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病虫害发生趋势及防治技术意见
- 格式:doc
- 大小:3.33 KB
- 文档页数:2
2018 年第 4 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 Nong Min Zhi Fu Zhi You58科研◎农业科学油菜生长中的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铁 征油菜是榨油的主要原材料,也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且油菜花还可以观赏,油菜用途较多,所以当前很多地区都加强油菜种植,不断扩大油菜种植面积。
油菜生长受到天气环境的影响较大,很多地区的油菜都受到病虫害危害,而且油菜的受灾面积呈上升趋势,各地区也积极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为油菜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油菜最容易出现病虫害的季节为春季,此时气温回暖,空气湿度较高,容易出现菌核病、蚜虫等病虫害。
1 油菜菌核病菌核病是世界性病害,据统计发现,我国所有的油菜产区都有菌核病发生,发病率不同,有的地区发病率较低,大约10%,有的地区较高,大约80%,菌核病对油菜的产量和质量影响极大,会造成油菜产量损失10~30%左右。
菌核病的病原菌寄主广泛,比如大豆、花生等都是菌核病病原菌的寄主,所以菌核病发病严重。
当油菜感染菌核病时,幼苗时期也接近地面的根茎和叶柄上会出现红褐色斑点,随着油菜不断生长,斑点会变成白色。
发病的部位会变软腐烂,产生白色菌丝,严重时还会导致整株油菜死亡。
菌核病在油菜生长期内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可能感染,如果外界环境比较潮湿,还会加重病情,干燥时病斑会破裂穿孔。
作为油菜种植过程中最常见的病害,要及时做好菌核病防治。
1.1 农业防治。
在油菜栽培过程中要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同时要减少浸染源,比如采用水旱轮作的方式,旱地的油菜轮作时间应该要控制在两年以上,而且要大面积实施旱作。
在种子处理过程中,要选择无病株留种,将种子中的大菌核筛除,然后用盐水或者硫酸铵水进行浸种,结束之后使用清水清洗种子表面的药物。
油菜收获之后要及时深耕土壤,在油菜抽薹期进行培土。
1.2 药剂防治。
药物防治是最有效的手段,在菌核病防治过程中,常用药物为菌核净,使用浓度为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兑水之后进行均匀喷施,总共喷施1~2次即可;使用浓度为50%的多菌灵粉剂或浓度为40%的灭病威悬浮剂500倍液,兑水之后均匀喷施2~3次;使用浓度为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1500倍兑水之后均匀喷施2~3次。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意见油菜菌核病又称菌核软腐病,是我区油菜上的主要病害,在油菜各生育期均可感染,以开花结果期为发病高峰期,一般年份其茎发病率在10%左右,严重发生年份可达30%以上,每年因菌核病的发生,油菜产量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影响菌核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是菌源、品种的抗(耐)性、栽培管理以及油菜盛花至收获前一星期的天气情况。
经综合分析,预计今年我区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程度为中等至偏重发生,望各镇认真做好菌核病的防治工作。
一、发生趋势1、田间菌源据区测报点田间监测,今年子囊盘于3月12日始见,始见期比常年(3月5~10日)稍晚,晚于去年始见期3月6日,早于2016年始见期3月21日。
至3月21日,播种200粒菌核的子囊盘开盘数累计为14个,低于去年同期累计开盘数30个及2015年同期累计25个,高于2016年同期累计2个。
预计3月底4月初将进入萌发盛期,4月上、中旬将进入子囊孢子释放盛期,与油菜盛花期相吻合。
2、品种抗病性油菜品种沪油15、沪油17及“沪油杂1号”等沪油系品种均为感病品种,抗病性较差,如遇适宜的气候条件,病害将迅速流行。
3、油菜生育期据近期调查,今年油菜总体长势好于去年,目前,油菜已进入始花期,预计3月底进入盛花期,花期将延续到4月10日左右,花期与子囊盘释放孢子盛期吻合较好。
4、气候条件据市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初春(菌核病感病期)雨量和雨日比上年略偏多,温度与上年相当,比常年略高。
油菜谢花以后如遇高温多雨天气,病害就有流行的可能,因此气候条件对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较有利。
综合以上因素分析,预计今年我区油菜菌核病发生程度为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
二、防治意见油菜菌核病的防治一定要立足预防为主,坚持“抓住适期、主动出击,全面用药保护”的防治对策,油菜一旦发病,在茎杆上显现症状后,再采取防治措施,就很难进行治疗。
各镇植保部门应加强宣传,科学指导用药,在病菌侵染茎部前进行防治,确保油菜丰产丰收。
1、农业防治合理施好临花肥,防止盲目多施或施肥过晚;同时做好沟系清理,做到田间雨停不积水,以降低地下水位和田间湿度,增强油菜的抗病能力。
油料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发展趋势油料作物病虫害防治,一直是农业大伙儿最头疼的事。
每年一到春秋交替,天气变化无常,蚜虫、红蜘蛛什么的,不一会儿就搞得田地里“乌烟瘴气”。
你想不操心都不行。
要是老是用那些化学药品,打药的时候喷得连空气都不敢深呼吸,真的是愁死了!不过,近些年大家开始转向绿色防治技术了,试图让这些小毛病不再影响油料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这不,咱们聊聊这方面的“新趋势”,看看这条路走得咋样。
绿色防治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尽量少用或者不使用化学农药,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对环境友好的方法,像是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这些。
你看,现在的农民朋友越来越聪明了,不再像过去那样拿起喷雾器就喷一通。
现在都开始用生物制剂啦,什么益生菌、天敌虫种、甚至是利用某些植物的天然驱虫性,来代替化学农药。
这就像是用“自然的武器”来对付害虫,不但能减轻病虫害的压力,还能保持生态的平衡。
比如说,蜜蜂和蝴蝶,除了帮忙传粉,还能吸引一些有益的小虫,减少害虫的数量,妙哉!真的是一举两得,得心应手。
然后,再说说物理防治,这也是个很有趣的方向。
别看这是个“传统”的做法,今天的科技可把它玩得花样翻新。
比如用热蒸汽消灭病菌,或者通过设置捕虫灯、诱虫器,来减少害虫的数量,这些方法都能在不伤害农作物的情况下,降低害虫的危害。
听说现在一些地方甚至在油菜田里安装了“害虫消失器”,通过高频震动让害虫无法在作物上栖息,想想都觉得超酷。
就像是给油料作物穿上了一件“隐形衣”,连害虫都无法靠近!再有,绿色防治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针对虫子,也包括对各种病害的防治。
咱们都知道,油料作物最怕的就是那些“隐形杀手”,一不小心,叶子就变黄了,花就枯萎了,产量直接掉。
过去如果想要防治这些病害,那肯定得靠大剂量的化学药物一顿猛喷。
但现在不一样了,现代农业用的是生态学的方法,先了解害病的生态规律,再通过调节环境、优化管理,来减少病害的发生。
比如说通过轮作、合理施肥、保持土壤健康等措施,病菌的滋生就能被有效遏制。
油菜种植情况汇报材料一、引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食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油菜作为广泛种植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在缓解食品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以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解油菜种植的现状,提出合理化种植建议,本报告将详尽分析油菜种植情况,希望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二、油菜产量及种植面积变化趋势油菜产量和种植面积是评估油菜种植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近年来,我国油菜产量和种植面积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预计今年全国油菜种植面积将超过2500万亩,而油菜产量也有望超过1200万吨。
这一增长趋势得益于农民种植技术的提高以及种植规模的扩大。
三、油菜种植区域分布及特点油菜的适应性强,适合在全国不同地区种植。
根据统计数据,目前我国油菜种植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流域以及东北三省等地。
这些地区具有较为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有利于油菜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油菜种植还具有很强的农田生态效益,通过增加植物覆盖度、保护水土资源,进一步促进了农田可持续发展。
四、油菜种植技术现状1. 品种选择:目前我国有多个油菜品种供农民选择。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油菜品种不断推陈出新,具有高产、抗病虫、适应性强等特点,可以满足不同地区和需求的种植要求。
2. 施肥技术:科学合理的施肥技术是保证油菜良好生长和高产的关键。
农民应根据土壤肥力、油菜生长期需求,合理配比主要营养元素,同时注意施用有机肥料,以提高土壤肥力和减少环境污染。
3. 病虫害防治:油菜种植过程中,病虫害是主要的生产障碍之一。
因此,加强病虫害的科学防治是提高油菜产量和质量的必要措施。
农民应通过合理轮作、害虫监测、精确施药等手段,科学防控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
4. 水分管理:油菜的生长期对水分需求较大。
农民应根据当地降水情况和土壤储水情况,合理安排灌溉,保持土壤水分适宜,避免干旱或过湿对油菜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5. 推广现代农机:现代农机的普及和应用可以提高油菜种植的效率和质量,减少劳动力投入。
油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一、黄条跳甲俗称“土疙蚤”,是油菜苗期的主要害虫,在早春干旱时发生严重。
成虫危害叶片,喜食幼嫩部分,咬成密集的小孔或吃光,造成幼苗成片死亡,甚至毁苗重种。
防治方法:油菜播种前,亩用50%辛硫磷乳油250毫升拌30—50公斤土均匀撒施田间,油菜出苗后,发现黄条跳甲即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二、菜蚜俗称“腻虫,蜜虫”,是油菜主要害虫之一,也是病毒病的主要传播者。
它繁殖快,一年可发生10—20代,平均10天发生一代。
在夏季干旱少雨时发生严重,雨量多时,发生较轻。
菜蚜主要以成虫、若虫群集在油菜茎秆、叶背及幼嫩部分吸食汁液,常使油菜叶片卷曲发黄,皱缩不平导致开花结荚减少,产量显著下降。
防治方法:1、清除田间地埂自生油菜和野生十字花科杂草。
2、合理浇水施肥,防治油菜徒长。
3、药剂防治:当平均百株有蚜400头以上时达到防治指标,采用:(1)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2)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3)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
在上述三种农药中任选一种喷雾防治,虫害严重时可每隔7天喷一次,连喷2—3次,农药交替使用。
三、小菜蛾俗称“网虫、吊线虫”,是油菜主要害虫之一。
低龄幼虫在叶背啃食叶肉,残留表皮,呈“开天窗”被害状,随着虫龄增大可将叶片吃穿成孔,严重时仅留叶脉。
有集中危害花蕾、幼荚的习性,初龄造成穿孔,大龄可将其吃光。
常造成油菜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防治方法:在油菜花蕾期,白菜型油菜百株有虫6—7头,甘蓝型油菜百株有虫15头时进行防治,调查时取样要多而分散。
1、优先采用农业防治措施:主要是清除田间油菜枯枝烂叶,铲除自生油菜和十字花科杂草,避免连作,破坏害虫越冬产卵场所,打破越冬代幼虫食物链,减少虫源。
2、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合理用药。
(1)BT乳剂500倍液;(2)小菜蛾颗粒病毒500倍液;(3)1.8%集琦虫螨克乳油2000倍液;以上药剂任选一种交替喷雾。
池州市2021年油菜菌核病发生趋势与防治意见一、发生趋势预计全市油菜菌核病偏重发生流行。
二、预报依据1.田间菌源广泛存在。
油菜菌核病我市油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2020年全市油菜菌核病中等发生,田间菌源广泛存在。
受1月中下旬以来温度偏高影响,贵池、东至油菜主产区油菜菌核病子囊盘田间始见期分别为2月8日、2月18日,始见期较往年偏早,平均每平方1.5个,最高每平方12个,田间菌源充足。
2.油菜菌核病田间已见病叶。
当前东至油菜大部分处初花期,贵池、青阳移栽油菜多处于苔末期至初花期,直播油菜处于起苔期,生育期总体比常年提前5天以上。
油菜旱茬移栽油菜已普遍发病,平均叶病株率达5%,稻茬油菜叶病株率较低,目前均未见茎秆发病。
3.寄主、气候有利病害发生。
我市种植的油菜品种主要以沣油737、浙杂903、浙油50为主,对油菜菌核病抗性不强,随着机开沟直播油菜种植推广,植株密度高,田间郁闭,通风透光条件差,也有利于病害发生。
据气象部门预测,3月有2次冷空气过程,出现在3月1-2日和3月24-25日,最低温度达0~2.0℃,春季气温起伏大,发生倒春寒发生风险高,降低油菜的抗逆性,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发生与流行。
三、防治意见1.重视农业防治。
各县区要高度重视油菜菌核病农业防治措施,做好清沟沥水,及时排除田间渍水,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油菜根系活力,增强植株抗逆性。
2.适期化学防治。
应在在油菜盛花初期(一次分枝开花枝率20-30%)与盛花期(二次分枝开花枝率30%左右)各施药防治1次。
3.选准防治药剂。
防治可选用氟唑菌酰羟胺、菌核净、腐霉利、啶酰菌胺等药剂,对部分蚜虫量达标田块,可添加吡蚜酮进行兼治。
喷施时可添加硼肥和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增强抗病力,提高结实率,用药后做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不得随意丢弃。
(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
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
油菜病虫害发生趋势及防治技术意见
油菜开花结荚期是菌核病、蚜虫发生危害的高峰期,也是控害保产的关键时期,全市大面积油菜3月中下旬由南向北将陆续进入抽苔开花阶段。
据各县(市、区)植保站调查分析,今年油菜菌核病将呈大发生趋势,各地要密切关注油菜生育进程,抓住适期、主动出击、全面防治,打好以菌核病为主的防治总体战。
一、发生趋势
(一)、油菜菌核病
1、菌源充足。
近年来油菜菌核病连续重发,并且油菜田重茬种植比例高,土壤中残留的菌核多,菌源充足。
由于2月下旬前田间湿度一直偏低,田间菌核萌发迟、数量偏少,如盐都于3月7日首次查见,始见期比去年迟10天,与常年相近,3月7-8日调查20块油菜田,每平方米有子囊盘0-15个,平均3.5个,低于去年2月26-27日的24.5个(5-138个)。
东台3月5日普查平均每平米有子囊盘0.9个,子囊盘抽生少于去年同期。
田间已查见油菜菌核病病株,如亭湖、东台3月5-8日调查,叶病株率平均分别为1.67%、0.1%。
随着降雨的增多以及气温的回升,加上田间郁蔽程度加大,菌核还将大量萌发,田间萌发的子囊盘数量将明显增多。
2、品种感病。
目前我市大面积种植的沣油737、秦优系列、秦研系列、核杂等油菜品种,均为高度感病品种,满足了油菜菌核病暴发流行的寄主条件。
3、气候条件适宜发病。
一是冬前两次强寒潮天气导致大面积油菜冻害严重,油菜田普遍重施氮肥。
二是重新发棵的油菜2月中旬、3月初遭遇低温、霜冻天气,抗逆能力明显减弱,出现裂秆田块较多,有利于病菌侵入。
三是据气象部门初步预报,3月中下旬油菜盛花期间降雨过程偏多,将进一步增加田间湿度,十分有利于油菜菌核病子囊孢子释放和侵入,病害大发生风险大。
(二)、油菜蚜虫。
3上旬降雨较多,油菜蚜虫的发生总体较轻,如东台、阜宁、响水3月5-8日调查,有蚜田率均为30.2%,有蚜株率平均为4.8%,平均百株蚜量为24.16头。
但随着气温进一步回升,蚜虫将进入快速繁殖阶段,田间蚜量将进一步上升,预计油菜开花结荚期蚜虫仍可达偏轻-中等发生。
二、防治意见
油菜菌核病和蚜虫的防治是夺取油菜生产高产稳产的关键措施,各地务必要高度重视,要坚持“主动出击、积极预防”的防治策略,广泛宣传发动,准确把握油菜生育进程,抓住
适期,积极组织农民全面喷药预防,努力控制油菜菌核病和蚜虫的发生危害,夺取油菜丰收。
主要措施如下:
1、农业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沟埋墒、降低田间湿度、减轻渍害,清除老叶、病叶和带虫叶,减少病虫基数和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控制病菌扩展蔓延。
2、适期喷药、防病治虫。
具体掌握以下几点:
(1)抓住适期,全面施药。
油菜主茎开花株率95%以上到第一分枝开花株率95%以上是花瓣带菌率最高的时段,也是病菌最易侵入茎杆的生育阶段。
要抓住这一关键时段,全面用好二次药,即油菜主茎开花株率达95%以上时用第一次药,隔7天再用第二次药。
(2)选准药剂,用足药量。
防治油菜菌核病: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WP或50%多菌灵WP或40%菌核净WP或50%啶酰菌胺WDG或50%腐霉利WP等,并可示范性加入40%戊唑咪鲜胺SE适宜剂量混用,以提高防治效果。
对裂秆严重田块可示范应用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有效控制菌核病的发生。
挑治霜霉病:可示范应用50%甲霜乙膦铝WP或40%噁酮霜脲氰SC或30%烯酰氰霜唑SC。
防治蚜虫、跳甲:可选用22.5%氯氟啶虫脒可湿性粉剂适宜剂量。
(3)正确施药,确保效果。
电动或手动喷雾器每亩对水30-45公斤,采用盖顶向下喷雾法均匀喷洒,使药液迅速展布到植株中、下部。
施药时每桶水加入有机硅助剂(丝润等)5克或加一点(调酸助剂,可增加多菌灵溶解性)10毫升,可以显著提高防治效果。
3、药肥混喷,缓解冻害、提高产量。
施药时每亩加入智丽多硼等硼肥适宜剂量混喷,既可缓解油菜冻害,又能提高千粒重和结实率。
4、保护农田环境。
施药后及时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送交农药经营门店,不得随意丢弃,更不能抛入河塘中,避免污染农田环境。
(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
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