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及其免疫(20210201153726)
- 格式:docx
- 大小:15.87 KB
- 文档页数:6
1. 引言口蹄疫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影响有蹄动物,如牛、猪、羊和鹿等。
该疾病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保护畜牧业免受口蹄疫的侵害,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免疫方案非常重要。
2. 口蹄疫的病因与症状口蹄疫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途径传播。
其症状包括高热、厌食、溃疡性病变和步态异常等。
在牛群中,口蹄疫还可能导致流产或绒毛膜炎。
3. 口蹄疫免疫方案的目标口蹄疫免疫方案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接种疫苗提高动物免疫力,减轻疾病的发病率和病程,降低病死率,并遏制疾病的传播。
4. 免疫策略4.1 疫苗选择选择科学有效的疫苗是口蹄疫免疫方案的基础。
常用的疫苗包括甲型和乙型疫苗,可保护牛、猪和羊等动物。
疫苗的制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经过严格检验。
4.2 接种时间口蹄疫疫苗的接种时间应根据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疾病的传播特点来确定。
一般而言,初次接种应在动物出生后的早期进行,然后进行定期的加强免疫。
4.3 免疫程序免疫程序是指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的接种疫苗的数量和间隔时间。
一般而言,在初次接种后,需要进行两次加强免疫。
随后,根据疫苗的保护期,可以考虑定期接种进行维持免疫。
具体的免疫程序应由专业兽医师进行制定。
4.4 免疫监测免疫监测是评估免疫效果和疫苗效力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采集血清样本,检测特定抗体水平来评估免疫效果。
此外,根据疫情和免疫效果,可以调整免疫策略。
5. 免疫管理和预防措施5.1 养殖环境的管理为了减少口蹄疫的传播,养殖场应加强环境的管理,包括定期消毒、饲料和水的卫生控制、做好防鼠防蝇和垃圾处理等。
5.2 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包括合理的饲养密度、高质量的饲料和水源,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等。
5.3 检疫和隔离措施在引进新动物时,应严格执行检疫措施,以防止疫情传播。
同时,在出现疑似感染的情况下,应立即进行隔离和治疗,以防止病毒传播。
5.4 宣传和教育加强对养殖户和兽医从业人员的宣传和教育,普及口蹄疫的基本知识和防控措施,提高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猪口蹄疫病诊断和防治方法作者:王学文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2021年第29期王学文猪口蹄疫病是猪养殖产业中影响较为恶劣的一种疾病,是因口蹄疫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在猪、牛和羊等动物的身上均有发病,感染以后的牲畜会在口腔、蹄部、鼻镜等部位发生水疱,水疱会慢慢破裂溃烂。
因为猪口蹄疫病的发病率较高且扩散速度快,所以对猪养殖产业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养殖者要高度重视猪口蹄疫病的诊断工作与防治工作,从源头上防治猪口蹄疫病才是上策。
本文从猪口蹄疫病的诊断方法进行研究,提供了猪口蹄疫病的防治策略。
一、猪口蹄疫病的诊断方法1、猪口蹄疫病的发病特征猪口蹄疫病主要是由病毒感染,猪口蹄疫病的病毒分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病毒的抗原性有所不同,分离株的抗原性之间也有差异,而且猪口蹄疫病的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在牲畜的粪便及饲料中可长时间存活。
目前牲畜养殖中猪口蹄疫病流行最广的是II型病毒,这种病毒的传染源风险最大,潜伏的周期在2-4天之间。
2、猪口蹄疫病的诊断方法猪口蹄疫病主要发病特征就是长水疱,而患病的猪主要在副蹄、蹄踵、蹄冠等处长出大小不一的水疱,还伴随着体温上升、精神萎靡等症状,如果猪口蹄疫病病毒逐渐侵入猪蹄部,则猪蹄部的温度也会上升,致使蹄壳变形或者脱落,水疱有清有浊,如果表面发生破损,那么水疱的边缘会逐渐溃烂,呈现暗红色的溃烂面,在约1-2周以后,水疱破损的部分会逐渐结痂,要想痊愈则需要经过3周以上的恢复。
成年猪只感染猪口蹄疫病并不会死亡,死亡率仅在3%以下,但是幼猪感染猪口蹄疫病的死亡率较高,尤其是妊娠期的母猪如果感染猪口蹄疫病,那么很容易出现流产。
在解剖实验中可以看见,患病的猪只在很多部位都出现了溃烂,如猪肠道的熟膜位置伴随血性的验证,幼猪的心包膜分布着紧凑的出血点。
二、猪口蹄疫病的防治对策养殖者对于猪口蹄疫病的防治应当采用快速确诊、快速隔离、快速消毒的方法,由于猪口蹄疫病的传播速度较快且影响较大,所以养殖者要严格落实各项防疫制度,避免猪口蹄疫病的影响扩大,同时也要严格根据有关部门对疫情的防治要求,做好分散猪口蹄疫病的防治工作,更加精细化的开展疫苗接种,降低防治工作的困难性,最大程度的控制疫病对猪养殖产业带来的损失。
猪口蹄疫的诊断与治疗口蹄疫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不怕干燥,在自然条件下,含病毒的组织与污染的饲料、饲草、皮毛及土壤等保持传染性可达数月之久。
粪便中的病毒,在温暖的季节可存活29-33d,在冻结条件下可以越冬。
但对酸和碱十分敏感,易被碱性或酸性消毒剂杀死。
本病的临床症状较有特征,结合流行情况,;;般可以确诊。
为了确定口蹄疫的病毒型,与猪水疱病区别,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猪口蹄疫的病原】口蹄疫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口蹄疫病毒属。
为无囊膜的RNA病毒,其核苷酸变异频率很高,导致病毒表层蛋白质具有高度变异的特性。
目前,口蹄疫病毒已有A、0、C、亚洲1型、南非1、2、3型等7个主型与100多种亚型,各主型病毒之间无免疫学交叉反应,同型的不同毒株之间,抗原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我国发生的主要是0、A与亚洲1型。
病毒在-30--70℃或冻干保存可达数年,37℃下48h内可灭活,高温和紫外线对病毒有杀灭作用。
病毒在污染的干草中于室温下可存活20周,猪舍内干燥分泌物中的病毒可存活1个月,冬季可存活2个月。
病毒对酸和碱十分敏感。
【流行病学】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经呼吸道、消化道及损伤的黏膜和皮肤而感染。
各种野生动物,鸟类、啮齿类、猫、犬、吸血昆虫等也可传播本病。
人和空气是本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猪发病主要是由〇型口蹄疫所引发的,由于在猪群中长期反复发生流行,致使病毒对猪的毒力增强,对幼仔猪可引起100%的发病,病死率可达80%以上,成年猪病死亡率也很高,妊娠母猪发病可引起流产、部分死亡。
有的猪群存在〇型口蹄疫与亚洲1型口蹄疫混合感染,增大了发病率与病死率。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发病多见于冬、春寒冷季节,特别是春节前后,夏、秋季节发病较少。
猪群流动大,饲养集中,密度过大,以及各种应激因素的存在,易诱发本病的流行。
【猪口蹄疫的症状】潜伏期1-2d,病猪以蹄部水疱为特征,体温升高40-41℃,全身症状明显,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废绝;蹄冠、蹄叉、蹄踵发红,形成水疱和溃烂,有继发感染时,蹄壳可能脱落;病猪跛行,喜卧;病猪鼻盘、口腔、齿龈、舌、乳房(主要是哺乳母猪)也可见到水疱和烂斑;吃奶仔猪的口蹄疫,通常呈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病死率可达60%-80%,病程稍长者,亦可见到口腔及鼻面上有水疱和糜烂。
口蹄疫免疫实例效果分析口蹄疫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有蹄动物。
这种疾病对农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预防和控制口蹄疫非常重要。
口蹄疫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免疫,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和减轻口蹄疫的病情。
下面我将通过分析口蹄疫免疫实例的效果,来说明免疫措施的重要性。
在中国,农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口蹄疫的暴发不仅会导致蹄类动物的大量死亡和生产力下降,还会对农民的经济收入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对于免疫措施的研究和实施非常重要。
首先,我们可以从中国对口蹄疫的免疫工作的实例来分析免疫措施的效果。
中国面临着口蹄疫的严重威胁,并且在近几十年里多次爆发过口蹄疫疫情。
经过不断总结和改进,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免疫策略。
这些策略包括:从幼仔期开始注射口蹄疫疫苗,定期检疫,及时处理病死动物等。
这些免疫策略得到了积极的效果。
在过去几年中,中国多地区相继爆发了口蹄疫疫情,但经过紧急控制和免疫工作,疫情得到了迅速遏制和消灭。
在实践中,中国政府加强了对养殖场的管理和监督,加强了疫苗的生产和分发,提高了人员培训的质量等。
通过这些努力,口蹄疫的免疫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更多的农民受益于免疫工作。
其次,从其他国家的实例来看,免疫措施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世界各地,很多国家都面临着口蹄疫疫情的威胁,但通过免疫措施,很多国家成功地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例如,澳大利亚是一个畜牧业发达的国家,他们在免疫措施方面非常积极。
他们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加强疫病监测和防控措施等。
这些措施的效果得到了肯定,澳大利亚的口蹄疫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口蹄疫免疫的经济效益角度来分析。
免疫措施的实施可以减少动物感染疾病和疫情的发生,保护和提高了养殖业的产能。
口蹄疫的暴发不仅会导致动物大量死亡,还会造成肉类和乳制品的供应紧张,从而对农业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通过免疫措施,农民可以避免经济损失,稳定农业产业链的运转。
综上所述,口蹄疫免疫实例的效果分析表明,免疫策略对预防和控制口蹄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口蹄疫免疫接种规程
第一、免疫次数要到位但不可过多。
普遍情况下,8月中旬前后首次免疫,30天后进行第2次免疫,第3次免疫可以间隔45-50天,这样即便天气转凉,口蹄疫流行也不可怕,因为抗体保护,发病率微乎其微。
第二、跟胎免疫口蹄疫的猪场,无论种母猪、种公猪,还是育肥猪也要求接种3次或3次以上,以确保口蹄疫病毒不再发生和流行。
第三、疫苗毒株类型的选择。
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易变异的特点。
我国的病毒型为A、C、O和亚洲I型。
因此注射口蹄疫疫苗前,需要我们选择疫苗毒株的类型,少走弯路。
第四、把握好注射的剂量。
一般来说,疫苗接种应严格按照说明来进行注射,规模养殖场的口蹄疫免疫程序也可根据本猪场猪群的免疫抗体检测情况进行修改和制定。
有时根据地区或病毒流行性的不同,也有必要适当的加大或减少剂量。
原来口蹄疫免疫时机和免疫次数有玄机!到口蹄疫,养猪户都会在头脑中浮现猪蹄起水泡,蹄壳脱落,母猪乳房起水泡,产房小猪突然死亡等症状。
口蹄疫也是养殖户特别头疼的病,下面和大家简单的聊聊口蹄。
到口蹄疫,养猪户都会在头脑中浮现猪蹄起水泡,蹄壳脱落,母猪乳房起水泡,产房小猪突然死亡等症状。
口蹄疫也是养殖户特别头疼的病,下面和大家简单的聊聊口蹄。
关于病毒先简单的了解一下口蹄疫病毒,口蹄疫病毒属于RNA病毒,该病毒有7个血清型(O、A、C、Asia1(亚洲1)、SAT1(南非1)、SAT2(南非2)和SAT3(南非3)),从今年检测数据来看,猪口蹄疫主要是O型、A型。
其中O型是感染多的,也是难防控的。
口蹄疫各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性,同血清型的各拓朴型之间也仅有部分交叉免疫性,所以,疫苗毒株的选择上,免疫用疫苗的制苗毒株必须与流行毒株尽可能匹配。
口蹄疫病毒具有坚强的存活力,在干燥粪便中存活14d,泥浆中存活6个月,尿中存活39d,在土壤中夏季可以存活3d,冬季存活28d。
所以如果口蹄疫不做疫苗,很难控制。
如何确定首免日龄?关键在于母源抗体。
母源抗体具有两重作用,既能保护幼龄动物免受病原的侵害,但在实际生产中又有不利的一面,对疫苗免疫具有明显的干扰作用。
母源抗体干扰还具有以下特点:母源抗体越高,干扰作用越大;疫苗抗原含量越高,干扰作用越大;疫苗毒株与抗体匹配性越高,干扰作用越大;只有免疫才受干扰,再次免疫就不受干扰。
据报道,口蹄疫康复母猪所产仔猪母源抗体可达90~100d,具有坚强的保护力;仔猪细胞中和抗体>1∶8时免疫受到严重的干扰现象。
因此具有坚强免疫力的母猪所产仔猪,在45日龄以前是不能免疫口蹄疫的。
口蹄疫需要免疫几次?由于口蹄疫是灭活疫苗,灭活苗仅免疫一次,效果非常有限,所以进行首免后,一定要做第二次免疫。
免疫对于抗体的产生没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但它可以刺激免疫细胞,起到所谓的“预刺激”作用,并促使其产生口蹄疫特异的记忆细胞。
口蹄疫是我国强制免疫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现介绍其免疫程序供参考:
1.母猪免疫:猪场母猪每年免疫接种口蹄疫疫苗3次,即每隔4个月免疫接种1次,每次3~5毫升。
2.仔猪免疫:仔猪出生后,母源抗体水平逐渐下降,至28日龄时已低于临界值;而首免1个月后,并不能达到有效的抗体保护力,第二次免疫后21天虽能上升一定的抗体水平,但仍不能达到有效保护力;经过第三次免疫后抗体逐渐上升,至免疫后的第40天时,抗体水平仍远高于抗体有效保护临界值,所以建议口蹄疫疫苗应进行3次免疫,分别在30日龄、60日龄、90日龄各免疫1次。
此外,仔猪免疫除加强免疫接种外,对免疫剂量一定要加强管理,避免由于剂量不足或注射后疫苗溢出等情况,造成免疫失败或免疫效果降低的结果
当猪场发生疫情或周边环境出现口蹄疫疫情严重威胁到猪场安全的情况下,应采取紧急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未曾免疫过疫苗的猪群)如下:1.全场各年龄段猪群紧急接种口蹄疫高效苗,25公斤体重以上的猪耳后肌肉注射3毫升/头,25公斤以下的猪耳后肌肉注射2毫升/头。
先接种健康猪群,后接种可疑猪舍内的猪群。
2.第一次接种后间隔15天,各年龄段猪群加强免疫(第二次接种),接种剂量与第一次相同或增加1毫升/头。
必要时可改肌肉注射为交巢穴注射,以提高注苗效果。
口蹄疫免疫方案和措施1. 引言口蹄疫(FMD)是一种严重影响偶蹄动物的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
这种疾病对畜牧业造成了巨大威胁,因此,实施免疫方案和措施是预防和控制口蹄疫传播的关键。
本文将讨论口蹄疫免疫方案和措施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用的免疫策略。
2. 口蹄疫免疫方案的重要性在养殖业中,口蹄疫疫情爆发会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为了保护牲畜的健康和避免疫情的蔓延,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口蹄疫免疫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免疫方案的目标是通过提供免疫屏障来阻断病毒传播链,有效地控制疾病的传播。
3. 口蹄疫免疫策略针对口蹄疫的免疫策略可以分为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
3.1 主动免疫主动免疫是通过接种疫苗来激发动物自身的免疫防御机制。
常见的主动免疫策略包括: - 选择合适的疫苗:口蹄疫疫苗的选择应基于病毒株的流行情况和免疫保护的需求。
- 接种时间和频率:根据兽医指导,养殖户应定期接种疫苗,以确保动物持续获得免疫保护。
- 合理的剂量:根据动物的年龄、体重和免疫历史,确定适当的疫苗剂量。
- 采取适当的接种方式:常见的接种方式包括皮下接种和肌肉接种。
- 接种后观察和记录:接种后要密切观察动物的反应并记录下相应的免疫信息。
3.2 被动免疫被动免疫是指通过给予动物抗体来提供临时的免疫保护。
被动免疫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 给予新生动物初乳:初乳中含有丰富的母源性抗体,可以为新生动物提供抗体,帮助它们在抵抗病原体侵袭时获得一定的免疫保护。
- 采用体外抗体:对于暴露在口蹄疫病毒环境中的动物,可以考虑使用体外抗体来提供临时的免疫保护。
4. 口蹄疫免疫措施除了免疫方案外,还需要采取其他措施来最大限度地减少口蹄疫的传播风险。
4.1 隔离措施将可疑感染动物和患病动物与健康动物隔离是控制口蹄疫传播的关键。
隔离措施包括: - 对患病动物进行隔离和治疗; - 对可疑感染动物进行隔离,并进行相应的检测确认; - 对新引入的动物进行隔离观察,以确保它们没有潜在的感染风险。
牲畜养殖场(户)口蹄疫防控明白纸牲畜口蹄疫是严重危害猪、牛、羊等的烈性传染病,该病一旦发生,将会对牲畜养殖场(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我国将该病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并实行强制免疫政策。
《动物防疫法》明确规定,广大养殖场(户)是实施动物疫病免疫、消毒等防疫措施的主体,要不断增强依法防疫意识,主动做好各项防疫工作。
一、免疫接种对猪、牛、羊实行口蹄疫免疫,是预防该病发生和流行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1.猪、牛、羊口蹄疫免疫用疫苗:猪使用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或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双价抗原);牛、羊使用口蹄疫O型-亚洲Ⅰ型二价灭活疫苗,奶牛还要使用口蹄疫A型灭活疫苗。
2.猪、牛、羊口蹄疫推荐免疫程序:仔猪、羔羊:28-35日龄进行初免。
犊牛:90日龄左右进行初免。
所有新生家畜初免后,间隔1个月后进行一次强化免疫,以后每隔4-6个月免疫一次。
3.免疫操作注意事项:免疫实际效果与疫苗的运输、保存以及免疫注射的操作、剂量、免疫部位等因素有重要关系。
口蹄疫灭活疫苗一般要求在2-8℃避光条件下运输和保存,疫苗开启后24小时内要用完。
免疫前,做好免疫注射器具的消毒,并准备好免疫证、保定器具和免疫耳标等,并提前2小时对疫苗进行预温。
保定家畜时尽量做到动作不要太粗暴。
免疫时,要注意及时更换针头,最好一头家畜一根针头,同时注意对注射部位的消毒。
免疫注射部位,一般是家畜颈部侧面或者臀部。
疫苗剂量一般是:牛2毫升,猪1-2毫升,羊1毫升。
免疫后,要佩戴免疫标识,并在免疫证上规范填写免疫情况。
4.牲畜养殖场(户)应主动向当地动物防疫机构咨询相关免疫技术,根据本场实际制订本场牲畜免疫程序。
二、生物安全措施1.牲畜养殖场(户)要做好封闭式饲养、全进全出、自繁自养,从源头把好预防疫病的关口。
2.要做好消毒工作。
养殖场应该在养殖场大门口和饲养区门口设置与门相同宽度的消毒池、门旁边另设消毒室。
养殖场外人员要更换衣服并经消毒后才能进入场内,车辆和器具等要用2%的烧碱或0.3-0.5%过氧乙酸消毒后才能进入养殖场内。
口蹄疫及其免疫中国口蹄疫疫情流行呈现非季节性,有多个毒株共同流行。
但2013 年依然以O型为主,A 型散发;而O 型,以缅甸98 为主,同时伴有新猪毒变异株。
具体来说,中国流行的O 型口蹄疫包括有O 型口蹄疫包括有,1、CATHAY 型(中国型):该拓扑型中的疫苗株包括OR/80、OZK/93、OS/99/s 及O/GX/09-7;2、ME-SA型(中东-南亚型):俗称泛亚型;3、SEA型(东南亚型):即缅甸98 谱系,该拓扑型中的疫苗株包括Mya98/by/2011、O/XJ/10-11。
所以,猪场免疫口蹄疫疫苗,必须免疫的还是缅甸98 型的疫苗,这是最重要的。
由于A 型口蹄疫为散发,目前农业部还没有批准猪用A 型口蹄疫疫苗,商品化的仅仅为牛A 型口蹄疫疫苗,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提醒:A 型口蹄疫流行还不是很多。
除了缅甸98,还可以免疫一些新猪毒的疫苗。
对于A 型口蹄疫,如果猪场确实要免疫A 型口蹄疫疫苗,那么需要注意:现在A型口蹄疫疫苗是没有单苗的。
目前都是“0+A的疫苗。
如果你已经免疫了0型疫苗,一定要注意好免疫程序,调整好,再去免疫“0+A。
不能出现前两天刚免疫了一个0型的口蹄疫疫苗,这两天又再免疫一个“0+A疫苗,这样不但不会提高原来的抗体水平,反而可能会把原来的0 型抗体抵销掉。
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建议,如果周边压力大的话,可以紧急免疫0+A,但如果周边压力不是很大的话,还是慎重考虑。
当然,发生口蹄疫时,需用使用与中国流行毒株匹配的病毒型、亚型的灭活苗。
使用疫苗的毒株,跟当地流行的越匹配,效果越好。
预防口蹄疫,免疫还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口蹄疫疫苗免疫几次才好?由于口蹄疫是灭活疫苗,灭活苗仅免疫一次,是没有效果的。
所以进行首次免疫后,一定要做第二次免疫。
首次免疫对于抗体的产生没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但它可以刺激免疫细胞,起到所谓的“预刺激”作用,并促使其产生口蹄疫特异的记忆细胞。
在首次免疫4 周左右进行第二次免疫,此时由于第一次的预刺激会提高第二次的免疫反应。
根据所使用疫苗的质量,有时还需要进行第三次注射免疫。
猪口蹄疫的免疫与疫苗应用口蹄疫(foot-and-mouth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disease Virus, FMD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传染性并可快速远距离传播的动物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0IE )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
其主要感染偶蹄兽,患病动物的口、舌、唇、蹄、乳房等部位发生水疱,破溃形成烂斑。
、病原口蹄疫病原是口蹄疫病毒,属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口蹄疫病毒属(Aphthavirus),病毒粒子直径为20〜25nm,呈大致的圆形或六角形,无囊膜。
FMDV 有A、O、C、SAT1、SAT2、SAT3 以及Asia 1 型7 个血清型,。
该病毒不仅在各型间没有交叉免疫性,同血清型的各亚型之间也仅有部分交叉免疫性。
口蹄疫病毒在环境中有一定的存活能力,病毒在干燥粪便中存活14 d,泥浆中存活6个月,尿中存活39d。
在土壤中夏季可以存活3 d,冬季存活28 d。
、流行情况O 型毒株:2005 年,世界口蹄疫参考实验室将全世界O 型口蹄疫病毒株根据VP1基因和流行地区统一划分为10个拓朴型(Topotype),又称基因型,这对于疫苗的制备和防疫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我国主要流行3 个拓朴型,即Cathay拓朴型(古典中国型)的猪毒谱系、SEA拓朴型(东南亚拓朴型)Mya-98 谱系(缅甸98)和ME-SA拓朴型(中东-南亚拓朴型)泛亚谱系。
全世界分离保存最早的Cathy 型毒株是1970 年香港株,至今该拓朴型病毒已流行40 多年,并且在不断衍变进化。
Cathy 型分为3 个进化分支,分别是旧猪毒、新猪毒-1 和新猪毒-2。
旧猪毒主要在1970—1993 年间流行,基本都是猪发病,代表毒株有OZK93,OR80 等;新猪毒-1 主要在1992—2005 年间流行,田间除了猪发病外,也有牛发病的病例,代表毒株如TAW97、ON92 等;新猪毒-2 在2005—2006 年被发现,是目前Cathy 型病毒的主要流行分支,临床仍主要以猪发病为主,偶尔有牛的病例,其抗原较以前毒株发生了变异。
Mya-98 谱系分属于SEA 拓朴型,在我国流行已数十年,早期仅感染牛、羊,从2010 年初期开始大规模引起猪发病,现已成为猪口蹄疫的主要流行毒株。
泛亚谱系(PanAsia)1999 年从西边入境,主要引起牛发病,而在周边国家如越南,还有大量引起猪发病的报道。
我国2010 年正式向OIE 报告猪O 型口蹄疫疫情,近年优势毒株为Mya-98 和新猪毒-2。
A型毒株:A型口蹄疫病毒可分为欧洲-南美型、亚洲型、非洲型3个遗传拓朴型,其下包含多个不同区域的流行毒株。
2013 年初,我国广东省茂名市发生猪A型口蹄疫疫情,该流行毒株属于亚洲拓朴型(Asia Topotype)东南亚97 毒株(Sea-97 Strain)。
A/Sea-97 毒株是亚洲东南亚地区特有的一株A 型口蹄疫流行毒,可分为2 个进化分支。
2009 年以来我国发生的A 型口蹄疫(以湖北武汉2009 株为代表)属于G1 分支,而新出现的广东茂名猪A 型毒属于G2 分支,很可能近期由境外传入,而非国内G1 毒衍化而来。
Asia 1 型:毒株Asia 1/JS/05 株仅在个别地区引起猪发病,2009 年5 月以后,我国再未见到Asia1 型临床病例,也未监测到猪病原阳性。
、预防1、口蹄疫难以控制和根除的原因FMDV 易感动物种类繁多,猪、牛、羊和各种野生偶蹄动物(鹿、羚羊、野猪、野牛);潜伏期短、发病急,感染性和致病力特强;传播方式多,病毒变异性强;动物机体对口蹄疫免疫应答程度较低等。
口蹄疫疫苗只能阻断临床症状的出现,但不能阻止病毒进一步繁殖并形成持续感染。
牛可带毒数年之久,猪不能持续感染,但排毒量非常大,给防控加大难度。
猪口蹄疫的免疫目前我国采用以免疫控制为主的策略,免疫是口蹄疫防控综合措施之一,免疫可以降低动物的易感性;有效的免疫可以降低动物之间病毒的传播;可以减少病毒的排放数量。
那么,如果发生了口蹄疫,应急免疫接种疫苗能否控制疫病流行呢?试验表明,奶牛应急免疫接种效果是比较好的,其次是羊,猪的应急免疫接种效果最差,单纯依靠疫苗接种并不能消灭猪口蹄疫,但可以减少病毒的传播数量。
猪群中暴发口蹄疫是否可以通过免疫来进行控制仍然有疑问。
免疫不能防止传播,但可以延缓暴发。
群体免疫保护率达到85%,可提供群体保护,保证口蹄疫不会发生大流行。
口蹄疫免疫可以减低发病次数,逐渐减少环境中病毒,但不会根除疫病,因此日常的生物安全措施对口蹄疫的防控尤其是猪口蹄疫防控是非常重要的。
2、影响口蹄疫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1)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匹配性目前来讲,猪口蹄疫主要是O 型、A 型。
其中O 型是感染最多的,也是最难防控的,应重点关注。
口蹄疫各型间没有交叉免疫性,同血清型的各拓朴型之间也仅有部分交叉免疫性,所以,疫苗毒株的选择上,免疫用疫苗的制苗毒株必须与流行毒株尽可能匹配。
国内使用的猪0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制苗毒株(见图1)OZK/93株、OR/80 株、OS/99 株,已经使用多年,对近几年猪O 型口蹄疫流行优势毒株的免疫保护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常用的制苗毒株为O/MYA98/BY/2010 株(缅甸-98 谱系)、O/GX/09-7株+O/XJ/10-11株(新猪毒-2+Mya-98谱系)。
为了有效地预防控制猪群口蹄疫,仅采用缅甸-98 系列毒株,而忽略猪群中流行了40 多年的一直在变异的Cathay 系列毒株,将是及其危险的。
采用新猪毒-2 和Mya-98 双毒株疫苗对主要的O 型拓朴型有较好的保护谱。
O 型口蹄疫疫苗对A 型口蹄疫没有交叉保护作用,目前国内A 型口蹄疫疫苗只有针对牛用的疫苗,暂没有猪用的A 型口蹄疫疫苗。
A 型口蹄疫病原阳性省区仍以牛为主,目前对猪的敏感性和致病性不太确定。
如果猪群对A 型口蹄疫有感染压力,是否需要疫苗仍是需要慎重探讨并得到主管部门的批准。
疫苗本身效力疫苗的效力(PD50)决定疫苗免疫保护效力的高低,2013 年6 月4 日,农业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口蹄疫疫苗质量标准提升工作的通知,自2013 年9 月1 日起执,执行新生产的口蹄疫灭活疫苗及合成肽疫苗效力检验标准由每头份3PD50提高到6PD50。
而疫苗质量控制中决定疫苗效力高低的关键因素是每单位疫苗中有效抗原含量的高低。
疫苗的抗原含量在一定范围内与疫苗的效力呈正相关关系,欧洲高效疫苗的抗原含量 4.1〜10卩g/头份,但高于10卩g没有意义。
同时疫苗的效力也与制苗毒株的免疫原性密切相关。
因此,浓缩苗效力要比普通苗效力高,由于口蹄疫病毒为灭活疫苗,加上病毒本身的不稳定性,因此在制苗过程中条件与工艺的严格控制对于疫苗效力至关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牛的口蹄疫疫苗是不能用于猪的免疫,相反,猪的口蹄疫疫苗可以用来免疫牛。
因为猪的口蹄疫疫苗需要较高的抗原含量,特别是O 型口蹄疫疫苗。
比如A 型,猪的最小免疫剂量160 ng,640 ng 保护异源毒株攻毒,而牛只需要40 ng,荷兰上世纪60—70年代免疫猪,猪口蹄疫疫苗含抗原是牛的4 〜10 倍。
2)母源抗体的干扰母源抗体具有两重作用,既能保护幼龄动物免受病原的侵害,但在实际生产中又有不利的一面,对疫苗免疫具有明显的干扰作用。
母源抗体对特异性抗原位点的“封闭”而阻止抗原位点与机体免疫相关细胞上的抗原受体结合等而导致免疫系统不能对抗原物质产生反应。
母源抗体对口蹄疫疫苗免疫的影响。
早有报道,但在临床中尚未引起各个猪场足够的重视。
这也是目前很多猪场免疫失败的根本原因,甚至疫苗的效价越高,母源抗体的干扰作用发挥越明显。
其他学者也进行了一些母源抗体干扰试验,采用不同免疫时间检验免疫效果,试验分为4 组,第1 〜3 组在第2、4、8 周龄分别免疫1 次,第4 组在第8 周龄和首免疫后4 周二免。
结果显示,在第8 周龄(含8 周)之前免疫1 次,抗体不但没上升,免疫后反而出现了下降趋势,8 周龄后做二免效果较好。
母源抗体干扰还具有以下特点:母源抗体越高,干扰作用越大;疫苗抗原含量越高,干扰作用越大;疫苗毒株与抗体匹配性越高,干扰作用越大;只有首次免疫才受干扰,再次免疫就不受干扰。
这就解释了同样的疫苗,为什么有的猪场免疫后不发病,有的发病,同一个猪场免疫了高效疫苗后反而容易发病,而免疫了普通苗或不免疫反而比较稳3)免疫程序不合理不同的猪场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确定首次免疫时间和免疫次数,导致大量的免疫失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