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案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概述
- 格式:docx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11
《计算机基础》教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首页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
大学计算机基础(科学版)电子教案第一章:计算机概述1.1 计算机的发展史1.2 计算机的分类与特点1.3 计算机硬件系统1.4 计算机软件系统第二章:操作系统2.1 操作系统概述2.2 Windows操作系统2.3 Linux操作系统2.4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第三章:计算机网络3.1 计算机网络概述3.2 网络协议与网络结构3.3 Internet的基本应用3.4 网络安全与防护第四章:程序设计基础4.1 程序设计概述4.2 算法与数据结构4.3 常见编程语言及其特点4.4 编程实践第五章:数据库系统5.1 数据库概述5.2 关系型数据库5.3 SQL语言5.4 数据库应用实例第六章:计算机组成原理6.1 计算机体系结构6.2 中央处理器(CPU)6.3 存储器层次结构6.4 输入输出系统第七章:计算机图形学7.1 计算机图形学概述7.2 图形表示与变换7.3 图形绘制算法7.4 计算机动画与虚拟现实第八章:算法设计与分析8.1 算法概述8.2 算法设计方法8.3 算法分析与评价8.4 常用算法及其实现第九章:软件工程9.1 软件工程概述9.2 软件开发过程与管理9.3 软件设计与测试9.4 软件项目管理第十章:计算机应用领域10.1 计算机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0.2 计算机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10.3 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10.4 计算机在教育与娱乐领域的应用第十一章:计算机编程语言11.1 编程语言概述11.2 高级编程语言的特点与分类11.3 面向对象编程11.4 编程语言的选择与使用第十二章:软件工具与开发环境12.1 软件工具的分类与作用12.2 集成开发环境(IDE)12.3 版本控制系统12.4 软件开发辅助工具的使用第十三章:数据库管理系统13.1 数据库管理系统概述13.2 关系型数据库的创建与管理13.3 数据库查询语言SQL13.4 数据库设计与管理第十四章:大数据与数据挖掘14.1 大数据概述14.2 数据挖掘技术14.3 常用大数据处理工具与技术14.4 大数据应用案例分析第十五章: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15.1 网络安全概述15.2 计算机病毒与恶意软件15.3 数据加密与安全协议15.4 信息安全策略与实践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涵盖了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重点和难点如下: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的基本概念、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库系统。
计算机基础教案(完整版)第一章:计算机概述1.1 计算机的定义及意义1.1.1 计算机的定义计算机是一种能够根据输入的指令,自动执行指定计算任务的电子计算设备。
1.1.2 计算机的意义计算机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存在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和高效。
1.2 计算机的分类1.2.1 按处理器的不同分类•单处理器计算机•多处理器计算机1.2.2 按用途的不同分类•个人计算机•服务器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1.3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1.3.1 计算机的五大组成部分•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控制器1.3.2 计算机的计算过程计算机的计算过程分为取指令、执行指令、存储结果三个部分。
第二章:计算机的数据表示2.1 二进制数及其运算2.1.1 二进制数的定义二进制数是只包含0和1两个数字的数。
2.1.2 二进制数的运算•二进制数的加法•二进制数的减法•二进制数的乘法•二进制数的除法2.2 十六进制数及其转换2.2.1 十六进制数的定义十六进制数是由09,A F这16个数字组成的数。
2.2.2 相关计算公式•二进制数转换为十六进制数:先将二进制数每四位一组转换为十六进制数。
•十六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将每个十六进制数转换为四位二进制数。
2.3 字符编码2.3.1 字符编码的定义字符编码是将字符转换为计算机内部能够识别的数字编码。
2.3.2 常见的字符编码类型•ASCII码•Unicode编码第三章:计算机的存储器3.1 存储器的层次结构3.1.1 存储器的分类•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3.1.2 存储器的层次结构•寄存器•高速缓存•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3.2 主存储器的组成和特点3.2.1 主存储器的定义主存储器是计算机中最重要、最基本、最主要的存储设备。
3.2.2 主存储器的组成•存储单元•存储地址•存储方式3.3 辅助存储器的分类和特点3.3.1 辅助存储器的分类•硬盘•光盘•U盘•固态硬盘3.3.2 辅助存储器的特点•容量大•访问速度慢•价格便宜第四章: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4.1 计算机的输入设备4.1.1 键盘键盘是计算机最常用的输入设备之一,用于输入各种数据、指令和命令。
计算机基础教案(大专)第一章:计算机概述1.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介绍计算机的发展阶段: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讲解各个阶段的的特点和代表机型。
1.2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组成部分:中央处理器(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硬盘等。
讲解各个硬件组件的作用和性能指标。
1.3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介绍计算机的软件分类: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讲解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常见操作系统的特点。
第二章:操作系统2.1 操作系统的概念与功能讲解操作系统的定义、作用和功能。
介绍操作系统的常见功能: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
2.2 常见操作系统简介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特点、界面和基本操作。
介绍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界面和基本操作。
讲解Mac OS操作系统的特点、界面和基本操作。
2.3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讲解计算机的启动与关闭过程。
介绍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创建、删除、移动、复制、重命名。
讲解常用的系统设置和优化方法。
第三章:计算机网络3.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发展历程。
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常见类型: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3.2 网络协议与网络设备讲解网络协议的概念和作用。
介绍常见的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网卡、Modem等。
3.3 互联网的基本使用讲解互联网的接入方式:宽带接入、拨号接入。
介绍浏览器的使用、搜索引擎的查找方法、电子邮件的基本操作。
第四章:文字处理软件4.1 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讲解文字处理软件的功能和界面。
介绍文档的创建、编辑、保存、打印等基本操作。
4.2 排版与美化文档讲解字体、字号、颜色、对齐等排版设置。
介绍插入图片、表格、图表、超等元素的方法。
4.3 高级应用技巧讲解文档的引用、脚注、尾注、目录的制作方法。
介绍文档的保护和共享功能。
第五章:电子表格软件5.1 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讲解电子表格软件的功能和界面。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分类和分代;- 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及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计算机应用设计。
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技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分类和分代;- 信息技术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中学阶段对计算机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强调本课程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发展-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从算盘到电子计算机,介绍计算机的演变过程。
- 计算机的分类:根据计算机的规模、功能、应用领域等分类。
- 计算机的分代:介绍第一代到第五代计算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 信息技术概述-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3. 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 计算机在科学计算、数据分析、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应用;- 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PPT、板书等形式,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分类和分代;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3. 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分类和分代;2.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了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报告;2. 针对某一领域,设计一个简单的计算机应用方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分类和分代,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基础电子教案第一章:计算机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
3. 熟悉计算机的主要应用领域。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 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
3.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4.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教学活动:1. 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 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3. 讲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4. 介绍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练习与作业: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并简述其发展过程。
2. 描述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3. 列举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并说明其应用。
第二章:操作系统的使用教学目标:1. 掌握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2. 熟悉常用的操作系统。
3. 学会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教学内容:1. 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2. 常用的操作系统。
3.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教学活动:1. 讲解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2. 介绍常用的操作系统。
3. 演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练习与作业:1. 简述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2. 列举常用的操作系统。
3. 练习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第三章: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组成。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协议。
3. 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组成。
2. 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协议。
3.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教学活动:1. 讲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组成。
2. 介绍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协议。
3. 演示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练习与作业:1. 简述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组成。
2. 描述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协议。
3. 列举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第四章: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教学目标:1. 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
2. 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档编辑。
3. 熟悉文字处理软件的排版技巧。
教学内容:1. 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
2. 文字处理软件的文档编辑。
3. 文字处理软件的排版技巧。
教学活动:1. 讲解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案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1 计算机概述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特点和应用领域讲解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组成(如CPU、内存、硬盘等)讲解计算机的基本软件组成(如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1.2 计算机系统讲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硬件系统、软件系统)讲解计算机的运行原理(冯诺依曼结构)讲解计算机的启动与关闭过程1.3 计算机操作系统讲解操作系统的概念与作用介绍常见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macOS等)讲解操作系统的启动、界面组成、基本操作等第二章:计算机软件与应用2.1 应用软件概述讲解应用软件的概念、分类及作用介绍常见的应用软件(如办公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等)讲解软件的安装、卸载与使用方法2.2 办公软件的使用讲解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介绍文档编辑、数据处理、演示制作等技巧讲解团队合作与文档共享的方法2.3 网络应用与信息安全讲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应用领域介绍常见的网络应用(如网页浏览、电子邮件等)讲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计算机病毒与防范方法第三章:计算机编程基础3.1 编程语言概述讲解编程语言的概念、分类及发展历程介绍常见的编程语言(如C、C++、Java等)讲解编程语言的选择与学习方法3.2 C语言基础讲解C语言的特点、历史与应用领域介绍C语言的基本语法、数据类型、运算符等讲解C语言的程序结构、控制语句、函数等3.3 算法与逻辑思维讲解算法的概念、特点及分类介绍常见的算法(如排序、查找等)讲解算法设计与分析的方法第四章:计算机网络与通信4.1 计算机网络概述讲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及作用介绍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协议等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性能指标4.2 Internet的基本应用讲解Internet的发展历程、接入方式及常用服务介绍网页浏览、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应用讲解网络浏览器的使用技巧与网络安全4.3 网络编程与socket通信讲解网络编程的基本概念与方法介绍socket编程的基本步骤、函数及示例代码讲解基于socket的网络通信程序设计与实现第五章:数据库系统与应用5.1 数据库系统概述讲解数据库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发展历程介绍常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如MySQL、Oracle等)讲解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5.2 数据库的基本操作讲解数据库的创建、表的设计与创建等操作介绍SQL语言的基本语法与使用方法讲解数据的增删改查等操作5.3 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讲解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流程与方法介绍数据库设计的原则、方法与工具讲解基于数据库的应用程序设计与实现第六章: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6.1 数据结构基础讲解数据结构的概念、目的和重要性介绍基本的数据结构类型,如数组、链表、栈、队列等讲解这些数据结构的实现和应用场景6.2 算法设计与分析讲解算法设计的原则和策略介绍算法分析的基本概念,如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分析常见算法,如排序算法(冒泡、选择、插入、快速)和搜索算法(二分、深度优先、广度优先)6.3 算法实践通过编程练习,让学生亲手实现和测试算法分析算法在不同数据集上的性能表现引导学生思考算法的优化和改进第七章:计算机图形学与多媒体7.1 计算机图形学基础讲解计算机图形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介绍图形处理的基本技术和算法讲解图形用户界面(GUI)的设计原则和技巧7.2 多媒体技术讲解多媒体的概念和特性介绍多媒体文件格式和处理技术讲解多媒体应用程序的设计和开发7.3 图形和多媒体软件应用介绍常见的图形和多媒体软件工具讲解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应用这些软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图形和多媒体软件的使用第八章:与机器学习8.1 基础讲解的定义、历史和发展趋势介绍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如专家系统、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讲解的应用领域和挑战8.2 机器学习原理讲解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介绍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等基本方法讲解机器学习算法的选择和应用8.3 编程实践介绍机器学习编程框架,如TensorFlow、PyT orch等讲解如何实现简单的机器学习算法分析算法在不同数据集上的表现,并进行调优第九章:大数据技术与应用9.1 大数据概述讲解大数据的定义、特征和挑战介绍大数据技术栈,如Hadoop、Spark等讲解大数据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9.2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讲解数据仓库的概念和设计原则介绍数据挖掘的基本技术和方法讲解数据挖掘在商业决策、市场分析等领域的应用9.3 大数据处理与分析讲解大数据的处理流程和分析方法介绍大数据可视化和数据报告的技巧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体验大数据分析的过程第十章:计算机伦理与法律10.1 计算机伦理讲解计算机伦理的重要性介绍计算机伦理的基本原则和问题,如隐私权、知识产权等分析现实中的计算机伦理案例,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10.2 计算机法律法规讲解计算机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和内容介绍我国计算机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分析违反计算机法律法规的后果和案例10.3 信息安全与网络犯罪讲解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措施介绍网络犯罪的特点和类型分析如何预防和打击网络犯罪,保护用户信息安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组成和软件组成重点: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1章计算机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计算机的定义和基本组成部分。
2.了解计算机的分类和发展历程。
3.熟悉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数据表示方法。
二、教学内容1.计算机的定义和基本组成部分a.计算机的定义:计算机是一种能够按照预先编好的指令,自动高速地进行各种数值计算和逻辑运算的电子设备。
b.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中央处理器(CPU)、内存、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存储设备。
2.计算机的分类和发展历程a.计算机的分类:按用途分类(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按处理能力和性能分类(超级计算机、大型计算机、中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
b.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和个人计算机。
3.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数据表示方法a.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输入、处理、输出和存储。
b.数据的表示方法:二进制和十进制。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通过讲解和举例子,介绍计算机的定义、基本组成部分、分类和发展历程等知识点。
2.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计算机的兴趣。
3.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数据表示方法,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过程1.探究引入:通过提问学生对计算机的定义和组成部分进行思考。
2.知识讲解:以PPT为工具,讲解计算机的定义和基本组成部分,让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基本的概念。
3.教学互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计算机的分类和发展历程,并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4.实验演示:进行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数据表示方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计算机,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5.总结复习:梳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复习。
五、教学评价1.参与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评价学生对计算机分类和发展历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实验表现:通过实验演示,评价学生对计算机工作原理和数据表示方法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3.总结复习:通过学生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总结复习,评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性质:通识教育课程课程目标:1.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2. 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通信等;3. 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教学内容:1. 计算机概述: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分类和分代、信息技术的特点;2. 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组成、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应用;3. 计算机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文件管理、常用软件的使用;4. 计算机编程:编程语言的基本概念、算法和数据结构、编程方法和技巧;5.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网络协议、互联网的应用。
教学安排:共48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PPT展示和板书演示,讲解计算机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实践: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实际操作练习;3.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深入理解计算机应用场景。
教学过程:第一章:计算机与信息社会1.1 计算机的发展1.1.1 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1.2 计算机的分类和分代1.1.3 信息技术的特点1.2 信息技术概述1.2.1 信息技术的定义和发展1.2.2 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1.3 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1.3.1 计算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1.3.2 计算机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第二章:计算机系统2.1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组成2.1.1 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2.1.2 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功能2.2 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应用2.2.1 操作系统的定义和功能2.2.2 常用操作系统的应用第三章:计算机操作3.1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3.1.1 计算机的开关机操作3.1.2 鼠标和键盘的操作3.1.3 桌面和界面的操作3.2 文件管理3.2.1 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3.2.2 文件管理的常用操作3.3 常用软件的使用3.3.1 办公软件的使用3.3.2 网络通信软件的使用第四章:计算机编程4.1 编程语言的基本概念4.1.1 编程语言的分类和发展4.1.2 编程语言的选择和应用4.2 算法和数据结构4.2.1 算法的概念和特点4.2.2 数据结构的基本类型4.3 编程方法和技巧4.3.1 编程规范和习惯4.3.2 编程思路和技巧第五章:计算机网络5.1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5.1.1 网络硬件设备的组成5.1.2 网络软件和协议5.2 互联网的应用5.2.1 浏览器的使用5.2.2 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的使用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讨论参与度;2. 实践成绩:上机操作练习、实验报告;3.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编程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案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1 计算机的发展史1.2 计算机的分类与性能指标1.3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1.4 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识别与使用第二章: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2.1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功能2.2 常用操作系统简介(如Windows、Linux等)2.3 应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2.4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第三章:计算机网络基础3.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3.2 网络协议与网络结构3.3 局域网与广域网的搭建与维护3.4 互联网的应用(如浏览器的使用、电子邮件等)第四章:文字处理与表格制作4.1 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如Word)4.2 表格制作软件的使用(如Excel)4.3 文档与表格的美化4.4 常见问题与故障处理第五章:演示文稿与图形图像处理5.1 演示文稿软件的使用(如PowerPoint)5.2 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如Photoshop)5.3 演示文稿与图形图像的创意与设计5.4 常见问题与故障处理第六章:程序设计基础6.1 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6.2 常见编程语言简介(如C语言、Python等)6.3 程序设计的方法与步骤6.4 常见编程错误与调试方法第七章:数据库应用7.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与分类7.2 常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简介(如MySQL、Oracle等)7.3 数据库的设计与创建7.4 数据库的查询、更新与管理第八章:网页制作与网站建设8.1 网页制作基本概念与技术(如HTML、CSS等)8.2 网页设计与布局8.3 动态网页技术简介(如JavaScript、PHP等)8.4 网站的发布与维护第九章:计算机维护与安全9.1 计算机硬件的维护与升级9.2 计算机软件的安装与修复9.3 计算机安全与防护措施9.4 数据备份与恢复第十章:综合实践与应用案例10.1 综合实践项目的设计与实施10.2 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10.3 创新性与实用性项目的开发与实践10.4 项目总结与经验分享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计算机的发展史重点: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移动计算、云计算和等新兴技术。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1 计算机概述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定义和特点。
讲解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
1.2 计算机操作系统介绍操作系统的概念和作用。
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
第二章: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102.1 Word 2010入门介绍Word 2010的界面和基本操作。
讲解文档的创建、保存和打开方法。
2.2 文档编辑与格式设置讲解文本的输入、编辑和复制粘贴操作。
介绍字体、段落格式设置方法。
第三章: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103.1 Excel 2010入门介绍Excel 2010的界面和基本操作。
讲解工作簿的创建、保存和打开方法。
3.2 数据录入与编辑讲解单元格的选取、数据输入和编辑操作。
介绍常用数据处理功能,如排序、筛选、查找等。
第四章: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 20104.1 PowerPoint 2010入门介绍PowerPoint 2010的界面和基本操作。
讲解演示文稿的创建、保存和打开方法。
4.2 幻灯片制作与放映讲解文本、图片、图表等对象的插入和编辑方法。
介绍幻灯片的布局设计、动画效果和放映设置。
第五章:网络应用基础5.1 互联网概述介绍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互联网的定义和特点。
讲解互联网的基本应用,如浏览网页、文件等。
5.2 电子邮件的使用介绍电子邮件的概念和作用。
讲解电子邮件的发送、接收和管理等操作。
第六章: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 CS66.1 Photoshop CS6入门介绍Photoshop CS6的界面和基本操作。
讲解图像的打开、保存和关闭方法。
6.2 图像编辑与颜色调整讲解选区的创建与编辑、图像的裁剪和旋转操作。
介绍图层的概念和基本操作,以及色彩调整的方法。
第七章:常用办公设备与维护7.1 打印机与扫描仪介绍打印机和扫描仪的连接与设置方法。
讲解如何使用打印机和扫描仪进行文档和图像的打印与扫描。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教案
注:表中□选项请打“√”。
本页为整个课程教案的封面。
1.1.4 键盘打字手法1.2 计算机系统组成
1.2.1 计算机硬件系统
计算机硬件(Computer Hardware)是指构成计算机系统的电子、机械和光电元件等物理设备。
1.控制器
控制器主要负责读取指令、分析指令和执行指令。
其中执行指令是指逐条完成指令序列的过程。
指令译码后,控制器通过不同的逻辑门的组合,发出不同序列的控制时序信号,从而执行每条指令中的各个操作。
指挥计算机执行某种基本操作的命令称为指令。
由一系列有序指令组成的集合称为程序。
2.运算器
运算器又称算术逻辑部件(Arithmetic and Logic Unit,ALU),是计算机中执行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的部件。
运算器由算术逻辑单元、累加器、状态寄存器、通用寄存器组等组成。
3.存储器
存储器是指存储计算机运行需要及产生的程序或数据的存储介质。
存储器按功能、用途可分为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主存储器又称内存储器(简称内存),辅助存储器又称外存储器(简称外存)。
4.输入设备
输入设备(Input Device)是指向计算机输入数据的硬件设备。
5.输出设备
输出设备(Output Device)是指用于将数据从计算机输出的硬件设备。
输入输出设备通常简写为I/O设备。
6.总线
总线(Bus)是指计算机内部数据传输的公共通道,是一条供各部件共享的通信链路。
一次能够在总线上同时传输信息的二进制位数被称为总线宽度。
CPU由若干基本部件组成,这些部件之间的总线称为内部总线。
连接系统各部件间的总线称为外部总线,也称为系统总线,通常所说的总线指系统总线。
1.3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组成
微型计算机是指以微处理器为核心,添加存储器及可编程接口芯片,连接外设(包括键盘、显示器、打印机、软驱、光驱等外部存储器)及电源所组成的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简称微型机或微机,又称为PC(Personal Computer)。
1.3.1 主板
主板是指计算机各部件连接与工作的线路板。
目前主板的结构有基于CPU结构和集成结构2种类型。
2. 主板架构
主板架构是指对主板的大小、形状、各元件的布局和所使用的电源规格等制定出的通用标准,即主板的板型以及布局。
目前常见的主板架构有如下3种。
•ATX:是目前最常见的主板架构,扩展槽较多,数量为4~6个。
•Micro ATX:又称小板或Micro ATX。
通常可以通过看主板所带的扩展插槽就可分辨是否小板,扩展插槽在3个或以下都是Micro ATX,超过3个的
就是ATX。
•BTX:是Intel公司制定的新一代主板架构。
分辩主板架构是ATX还是BTX,主要看CPU、北桥芯片、南桥芯片的摆放位置,若CPU、北桥芯
片、南桥蕊片和机箱后部的接口基本在一条线的就是BTX。
3. 板载功能
板载功能即主板集成了许多原来由各种功能卡所承担的功能。
目前主板板载的有显卡、声卡、网卡、IEEE1394、HDMI等功能芯片。
1.3.2 CPU
CPU由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高速缓存及实现它们之间联系的数据、控制及状态的总线构成。
1. CPU的主要性能指标
(1)主频。
也叫时钟频率,单位是兆赫
(MHz)或千兆赫(GHz),用来表示CPU的运算、处理数据的速度。
CPU的主频=外频×倍频系数。
目前CPU的最高主频已达4.4GHz。
(2)外频。
外频是CPU乃至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基准频率,即系统的时钟频率,单位是MHz。
(3)前端总线频率
前端总线(Front Side BUS,FSB)频率,即总线频率。
FSB是指CPU与北桥芯片之间的数据传输总线。
目前Intel与AMD生产的CPU前端总线宽度均为64位。
(4)倍频系数
倍频系数是指CPU主频与外频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倍数关系)。
(5)缓存
缓存又称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是位于CPU与内存之间的高速存储器。
(6)CPU扩展指令集
指令集是存储在CPU内部,对CPU运算进行指导和优化的硬程序。
指令集可分为复杂指令集CISC和精简指令集RICS两种。
(7)制造工艺与核心数量
制造工艺的微米是指IC内电路与电路之间的距离。
现在主要有180nm、130nm、90nm、65nm、45 nm、32nm、22nm、14nm的线宽。
Intel于2012年发布22nm制造工艺的酷睿i3(双核)、酷睿i5(双核、4核)、酷睿i7(双核、4核、6核)系列。
2014年第四代酷睿i7至尊版处理(8核)推向市场。
核心数量:即在一个处理器中集成多个功能相同的处理器核心。
目前有单核、双核、3核、4核CPU。
2. CPU产品
目前市场上的CPU主要分有2大阵营:Intel系列CPU、AMD系列CPU。
1.3.3 内存
内存(RAM)是CPU能够直接访问的存储器,CPU通过数据总线对内存寻址。
1982年随着80286主板的推出,RAM才以内存条的形式出现。
DDR(Double Data Rage)RAM即“双倍速率SDRAM”,目前DDR、DDR2已淘汰,继而占领市场的是DDR3、DDR4,
• 1.3.4外部存储器
外部存储器主要包括机械硬盘、固态硬盘(SSD)、光盘、U盘、软盘等。
1.4 信息安全
1.4.1 信息安全的概念
1. 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是指确保信息内容在获取、存储、处理、检索和传送中,保持其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真实性,不受偶然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
•保密性是指保障信息仅供被授权者所获取。
•完整性是指保护信息及其处理方法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可用性是指保障授权者在需要时可以获取信息和使用信息。
•可靠性是指在不知道信息是否正确的情况下,信息符合所指向对象的可能性。
注:本表格为一次课的教案。
一次课为2-3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