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高考地理真题解析课标1卷
- 格式:doc
- 大小:4.08 MB
- 文档页数:7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Ⅰ)一、本卷共4小题.每小题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太阳能光热电站(如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版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1﹣3题.1.(4分)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A.柴达木盆地B.黄土高原C.山东半岛D.东南丘陵2.(4分)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A.提升地表温度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C.误伤途径飞鸟D.提高作物产量3.(4分)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于塔高的比值为P,则()A.春、秋分日P=0 B.夏至日P>0 C.全年日P<1 D.冬至日P>1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所示.读图,完成4﹣6题.4.(4分)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A.河流B.聚落C.耕地D.地形5.(4分)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A.线路过长B.距城镇过远C.易受洪水威胁D.工程量过大6.(4分)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A.地形分布B.绿洲分布C.河流分布D.沙漠分布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如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7﹣9题.7.(4分)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8.(4分)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9.(4分)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茂盛、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如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完成10﹣11题.10.(4分)如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点的是()A.B.C.D.11.(4分)该国人口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A.1910﹣1930年B.1930﹣1950年C.1950﹣1970年D.1970﹣1990年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46分)12.(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止措施.13.(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地理试题评析一、始终围绕地理主干知识探究新问题高考知识考查具有抽样性,尽管考纲细目很多,但命题者总会挑选那些地理学科味儿浓,对地理知识理解起到支撑作用的主干作为考查对象。
全卷始终围绕地理主干知识探讨新问题,具体表现在:1人文地理考查相对比重较大如下表所示,除选修地理所占的10分外,自然地理占35分,人文地理占55分,相比之下,人文地理占较大的比重,究其原因是37题围绕工业区位展开,但分析答案要点,有一部分也属于自然地理知识。
由于人文地理比重较大,使得全卷试题的难度略有降低。
如果单独将区域地理作为一个整体分析,涉及区域地理考查达72分,实现了立足区域的综合考查。
在选修地理考查中,除43题属于单纯考查自然地理外,第42、44题,都注重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的融合。
2学科主干知识考查的特点全卷将测评的重点放在能源、正午太阳高度、植被、风沙、交通、聚落、人口、工业等核心主干知识上,先易后难,特别是第1题用一道常规题目引导学生“入题”,具有很好的亲和力。
人文地理部分中,一度作为重点考查的农业知识的考查基本没有,完全用工业考查(第37题)代替。
自然地理中考查比较“热”的河流知识也“降了温”,仅限于出现在综合题36题探讨沙源问题时作为答案的一个要点,如三角洲、河滩成为沙源地。
另外,全卷对气候知识的考查比重也在降低,考查方式上变直接考查为间接考查,甚至不易让人觉察。
如第36题第(2)问,分析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主要是气候条件的影响,一是气候干燥,降水少,二是多大风。
第42题旅游地理指出旅游地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就突出了青藏地区的高寒、缺氧、空气稀薄、多大风的特征。
3格外关注生态环境脆弱区在区域地理考查中,格外关注了生态环境脆弱区。
如第4-6题探讨新疆地区兰新铁路建设的区位及城镇分布的影响因素;第36题探讨错那湖沿岸的风沙活动;第37题沙特阿拉伯的磷酸盐工业布局;第42题青海湖鸟岛附近的自然地理环境;第43题为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区。
考查(第37题)代替。
自然地理中考查比较“热”的河流知识也“降了温”,仅限于出现在综合题36题探讨沙源问题时作为答案的一个要点,如三角洲、河滩成为沙源地。
另外,全卷对气候知识的考查比重也在降低,考查方式上变直接考查为间接考查,甚至不易让人觉察。
如第36题第(2)问,分析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主要是气候条件的影响,一是气候干燥,降水少,二是多大风。
第42题旅游地理指出旅游地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就突出了青藏地区的高寒、缺氧、空气稀薄、多大风的特征。
3. 格外关注生态环境脆弱区在区域地理考查中,格外关注了生态环境脆弱区。
如第4-6题探讨新疆地区兰新铁路建设的区位及城镇分布的影响因素;第36题探讨错那湖沿岸的风沙活动;第37题沙特阿拉伯的磷酸盐工业布局;第42题青海湖鸟岛附近的自然地理环境;第43题为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区。
解题时都涉及“回应”区域的主要特征,如新疆与沙特阿拉伯的干旱,错那湖东北部冬春季节的风沙也与干旱相关;在所考查的区域中,有三次出现青藏地区,考查角度又在不断变化,第36题强调冬春季的干燥与大风,第42题突出青藏高原的整体特征—高寒、缺氧、空气稀薄、温差大,第43题则关注“山高、坡陡、谷深”的地形,有宏观有微观的视域转换。
二、紧紧抓住图表能力考查解读新信息全卷一共涉及9幅图像和一个表格,图像类型主要有景观图、区域图、变化曲线图、等高线地形图,其中景观图涉及两个题目,一是第1-3题为人文景观图,二是第44题为自然景观图;区域图考查最多,达四幅,全卷突出了对区域地理的考查,使能力考查中综合性能力考查增强。
图像图表作为地理信息的载体,在考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幅图的呈现都有着不同的意义。
如第7-9题解答必须根据图表数据进行定性分析,第10题解答需要进行定量计算,而计算公式则需要利用变化曲线的相关性获得。
第44题,则通过景观图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坡耕地上的切坡”,诠释了新的概念。
总之,图像为进一步解读信息提供了支撑。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版全国Ⅰ卷)文科综合——地理部分太阳能光热电站(图1)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
据此完成1~3题。
图1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A.柴达木盆地B.黄土高原C.山东半岛D.东南丘陵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A.提升地表温度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C.误伤途径飞鸟D.提高作物产量3.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则()A.春、秋分日P=0 B.夏至日P=1C.全年P<1 D.冬至日P>1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2所示。
读图2,完成4~6题。
图24.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A.河流B.聚落C.耕地D.地形5.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C.易受洪水威胁D.工程量过大6.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A.地形分布B.绿洲分布C.河流分布D.沙漠分布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表1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据此完成7~9题。
表1年份2009 2010 2011 2012 2013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植株数量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地上生物量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地下生物量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7.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8.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9.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茂盛、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图3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
绝密★启用前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课标I 带解析)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34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题型注释)太阳能光热电站(下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 A .柴达木盆地B .黄土高原C .山东半岛D .东南丘陵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 A .提升地表温度 B .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 .误伤途经飞鸟D .提高作物产量3、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 ,则( )A .春、秋分日P=0B .夏至日P>0C .全年日P<1D .冬至日P>1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4、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 .河流B .聚落C .耕地D .地形5、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 .线路过长B .距城镇过远C .易受洪水威胁D .工程量过大6、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 A .地形分布B .绿洲分布C .河流分布D .沙漠分布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文科综合地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太阳能光热电站(图1)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版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
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A.柴达木盆地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C.误伤途径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3.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于塔高的比值为P,则A.春、秋分日P=0 B. 夏至日P>0 C.全年日P<1 D. 冬至日P>1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2所示。
读图2,完成4-6题。
4、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A、河流B、聚落 C耕地 D地形5、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C、易受洪水威胁D、工程量过大6、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A、地形分布B、绿洲分布C、河流分布D沙漠分布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2014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一致考试(新课标I )文科综合地理(湖南等省份)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余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 35 小题。
每题 4 分,共 140 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切合题目要求的。
太阳能光热电站(以以下图)经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版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
据此完成1-3 题。
1.我国以下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合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A. 柴达木盆地B.黄土高原C.山东半岛D.东南丘陵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A. 提高地表温度B.搅乱飞机电子导航C.误伤门路飞鸟D.提高作物产量3.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中午影擅长塔高的比值为P,则A. 春、秋分日P=0B. 夏至日 P>0C. 整年日 P<1D. 冬至日 P>120 世纪 50 年月,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筑了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周边的线路以以以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4-6 题。
4、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地区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要素是A、河流B、聚落C、耕地D、地形5、今后,我国专家以为,兰新铁路在该地区的选线不合理,原由可能是A、线经过长B、距城镇过远C、易受洪水威迫D、工程量过大6、50 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无改变该地区城镇的分布,是由于该地区的城镇分布受控于A、地形分布B、绿洲分布C、河流分布 D 沙漠分布人类活动以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添,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世界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搅乱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早期对植被的影响。
2014年新课标I卷文科综合地理部分试题分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太阳能1光热电站(图1)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2,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
据此完成1~3题。
图1材料地理语言解读:1.“太阳能”为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清洁能源(对环境影响小)、新能源(成本相对高);2.“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说明太阳能开发强度大、规模大、占地面积广;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答案分析解读:A: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内部,来自海洋的季风由于距离遥远且受地形阻挡,难以影响到这里,所以柴达木盆地全年多晴天,再加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云量少,太阳辐射强,故从资源条件的层面讲,柴达木盆地适宜建设太阳能光热电站,所以A选项正确;B:黄土高原位于半湿润地区,阴雨天相对较多,全年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不如柴达木盆地,所以B选项错误;C:山东半岛位于湿润地区,阴雨天相对较多,全年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不如柴达木盆地,所以C选项错误;D:东南丘陵虽然纬度位置最低,理论上全年获得太阳辐射值最多,但由于东南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气候湿润,全年多阴雨天,所以该区域全年实际获得的太阳辐射值并不算太高,低于纬度相对较高的柴达木盆地,故D选项错误;(提示:因为本小题把设问限定在“资源条件”上,故只需考虑太阳辐射的强弱差异即可,但是在实际的选址问题上,我们除了要考虑太阳辐射的强弱差异外,还要考虑是否有大面积的空地、是否接近输电线、是否接近电力消费市场等诸多因素,在综合考量之后方可进行选址。
)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C.误伤途经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答案分析解读:A:太阳能反光板是建在地面之上的,从图中景象看出,当地的太阳能反光板面积很大,故其在光照下产生的阴影也很大。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地理(新课标Ⅰ)一、本卷共4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太阳能光热电站(如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版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1﹣3题.1.(4分)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C.山东半岛D.东南丘陵2.(4分)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A.提升地表温度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C.误伤途径飞鸟D.提高作物产量3.(4分)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于塔高的比值为P,则()A.春、秋分日P=0 B.夏至日P>0 C.全年日P<1 D.冬至日P>1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所示.读图,完成4﹣6题.4.(4分)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A.河流B.聚落C.耕地D.地形5.(4分)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A.线路过长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D.工程量过大6.(4分)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A.地形分布B.绿洲分布C.河流分布D.沙漠分布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如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7﹣9题.7.(4分)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8.(4分)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9.(4分)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茂盛、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如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完成10﹣11题.10.(4分)如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点的是()A.B. C.D.11.(4分)该国人口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A.1910﹣1930年B.1930﹣1950年C.1950﹣1970年D.1970﹣1990年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46分)12.(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止措施.13.(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版全国I 卷)反比板( ))( )()图1P ,则(文科综合——地理部分2 •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 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 3.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 图2所示。
读图2 ,完成4〜6题。
太阳能光热电站(图 1)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 驱动发电机发电。
据此完成 1〜3题。
1 •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A .柴达木盆地B .黄土高原C .山东半岛D .东南丘陵A .提升地表温度B .干扰飞机电子导航C .误伤途径飞鸟D .提高作物产量A .春、秋分日P = 0B . 夏至日P = 1C .全年P V 1D . 冬至日P > 1火车站 -=- 铁路 QP 等&4.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D .地形5.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A .线路过长B .距城镇过远C .易受洪水威胁D .工程量过大6. 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A .河流B .聚落C .耕地电站远采天J一山IOW 25^---- 7吐再痂回郁善县j 叫 —-O 和km)Id图2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 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 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表1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据此完成7〜9题。
7•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A .植株数量B .总生物量C .地上生物量D .地下生物量9.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A .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 .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 .灌木植物茂盛、草本植物萎缩D .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图3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地理)[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太阳能光热电站(图1)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
据此完成1~3题。
图1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A.柴达木盆地B.黄土高原C.山东半岛D.东南丘陵1.A[解析] 建设太阳能光热电站应选择太阳辐射量丰富的地区。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故太阳能资源丰富,适宜建设太阳能电站。
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A.提升地表温度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C.误伤途经飞鸟D.提高作物产量2.C[解析] 反光板具有反射作用,使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地表温度降低;太阳能光热电站不会产生电子辐射,故不会干扰飞机电子导航;图中显示太阳能反光板可以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加热,强光、高热会使飞鸟飞过时被灼伤,故C项正确;太阳能电站的建设对农作物没有影响,不会导致作物产量提高。
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则()A.春、秋分日P=0 B.夏至日P=1C.全年P<1 D.冬至日P>13.D[解析] 结合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公式(H=90°-纬差)可以计算,北回归线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影长为0,故P=0;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为43°,此时影长大于塔高,P>1;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6°34′,影长小于塔高,P<1。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2所示。
读图2,完成4~6题。
图24.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A.河流B.聚落C.耕地D.地形4.D[解析] 结合图中等高线分布可以看出,铁路线大致沿1000米等高线修建,目的是减轻工程建设的难度,故主导因素是地形。
5.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A.线路过长B.距城镇过远C.易受洪水威胁D.工程量过大5.B[解析] 图中信息显示铁路线远离聚落(吐鲁番等),不利于人员和物资的交流,不利于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故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
6.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A.地形分布B.绿洲分布C.河流分布D.沙漠分布6.B[解析] 城市多趋向于沿交通干线分布,但该区域铁路建设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主要原因是该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是该区域聚落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故城镇多分布在水资源较充足的山麓地带的绿洲地区,而不是沿铁路线分布。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表1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据此完成7~9题。
表17.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7.A[解析] 表中信息显示生物量包括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除灌木地下生物量略有减少外,其他均有明显的增加,故生物量提高,故①正确;表中草本植物数量明显增加,密度增大,而灌木数量没有变化,故③正确。
8.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8.D[解析] 对比表格中的数据,表中地下生物量中灌木植物下降,草本植物则大幅上升,出现此消彼长的竞争。
9.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9.D[解析] 根系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地下生物量中灌木植物自2011年开始明显低于2009年,说明根系出现萎缩,草本植物相反,故未来变化趋势是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图3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
读图3,完成10~11题。
图310.图4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①②③④图4A.①B.②C.③D.④10.A[解析] 结合公式:移民占总人口的比例=移民总量/人口总量,可以计算该地区的人口总量,进一步判断①图较符合。
11.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A.1910—1930年B.1930—1950年C.1950—1970年D.1970—1990年11.C[解析] 统计数据显示,1910年前后移民占全国人口比重较大;在1970年前后移民数量虽然下降,但变化不大,而移民占总人口比重却出现明显下降,该变化说明该时段人口自然增长快,人口总量增加最多。
36.[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6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图6(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36.(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
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解析] 第(1)题,分析沙源主要从河流带来泥沙、河湖底部裸露两个角度分析,注意从图中分析河流数量、河流输沙量和沉积量、河流流量及季节变化对湖泊水位的影响。
第(2)题,冬春季起沙的原因是风力作用的结果,所以解答的实质是分析该湖泊东北部冬春季节多大风的原因,可以从地形、下垫面的摩擦力大小、植被等角度进行分析。
第(3)题,风沙的危害主要从风力沉积作用和风沙对地表的侵蚀作用两个角度分析对铁路及车辆安全的影响。
第(4)题,防治风沙的危害主要从固沙、设立保护装置阻止风沙入侵两个角度采取相应的措施。
37.[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
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图7)。
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为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图7(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
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
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
37.(1)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
(2)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与基础设施薄弱。
(3)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乙地人口多,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等等。
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沙漠化);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
[解析] 第(1)题,结合工业区位,主要从原料、市场、交通、资金等方面分析。
沙特阿拉伯是重要的产油国,石油资源丰富,故工业发展能源成本较低,石油大量出口而资金雄厚。
图中显示沙特阿拉伯三面环海,位于三大洲交界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接近海外市场。
材料显示该国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故原料丰富,开采方便。
第(2)题,沙特阿拉伯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气候干旱、淡水资源短缺、多沙漠,昼夜温差大,自然环境较差。
图示信息显示,该工业中心位于沙漠地区,人口与聚落稀少,表明劳动力少,基础设施差,开发历史较短。
第(3)题,该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需要先阐明观点。
从环境污染的角度对比分析两地发展条件的差异,可以从污染物的处理能力、生态环境脆弱程度及污染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危害强度进行综合评价。
4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旅游地理近年来,一种不同于传统观光游的“深度游”悄然兴起,深度游是指旅游者通过徒步、自驾等方式,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获得深刻体验的旅游活动,有3位旅游者结伴拟于4月下旬自驾前往图8所示区域(湖面高程3196米),进行以观鸟为主题的深度游。
图8指出为应对旅游地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他们需要携带的生活用品,并说明理由。
42.海拔较高(3000米以上),氧气含量偏低,需带氧气袋(瓶)、抗缺氧药品等;气压偏低,水的沸点低,需带高压锅等;空气较稀薄,太阳辐射强,需带防晒物品;气温偏低,昼夜温差大,需备防寒衣物;此时该区域多大风,需备防风帐篷等。
[解析] 本题的突破口是自行车与汽车等交通工具相比具有的优点。
自行车较为小巧,在城市中穿行便利,且零污染、零排放。
根据区域经纬度、海拔、湖泊等信息可知,该区域为青海湖附近地区。
该区域海拔较高,空气稀薄,故该区域自然环境具有高寒缺氧、太阳辐射强、气压低、昼夜温差大及多大风等特征,结合以上方面的特征,进一步分析如何应对即可。
4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自然灾害与防治图9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
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图9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