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八章班级管理第一节班级管理理论

【教学目的】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界定了班级的概念,分析班级的产生和发展。探讨了班级管理的基本理论,提

出了班级管理的基本内容。使学习者掌握班级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今后

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班级管理的基本理论

【教学难点】班级组织的出现及发展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举例法,论证法

【课时】2节

【课型】新课

第八章班级管理

第一节班级管理理论

一:班级组织的出现及发展

(一)班级的概念

班与级是一种统称,它包含教学和年级。

教学班主要是以年龄相近,教学进程相同,由—定数量的学生组成的群体,是学校管理和教学中的最基层单位。

(二)班级的产生与发展

在古代,世界各国的学校总体上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即由一个教师对年龄相差很大,程度不一的学生进行个别教学,教学内容、进度各不相同。古代社会,虽然并未形成班级授课制,但已经出现班级的萌芽。

如我国古代就曾采用大班讲课的措施,无论是宋代的“三合法”,还是元、明、清各代的“六斋法”,基本上都是按照学业程度,将学生分为上、中、下三个学阶进行教学,且实行按考试成绩依次升班的制度。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伊拉斯谟”1519年,他在一份书简中,描述了伦敦保罗大教堂的学校情形:在一个圆形的教室里,将学生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安排在阶梯式的座位上学习。进行这种描述时,他借用了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关于学生的制度论》中的“班级”一词。

按照年龄阶段划分班级,始于1 5~1 6世纪西欧一些国家的“学寮’’。

如:法国的居也纳学院把学生分为十个年级。

德国斯特拉斯堡的文科中学分设九个年级等等,这些都是班级组织的萌芽。

最早从理论上设计班级组织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将儿童按年龄划分为六个班级,分别为各个班级配备合适的教科书,并提出了与这些教科书相应的教学方法。

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是19世纪初期在英国出现的“导生制”,由贝尔和兰卡斯特倡导的这一制度的内容就是把学生划分等级,对进度相同的儿童同步施教。除教师之外,还配备了“导生’’,他们在教师指导下,从事低年级学生的教学管理。

17世纪以后,班级授课制逐渐成为各国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我国,采用真正意义的班级授课制,始自新型学校收产生和新式教育制度的确立。1 8 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第一次采用班级授课制这种组织形式。l 901年政府

- 1 -

宣布废除科举制,采用西式教学制度,使得大面积的教育教学成为可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颁布的(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从1952年起,在中小学设立了“班主任”,负责全班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工作、道德行为、生活管理、课外活动等工作,班主任制正式建立。

时至今日,班级作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早已超越了其履行知识教学这一基本功能的范畴。促进儿童的智能发展、健全儿童人格、保护儿童身心健康等,都成为班级组织不可或缺的教育任务。不过,鉴于按照班级实施群体教育教学的局限性,如忽视儿童的自主性、很难照顾到程度差别和个别差异等,班级组织及其教育教学活动正在不断得到改进。

如将群体教学与分层分类教学、个别指导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等等。目前,为了更好地发挥班级组织的教育教学作用,解决中小学长期存在的班级规模过大的局面,我国一些地区,一些学校还进行了“小班化’’的教改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班级管理的基本理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管理理论应用于各个管理领域,班级管理也应该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指导各项管理工作。我国学者根据管理学与教育学的基本原理,结合班级管理的特点,概括出五种理论,即:整分合理论、人本管理理论、实践锻炼理论、调节控制理论、整体育人理论。

(一)整分合理论

整分合理论认为,要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对如何完成整体工作,必须有充分细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将整体分解成一个个基本要素,进行明确的分工,使每项工作规范化,建立责任制,然后进行科学的组织综合,即整体把握、科学分解、组织综合。

1.整体把握

班级是一个系统,具有整体性。班级的整体功能是由各部分或各要素在整合的基础上有序运作而产生的。班级可以分部分进行考察,但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它要受到整体的影响,离开整体孤立地分析学生或班级的某个方面,必然无法从整体上把握真实情况,作出正确的结论。因此,班级管理应从整体上着眼,将班级学生当成一个整体来认识,把握其整体状况,发挥班级的整体功能,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2.科学分解

班级是由不同要素组合而成的系统,具有层次性。从组织上看,有班级、小组、个人等献;从目标上看,有班级目标、小组目标、个人目标等层次,也有长远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等层次,其他因素也基本上都存在一定的层次结构。班级管理除了从整体上把握外,还必须对各要素、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实行合理分工、科学协作,才能保证班级目标的实现。

3.组织综合

科学分解,合理分工后,往往会出现部分与部分间的不协调或脱节,如班级教学活动与课外活动的不协调等。因此,班级管理必须在科学分解的基础上加强组织综合,将各部分的工作综合到围绕班级整体目标正确运作的轨道上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各种因素在运作时的不协调,减少内耗,实现整体优化。

(二)人本管理理论

- 2 -

,人本管理理论认为,在班级管理中应认识到人是管理的核心要素,必须调动各方面人员积极性,全员参与管理,才能使管理效果达到最优化。

1.人是班级管理的核心要素

班级管理系统中的人,既包括学生,也包括以班主任为首的教师集体。人是构成班级的因素,也是推动班级发展的动力,离开了人,班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为班级首先是培养人、发展人而存在的,班级的发展也是以人的发展为标志的,而班级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师生关系、学生与班级的关系等,无不需要有人的参与才能发挥作用。所以说,人是班级管理系统的核心要素,是班级管理系统发展的动力。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注意班级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更好地促进班级的发展2 :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

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体社会化。而作为教育和管理对象的学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对教育和管理的影响具有自主选择性。班级教育管理影响只有通对学生自主的选择和内化才能发挥作用。而且,班级教育管理活动不可能仅靠班主任进行,要整个教师集体及学生的参与,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班级管理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

所以,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尽可能尊重、信任、关心和每一位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全身心地投入班级活动,自觉地接受管理、参与管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使班级得到更好的发展,也使自己得到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三)实际锻炼理论

实际锻炼理论认为,班级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是在实践中逐步实现的,班级管理者应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合适的实践活动,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成长。

1.实践锻炼是学生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基础

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途径,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去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同时,也在实践过程中认识自身、改造自身,促进自身发展。所以,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就谈不上人的发展。

学生是通过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并掌握社会道德规范,形成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而且,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将获得的各种认识内化为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独特的个性特点,实现个体的个性化。

如果没有班级的具体活动,学生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班级的学习活动和师生间、同学间的交往是学生实践锻炼的主要形式

班级组织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不是所有的实践活动都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学校,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交往活动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实践活动。

班级学生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学习活动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学生正是通过班级的学习活动增长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提高认识水平的。

班级中的各种交往活动也是学生实践锻炼的一种主要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班级的学习活动和其他课外活动实质上也是一种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为完成某项任务,达成一定目标而进行的交往活动。

在活动中,学生互相学习、相互影响,学习掌握交往的规范要求、交往的技巧,形成良好的交往品质。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