新分类标准以4个勘查阶段(勘探、详查、普查、预查)中获得的4种不同地质可靠程度(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与经相应可行性评价(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概略研究)所获得不同经济意义(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为主要条件,划分出基础储量与资源量;凡经济的与边际经济的划分为基础储量;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划分为资源量。
其中在经济的部分,以可采出为一个附加条件,从经济基础储量中划分出储量(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又以不同地质可靠程度与可行性评价阶段的不同,将储量划分为可采储量与预可采储量。
(一)基本概念理解1、勘查阶段(预查、普查、详查、勘探)指针对勘查区或矿床而言,具有一定面积性,在某一勘查阶段内,不同地段存在不同勘查程度,探求不同地质可靠程度的资源储量类型。
如勘探阶段一般有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资源储量类型;详查阶段的控制的、推断的类型、普查阶段为推断的、预测的类型;2、地质可靠程度(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针对勘查区具体矿体(块段)而言,具有局部性特点。
每一块段对应一种资源储量类型,应据矿床具体特点、选矿结果、开采技术条件等勘查与研究程度,参考勘查工程间距综合确定。
3、经济意义(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就是针对矿产开发投资项目而言。
对于同一个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经济分析在其论证范围内只产生一种经济意义,不应同时出现另外的经济结论。
论证分析范围外的部分视为未进行可行性研究与技术经济分析来对待。
4、预测资源量(334)就是未查明的潜在资源主要出现在预查阶段。
有下面二种情况,一就是普查阶段中探求推断的资源量外的部分地域有极少量工程验证的物化探矿致异常区、矿床深部或边部,可视具体情况估算预测资源量。
二就是详查或勘探阶段的矿区范围内应对矿床整体进行总体控制,矿体赋存情况基本查明或查明,不应有预测资源量。
矿产资源储量基本术语嘿,朋友们!咱今儿来聊聊矿产资源储量那些事儿。
啥叫矿产资源储量呢?简单说,就是地下那些宝贝的多少。
这就好比你家的存钱罐,里面的钱有多少,那就是你的财富储量嘛。
咱先说矿产资源。
这就像是大自然给咱埋下的宝藏,各种各样的矿石,金啊、银啊、铜啊、铁啊等等。
它们藏在地下,等着咱去发现,去开采。
那储量呢,就是这些宝藏的数量。
就好比你去果园摘果子,有的树上果子多,有的树上果子少,这果子的多少就是储量啦。
咱国家可是矿产资源大国呢!地大物博可不是吹的。
不过呢,这也不是说就可以随便乱用。
你想想看,要是你有一大罐糖果,你也不能一下子全吃光呀,得省着点,慢慢吃。
矿产资源也是一样,得合理开发利用,不然再多也有吃光的时候。
比如说煤炭吧,这可是咱生活中离不开的能源。
发电、取暖好多地方都要用它。
但要是不加节制地开采,那以后没了咋办?所以得算计着来,不能光想着眼前。
还有那些稀有的矿产,就更得珍惜啦。
就像大熊猫一样,数量少,可宝贝着呢!再说说怎么知道矿产资源的储量呢。
这就得靠地质学家们啦,他们就像侦探一样,通过各种方法去探测地下的情况。
有时候要打洞,有时候要用仪器,可不容易啦。
而且,这储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哦。
随着技术的进步,可能以前觉得储量不多的,现在又发现了新的,或者以前觉得没法开采的,现在有办法了。
就像你以前觉得一个箱子里没啥东西,后来仔细一找,又发现了不少宝贝。
咱老百姓也要有点意识,平时节约能源,少浪费。
比如随手关灯啊,节约用水啊,这些小举动也能为保护矿产资源出份力呢。
总之,矿产资源储量是个很重要的东西。
它关系到我们的生活,关系到国家的发展。
我们要珍惜大自然给我们的这份礼物,合理地利用它,让它为我们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不要等到资源都没了,才后悔莫及呀!。
第一章1、资源的概念: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资源经济学角度考虑:1)具有用途并产生价值的物质2)资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变化,人们能够拓宽资源的范围)(随着人们需求、物质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能将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资源)3)稀缺性。
在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强调资源的数量和人们的需求相比的数量是有限制的,有别于资源与环境科学中的资源范畴。
4)天然性:(强调资源以自然或以原始物质形式进入人类的经济过程)2、资源的分类非再生资源:1)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2)资源的存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可再生资源:1)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2)该类资源的存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² 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的联系:1.在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2.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以避免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或者非再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3、共享资源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例如:公海、草原、河流4、资源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第二章1、资源稀缺的概念: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起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
主要标志:资源在市场上价格的存在。
2、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资源短缺是怎么回事,举例,判断稀缺:经济社会中资源的一般内在性质,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短缺:是资源的一种个别性状,是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的一种市场上相对供不应求的现象,反映着某种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固体矿产勘查资源储量估算
对于从事地质勘查的同事来说,储量估算是一项必须要面对的工作,虽然比较简单,可是对于像我这样工作经验比较少的人来说,也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
所以,最近在学习这块内容的同时,也将它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
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储量基本概念理解
2.工业指标与勘查类型
3.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
4.矿体的圈定
5.块段划分
6.资源储量估算参数
7. 资源储量计算
8.资源储量估算图件的编制
9.资源储量估算表格的制定
1.资源储量基本概念理解
1.1 勘查阶段:是针对勘查区或矿床而言。
在某一勘查阶段内,不同地段存在不同的勘查程度,具有
不同的资源储量类型。
如勘探阶段一般有探明的(331)、控制的(332) 、推断的(333)资源量类型;详查阶段一般有控制的
(332) 、推断的(333)资源量类型;普查阶段一般有推断的(333) 预测的(334)资源量类型;预查阶段一般有预测的(334)资源
量类型。
1.2 地质可靠程度:是针对勘查块段而言。
每一块段对应一种资源储量类型,应根据矿床具体特点、选
矿结果、开采技术条件等勘查和研究程度,参考勘查工程间距
综合确定。
1.3 经济意义:针对矿产开发投资项目而言。
对于同一个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经济分析在其论证分析范围内只产生一种经济蕙义,即同一项目不应同时出现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或者次边际经济的经济结论。
论证分析范围外的部分,视为末开展可行性研究或技术经济分析。
1.4 预测资源量(334)
1.4.1 详查以上阶段不应有334。
勘查境界内应对矿床整体有总体控制,矿产资源赋存情况基本查明或查明,不应有334 。
1.4.2 普查阶段可视具体情况估算334。
对有极少量工程验证的物化探矿致异常区、矿床深部或边部,可视具体情况估算334。
1.4.3 334主要出现在预查阶段: 334是未查明的潜在矿产资源,主要出现在预查阶段。
1.4.4 (334)再写成3341、3342、334?、3341?等都是错误的。
1.5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的工程间距问题。
几乎所有单矿种勘查规范中涉及工程间距都是以控制的(332)勘查工程间距为准。
如下表铜铅锌矿勘查规范中的工程间距。
333原则上没有工程间距要求,达到《《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规定的稀疏工程控制即可。
在普查阶段,分布面积较大的层状矿床,可采用2-3倍控制的工程间距(视矿床稳定程度)估算333,以便区别334。
矿种
矿床勘
查类型控制的勘查工程间距
沿走向沿倾向
铜ⅠⅡⅢ200~
240120~
16080~100
100~200100~12060~80
铅锌ⅠⅡⅢ160~
20080~
10040~50
100~20060~10030~50
注1:工程间距沿倾向钻孔指实际控制矿体的距离(斜距),坑道为中段高度。
注2:同一勘查类型中工程间距视矿床规模及复杂程度择优选用。
注3:当矿体沿倾向变化较走向稳定时,工程间距沿矿体走向可密于倾向。
注4: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在Ⅲ类型矿床中(银矿包括Ⅱ、Ⅲ类型),因继续加密已达到矿山生产时采掘工程密度,故不再列出。
1.6 资源量331、332、333界于经济~次边际经济之间,下列情形属于此类:
1)完成地质勘查工作,只进行概略研究的;
2)基础储量以外,用一般工业指标估算的采矿证外的资源量;
(基础储量包括探明的1llb、12lb、2M21及控制的122b、2M22) 3)矿床工业指标估算的低品位矿;
(低品位矿即介于边界品位与工业品位之间的各类资源量,旧标准规定的暂不能利用的表外储量)。
4)可研、技术经济分析或矿山设计未予利用的厚度薄、规模小、、开采难度大(或成本高)的矿层;
5)矿山关闭后残留的矿产资源;
6)经济意义不明的各种压覆矿产资源;
7)后期有可能回收的矿柱。
1.7 经济的基础储量:
是由矿床工业指标圈定的类型,包括111b 、121b、122b,111b 及121b对应331部分,122b对应332部分(如下表)对于无开发风险的地表矿产,简单勘查或调查即可达到矿山建设和开采要求的,可直接确定为111b或122b。
经济意义地质可靠程度
查明矿产资源
潜在矿产资源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
经济的基础储量
(111b)
基础储量
(121b)
基础储量
(122b)
内蕴经济的资源量(331)资源量(332)资源量
(333)资源量(334)
1.8 特别处理
1.8.1 可直接采用代码表示资源储量类型:评估报告、评审意见书、相关储量报告可直接采用代码(331、332、333)表示资源储量类型(为了不与数字混淆,可写为(332)、(332+333)或332类、332+333类等)。
2. 资源储量类型应与勘查阶段和相应勘查研究程度一致,同时满足地质控制程度和其他勘查研究程度。
资源储量类型不能简单依据勘查工程间距确定,且不应超越勘查阶段和勘查程度。
资源储量类型不仅与地质工程控制程度有关,还与地质研究程度、开采技术条件查明程度、可选冶性能研究程度及工艺利用研究程度等因素有关,特别是与涉及安全生产的开采技术条件有重大关系,
某一种勘查研究程度降级的,资源储量类型也相应降级。
3)经勘探及可行性研究表明矿产顼目是经济的,及在建、正常生产矿山,控制的(采矿证内)基础储量应为112b,储量为112,2M22、2S22。
4. 矿产开发项目未经(预)可行性研究,不可确定为次边际经济和边际经济资源储量(只能是331、332、333)。
1.9 333块段可以外推333
333块段原则上可以平推333工程间距的八分之一宽度的333。
但应注意:
1)333块段外推333后,不能再外推334;
2)如果333边部工程的厚度及品位明显变差,有尖灭趋势,则少推或不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