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事情
- 格式:docx
- 大小:10.78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国际交往和外交政策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国际交往和外交政策。
这些交往和政策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国际交往和外交政策。
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国际交往之一是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
这一交往使得中国丝绸、瓷器等货物传播到了远方的国家,并且中国也从西方国家引进了许多新的物品和文化。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一个重要的国际交往是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外交使团互动。
这种外交使团互动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外交使团,如汉朝的张骞出使西域、明朝的郑和下西洋等。
这些使团的出访不仅增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了解,同时也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重要的外交政策。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友好”的外交原则。
这一外交政策在中国建国后被确定为国家的基本立场。
它强调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张和平共处、互利共赢,推动国家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这一外交政策为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并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除了“独立自主、和平友好”的外交原则,中国还有其他重要的外交政策。
例如,中国提出的“一国两制”政策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取得了成功。
该政策允许香港、澳门保持相对自治的制度,同时继续享受中国的保护和支持。
这一政策展示了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灵活性和务实性,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肯定。
除了上述案例之外,中国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政策,如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推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参与全球经济合作等。
这些政策都是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积极努力,也是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重要体现。
总之,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国际交往和外交政策。
这些交往和政策对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抗日战争对国际关系和平的贡献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独立和争取和平的一场伟大斗争。
这场战争不仅对中国人民具有重大意义,也对国际关系和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贡献。
首先,抗日战争为国际社会树立了一个反法西斯的典范。
在二战爆发之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未能意识到法西斯主义的威胁,甚至与之妥协。
然而,中国人民在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时候,毫不畏惧,坚决抵抗,为全世界展示了反法西斯的决心和勇气。
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激励了世界各国民众,促使他们觉醒并开始反抗法西斯势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其次,抗日战争促进了国际合作与联盟的形成。
中国在抗战期间积极争取国际支持,与盟国建立了合作关系。
中国成为了反法西斯的重要一员,与苏联、美国等国家加强了合作,形成了抗日联盟。
这种合作不仅为战争胜利提供了重要支持,也为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抗战期间,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互助条约》,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为国际合作与联盟的形成作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抗日战争还为国际关系和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中国在抗战期间经历了艰难的斗争,但始终坚持和平、公正、互利的原则,与国际社会保持着积极的互动。
中国领导人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国际关系的和平与发展。
这些原则成为了国际关系中重要的准则,为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交往与合作提供了指导。
最后,抗日战争对国际关系和平的贡献还体现在战后的和平建设上。
中国在战后积极参与了国际秩序的重建,推动了世界的和平发展。
中国在联合国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断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
中国也积极参与了国际援助,帮助其他战争受灾国家的重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
总之,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的一场伟大斗争,也是对国际关系和平的重要贡献。
抗战期间,中国人民坚守正义与和平的原则,为世界树立了反法西斯的典范,促进了国际合作与联盟的形成,并为国际关系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战后,中国继续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在新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具体事例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49年10月3日;2.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4日;3.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年10月5日;4.匈牙利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5.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6.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7.波兰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7日;8.蒙古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6日;9.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49年10月27日;10.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年11月23日;11.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1950年1月18日;12.印度共和国1950年4月1日;13.瑞典王国1950年5月9日;14.丹麦王国1950年5月11日;15.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50年6月8日;16.瑞士联盟1950年9月14日;17.芬兰共和国1950年10月28日;另外,还有英国、挪威、荷兰、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巴基斯坦、锡兰、阿富汗等八国也承认了中国。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简称“五项原则”。
用于指导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关系的准则。
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些原则现已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被认为是处理社会制度不同或相同的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重要内容。
600年前,中国人郑和率领27000余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到红海和非洲,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并巩固了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了友谊的种子,促进了经济贸易发展,增加了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600年以来,郑和下西洋无论是史学地位还是文化地位都有失公允,尤其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更被长期忽视。
今年中国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的优良传统,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进步。
同时,郑和这段历史也说明社会要进步,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融合的重要,自我封闭则会断送民族的生机。
资料: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各国扩大共同利益,妥善解决分歧。
一、中美关系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20多年相互隔绝状态的结束。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政府同时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美国政府在联合公报中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同台湾断交、撤出军队和设施、废除美蒋条约。
两国从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中美关系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为两国间的交往和合作开辟了道路。
30多年来,中美关系虽然经历了不少曲折和起伏,但总体上是向前发展的。
中美保持了领导人的互访和高级官员的磋商,两国在经贸、科技、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不断取得进展。
中美两国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双方在经贸、安全、公共卫生、能源、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和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拥有重要的共同战略利益。
特别是在互利双赢的中美经贸合作,不仅造福两国人民,促进了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经济增长,而且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基础。
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
中国领导人一再向美方指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国的核心利益。
中国的鲜明立场使美方进一步理解了台湾问题的敏感性,多次重申美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三个联合公报,不支持单方面改变台湾现状和宣布“独立”的言行。
2006年4月20日,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布什会晤时,布什总统明确表示,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没有变化。
美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理解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关切,不希望看到台湾当局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的行动损害中美关系。
二、中俄关系1949年10月2日,中国与苏联建交。
1991年8月苏联解体,12月27日,中俄两国签署会谈纪要,解决了中国与前苏联的外交关系。
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外交故事引言中国现代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外交故事,这些故事记录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卓越表现和重要贡献。
本文将全面、详细和深入地探讨中国现代史上一些著名的外交故事,展示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一、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1. 甲午战争的背景与原因•具体起因:东亚列强在中国的势力扩张和侵略行动,中国对外贸易不平等•战争爆发:1894年,中国与日本爆发甲午战争2. 中国战败与签订《马关条约》•战争结果:中国战败,遭受巨大损失•具体内容:《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群岛给日本,赔款等3. 影响与启示•影响:中国军事和外交层面的失败,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巨大震动•启示:中国开始了寻求国家独立和强盛的历程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 条约签订的背景与意义•背景:中苏两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合作关系•意义:加深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并提供相互支持和援助2. 条约具体内容与实施•内容:相互援助、公开军事援助、政治协商等•实施:两国共同努力,加强两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3. 影响与启示•影响:加强了中苏两国的友好关系,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启示:尊重国家主权和平等互利原则对外交关系至关重要三、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 背景与原因•背景:中国内战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但被取代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原因:与台湾问题以及冷战中的斗争有关2. 努力与成功•努力:中国积极争取联合国合法席位,获得广泛支持•成功:1971年,联合国通过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合法代表3. 启示与影响•启示:中国坚持正义立场并发展对外交往的努力是取得重要外交突破的关键•影响: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赞誉四、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1. 加入过程和条件•过程:中国积极推动加入WTO的进程,并进行艰苦的谈判和改革•条件:针对贸易和市场准入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开放2. 加入的意义和影响•意义:标志着中国对国际贸易规则的接受和参与,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影响: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具有重大意义3. 实施和成果•实施:中国积极履行加入WTO的各项承诺,推动经济改革和贸易自由化•成果:中国的出口和国际贸易规模大幅增长,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结论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外交故事记录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兴衰得失,也展示了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举例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睦邻友好的传统价值观。
中国是一个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着丰富而独特的睦邻友好的传统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的核心是和平、合作、互利和和谐。
在中国的传统中,邻国亲近,和睦相处是人们的共同理想,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国人始终重视与邻国的友好关系。
以下是一些例子,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睦邻友好的传统价值观。
首先,中国历史上的和平相处的典范是中国和越南之间的友好关系。
虽然两国有过历史上的领土争端,但中国人对越南形成了深厚的感情。
中国人常说,“百年良友克年良胜,千里好骑胜千里马”,这表达了对越南人民的友好和尊敬。
中国人喜欢越南的文化,尤其是越南的饮食、音乐和舞蹈。
两国人民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仅在政府层面体现,也体现在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旅游。
其次,中国和韩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韩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联系。
两国文化的相似性和互补性成为建立友好关系的基础。
中国人对韩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如剧院、音乐和绘画非常欣赏。
而韩国人也十分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和道德经。
中国和韩国在经济、科技和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再者,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也是中国睦邻友好传统价值观的体现。
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当时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重要的军事援助。
自那时以来,两国的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包括军事、经济、教育和文化等多个领域。
中国人民对巴基斯坦的友好情谊表现在每年“中国日”的庆祝活动中,中国人民用各种方式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以表达对巴基斯坦人民的尊重和友好。
此外,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也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例证。
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曾经历过一段时期的紧张,但中国人民一直对俄罗斯保持友好和尊敬。
中俄两国人民具有共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交流和相互学习是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对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表示赞赏,并愿意与俄罗斯加强合作,实现互惠互利。
这些例子只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一部分,但足以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国人民对睦邻友好关系的重视。
互信互助中国外交举例子2022年6月27日,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刘劲松会见马尔代夫驻华大使阿兹玛女士,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地区问题友好深入地交换了意见。
刘表示,中国和马尔代夫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早就将两国人民联系在一起。
600多年前,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曾率领船队两度到访马尔代夫,马尔代夫国王多次派遣使者来华。
1972年中马正式建交以来,两国交流合作不断走深走实,发展势头强劲。
中方愿同马方一道,以两国建交50周年为契机,深化中马面向未来的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
阿积极评价马中两国关系,感谢中国对马尔代夫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作出的巨大贡献,表示马中是真诚互助的伙伴。
中马友谊大桥、社会保障住房等中方援助项目体现了中国人民对马人民的深情厚谊,铸就了马中关系一座座丰碑。
马中良好关系和牢固互信根植于双方悠久的传统友谊和对主权平等、相互尊重等原则的坚守。
马方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将继续坚定支持中方维护核心利益的努力。
刘说,在日前G7峰会上,一些国家抛出“全球基建和投资伙伴项目”(PGII),称要替代中国“一带一路”倡议。
基建投融资多多益善,各方正向努力也可相互补充,但声称要“替代”人家的好东西,进而搞恶性竞争和诋毁拉黑,就没格局没道理了,事实上也做不到。
某国之前还推出“蓝点网络”、“重建美好世界”、“印太经济框架”等,都呈现“三种版式”:一是行政版,由行政部门打出,难获国会批准,鲜有可持续性。
二是“漫画版”,即画饼多、框架多、承诺多,能拿出多少真金白银和能否落实,颇令人生疑。
三是单行版,即出于一国单方面需要,特别是地缘战略需要,基于一国标准、规则和价值观,而非平等互利。
刘指出,正如马尔代夫谚语所讲,“强盗的衣柜关得紧紧的”。
诡计多端的人总是恶意揣测别人,阴谋见不得阳光。
美国推进“印太战略”,重自己轻他国、重安全轻经济、重排他轻包容、重口头轻行动,不可能给地区国家带来好处。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取得了丰硕成果,交出了亮丽答卷。
这一年,人民外交在持续深入学习党史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深入总结了党领导下的人民外交理论,积极开展了民间对外交往新实践。
人民外交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外交的一项创举,它以增进人民友谊、促进国家关系发展为宗旨,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特色。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是由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亲自倡导成立并担任名誉会长的新中国第一个人民外交机构,成立于1949年12月15日,与共和国同龄。
它以中国人民的名义,开创了中国和世界外交的新篇章。
长期以来,作为新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外交为拓展外交空间、增进中外相互了解、提升国家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制定了立足于人民、着眼于人民、寄希望于人民的外交方针,创造性地开展“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人民外交实践,打破了西方对华外交封锁,争取国际支持,大大拓展了新中国的外交空间。
这一时期的人民外交是官方外交的“探路者”。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根据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外交学会积极拓展与西方各国开展民间友好交往,为中国与西方国家建交做了大量牵线搭桥的工作,也为中法、中美的正式建交做了重要铺垫工作。
这一时期的人民外交是官方外交的“先行者”。
改革开放后,中国各领域对外交往快速发展,人民外交跨入新的历史时* 本文根据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王超在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联合举办的“2021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上的讲话整理而成,2021年12月20日。
期。
作为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外交为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的民意和社会基础,为中国发展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和长远性工作。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外交学会秉承“为国交友”的理念,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同世界知名政治家、议会、智库、媒体等的交往,积极开展二轨对话和公共外交,在配合总体外交、增进理解互信、推动务实合作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助力作用。
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事例早在600年前的明代时期中国人郑和率领27000余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到红海和非洲,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船队所到之处,大都受到热烈欢迎。
如第一次远航到达占城,受到国王、臣民击鼓相迎。
船队用金银宝货,丝绸和青瓷碗盘等货物,从各国换回珠宝、香料和药材以及珍奇异物。
郑和下西洋时,邀请各国来华访问。
永乐时期,渤泥、满刺加、苏禄等国的国王、王后、使臣和商队,络绎不绝地来到中国的南京、北京,有时随行人员达500多人,明朝政府盛情设宴款待,还赠予许多礼物,并把他们送来的礼物陈列在文华殿里。
当苏禄国王在归国途中病逝于山东德州时,明成祖下谕旨以王礼安葬于德州城北。
这是明代中外友好关系发展的一个突出事例,郑和下西洋,建立并巩固了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了友谊的种子,促进了经济贸易发展,增加了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当代,中国每年向非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贷款)帮助他们建设非洲。
比如中国在刚果河上兴建了(中国借钱给刚果投资中国施工)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三峡三倍大),然后现在那水电的债全免了。
咱们和巴基斯坦的关系似朋友加兄弟!例如:在四川大地震过后,我们的友好邻邦,巴基斯坦,在第一时间,倾全国之力给咱们无偿援助!据说,为了能让运输机能多运点物资,他们不惜拆掉车上的所有座位!后来巴基斯坦也发生地震,我国也是在第一时间进行援助,这两个“第一”,正如扎尔达里所说,再次表明了巴中两国“比海深、比山高”的兄弟情谊农夫和三个葫芦一个农民在他的菜园里种了一架葫芦藤,每天施肥浇水,可是上面只结了三个葫芦,他根据葫芦的大小,分别叫他们大葫、二葫、三葫。
一天,他蹲在葫芦架下,笑呵呵地摸着三葫的脑袋说:“我可爱的三葫啊,你长得又嫩又甜,明天我要把你摘下来,做一锅美味的葫芦汤,招待客人喽!”三葫听了主人夸奖的话,眼睛笑眯眯的,好不开心。
农民走到二葫的跟前,用手在他身上掐了掐,表情平淡地说:“二葫啊,你的肉皮虽然不嫩,但还结实,看来只有把你做瓢用了!”二葫听了,忧虑的表情马上变得笑容舒展。
有关xx 人民与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事情
朋友你好!!当数巴基斯坦!!应该知道的,咱们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式朋友加兄弟!!例如:
在四川大地震过后,我们的友好邻邦,巴基斯坦,在第一时间,倾全国之力给咱们无偿援助!据说,为了能让运输机能多运点物资,他们不惜拆掉上面得所有座位!有图
为证。
后来巴基斯坦也发生地震,我国也是在第一时间进行援助,这两个“第一”,
正如扎尔达里所说,再次表明了巴中两国“比海深、比山高的兄弟情谊。
俄罗斯总统普京向中国人民献上最美好的祝福即将访华的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11 日在克里姆林宫接受《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和《中华小记者杂志》的联合采访,畅
谈了发展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设想,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美好情谊。
2003年xx发生了
6."2 级地震,中国国际救援队去救援了。
中国每年向非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贷款),帮助他们建设非洲.比如中国在刚果河上兴建了(中国借钱给刚果投资中国施工)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三峡三倍大)
然后现在把那个水电站的债免了.
中国每年向非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贷款),帮助他们建设非洲.比如中国在刚果河上兴建了(中国借钱给刚果投资中国施工)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三峡三倍大)
然后现在把那个水电站的债免了.abs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的友谊。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的船队同西洋各国进行了平等的贸易。
船队所到之处,大都受到热烈欢迎。
如第一次远航到达占城,受到国王、臣民击鼓相迎。
船队用金银宝货,丝绸和青瓷碗盘等货物,从各国换回珠宝、香料和药材以及珍奇异物。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郑和下西洋时,邀请各国来华访问。
永乐时期,渤泥、满刺加、苏禄等国的国王、王后、使臣和商队,络绎不绝地来到中
国的南京、北京,有时随行人员达500 多人,明朝政府盛情设宴款待,还赠予许多礼物,并把他们送来的礼物陈列在文华殿里。
当苏禄国王在归国途中病逝于山东德州时,
明成祖下谕旨以王礼安葬于德州城北(让学生观看P166《苏禄王墓》,墓地在今德州北郊的北营村)。
这是明代中外友好关系发展的一个突出事例,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
郑和远航,还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人向南洋流动。
鉴真
远渡日本文成公主远嫁藏族金城公主与尺带丹珠和婚张謇通西域昭君出塞玄奘西游郑和下西洋马可波罗回香都公元630年至834年的二百年间,日本派1 9次遣唐使(其中到达中国者为1 5次)来华,规模之大少者二百人,多者五六百人。
这充分证明了当时日本对唐文化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了唐朝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
鉴真六次东渡的感人事迹,代表了中国人民与邻国友好交往的真诚愿望。
中日友好交往,既对日本政治、经济制度的转变、社会生活的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同时也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
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中国人民同印度人民的往来,史书上有记载的是在汉代。
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国(今阿富汗)看到蜀地出产的竹杖、布匹。
大夏人说这是商人从身毒(yu d nd, ■(其时中国对印度的称呼)买来的。
这说
明我国的产品当时已输入印度。
唐朝时候,统称印度半岛为天竺。
唐与天竺交往频繁,表现为:1 双方不断遣使通好。
641 年,天竺国王尸罗逸多(戒日王)“遣使入朝”唐太宗也一再派梁怀开璥(jng)、王玄策等出使天竺。
高宗、武则天、玄宗时使臣往来不绝,经常互赠礼物。
2 双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献波罗树,树类白杨”。
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糖法。
7 世纪末,我国的纸和造纸术通过尼泊尔传到印度。
印度的医学、天文历法、语言学、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等,在唐朝时传入中国。
孙思邈的《千金方》引用了天竺医学家的理论和天竺药物。
天竺天文学家瞿昙罗曾担任唐朝太史,并编写《九执历》。
僧一行改订历法,参考过《九执历》。
唐朝十部乐中有天竺乐,唐《秦王破阵乐》在天竺也很受欢迎。
敦煌、云冈及龙门石窟的壁画和雕塑,都受到天竺北部艺术风格的影响。
再有就是玄奘西游了。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因而受到各国的尊重,享有很高的声望。
从这个时期起,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各国人民开始把中国人称作唐人,这种称呼至今仍在一些国家沿用。
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很多国家很有吸引力。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对他的弟子说: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处在强固稳定时期,政
治上很自信,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在文化上也敢于并蓄兼收,群花同放。
因此,唐王朝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再加对外交通发达,周边各国的使臣和商人,纷纷前来中国,与中国通商往来的
国家发展到七十多个,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唐文化远播到东西方各国,对许多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