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集对分析的黄河三角洲东营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645.32 KB
- 文档页数:5
东营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张立军【摘要】通过分析东营市水资源现状、特点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开源节流、优化配置等对策措施,以期为本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期刊名称】《山东水利》【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2页(P21-22)【关键词】东营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作者】张立军【作者单位】东营市水利局,山东东营 257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4东营市已建成万亩以上引黄灌区17处,总设计灌溉面积21.73万hm2;建成引提黄河水工程17处,总引提黄河水能力达516 m3/s;累计衬砌干支渠道500 km;共建成大中型水库19座,小型水库数百座,一次性蓄水能力达8.31亿m3;全市除黄河外共有骨干排水河道30条,总长981 km,共建成河道拦蓄工程16处,一次性拦蓄水量7 100万m3。
1 可利用水资源分析1.1 地表水地表水资源量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中由当地降水形成的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
经分析,东营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4.27亿m3,其中可利用量为2.01亿m3,地表水可利用率为47%。
1.2 地下水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是指与当地降水和地表水体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动态水量,主要指矿化度M≤2 g/L的浅层淡水。
经分析,东营市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2.55亿m3,其中可开采量为1.77亿m3,地下水可开采系数为0.69。
1.3 客水资源1)小清河、支脉河。
根据小清河石村水文站1956—2009年实测径流资料分析,小清河年均入境径流量为5.21亿m3;根据支脉河王营水文站1956—2000年实测径流资料分析,支脉河年均径流量为2.61亿m3。
根椐有关规定,每年小清河、支脉河分配给东营市水量为8 400万m3。
2)黄河。
根据黄河利津站1980—2006年来水量资料分析,黄河多年平均来水量为192.4亿m3。
根据有关规定,山东省年可分配黄河干流引水指标为65.03亿m3,其中东营市分配的黄河水指标为7.28亿m3。
2008年以来,东营市高度重视水文工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市水文水资源展开调查研究。
调查发现,东营市水文水资源存在复杂性、多样性特点,为水文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是独特的黄河口生态湿地。
黄河自境内入海,河长138km,直接控制影响面积5400km2。
沿河滩地及黄河故道蕴藏着丰富的浅层地下淡水资源。
入海口形成总面积153 khm2的三角洲地带,区内生态环境独特,动植物资源丰富。
有植物种类393种,其中野生种子植物116种,植被覆盖率高达53.7%,形成我国沿海最大的海滩植被。
保护区水生动物641种,陆生动物902种。
其中鸟类283种,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
二是富氧的浅海渔业资源。
东营市环渤海,海岸线自河口区潮河东岸起,经黄河口至小清河北岸止,全长412.67km。
近海在黄河及其它河流作用下,含盐度低,含氧量高,有机质多,饵料丰富,适宜多种鱼虾类索饵、繁殖、回游。
海岸呈弧形曲线状大部岸段的潮汐属不规则半日潮,受台风、天文气象影响易发生风暴潮灾,对浅海养殖业和海上油区作业造成威胁。
近百年来发生潮位高于3.5m的风暴潮灾7次。
加强潮水位监测,对防潮减灾、海洋渔业生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是匮乏的淡水资源与丰沛的卤水资源。
东营市当地水资源匮乏。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37.4mm,当地可利用淡水资源量5.32亿m3。
其中,地表径流量为4.47亿m3,地下水资源量0.85亿m3。
人均占有当地水资源量296.5 m3,为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86.2%,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1%。
地下淡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广饶县,分浅层地下水和深层承压水。
浅层地下水分布在小清河以南,覆盖面积34.2 km2,由于多年超采,开采区已形成漏斗区,受到海水南侵的威胁。
北部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由于水位高,矿化度大,不宜农业灌溉,一直以来几乎未被开发利用。
随着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可望作为淡水资源的替代品,逐步用于工业冷却水、城市地温空调、居民生活冲厕用水及卤水开发等,合理开发利用苦咸水,可以达到节约淡水资源、节约能源的目的。
黄河三角洲地区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探讨张晓芳;王伟建;季卫卫【摘要】黄河水是东营地区唯一的客水资源,也是东营市和胜利油田开发建设的“生命线”。
通过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期刊名称】《山东水利》【年(卷),期】2012(000)011【总页数】2页(P48-49)【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水资源;水价;节水【作者】张晓芳;王伟建;季卫卫【作者单位】河口供水分局,山东东营257091;山东黄河河务局供水局,山东济南250011;河口供水分局,山东东营257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4近年来,随着黄河三角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黄蓝”两大国家级战略在东营的叠加实施,用水需求量急剧增长,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优化配置有限的黄河水资源,已经刻不容缓。
1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现状黄河三角洲地区水资源贫乏、单一,区域地表水多为天然降水,地下水受海水侵渍影响,绝大部分为盐水和高浓度盐水区,无法利用。
黄河水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能够引用的唯一客水资源,占可利用水资源的95%以上。
淡水资源的短缺使该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每年仅有288m3,低于山东省人均水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
黄河三角洲地区对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追溯到1950年8月,山东省第一座引黄放淤工程利津綦家嘴引黄涵洞的竣工放水,当时设计引水能力仅为1m3/s。
随着黄河防洪工程标准的提高和引黄事业的发展,引黄工程有兴有废,有增有改。
截止2010年底,东营市境内实有引黄取水口32处,设计引水能力564.38m3/s,灌区18处,设计灌溉面积16.47万hm2。
从水资源供用情况来看,该地区引用黄河水经历了东营市建市初期的增长阶段,1984—1989年引水量由4.28亿m3增至9.95亿m3。
90年代出现用水高峰期,年均引水11.64亿m3,较建市初期年均增长了近2倍。
东营市黄河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作者:申艳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22期摘要:东营市黄河水资源存在供需矛盾突出、水污染加剧、渠首工程引水困难、节水措施少、开发管理研究少等问题。
为此,建议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系统的黄河水资源管理利用体系,包括积极提高水资源供给、建立辖区独立水文水资源监测机构、建立完善各级水调中心和水资源监测网络、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政策和技术应用、研究调水调沙影响趋势等。
关键词:东营市黄河水资源利用对策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8(a)-0073-01加强水资源管理、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是确保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通过对东营市黄河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分析,提出科学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的对策。
1 东营市黄河水资源特点水量年内分布不均。
黄河流域水具有夏秋季丰富、冬春季缺少的特点。
汛期(7~10月)径流量占年总量的60%左右。
水量年际变化大。
根据利津站统计,利津站年径流最大为904亿m3(1964年),最小为54.2亿m3(1991年),相差16.7倍。
水丰枯流量变化大。
利津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958年7月25日为10400m3/s,最小流量为0.0m3/s。
2 东营市黄河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2.1 利用现状(1)工程方面:黄河干流东营段现有各类固定取水口196处(渠首工程),同时为适应黄河水资源日益紧缺的形势,陆续修建了调蓄工程(库容占全省56.32%)。
东营市有9处引黄灌区,总设计灌溉面积444.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31.87万亩。
(2)利用概况:东营年均引水量9.9亿m3,占全省总引水量的16%左右。
其中,农业用水8.04亿m3,但灌区工程不配套,渠道衬砌率低,灌溉水沿程渗透损失严重,灌溉方式以传统的漫灌、串灌方式为主,灌溉水利用率低,水利用系数在0.4左右。
非农业用水年均用水量1.86亿m3,其中工业用水量为1.43亿m3,主要为东营市和胜利油田的工业用水。
水口都是xx市设置的雨水污水混合排水口。
通过检测发现,11处排水口中存在8处排水口周围的水质出现了中度或重度污染的情况。
因此,在应用水生态修复技术时,首先应做的就是在排水口处设置相应的液位控制阀门,让排水口在非汛期时排出的污水能够被人工控制。
但只是简单设置液位控制阀门无法完全避免不合格污水进入河流,尤其是在汛期,大量雨水污水无法排出还易造成管道等设施的损伤。
为此,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应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在排放雨水污水较多的2~3处排水口处安装设置一定的支流预处理区,以这一区域来提前对将要排放的污水采取适宜的预处理措施。
同时,在各个排水口设置适当的净化区,在区内根据污水排放种类等具体情况安装相应的碳纤维生物绳,让污水能够在排放前与生物绳上的生物膜紧密接触,对污水进行一定的净化。
除此之外,还需在净化区的最下部设置纳米曝气装置,让污水能够充分与氧气结合。
最后,在净化区种植少量的水生植物,其根系能够大量吸收水中富含的氮磷类物质。
这样就实现了在污水排放前能够获得一定的净化处理,降低了河道中的外源污染。
以减少外源污染的方法进行河道治理后,再次检测TP、COD Mn及NH3-N三项指标,结果表明这三项指标都降低了很多,其中COD Mn降低了45%,NH3-N降低了52%,TP数值降低了38%,说明外源污染修复措施极大地净化了河道中的水体,有效地降低了A河流的污染程度。
调查大量文献研究显示,当河道所承受的外源污染被有效地减少后,水体剩余的内源污染依然会持续影响河流的水质。
在中国部分河流治理项目中,大量学者都使用机械设备来进行内源污染修复,以物理手段减少淤泥总量来降低内源污染的影响。
但这种方式所需的成本较高,对于城市经济而言是一个较重的负担。
因此,以水生态修复技术代替传统修复技术不仅能够极大地提升最终的水体修复的效果,还能够减少河道治理带来的经济损失,具有更强的实用价值。
在使用水生态修复技术时,大多会将微生物结合物理手段,以双向共同治理的形式对河道内存在的淤泥进行改善与修复。
关于黄河三角洲地区东营市水资源管理的深入思考[摘要] 介绍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市水资源情况,存在的问题,提出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东营市水资源分析可持续发展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山东全省面积的1/6;总人口约985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10。
黄河三角洲作为全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多年来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东营市处于黄河三角洲的中心,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的主战场。
水资源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对于东营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1、东营市水资源现状东营市可利用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客水资源。
1.1 地表水。
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556毫米,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8月份,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4.47亿立方米,现地表水每年可利用量为1.8亿立方米。
1.2地下水。
全市可利用地下水资源主要分布在黄河滩区、老黄河故道、刁口河和神仙沟黄河故道及广饶县小清河以南4个地下淡水区,总量1亿立方米。
1.3客水资源。
小清河在东营境内长34公里,多年入境水量5.82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为0.71亿立方米;支脉河在东营境内长68.2公里,多年入境水量2.8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为0.36亿立方米;黄河流经我市境内138公里,全市90%以上的用水依靠黄河供给,是主要的客水资源,全市分水指标为7.28亿立方米;南水北调工程从2010年起规划引江水量为2亿立方米,远期2030年为3.8亿立方米。
根据以上数据统计,目前全市可利用水资源总量达13.15亿立方米。
按照用水水平发展与节水规划相结合的原则,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指标和制定的用水定额角度分析,2020年东营市需水总量为12亿立方米。
调查研究关于黄河三角洲(东营)水生态 建设有关情况的调查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保护 下游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 物多样性。
黄河三角洲成陆晚,生态系统脆弱,促进湿地生态健 康成长,关键在水。
作为黄河三 角洲中心城市,东营市目前面临 着水资源不足,水生态维护任务 艰巨等难题,为贯彻落实好习近 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实现黄 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东营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围绕 全市水生态建设有关问题进行了 深人调查。
、令N水态述设的探索W劣践(一)水生态建设内涵。
水生态一般是指水资源满足自然生态 系统的需求和水环境具备一定容 量水平的基础上,所能够承载的 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的最大值。
水生态建设是指在人类对水资源 开发利用管理活动中,以水生态系统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遵循相关自然规律和生态法则,在保障水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前提下,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等环节,实现人水和谐发展。
(二) 水生态建设的提出。
我国对水生态建设的认识较晚,从建国到本世纪初,我国对水生态建设的研究均是空白。
1993年召开的“山水城市”研讨会,主要集中在城市生态规划、生态涵养建设、污染治理控制、水土保持等方面。
21世纪初,上海、天津等城市相继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目标,但具体实施重点在大气环境治理、苗木栽植、绿地建设等方面,未将水生态系统建设纳入城市发展中。
2012年11月水利部在济南召开水生态文明城市发展研讨会,围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内涵、制度体系、评价标准、审批管理、规划建设、保障措施等议题深入研讨,自此,我国对水生态建设研究才开始正式纳入主题。
(三)水生态建设的基本情S燕志强李梦海李香颖路亮况。
2013年水利部印发《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意见》(水资源〔2013〕1号),提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各个方面要全面贯彻水生态文明理念,并启动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至目前,第一批41个试点城市(济南、临沂)、第二批58个城市按照试点实施方案要求,圆满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验收工作。
黄河三角洲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优化计算张欣;范明元;陈华伟;黄继文;刘海娇【期刊名称】《人民黄河》【年(卷),期】2013(000)012【摘要】为促进黄河三角洲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优化计算模型,选用人口、经济和粮食承载指数量化水资源承载力,得出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不同水平年基本方案和节水方案下水资源系统能够支撑的最大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利用相对承载指数法评价了水资源承载力的相对状态。
结果表明:2010年研究区整体处于弱度超载状态;2015年、2020年由于用水功效系数的提高、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以及非常规水源的利用,因此水资源承载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节水方案下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更强,节水是提高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措施。
【总页数】4页(P47-49,53)【作者】张欣;范明元;陈华伟;黄继文;刘海娇【作者单位】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4; 山东省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4; 山东省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4; 山东省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4; 山东省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4; 山东省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9;TV882.1【相关文献】1.基于集对分析的黄河三角洲东营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J], 张欣;陈华伟;仕玉治;刘海娇;范明元2.水利部“948”项目《黄河三角洲地区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研究》顺利通过验收[J],3.基于多目标决策的辽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J], 李洪利4.基于多目标模型的葫芦岛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J], 马忠华5.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区域河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J], 戚婧婧;张华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对数承载率模型的东营市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李念春;周建伟;万金彪;赵振华;彭玉明【期刊名称】《地质科技情报》【年(卷),期】2018(37)3【摘要】山东省东营市作为国家战略建设开发区,随着城镇化和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并由于其自身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致使水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日益严峻的水环境形势已严重限制了东营地区的发展,因此东营市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于维系地区水资源、水环境和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结合水环境承载力的特点,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基于离差平方和最大的组合赋权方法对各指标进行了权重计算,并采用对数承载率模型,对东营市水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和评价。
得出2002-2014年东营市水环境承载力整体水平虽然较差,但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得出影响东营市水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有水资源量、水环境容量和第三产业占比;最后针对3个方面给出了提高东营市水环境承载力的建议和措施。
【总页数】7页(P219-225)【关键词】东营市;水环境承载力;对数承载率模型【作者】李念春;周建伟;万金彪;赵振华;彭玉明【作者单位】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69【相关文献】1.基于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东辽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J], 程兵芬;罗先香;王刚2.基于改进集对分析模型的四川省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J], 程扬;姚建3.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邳城灌区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J], 赵东;严家家;陈林林;吴洋4.基于ANP-正态云模型的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J], 顾琦玮;张亮;赵晓辉;王焕松;董妍5.Elman与GRNN神经网络模型在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以文山州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例 [J], 郭婉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水资源保障能力分析——以山东
省东营市为例
李玉娟
【期刊名称】《河北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9(013)008
【摘要】介绍了东营市水资源概况、需水现状及水资源供需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水资源的开发潜力.
【总页数】2页(P96-97)
【作者】李玉娟
【作者单位】山东东营职业学院,山东,东营,257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213
【相关文献】
1.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 [J], 徐静;
2.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r——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 [J], 徐静
3.广饶县水资源保障能力分析 [J], 王光秀
4.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化特征
——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例 [J], 邸向红;刘富刚;范燕
5.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时空特征及对策研究——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例 [J], 范恺悦;闫弘文;李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