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县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其形成条件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13.78 KB
- 文档页数:3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摘要: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进行了阐述,据此,可预测山区及山前地区居民和工程建设(已或待建)所在地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针对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治理措施,从而减少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
关键词:泥石流;地形条件;地质条件;气象水文条件;防治措施1、基本情况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晳时性急水流。
泥石流常常具有突然暴发、来势凶猛、运动快速、历时短暂之特点,它是严重威胁山区及山前地区居民安全和工程建设(已建或待建)的一种地质灾害。
我国的许多山区都不同程度地爆发过泥石流,近年来,我国泥石流有渐趋加重的趋势。
鉴于泥石流的严重危害性,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是有必要的。
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四个基本条件,分别是:地形条件、地质条件、气象水文条件和土壤植被条件。
1)地形条件地形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空间条件,对泥石流的制约作用十分明显,其主要方面在于地形形态和坡度是否有利于积蓄疏松固物质、汇集大量水源和产生快速流动。
每一处泥石流自成一个流域,典型泥石流的流域可划分为形成区、流动区和堆积区。
(1)泥石流形成区: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半圆型宽阔地段周围山坡陡峻,多为30º- 60º陡坡。
其面积大者可达数十平方公里。
坡体往往光秃破碎,无植被覆盖,斜坡常被冲沟切割,且有崩塌、滑坡发肓。
这样的地形条件有利于汇集周围山坡上的水流和固体物质。
(2)泥石流流通区:泥石流流通区是泥石流搬运通过地段。
多为狭窄而深切的峡谷或冲沟,谷壁陡峻而坡降较大,且多陡坎和跌水。
泥石流进入本区后具有极强的冲刷能力,将沟床和沟壁上的土石冲刷下来携走。
当流通区纵坡陡长而顺直时。
泥石流畅通,可直泻而下,造成很大危害。
反之,则由于易堵塞停积或改道,因而削弱了能量。
泥石流是怎么形成的形成条件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亲爱的小伙伴们,泥石流是怎么形成的呢?接下来跟随小编来了解一下泥石流相关资料~泥石流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是:地形陡峭,松散堆积物丰富,突发性、持续性大暴雨或大量冰融水的流出。
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
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
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开山采矿、采石弃渣水等均会造成,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
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泥石流发生规律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具有个规律。
季节性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发。
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
因集中降雨的时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的降雨多集中在6-9月,因此、西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6-9月;而西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尤其是7、8两个月降雨集中,暴雨强度大,因此西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7、8两个月。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摘要】泥石流在流通区和堆积区常对所在地段的的生命财产和交通、矿山、水利水电等基本建设工程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和影响。
文章介绍了泥石流的种类,对泥石流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泥石流的主要防治措施。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原因;防治措施Abstract: debris flow in the circulation area and deposition area often the site of the lives and property and transportation, mining, and hydroelectric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caused devastating damage and impact.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types of debris flow,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debris flow, debris flow prevention measures.Keywords: debris flow; causes; control measures.中图分类号:P64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引言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
泥石流中大量的泥沙和石块混合成一股泥浆,沿陡坡奔腾而下,来势凶猛,暴发突然,有巨大的破坏力。
一般其中泥沙石块的体积含量大于10%,最高达80%,流速一般为5-7米/秒,最高可达70-80米/秒,在短短几分钟内可将数千万立方米土石搬出沟口,摧毁或掩埋沿途房屋、农田、道路及工程设施,造成重大地质灾害。
一、泥石流的分类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其暴发往往十分突然,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地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危害。
泥石流形成区特征
泥石流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常常给山区地区带来严重的损失。
泥石流形成区的特征主要包括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等方面。
首先,地质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基础。
泥石流形成区通常位于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势陡峭。
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地表的岩石容易发生崩塌、滑坡等现象,从而形成泥石流的源头。
此外,地下水位较高也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地下水位上升时,会增加土壤的饱和度,使得土壤的稳定性降低,容易引发泥石流。
其次,气候条件对泥石流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降雨是泥石流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
在降雨过程中,大量的雨水会渗入土壤中,使得土壤饱和,失去支撑力,从而导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
此外,降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也会影响泥石流的规模和破坏力。
强降雨和长时间的降雨容易引发大规模的泥石流。
最后,人类活动也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类的开发活动会改变地表的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方式,从而影响水土保持能力。
当植被覆盖减少或者土地利用方式不当时,土壤容易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受到水流冲刷的影响增大,从而增加了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此外,人类活动还包括大规模的挖掘、爆破
等工程活动,这些活动会改变地下水位和地质构造,增加了泥石流形成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泥石流形成区的特征主要包括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等方面。
了解这些特征对于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在山区开展工程建设和规划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些特征,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泥石流情况汇报
近期,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泥石流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以下是对泥石流情况的汇报:
一、灾情概况。
根据最新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本次泥石流灾害共造成了XX人死亡,XX人受伤,XX人失踪,XX间房屋倒塌,XX公路中断,XX座桥梁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XX万元。
灾情严重,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二、灾害原因分析。
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降雨量过大,地质条件脆弱,植被破坏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在降雨量过大的情况下,山体的土壤松动,形成泥石流,加上地势陡峭,泥石流的速度和破坏力都非常大,因此造成了如此严重的灾害。
三、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一旦发生泥石流灾害,我们第一时间组织了救援人员和物资,全力展开救援工作。
同时,我们也积极开展了灾后重建工作,对受灾地区的房屋、道路、桥梁等进行了全面的修复和重建。
并且加强了对植被的保护和山体的治理,以减少类似灾害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四、预防措施。
为了减少泥石流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救互救意识,加大对植被的保护和山体的治理力度,加强对易发生泥石流地区的规划和建设管理,以及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提高我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五、结语。
泥石流灾害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将从灾害中汲取教训,进一步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范和应对工作,尽最大努力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损失,让人民群众能够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泥石流成因与防治工程勘查要点泥石流是指由降雨等原因导致的大量泥沙、石块和水混合物流动的自然灾害。
它具有剧烈的破坏性,造成了许多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的危害,必须深入了解泥石流的成因,并进行相应的防治工程勘查。
一、泥石流成因分析:1.地形因素:陡峭的山坡和沟壑地形是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地形背景。
陡峭的山坡容易发生坡面破碎和溜滑,而沟壑地形则为泥石流提供了通道。
2.降雨量因素:降雨是泥石流发生的主要触发因素,特别是暴雨或长时间连续降雨。
大量的降水使得土壤饱和并减弱了地表的抗剪强度,增加了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3.地质因素:泥石流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岩性及地下水状况密切相关。
地震和地质滑坡等地质活动也可能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4.人类活动因素:过度的土地开发、垃圾填埋、采矿和伐木等人类活动都会造成土地的破坏和土壤的暴露,增加泥石流发生的风险。
二、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要点:1.地质勘查:对泥石流易发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查,包括岩性、构造、地下水位、地下水流方向等的调查。
通过了解地质情况,可以预测泥石流的可能发生位置和规模。
2.水文勘查:进行降雨特征分析,包括降水量、降水强度、降雨时长等的测量和记录。
同时,需要对水文站点进行布设,监测降雨情况,及时预警泥石流的可能发生。
3.地形勘查:详细研究潜在泥石流发生区的地形特征,包括山坡的坡度、坡向、沟谷的形态、沟谷的长度和宽度等。
同时,通过使用遥感技术和地形测绘方法,获取高精度的地形数据,为泥石流防治工程的设计提供依据。
4.抗泥石流结构勘察:根据泥石流的成因和发生特点,设计适当的防治工程。
常见的抗泥石流结构包括拦截坝、导流沟、存水坑等。
勘察工作要考虑土石体的稳定性和抗冲性,并充分考虑工程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5.植被恢复勘察:在泥石流暴发后,将被完全压毁和冲走的植被重新建立起来,对于减缓泥石流的冲击和固定土壤具有重要意义。
勘察工作主要包括植被分布调查、植物种植方案设计、植物生长环境的改善等。
泥石流形成的主导因素与形成机制泥石流形成的主导因素与形成机制石流规模主要与沟域内松散固体物源的累计和动态变化情况及与引发泥石流的暴雨情况相关,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泥石流形成的主导因素的,欢迎阅读参考。
区内本为前期已经勘查和治理泥石流的流通区和清水区,但因2010年来至今暴雨作用下演变发展成了新的泥石流沟,沟内多处垮塌、堵塞和堆积较明显,该泥石流沟再次暴发可能性较大。
目前研究区沟域内可能与泥石流活动的松散固体物源动储量为2.78×104m3,因此查明该泥石流沟的区域地质环境特征,研究其形成机制,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可为该泥石流沟的预防和治理提供可靠依据。
1泥石流形成的主导因素1.1地貌条件研究区流域总体上属中切割侵蚀中高山地貌,平面上呈较规则羽毛状,整条沙拉沟流域纵向长约4.38km,平均宽度1.12km,上游段沟域相对开阔,中段稍宽,而下游段,特别是沟口处沟道狭窄。
研究区的上段为原有泥石流流域清水区,平面上呈扇形,纵向长度3.23km,流域面积约3.14km2,坡面上植被较茂密,分带明显。
1.2地层岩性研究出露的地层为第四系人工堆积层(Qml4)主要出露在居民生活点附近及公路沿线;崩积层(Qcol4)堆积于崩塌坡体的坡脚,成倒石锥状或条带状分布,厚度一般1~3m;滑坡堆积层(Qdel4)堆积于滑坡体的坡体之上或坡脚;残坡积层(Qdl4+el)分布于山体斜坡地带的表层;泥石流堆积层(Qsef4)主要分布于沟口扇区,主要为碎块石土的杂乱堆积,碎(块)石含量大于30%,分选性和磨圆度差,结构较为松散;下伏基岩在沟谷源头附近及沟谷下游出露为三叠系中统杂谷脑组(T2z),沟谷中部带状分布为三叠系下统波茨组(T1b)变质长石石英砂岩、钙质细粒石英砂岩夹粉。
1.3地质构造研究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揉皱、断层发育,其中断层规模较大的为F1平移断层,位于测区NW部,走向56°,断距达1.2km左右。
某泥石流沟域环境地质条件介绍泥石流是一种具有高度危险性的自然灾害,其发生与沟域的环境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下面将对一些泥石流沟域的环境地质条件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该泥石流沟域的地理位置是林木茂密的山区,地势较为陡峭。
这种地形条件会导致山体容易发生崩塌,形成大量的破碎岩石。
而崩塌物的积累和堆积,为泥石流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其次,该泥石流沟域的地质构造以岩石为主。
岩石中的不平衡应力、裂缝和滑脱面等地质构造瑕疵是泥石流形成的基础。
当外力作用或水分渗透引起岩石滑动时,就会形成泥石流。
此外,该沟域中存在丰富的可溶性岩石,如石灰石等,当这些岩石被水侵蚀后,容易形成滑坡和崩塌,加剧了泥石流的发生。
第三,该沟域存在丰富的沉积物和土壤。
沉积物和土壤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该沟域的山坡上,有较为厚重的堆积土壤覆盖。
这种土壤的粘性较强,易于流动。
同时,土壤中的含水量也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过湿时,易于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加剧泥石流的发生。
此外,降雨量也是影响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因素。
由于该沟域地势较为陡峭,且植被茂密,不易渗透,降雨时径流量较大。
当降雨量较小时,水分在山坡上渗透和蓄积,使土壤含水量增加,降低土壤的抗剪强度,当降雨量超过土壤的持水能力时,就会在山坡上形成大量的地表径流,加剧泥石流的发生。
最后,人类活动也是影响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沟域周边存在大规模的盗采、矿山开采等不合理开发行为,这些活动破坏了山体的稳定性,导致了泥石流的发生。
此外,该沟域附近存在许多人类居住地,居民的非法占山、乱倒垃圾等行为也会加剧泥石流的发生。
总之,泥石流沟域的环境地质条件包括山体地形陡峭、丰富的岩石和沉积物、可溶性岩石的存在、丰富的沉积物和土壤、较大的降雨量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为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在减灾工作中,应强化对这些环境地质条件的认识和监测,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对策略,以减少泥石流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