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史
- 格式:docx
- 大小:245.03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古代经济史之研究一、引言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历史悠久,经济体系独特,对世界经济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探讨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发展轨迹以及对今日中国经济的启示。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体制古代中国的经济体制主要包括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三大部分。
农业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手工业起到了补充和发展的作用,商业则是促进经济交易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1. 农业经济在古代,农业是中国经济的主体,种植业和畜牧业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古代农业在土地利用、农具技术和农民生产组织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
2. 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以制陶、制瓷、织布、造纸等为主要产业,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支持。
3. 商业经济商业在古代中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古代中国的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和交通要道,形成了繁荣的市场经济。
三、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包括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唐宋时期等。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经济特点和重要事件,影响着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轨迹。
1. 商周时期商周时期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盛,社会分工开始明显。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统一帝国的建立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沟通和统一了各地的经济活动。
3.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贸易发展、手工业和科技进步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四、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成果近年来,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学者们通过考古发掘、文献资料整理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1. 考古发掘考古学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考古发掘,可以了解古代经济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和生产水平等方面的情况。
2. 文献资料整理中国的古代文献资料丰富多样,包括历史书籍、经济文献和商业档案等,这些资料为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夏商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农业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柱,人们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
农业主要种植稻谷、小麦、黄豆等作物,同时也开始养殖牲畜。
手工业方面,人们制作陶器、织布、制作器皿等。
从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量城市和贸易中心。
这个时期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但商业和手工业也开始兴起。
城市经济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诸侯国和各种商业集团之间的贸易活动繁荣起来。
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器,这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进入秦汉时期,经济更加繁荣。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一系列,加强了中央集权,对经济的管理也更加集中。
秦朝的首都咸阳成为了一个非常繁荣的城市,商业非常发达,人们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秦朝还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汉朝时期,经济又有了新的发展。
汉朝朝廷发展了渔盐、铸币等重要产业,确立了冶铸行业的地位。
随着金属铸币的出现,人们方便地进行交流和交易。
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人们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和其他物品输送到中亚和欧洲。
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人们开始使用农具和农艺的改进,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唐宋时期,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这个时期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但也包括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发达,城市和贸易中心也更加繁荣起来。
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人口增长迅速,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高度发达。
唐朝时期的长安和宋朝时期的开封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商业和文化交流非常活跃。
明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明朝统一国家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
人口大幅增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商业和手工业也继续繁荣,商品的流通和交换更加频繁。
明代的马可·波罗以及其他外国商人和使者来到中国,促进了中国与外界的贸易往来。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二、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线索(一)农业发展线索1注意五个开始:(1)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我国原始农业开始出现;(2)夏朝时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灌溉技术(3)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4)三国时,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5)南宋时江南经济开始超过北方2农具的发展(1)原始社会至夏朝使用石制和木制工具,夏朝时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灌溉技术。
(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
春秋时期铁农具已广泛使用。
(3)封建社会:A.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B.秦朝: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C.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普遍使用牛耕、马耕;出现犁耕法,赵过发明耧车。
D.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E.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3农业的产生和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引进(1)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我国原始农业出现。
河姆渡人学会了种植水稻。
半坡人已经掌握了种植粟的技术,还种植蔬菜和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对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西周时包括了后世的大部分农作物(3)两汉:稻麦种植推广,北方主要农作物冬小麦,也开始种稻;南方普遍种稻,从西域引进了葡萄、苜蓿、胡萝卜、核头,东汉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出现稻麦轮作的种植方法,一年两熟。
(4)北宋:在全国范围调剂农作物品种,粟麦菽豆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
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北方。
茶树栽培进一步扩大。
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
(5)元朝:农作物增多,棉花种植遍及南方。
西瓜、同蒿开始引种。
(6)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
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番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
苏教版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史古代中国经济史是苏教版历史必修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章节。
在这个部分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农耕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人们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为生。
农田耕作和灌溉系统的逐渐发展,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增加,人口得以增长。
同时,由于农耕生产的需要,人们开始分工合作,形成了社会的结构和秩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原始的农业社会逐渐演变为农业城市化社会。
城市的出现带来了更多的分工和特殊化,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农民和手工业者开始生产和交易各种物品,市场逐渐形成。
同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在中国尤为重要。
古代中国一直是丝绸和茶叶的重要产地,通过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中国的商品流通到世界各地。
商业活动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商业中心成为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中心。
与此同时,货币的使用也逐渐普及。
贝壳、铜钱等货币形式的出现,便于交易和贸易的进行。
这一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和秩序的变化。
分工的出现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差异逐渐扩大,富人和贫穷人之间的差距也逐渐增加。
同时,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推动了科技和文化的进步。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创新。
在农业方面,人们发明了许多农具和灌溉设施,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在手工业方面,丝绸、瓷器和铁器等制造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这些科技进步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丰富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在古代中国经济史中,还存在许多有关土地所有权、农民问题以及商业和贸易的条款和条件。
根据苏教版历史必修二的教学要求,我们需要详细列出这些合同元素,并使用适当的格式。
一个古代中国经济史合同的示例:合同编号: 001合同类型: 农民土地使用合同签订日期: 公元前200年签订地点: 陕西省双方当事人: 甲方 - 土地所有人乙方 - 农民合同条款:1. 甲方同意将位于陕西省的土地租赁给乙方,供其耕种。
古代中国经济一、自然经济1、概念:为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本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生产目的不是为了交换)2、特点: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迟滞性)3、历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地位: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近代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5、解体:近代解体表现为小农经济解体(家庭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即织与耕的分离;家庭手工业商品化或破产即纺与织的分离;农产品商品化即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二、小农经济1、概念:又称自耕农经济。
小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的农民个体经济,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它的生产组织规模小,一般情况下只能进行简单的再生产。
2、历程:春秋战国→1956年新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3、形成发展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使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经营成为可能。
秦汉以后,牛耕的逐渐普及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
此后精耕细作的技术不断总结与提高为其发展提供了条件;(生产力、生产关系)·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生产者)·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有利于封建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因此,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着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政府)4、结构形式:组织形式--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男耕女织(规模小)生产资料所有制----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生产结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满足自家生活的基本需要和缴纳赋税5、特点:·稳定性。
了解中国大陆古代经济发展中国大陆古代经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历史过程。
在古代,中国大陆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农业的发展成为支撑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的基础。
本文将从朝代演变、农业生产、商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等方面探讨中国大陆古代经济的发展历程。
一、朝代演变与经济特征1. 夏商周时期的农业社会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大陆古代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
这一时期,以农业为主体的社会经济开始形成,部落联盟逐渐发展成为王朝制度。
农业生产以种植小麦、粟、黍、稻为主,以及养殖牛、羊、猪等家畜。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后来的商业交流和技术进步奠定了基础。
2. 秦汉时期的集权经济秦汉时期是中国大陆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统一政权的建立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农业生产大规模发展,灌溉技术得到改进,为农业生产的增产提供了条件。
同时,国家提倡土地流转,使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商业交流逐渐活跃,扩大了商品交流和文化交流的范围。
3. 隋唐时期的繁荣经济隋唐时期是中国大陆古代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的繁荣达到了新的高峰。
农业生产继续发展,广大人民的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
此外,国内外商业交流更加频繁,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同时,在科技和制造业方面,中国大陆古代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等。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变革农业是中国大陆古代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其发展和变革对整个社会经济起到关键作用。
1. 种植业的发展在古代,中国大陆的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导。
种植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原始耕作到改良耕作的过程。
原始耕作主要采用人力、畜力等传统农耕工具进行耕作,随着时代的发展,耕作工具逐渐改进,提高了耕作的效率。
2. 养殖业的兴盛中国大陆古代农业生产中,养殖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养殖业的兴盛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还为商业贸易提供了品种丰富的商品。
在养殖业中,饲养畜禽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同时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皮革加工、肉类加工等。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经济发展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其历程充满了变迁与繁荣。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梳理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从中窥探中国经济的脉络与特点。
1. 原始社会时期(公元前约1万年-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人们以狩猎、采集和捕鱼为生,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的直接开采维持生存。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兴起,人们开始种植作物和饲养牲畜,逐渐形成了农业社会和手工业。
2. 奴隶社会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奴隶社会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手工业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产业。
在奴隶制的统治下,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制造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分工日趋细化,商业交流也日益频繁。
3. 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840年)秦汉时期标志着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时期,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农业生产继续扩大,手工业制造逐渐发展成为经济支柱。
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封建等级制度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
此时商业活动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国与世界各地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4. 帝国时代(公元1840年-公元1912年)进入帝国时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不同规模和性质的帝国统治。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较为稳定和繁荣的阶段。
工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工厂制造业的兴起使得中国经济实力在世界上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另外,铁路、电力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5.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随着科技进步和政治变革,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工商业的发展迅速,制造业的规模扩大,外国资本的引进使得中国的贸易和投资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
6. 社会主义时期(1949年-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
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个领域都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1. 农业经济1.1 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经历了从原始社会的采集、打猎、渔猎阶段到农耕阶段的演变。
在农耕阶段,人们逐渐发展了粮食种植和养殖业,并开始利用水利工程进行灌溉。
农业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石。
1.2 农业技术的进步古代中国农业技术的进步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秦汉时期,农具的改进和轮作制度的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宋代的水田分亩法和明代的三翻种法都是农业技术革新的重要里程碑。
1.3 农产品的贸易中国古代的农产品贸易十分发达。
黄河、长江等流域为中国古代的主要农产品贸易集散地。
大量的粮食、丝绸、茶叶等农产品通过运河和陆路进出各个地区,为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手工业经济2.1 手工业的兴起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始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作和纺织业。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制作各种器具、工艺品和服饰。
从战国到汉代,手工业逐渐崛起,并在社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2 特色手工业的繁荣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非常发达,涵盖了陶瓷、丝绸、铁器、漆器等多个领域。
宋代的青瓷、唐代的丝绸和明代的官窑瓷器等都是中国手工业的代表。
手工业产品的制作和贸易极大地促进了古代中国经济的繁荣。
2.3 工商业城市的兴起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达也催生了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唐代的长安、宋代的开封等。
这些城市成为手工业产品交流和贸易的重要场所,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3. 商业经济3.1 农村集市的兴起中国古代的农村集市是商业经济最早的形式之一。
农户将自己的农产品带到集市上进行交易,这些集市成为商品流通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
3.2 商业组织的发展商业组织在中国古代经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商人通过商会、行会等组织形式进行合作,共同承担商业风险,并推动商业活动的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史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周时期。
中国古代经济实物生产逐步发展,货币交换逐渐普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交易体系和商业网络。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的基础是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从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和创新,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良,这些为后来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提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生产逐年丰富,这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手工业,手工业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手工业是古代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制品在古代经济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细腻、从小规模到大规模的变化。
在唐宋时期,手工制品制作技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制品质量也逐渐提高。
在手工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市场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的发展商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商业活动从商周时期开始,并经历了不断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商业的主要形式是商品交换,其中茶、丝、盐、铁等商品是主要的贸易商品。
经济繁荣的唐宋时期,商业活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商业贸易逐步形成市场经济,商业贸易也逐渐发展成为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中国古代经济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程,其中经济结构、经济形态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将中国古代经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的经济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都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一、古代农业的发展1、生产力(劳动工具)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铁农具、牛耕得到推广唐朝:曲辕犁的使用,解放了农业劳动力,提高耕作效率,扩大耕地面积2、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桔槔(汲水工具中原);芍陂(楚淮水流域);都江堰(秦成都平原);郑国渠(秦关中平原)。
秦朝: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联接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
隋朝:隋炀帝开通(北-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春秋时,吴王夫差就已开凿)和江南河,连成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京杭大运河。
唐朝:派专人管理水利,出现新的灌溉工具一一筒车(多用于南方)。
3、农作物的种植和引进⑴农作物的种植:南北朝:品种增多。
洞庭湖和鄱阳湖地区是重要产粮区。
南方开始种茶。
唐朝: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陆羽着《茶经》。
明清:棉花(明朝由江南推广到江北)、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⑵新品种的引进:两汉: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等移植内地唐代:天竺的郁金香、菩堤树;中亚的名马;波斯的胡椒、枣;东罗马的医术和杂技传入中国。
北宋:越南的占城稻,传到江淮地区,部分地区可以种植双季稻或三季稻。
明朝中后期: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
4、封建土地制度的确立和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
战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北魏孝文帝创均田制,隋唐沿用,评价均田制:保证了农民获得部分土地,但没有触动贵族、官僚、地主土地,不能从根本上制止土地兼并。
5、古代重要经济政策春秋齐相管仲“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相地而衰征”,使齐国成为东方强国。
战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
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秦朝建立后: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南北朝;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推动了江南农业的迅速发展。
第二讲中国古代经济(一〕兴旺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①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在世界上最早培植粟、水稻。
②商周:少量青铜农具,中国进入“青铜时代〞,③春秋战国时期,开场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开场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2〕西汉时的耦犁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3〕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犁评,标志我国传统歩犁的根本定型,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2、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西域的坎儿井〔**民族特色〕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耕作方式: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①商周,土地国有集体耕作。
②春秋战国,个体耕作。
2、形成:〔1〕条件: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使劳动者有可能独立进展生产活动;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实立,使劳动者获得一定的土地。
〔2〕时间:春秋战国时期3、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4、评价:积极: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根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开展的经济根底;封建王朝主要财源;是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根底。
消极: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又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开展,成为近代中国迟滞不前,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手工业: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开场附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
一、官营手工业——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一〕开展的历程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开展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收归官办。
冶金、制瓷、丝织等领域在世界上一直领先。
〔二〕兴旺原因——国家权力的支撑〔三〕主要成就〔1〕高超的冶金技术〔2〕享誉世界的制瓷业——西方称中国是“瓷器大国〞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起,欧洲国家开场生产瓷器〔3〕异彩纷呈的丝织业西汉—有“丝国〞之称。
中国古代经济史涵盖了广泛的时间范围,包括从远古时期到20世纪初的漫长历史阶段。
以下是中国古代经济史的一些主要内容:1. 农业经济:- 在古代中国,农业一直是主要经济活动。
农民通过种植稻米、小麦等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维持生计。
- 农业技术的发展,如水稻的引入和农田水利系统的建设,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手工业和手工艺:- 古代中国发展了丰富的手工业和手工艺品,包括陶瓷、丝绸、纺织品、铁器等。
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本地需求,还成为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上的重要商品。
3. 商业和贸易:- 商业活动在古代中国的城市中蓬勃发展,如长安、洛阳等城市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
- 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之间的贸易,推动了经济的跨区域发展。
4. 货币和金融:- 古代中国逐渐发展了各种形式的货币,包括铜钱和纸币。
货币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贸易。
- 商业银行和票据交易等金融机构的出现也为经济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5. 政府管理和政策:- 不同朝代的统治者采取了各种经济政策,包括土地制度、税收政策、对商业的监管等。
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
6. 社会结构和阶层:- 经济活动对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和阶层产生了深远影响。
地主阶级、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在社会层次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7. 自然灾害和经济衰退:- 自然灾害如洪水、旱灾等对古代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这些灾害可能导致农业歉收,社会动荡,经济衰退。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经济史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过程,反映了中国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贸易等方面的多方面发展和变化。
中国古代的历史经济与贸易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开始进行经济活动,并进行贸易。
这篇文章将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出发,探讨中国古代的历史经济与贸易。
1. 夏商周时期的经济与贸易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也是中国古代经济与贸易的起源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进行农业生产,并且开始使用青铜器。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也催生了城市的出现。
在商周时期,商业活动开始兴起,人们开始进行贸易,主要以粮食、丝绸、盐和青铜器为主要贸易品。
2. 秦汉时期的经济与贸易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与贸易发展的重要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推行均田制和统一货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经济发展和贸易繁荣。
汉朝时期,汉武帝开辟了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和其他商品通过陆路贸易带入中亚和欧洲,加强了中国与西域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3. 隋唐时期的经济与贸易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与贸易的繁荣时期。
隋朝统一了南北朝,恢复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推行均田制和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唐朝时期,经济进一步繁荣,人口增加,农业生产提高,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唐朝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洋国家进行贸易,也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回纥等西域国家进行贸易,加强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
4. 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与贸易宋朝时期,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江南地区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产品受到了世界各地的欢迎,商业活动更加繁荣。
元朝时期,蒙古统治者通过打造大运河等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贸易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明朝时期,官修海舶使船队远航,扩大了中国与外国的贸易,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品交换中心。
清朝时期,扩大内地的市场,推行农业垦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历史经济与贸易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从夏商周、秦汉、隋唐到宋元明清,经济繁荣和贸易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些历史经济与贸易的成就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对现代中国的经济和贸易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经济史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古代经济制度古代社会的经济制度根据当时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主要包括奴隶制、亲人制、封建制等。
在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地区,奴隶制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奴隶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劳动。
在中国封建社会,生产资料归地主所有,农民和手工业者在地主的领地上从事生产,以一定的剩余产品作为地主的地租。
二、农业生产古代的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的基础。
古代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
在封建社会中,农业以手工农耕为主。
古埃及的农业以尼罗河的灌溉为基础,收获丰收。
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高度发达,种植业主要以稻谷、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畜牧业以牛、马、羊、猪等家畜为主。
在古代希腊,农业以小规模的家庭农场为主。
在古罗马,农业生产主要以大型的庄园农场为主,生产以供应城市和军队为主要目的。
三、商业活动古代商业活动主要包括原始交换和商品交易两种形式。
古代原始交换的范围较小,主要是通过亲友之间的手工产品交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开始逐渐兴起。
在古埃及,商品交易主要以粮食、石料和纺织品等产品为主。
在古代中国,商品交易主要集中在富庶的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主要产品有稻谷、丝绸、茶叶等。
在古希腊,商品交易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地区,以海上贸易为主。
在古罗马,商品交易规模宏大,主要以农产品和手工产品为主。
四、货币制度古代货币制度始于原始社会的商品交换,先后出现了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代表古代货币的有金、银、铜等金属货币。
在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其最早的记录工具,且设有类似“殉葬仆人”的实物货币。
古代中国的商代,就已经制作了青铜器和金银饰品,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更为便利的货币媒介。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们开始制作金属货币,并逐渐形成了以金、银币为代表的货币制度。
五、世界经济古代世界经济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区。
在古代亚洲,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等国家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非洲,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等地区的经济也很发达,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史本专题考试大纲: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其主要内容为小农经济,井田制,土地私有制2.手工业的发展,其主要内容为青铜器,铁器,瓷器,丝织品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其主要内容为城市商业发展,重农抑商的政策,商帮的出现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要考查形式,难度上以中低难度为主,内容上相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农业方面:小农经济的形成、汉代田庄的特点、租佃制的特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影响2.工商业方面: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本专题多以农业或商业为突破口进行设计,区域经济发展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特点及影响是命题的重点。
【知识框架】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方式)2考点二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考点三 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3)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4)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品品种齐全明清时期继续繁荣,“商帮”出现(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2)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4)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高考真题演练1.(2018·全国卷ⅡI·T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学科素养。
以铁器实物的考古发掘地区分布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理解。
【解析】选D。
依据题干信息“铁器实物”,无法得出是否为铁制农具,故A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各地铁器实物的考古发掘情况,虽然新疆地区出现铁器实物,但无法得出“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故B错误;材料中铁器实物“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可见冶铁技术还未普及,故C错误;古代社会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高低,图中铁器实物发现地在黄河中下游分布较其他地区更加广泛,说明战国以前此地区社会发展程度较高,故D正确。
2.(2018·全国卷Ⅱ·T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控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考查意图是让我们认识到好的惠农政策,不一定得到好的效果。
【解析】选B。
题干所述内容出现富商大贾说明抑商不明显,但国家免除实物田租是重农的表现,未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说法错误,排除A;题干也未涉及粮食价格低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排除C;税收的数量和种类是由政府决定的,而非商人,排除D。
由于西汉需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于是富商大贾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导致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土地兼并、农户流亡,直接后果就是自耕农失去了土地,使自耕农经济受阻,故B正确。
3.(2018·全国卷Ⅰ·T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以“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切入,考查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下,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历程。
【解析】选A。
根据题干信息,若工匠在受雇期间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辄另谋高就,可知当时民营手工业领域出现“雇佣”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反映出手工业的进步,故A符合题意;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和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故B错误;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盐业专卖制度长期存在,D与史实不符,排除。
4.(2018·全国卷Ⅰ·T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以“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朝贡贸易”切入,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解析】选B。
A的重心体现在了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这与题干主旨不符,且结合中国古代绘画的相关知识可知,明代以前的中国传统绘画中已出现了动物类题材;从题干可以看出,朝臣用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来解释朝贡的奇珍异兽,“麒麟”体现了中国文化观念,就是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B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明成祖时期为防止东南沿海一带百姓与倭寇相勾结,继续实行海禁政策,故C说法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的结论,排除D。
5.(2018·北京文综·T13)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通过对南宋初期经济发展的史实描述,论证南宋时期人口迁移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解析】选B。
依据材料可知,南迁的中原士民规模大、数量多,在饮食习惯上对麦面需求大,故①正确;“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说明南方耕作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故③正确;②为明朝时期农书,与本题时间不符,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曲辕犁,排除④。
综合以上分析选B。
6.(2018·北京文综·T15)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
据此表可以得出(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通过明朝中叶以来市镇数量的统计,论证明朝中叶以来市镇的发展状况。
【解析】选B。
处于明清之际的“1551-1722年”,市镇数量是113个;处于晚清及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723-1861年”,伴随着松江一带通商口岸的开辟,市镇数量增加到167个;到民国建立前的“1 862-1911年”,市镇数量扩大到369个。
说明市镇数量的增加,一方面是由于封建经济本身发展的推动,另一方面是受到近代社会环境的影响,故②③正确,选B。
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人地位”问题,故①不正确;④中的民国政府应从1912年开始,与本题时间不符,可排除。
7.(2018·全国卷Ⅱ·T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
“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
《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
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
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12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特点的回答先是按照时间划分层次为“先秦”“唐宋”等,然后概括层次的大意,从培育时间、种植范围、著书立说等方面概括;作用指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或者效果,联系大豆与人们生活、食物结构变化、国家救灾、备种等角度回答。
【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8分)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4分)10.(2018·天津文综·T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
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
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4分)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
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
(5分)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
(2分)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
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
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
(2分)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
(5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五大学科素养。
本题围绕传统农业,综合考查了学生对概括、说明、分析等学科方法的掌握情况,符合新课标高考的考查理念,又契合了当代关注民生的热点。
【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柱状图可以得出农业发展趋势是缓慢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