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心理健康
- 格式:ppt
- 大小:481.00 KB
- 文档页数:43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单选题] 1、健康的概念是指()。
A 身体健康B 生理无残疾C 心理健康D 身心健康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健康归结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
[单选题] 2、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
A 交往焦虑B 上学焦虑C 考试焦虑D 课堂焦虑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考试焦虑是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
[单选题] 3、个别小学生出现打架、偷窃和撒谎等行为属于()。
A 情绪冲动B 性格障碍C 情绪适应困难D 行为障碍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说谎、偷窃和欺骗等行为都属于行为障碍。
[单选题] 4、小学生常见的焦虑反应是()焦虑。
A 学习B 行为C 考试D 适应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
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正常发挥。
考试后又持久不能松弛。
[单选题] 5、儿童多动综合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
其高峰发病年龄为()A 3—5岁B 6—7岁C 8—10岁D 11—12岁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儿童多动综合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
其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单选题] 6、随着考试临近,学生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是一种()A 焦虑症B 强迫症C 恐怖症D 人格障碍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学生由于考试而产生紧张情绪,以致考试不能正常发挥,属焦虑症,故选A。
[单选题] 7、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人都处在极健康和极不健康两端边线中间的某一点。
这句话反映了心理健康的()A 动态性B 静止性C 相对性D 绝对性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人都处在极健康和极不健康两端边线中间的某一点。
这句话反映了心理健康的相对性。
[单选题] 8、反复检查个人的衣服鞋袜是否整齐属于下列哪种强迫行为?()A 强迫性洗手B 强迫性计数C 刻板的仪式性动作D 强迫性自我检查正确答案:D[单选题] 9、反复检查个人的衣服鞋袜是否整齐属于下列哪种强迫行为?()A 强迫性洗手B 强迫性计数C 刻板的仪式性动作D 强迫性自我检查正确答案:D[单选题] 10、健康的概念是指()。
第十一章学前小孩心理健康劝导知识目标1、认识学前小孩心理健康指导的基来源则2、掌握学前小孩心理健康指导的方法与门路3、熟知学前小孩常有心理问题及有关指导技术技术目标1、对学前小孩常有心理问题进行诊疗2、利专心理指导技术与方法对学前小孩心理问题进行干涉创建优秀的环境可操作性发展性浸透性个性与社会化相适应认知指导与行为训练相联合辅导途径学辅前儿导童原心则理健康辅导常见心理问题辅导以游戏为载体家园同步指导认知误差问题指导情绪阻碍问题指导人品缺点问题指导行为不妥问题指导第一节学前小孩心理健康指导原则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连续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睦状态。
学前小孩心理健康指导是从小孩的成长需要出发,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其形成优秀的情绪感情、行为习惯、个性心理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兴趣,逐渐发展其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能力。
关于已经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小孩,应付其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实时地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有步骤的劝导和改正训练,帮助他们恢复到健康的心理状态,这远比让其发展到成人以后再进行干涉的成效更好。
要对学前小孩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应按照以下五个原则。
一、可操作性原则学前小孩心理健康指导,应拥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保证心理健康指导的确实可行。
详细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游戏性游戏是学前小孩的主要活动,它能使学前小孩的各样感知能力的到充足发挥,是对学前小孩进行心理健康指导的优秀载体。
2、兴趣性因为学前小孩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不长,所以在对学前小孩进行心理健康指导时应充足考虑这一特色,为其供给舒坦、光亮的指导场所和丰富、新奇的指导玩具,激发他们参加心理健康指导的兴趣,促进其身体各器官的活动机能,以达到延缓疲惫出现的成效。
此外,学前小孩心理健康指导的方式也应多样化、拥有新奇性,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妙不行言的游戏活动和生动风趣的讲话中获取身心成长,在优秀的活动氛围中增进人际交往能力和集体协作意识,在成功的愉悦中加强自信心。
2014年教资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辅导十一:心理健康教育文章来源:天津教师考试网/30元QQ直播课堂【评价目标】1.识记心理健康、心理评估,心理辅导等概念。
2.理解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的主要特征及形成原因、辅导的一般目标。
3.结合实际说明行为改变的几种方法。
【主要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识记部分1、心理健康的概念: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宣言中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利会适应等几方面。
1989年,该组织又在健康的定义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以使其更全面。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
可以归纳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③自我调控能力。
④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
心理健康有高低层次之分,高层次(积极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而且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发展建设性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和创造性的活动,追求高层次需要满足,追求生活的意义。
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
心理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
3、心理评估的概念;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4、心理辅导的概念: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 )。
A.交往焦虑B.上学焦虑C.考试焦虑D.课堂焦虑2.儿童多动症是小学生中常见的一种以注意缺陷、活动过度和好冲动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障碍,其高峰发病年龄在( )。
A.3~5岁B.5~7岁C.8~10岁D.12~13岁3.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 )。
A.斯金纳B.巴甫洛夫C.艾里斯D.雅各布松7.健康的概念是指( )。
A.身体健康B.生理无残疾C.心理健康D.身心健康8.罗杰斯在其“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中将“无条件积极关注”看做心理辅导的前提之一,这体现了学校心理辅导的( )。
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B.发展性原则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D.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9.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 )的失调状态。
A.牛理B.情绪C.心理D.态度10.关于儿童多动综合症,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儿童多动症的高峰发病年龄8~10岁B.儿童多动症中男性儿童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C.多动症儿童即轻度脑功能障碍儿童D.多动症可能是先天体质上的原因,也可能是不安环境引起精神高度紧张的结果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多动症儿童行为有哪些特征( )。
A.活动过多B.注意力不集中C.冲动行为D.交往困难2.针对儿童厌学症可以采用哪些方法予以矫正( )。
A.教育治疗B.家庭治疗C.心理治疗D.社会治疗3.具有强迫行为的儿童具有哪些特征( )。
A.智力水平较高B.富于幻想C.性格内向D.遇事犹豫、拘谨、比较固执E.自我克制过于严重7.示范法由于范例的不同有( )。
A.辅导教师的示范B.角色的示范C.他人提供的示范D.电视、录像的示范E.有关读物的示范8.记录方式有哪些情况( )。
A.项目检核表B.评定量表C.轶事记录D.观察记录9.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 )。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安全思考与练习一、简答题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答:(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
(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
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 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表现都有哪些?答:心理障碍:(1)校园环境适应障碍。
(2)人际交往障碍。
(3)学习适应障碍。
(4)恋爱与性问题障碍。
(5)择业心理障碍。
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包括五种常见的神经症以及其他不同严重程度的心理疾病。
(一)神经症大学生常见的神经症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 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官能症,多见于脑力劳动者,具体症状包括三个方面:(1)精神易兴奋,思绪杂乱,注意力不集中;易疲劳,伴随不良心境,如看书时疲劳,上网却精力旺盛;无动机和欲望的减退,即有“力不从心”之感。
(2)烦恼多且持久,喜欢倾诉;易激惹,容易生气和发怒,。
(3)由失眠、时间颠倒导致头部不适感,常有头痛头昏、脑袋发胀的感觉;生理功能紊乱,如食欲不振、腹胀、胸闷、气促、心慌、月经紊乱等。
2. 焦躁症3. 抑郁症4. 强迫症5. 恐惧症(二)其他心理疾病此类心理疾病包括三个方面:1. 人格障碍2. 精神疾病3. 性心理障碍3. 大学生心理问题如何进行预防与矫治?答:一、正确看待心理问题二、客观认识自我大学生要做到客观地认识自我,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大学生要学会从多方面、多途径了解自我。
教师资格考试之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既能适当地评价自我、接受自我,乂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既能适应自己所血临的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现实环境,又能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的人格特征;同时具有良好的口我节制和调控能力,并在认知功能、情绪反应活动和意志行为方面都能处在比较积极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i般认为心理健康水平可以从以下儿个方面进行评估。
1.情绪稳定、乐观;2.人际关系和谐;3.人格完整;4.正确的自我观;5.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6.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三、中学生典型心理问题(一)抑郁症抑郁症是抑郁性神经症的简称,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
(二)恐惧症指病人具有一种在止常情况下对某一特定物体、人际交往或处境,产牛异乎寻常的强烈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从而回避所恐惧的对彖,难以自控。
根据恐怖对彖不同, 可分为社交恐惧症、物体恐惧症、处境恐惧症等。
(三)强迫症指来访者主观体验到源于自我的某些观念和意向的出现是不必要的,或其重复出现是不恰当的,但又难以通过自己的意志努力加以抑制,从而引起强烈的紧张不安及严亜的内心冲突,伴随的某些亜复动作和行为往往是患者为了减轻其内心紧张不安,屈从于令人不快的思想和意向或进行对抗而星现出的继发现彖。
临床表现主要是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四)焦虑症指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常伴着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于、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焦虑是无明显原因的恐惧、紧张发作,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和运动性紧张。
(五)人格障碍人格障碍乂称病态人格或变态人格,是指童年或少年时期发展起来的人格明显偏离正常'。
1.偏执型人格;2.反社会型人格;3.冲动型人格;4.冋避型人格。
(六)性偏差性偏差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一般不属性心理障碍。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论述试述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要点解析】(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1.强化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例如,一个学生不敢上课举手回答问题,即使他会,教师用鼓励的方式让他举起手来,并随后给予表扬,这个学生就逐渐敢于回答问题表现自己了。
2.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
当学生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我们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
反之,则扣回一定数量的代币。
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现象而使强化失效。
代币奖励法在低年龄的学生中使用更有效果。
3.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有时候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在某学生身上很少出现或很少完整地出现,此时我们可以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行为的出现。
例如,有人曾用行为塑造法让一个缄默不语的孩子开口说话。
使用行为塑造法要注意塑造的步子适宜,步步跟进。
4.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
替代强化的含义是:学习者因榜样受强化而使自己也间接受到强化。
由于范例的不同,示范法有以下几种情况:辅导教师的示范,他人提供的示范,电视、录像,有关读物提供的示范,角色的示范。
无论哪种情况,范例的选择都是很重要的,范例与学习者之间的相似性最多,距离越近,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5.处罚法。
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
处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价、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心理健康的标准。
(2)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3)心理辅导与咨询的目标、原则及方法。
★考纲链接1.心理健康的概念: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心理健康的标准:(1)情绪稳定、乐观;(2)正确的自我观;(3)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4)人际关系和谐;(5)人格完整;(6)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需要;(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4.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1)个人因素;(2)家庭因素;(3)学校因素;(4)社会因素。
5.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个人因素有:(1)生物学方面,生理发育的鼎盛时期;(2)心理方面,身心发展不平衡,心理活动也处于矛盾状态。
6.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有:(1)父母关系,父母间的不良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2)父母期望,父母对孩子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发展都是不利的;(3)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具有直接的影响,而且还体现在对学校教育的效果起促进、干扰或者抵消的作用上;(4)父母个性,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7.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有:(1)教育方式,学校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压抑;(2)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3)学习负担,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8.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1)隐匿性与突发性;(2)多元性与单一性;(3)无知性与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