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在我院的发展历程、困惑及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介入医学21世纪发展趋势和对策肖湘生介入医学以其年轻的生命步入2l世纪。
近40年来,介入医学从无到有,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得到医学界和社会的认同。
我国的介入放射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老一辈放射学家的开拓和带领下,在一大批中青年学者的创造和献身下,部分领域己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展望未来,我们既有获得高速度发展的机遇,同时又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介入放射学的历史回顾Interventional Diagnostic Radiology一词由Margulis于1967年首次在AJR上提出。
1976年Wallace则对该词作了完整的注释,此后逐渐被采用。
在我国,八十年代初引入介入放射一词,最初曾有人译为“手术放射学”。
追溯介入放射学的历史,通常以1964年Charles Dotter完成的用同轴导管为一例下肢动脉行成形术作为介入放射学的里程碑。
Dotter医师因此项技术及后来的系列创造性工作而被誉为“介入放射学之父”。
介入放射学的形成和兴起还应归功于血管造影诊断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影像设备的不断完善。
尤其是1953年瑞典放射学家Seldinger发明的经皮血管穿刺插管术成为各种介入技术的基本技术,八十年代出现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设备则使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如虎添翼。
综观介入放射学发展史,许多介入新技术都经历了多中心的合作和不断创新的结果。
如1964年Dotter完成了首例PTA之后并未在美国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反受到了不少人的反对和前所未有的阻力。
此时,德国放射医师zeitler等对此投入了极大的兴趣,并很快在欧洲发展了这一新技术,最终导致辞了瑞士心脏科医师Gruntzig发明了双腔球囊导管,引发了冠心病及全身血管性疾病治疗的一场革命。
另一方面,在血管栓塞和注射药物技术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出现了系列的新技术:1967年Baum首先用动脉灌注血管收缩剂治疗消化道出血。
稍后,Rosch、Ring完善了这一技术;1969年,前东德医生Porstmann则首创了经导管闭塞动脉造影术;1968年,Newton和DoppmanH则分别用栓塞术治疗脊髓血管畸形和肿瘤。
放射医学的介入放射学的技术发展放射医学是医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其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在放射医学中,介入放射学更是一项前沿、多学科交叉的技术,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加准确、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本文将就放射医学的介入放射学技术发展进行探讨。
一、介入放射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介入放射学是一种通过导入血管、气管或腔道等方式,将阻塞物、肿瘤、栓子等物质进行含药剂量的处理或直接切除的一种治疗手段。
其首次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介入放射学也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介入放射学的技术分类介入放射学的技术发展涵盖了多个领域,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管介入技术血管介入技术是介入放射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技术,主要用于治疗各种血管疾病,如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等。
这种技术通过导管插入血管内,通过放射学引导下将导管送达至病变部位,然后进行栓塞、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等操作,以达到治疗效果。
2. 气管介入技术气管介入技术主要是通过经口或经鼻插管的方式,利用放射学引导下的内窥镜等工具,进行气管或支气管的疾病治疗,如气管支架植入、支气管树纤支镜检查等。
这种技术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3. 肿瘤介入技术肿瘤介入技术主要应用于肿瘤的治疗,通过经皮穿刺或经血管插管等方式,将导管引向肿瘤部位,然后进行化疗栓塞、射频消融、冷冻治疗等操作。
这种技术可以减轻手术创伤,提高治疗效果。
4. 腔道介入技术腔道介入技术主要用于治疗胆管、胆囊、肾脏和输尿管等腔道的疾病。
通过引导下的内窥镜、导管等工具,进行清室、引流、内窥镜检查等操作。
这种技术的发展为腔道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加便捷和有效的方式。
三、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应用介入放射学的技术发展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其中一些技术已经成为临床常规操作。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介入放射学临床应用:1. 血管介入手术在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血管介入手术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目录•介入放射学概述•介入放射学基本技术•介入放射学临床应用•介入放射学的优势与局限•介入放射学与其他医学技术的结合•介入放射学病例分析介入放射学概述特点介入放射学具有微创、定位准确、效果显著等优点,是现代医学诊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定义介入放射学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通过导管或其他介入器械到达体内病变部位,进行诊断或治疗的一门学科。
定义与特点01起源介入放射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
02发展介入放射学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广泛应用,技术不断改进和创新,涉及的疾病类型也逐渐增多。
03现状介入放射学已经成为医学诊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心血管、肿瘤、神经系统等领域。
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等。
神经系统疾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等。
肿瘤疾病如肝癌、肺癌、胃癌等。
其他疾病如脾功能亢进、子宫肌瘤、肝血管瘤等。
介入放射学基本技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01通过计算机处理,去除背景影像,仅保留血管影像,提高图像清晰度。
02透视下血管造影技术利用X线透视和摄像技术,实时观察血管显影过程。
03超声血管造影技术利用超声探头在体表对血管进行扫描,生成血管影像。
血管造影技术血栓清除术利用导管或球囊清除血管内的血栓。
血管扩张术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等方法,扩张狭窄的血管。
血管内药物灌注将药物直接注入病变血管,局部提高药物浓度,达到治疗目的。
血管内治疗技术通过穿刺病变组织,获取病理诊断。
经皮穿刺活检术通过穿刺将积液或脓液引流出体外。
经皮穿刺引流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病变组织消除,如射频消融、冷冻消融等。
消融治疗非血管内治疗技术了解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确定适应症和手术方案。
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术后处理进行局部麻醉、穿刺、插管、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操作。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局部加压包扎、抗凝治疗等。
030201介入放射学的操作流程介入放射学临床应用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放射治疗冠心病介入治疗0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在冠状动脉内植入支架或球囊扩张,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
放射医学的介入放射学的研究放射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多个领域,其中介入放射学的研究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介入放射学技术结合了放射学和外科手术的特点,通过使用医学影像引导下的微创手术技术,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探讨放射医学中介入放射学的研究发展、技术应用和前景展望。
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历程介入放射学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当时,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为医生提供了更详细的患者影像资料。
以此为基础,医生们开始尝试结合外科手术技术,通过穿刺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逐渐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二、介入放射学的技术应用1. 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血管造影是介入放射学的核心技术之一。
医生通过在患者体内注射造影剂,使用放射学影像设备观察血管系统内的病变和异常。
基于这些影像,医生可以进行介入治疗,如血管内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和栓塞等。
2. 组织穿刺和射频消融在介入放射学中,医生可以通过组织穿刺技术进行病灶的标记和取样。
此外,射频消融技术可通过放射学影像引导下的导管放置,用高温电流破坏体内的肿瘤组织,达到治疗的效果。
3. 液体消融和放射性微粒栓塞液体消融技术是指医生通过充注特定化学物质将肿瘤内的液体冷却至极低温度,从而破坏肿瘤组织。
放射性微粒栓塞是将放射性微粒注入肿瘤供应血管,以达到阻断血液供应、引发肿瘤坏死的治疗效果。
三、介入放射学在临床中的应用1. 血管病的治疗介入放射学在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例如,冠状动脉疾病的介入治疗可以通过血管造影技术评估病变程度,并通过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等手术进行治疗。
2. 肿瘤的治疗介入放射学在肿瘤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液体消融和放射性微粒栓塞等技术,医生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减少手术创伤和康复时间。
3. 神经疾病的治疗介入放射学在神经疾病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穿刺技术,医生可以对脑部和脊髓病变进行治疗,如脑动脉瘤栓塞和腰椎间盘减压术等。
170介入放射学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王晓霞(云南新兴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摘 要:介入放射学是一门融合1医学、2影像诊断学、3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多种学科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他对医师人员的要求较高,既需要丰富的实践技能又需要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现今在介入放射学的教学重心是,如何提高学生对专业实践技能的掌握。
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需要学生对介入放射学进行综合的学习,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培养的学生符合介入放射学医师的资格。
本文主要针对介入放射学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介入放射学;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王晓霞,云南新兴职业学院。
1 介入放射学的教学现状及问题从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前景来看,介入放射学是最有潜力的临床学科。
目前我国高职院学生是在校时培养介入放射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缺陷。
(1)学生生源较少.从介入放射学的招生规模来看,介入放射学每年的招生人数较少。
绝大多数报考医学专业的学生都倾向于1临床医学、2微创治疗、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
这三个专业。
介入放射学在社会上了解熟悉的人很少。
所以每年介入放射学生的毕业质量也相应降低了。
(2)忽视掉高职业院校的学生培养。
随着每年高考不断扩招,绝大多数院校,都容易忽视掉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
造成高职院校的介入放射学的毕业生质量较低,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忽视掉学生的技能与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这使介入放射学的大专生在毕业之后,由于专业实践技能较差,不能胜任临床医学相应的工作。
这也是我国高职业院校在对学生培养上的普遍问题。
2 具体解决措施在高职院校介入放射学的教学实践中,学校的首要工作应该是保证学生的质量,在进行专业招生时,应该安排好学生的培养计划,在教学任务的安排上,应当科学合理。
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都能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也还需要加强对教师的教务管理。
我院介入治疗的现状及发展规划(不包括心脏介入,以下所说介入治疗,均不包括心脏介入)介入治疗,是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学采用“非外科、微创手术”方法可治疗多种疾病。
近几十年介入治疗学发展迅速,和内科、外科学一道成为临床3大支柱性学科。
我国介入放射学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从治疗的病种和从事介入治疗的医师队伍人数均已达到世界前列。
那么,我院的介入治疗发展现状是什么样子呢?一.开展晚:2004年肿瘤科开始邀请北京专家来开展主要是肝癌的的化疗栓赛术,例数少,病种单一,此种情况一直持续8年之久,而我院仍不能独立开展此类手术,介入治疗水平停步不前。
二.起点高:2012年我院选派孙亚林大夫去上海专门学习介入技术归来后,这种情况才大为改观。
1.可独立开展肝癌、肺癌、胰腺癌、肾癌、子宫宫颈癌及各种转移瘤的化疗栓塞术,肝癌射频消融术、肝脓肿抽吸引流,血管瘤TACE,脾亢的栓塞治疗,PTCD,食道支架植入术,空肠营养管植入术,AVM,各种囊肿消融术,放射粒子植入术,子宫肌瘤栓塞术,穿刺活检,产后及消化道大出血、大咯血的抢救等多种手术。
2.病例数明显增加,2013年全年导管室68例,加上在CT、B超引导下的接近100例。
2014年就激增到导管室206例,CT、B超引导下100余例。
三.与国内尤其是南方的县级医院,我院的介入治疗起步太晚,发展滞后。
与周边县域及市内二甲医院相比,无论开展的手术种类及手术例数,我院均明显超出,已经后来居上,达到承德市二甲医院最高水平。
四.学术上介入治疗相关的获省级科研二等奖一项,现科研立项一项,发表相关核心论文6篇。
问题:1.介入治疗刚刚开展,公众及临床大夫认知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够,病源流失,许多临床医生及本院人员依旧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能做什么,什么情况应该找我们,哪些是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及对介入持怀疑过度或过度相信介入预期过高等等问题。
第1篇一、引言介入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医学领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介入医学在心血管、神经、肿瘤、血管外科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报告旨在总结介入医学科在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工作成果1. 学术研究(1)发表论文:本年度共发表学术论文20篇,其中SCI论文5篇,核心期刊15篇。
(2)科研项目: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2项,厅局级科研项目3项。
(3)专利申请:成功申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2. 临床诊疗(1)手术量:全年共完成介入手术1000余例,其中复杂手术200余例。
(2)手术成功率:手术成功率高达98%,并发症发生率低于1%。
(3)患者满意度:患者满意度达95%以上。
3. 人才培养(1)进修生培养:共接收进修生20名,完成进修任务。
(2)学术交流:举办学术讲座20场,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授课。
(3)论文发表:进修生共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SCI论文2篇。
4. 科研平台建设(1)实验室建设:完成介入医学实验室的升级改造,新增设备5台。
(2)科研团队建设:组建了介入医学科研团队,成员包括教授、副教授、主治医师等。
(3)科研合作:与国内外多家知名医疗机构开展科研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
三、存在的问题1. 学术研究方面(1)高影响因子论文数量不足:虽然发表论文数量较多,但高影响因子论文数量较少。
(2)科研项目经费不足:部分科研项目因经费不足而无法顺利进行。
2. 临床诊疗方面(1)手术量有待提高: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手术量仍有较大差距。
(2)手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复杂手术仍需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协助完成。
3. 人才培养方面(1)进修生培养周期较长:进修生培养周期一般为6个月,时间较长。
(2)学术交流机会有限:学术交流机会较少,不利于进修生学术水平的提升。
4. 科研平台建设方面(1)实验室设备更新换代较慢:部分实验室设备已过时,需要更新换代。
介入放射学在我院的发展历程、困惑及对策
湖北省随州市中心医院介入科
章万勇孔宪国张秀一刘振波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介入微创治疗已成为是诊治相关疾病的主要手段,众所周知,介入治疗技术是由我们影像科大夫引进、传播发展起来的,但随着这一技术的相关治疗领域不可替代的优越性,越来越多的相关临床学科已参与并渗透其中,如何面对这种局面,我相信许多同道们会与我有相似的困惑,现就我院介入放射学发展的历程及感想作一介绍,以期能解心中之结,与同道共勉。
我院介入科成立于2003年元月,起步于2001年5月,最初隶属于大放射科,迄今已拥有各级人员12人,其中医师4人,技师1人,护理人员7人,有专科门诊和专科病房,床位暂定15张。
在我院享有临床学科待遇,在全省属较为规范的介入诊疗学科之一,在我科的发展历程中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至关重要。
1、医院领导的支持对于这样一个新学科的发展,争取院领导从物力、财力及政策上的支持至关重要,本来介入治疗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对于从业者来说:①挑战性大,在我院是没有前人的经验借鉴,完全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②工作需负重,接受X线辐射,对人身体素质也是个很大的挑战。
③介入大夫会面临甚至超过临床外科大夫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因为我们没有麻醉科大夫坐阵,全靠我们自己承担,基于以上几个方面,如果医院领导不给予支持,很容易让介入大夫丧失信心,缺乏前进的动力。
2、要有一批有志并热爱从事介入治疗工作的专业队伍。
我院介入工作起步阶段甚是艰难,一方面对于我院这样一门新的学科,没有前人的经验借鉴,完全靠我们自己积极请教上级医院的老师,多查阅相关资料,做到术前准备充分,适应症的选择精准,术中相关情况的处理心中有数,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得心应手,这就需要我们从业者有很大的热情;另一方面要多作宣传,早期阶段我们每作一个成功的病例,我就会把相关的资料,譬如说术前的CT片与术后复诊的CT片,以及术中造影DSA,拿给相关的临床专家看,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这一新疗法的优点,如此反复,我们的道路才越走越宽广,因为一个新学科的发展总有一个被了解、认知、赞同的过程,但这一历程需要我们介入大夫嘴勤、腿勤并能忍辱负重才有希望。
另外,只有选择积极投身介入工作的同道,才能促进介入工作的发展。
2001-2006年,我科先后有3名医生从介入科又要求回到放射科,相对影像诊断工作来说,介入工作对医生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来说的确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所以我们一定要选定有志于介入工作的同道,俗话说,志不同,不足与谋。
3、争取省学会领导的支持2006年全省介入放射学大会顺利召开,特给我们增补一名委员,得到了省学会的认可,给我们增添了无穷的信心和力量,从而使我们在医院这样一个多学科既有协作又有竞争的领域中更有自信心,也促使我们努力把这门学科发展得更好。
以上是我院介入科发展历程中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但一路走来也伴随着许多困惑。
1.虽然我们是从影像科发展起来的新专业,但影像科由于自身的专业特点对本学科支持力度不够,或者说力不从心,而其它学科专业又积极渗透,抢夺相关治疗项目,使这样一个新专业面临内外夹攻的处境,举步危艰。
2.介入专业模式功能不强,没有很规范的统一标准和执业规范,也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很茫然,如心内科大夫也作肾A造影,你能说他不该作吗?
3.介入治疗这一个从影像专业发展起来的新学科该如何固守阵地,如何更好地发展,很多老前辈及本专业仁人志士也在探索和呼吁,但究竟路在何方?
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作为一名专业介入大夫,我渴望看到明亮的灯塔。
对于以上的困惑我曾多次迷茫,希望能找到出路。
最近拜读了李麟荪及李天晓两位教授有关介入放射学发展问题及对策的文章,对我来说受益非浅;循着他们指点的方向,我努力作了有益的探索,收获很多。
1.根据我院实际选定介入发展方向,以肿瘤介入、血管介入为主打造治疗品牌。
如肝癌,肝血管瘤,子宫肌瘤等良恶性肿瘤病变治疗效果确切,部分血管性病变能达到立竿见影的疗效,通过宣传介绍逐步得到全院医生及广大患者认同。
2.积极组建介入病房,加强病房管理;通过对患者一条龙服务,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又增加了患者复诊机率,过去由于依赖于其他临床科室,从治疗到复诊都处于被动地位,患者术后的治疗跟不上,复诊率低;我科组建介入病房后患者复诊达到90%。
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3.努力工作,干出成绩,争取领导的支持改变同行的偏见。
当我科成立介入病房之初许多医生认为你们过去是从事影像诊断,有能力管病房吗?通过我们虚心学习,开拓进取,实践证明介入科医生不断能管病房,而且多次受到院领导表扬,从而改变了大家的看法,拓展了生存空间。
4.我们还必须戒骄戒躁,谦虚谨慎;毕竟介入发展历程不长,有很多东西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5.最近拜读李麟荪教授的文章,对我启发很大,写出几点来与大家共勉。
确立自己的微创介入临床专业地位,建设21世纪的微创介入医学科,确立微创介入临床专业医师准入制,严格微创介入临床专业医师培训上岗制;争取成为“纯”
的介入临床医师,不作兼职介入放射学者,全面开展微创介入工作,不作单纯肿瘤灌注师,要像内、外科医师一样,多研究完整地治一个病人,而不是仅仅作一个介入手术,成立介入病房,独立门诊、病房管理,提高介入诊疗技术,赢得同行与病人的信任;不要因为我们是放射科医生,被“放射” 二字困死,我们是微创介入治疗医师,什么微创治疗我们都可以作。
以上几方面皆为有感而发,希望能得到老师指点,与同行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