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病害成因分析处治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5
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上常见的病害一、裂缝类1、横向裂缝:荷载型裂缝:由于设计不当、施工质量低劣及车辆严重超载,致使沥青面层或半刚性基层内产生的拉应力超过其疲劳强度而开裂,非荷载型裂缝:沥青面层缩裂和基层反射裂缝。
2、纵向裂缝:一种情况是沥青面层分段摊铺时,两幅接茬处未处理好,在车辆荷载与大气因素作用下逐渐开裂;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路基压实度不均匀或由于路基边缘受水浸蚀产生不均匀沉陷而引起的。
3、不规则裂缝:主要表现为路基路面强度不足,特别是路面基层强度不足,基层被压碎开裂,造成路面产生不规则的裂缝。
以及路面基层强度不均匀、疲劳强度不足产生的开裂。
4、龟(网)裂:由于路面的整体强度不足而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路面出现横向或纵向裂缝后未及时封填,致使水分渗入下层,沥青在施工期间以及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老化也是导致沥青面层形成网裂的原因之一。
二、变形类1、车辙: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不合理,稳定性差或由于基层及面层施工时压实度不足,使轮迹带处的面层和基层材料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出现固结变形和侧向剪切位移引起,重载、超载车辆过多和高温也是产生车辙的重要原因。
2、沉陷:由于路基局部填筑不密实,当受到水的浸蚀而沉陷,造成的局部沉降;土质路堑排水不畅,路床下部路基过湿润而产生不均匀沉降,引起路面局部下沉;路基或基层强度不足或填挖路基强度不一致,在车辆荷载作用下,路基或基层结构遭破坏而引起沉陷;桥头路面沉降不均匀而引起沉陷并与桥面发生错位。
3、搓板和波浪:路面组成材料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质量差,导致路面材料不足以抵抗车轮水平力的作用;路面基层强度不够,稳定性差;面层与基层之间存在不稳定的夹层,面层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推移变形而形成的波浪。
4、拥抱:主要原因有施工不当、面层沥青用量过多及沥青混合料面层材料级配差、推移破损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和面层局部强度不足或水稳性不好等原因产生。
三、松散类1、坑槽:坑槽通常是松散、龟裂等其他破损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车辙病害成因和防治措施摘要:本文分析了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车辙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关的预防、控制办法与治理对策,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公路;沥青路面;车辙;防治措施1前言随着高等级公路建设的发展。
沥青混凝土已成为沥青路面的主要形式。
但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带来的交通量迅速增长、车辆大型化、超载严重、车辆渠道化等。
使沥青混凝土路面面临严峻的考验。
车辙是路面结构各层永久变形的累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永久变形是直接影响平整度、路面使用性能、行车安全和舒适的重要因素,它与疲劳开裂一样,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主要损坏现象之一。
2 车辙的形成机理2.1 沥青混合料的后续压实沥青混合料在被碾压成型前是由骨料、细砂、沥青和空气组成的松散混合物,高温下处于半流动状态,由沥青与矿粉组成的胶浆被挤进矿料间隙中,同时骨料被强力排挤成具有一定骨架的结构。
碾压完毕交付使用后,沥青路面初级阶段,在汽车荷载作用下进一步压实,形成微量的永久变形,渠化交通后形成初始轮迹。
施工技术规范规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压实度要达到实验室标准密度的96 。
沥青路面厚度15 cm,在行车作用下压实度达到100%,经计算形成0.6 cm 的轮迹。
2.2 沥青混合料的流动变形在高温及车辆荷载作用下,沥青混合料中的自由沥青及沥青与矿料形成的沥青胶浆会首先产生流动,从而弓}发沥青混合料的流动变形。
2.3 沥青混合料的结构性失稳变形处于半固态的沥青混合料,因沥青及胶浆在荷载及高温作用下首先流动,混合料中粗细骨料组成的骨架逐渐成为荷载主要承担者。
随着温度的升高或荷载的增大及荷载的重复作用,加上沥青的润滑作用,硬度较大的矿料颗粒在荷载作用下会沿矿料间的接触面滑动,促使沥青及胶浆向其轮迹的法线方向流动,导致沥青路面结构失稳,形成车辙。
3 影响车辙形成的因素3.1 交通荷载条件车辆的渠化交通,重载车辆交通量的增加,超载车辆轮载的加重,增加了形成车辙的速率。
沥青路面病害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摘要:沥青路面长期在车辆行驶作用和自然影响下,会发生很多病害。
文章分析沥青路面病害的原因,提出其治理措施,以及提高路面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沥青;路面;病害;对策引言现在我国交通行业取得很大的发展,沥青路面也随之被应用的越来越多。
这是因为沥青路面具有养护时间短、适应强等优点,然而市区沥青路面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病害。
一、沥青路面常见的病害1)坑槽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材料不合格、水损坏、车辆超载等原因引起的。
2)麻面与松散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使用的沥青稠度偏底,用量偏少或沥青加热时温度过高,与矿料粘附力不足;矿料级配偏粗、过湿,或在低温、雨季施工等。
3)沥青路面形成拥包的缘由重点是因为沥青面层中沥青比重超标、粘度与软化点不高,矿料级配不合理,细料超标,草成面层材料自身的高温抗剪强度降低,在行车作用下形成拥包。
而且还有交通量的大小,车辆超载情况,温度,路线线型,路面设计,路面材料等都会引起沥青路面出现拥包现象。
4)沥青砼路面产生裂缝的原因主要沥青材料老化,路面基层结构设计不当、施工质量差、配合比不当、拌和不均、车辆严重超载等原因造成路面承载力下降。
二、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原因分析(一)沥青路面裂缝沥青路面裂缝按其成因不同划分成横向裂缝、纵向裂缝与网状裂缝三种。
横向裂缝的形成重点由于实际的气温条件、沥青面层与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抗裂性能等影响。
纵向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地基和填土在横向不可避免的不均匀性所造成的,尤其是在旧路基扩展地段,因为土质台阶处理不规范、分层填筑厚度与压实度控制不足,特别在有表面水渗入的前提下,其地段通常是纵向裂缝的高发区。
面层裂缝一旦发生冲刷、唧浆就会产生以缝为中心的下陷形变,同时引起裂缝两侧产生新裂缝甚至碎裂破坏。
(二)沥青路面车辙车辙是路面结构层与土基在行车重复荷载作用下的补充压实,造成结构层材料的侧向位移所形成的累积永久变形。
影响沥青路面车辙深度的关键原因是沥青路面构造与沥青混凝土本身的内在原因,机上气候、交通量与交通构成等外界原因。
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的形成及和处理方法一常见沥青路面病害类型沥青路面的病害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种类繁多,但主要表现为裂缝、车辙、沉陷、坑槽、泛油和油斑、路面推移等。
1.裂缝:①横向裂缝。
横向裂缝是指垂直于路线方向的有规则的裂缝,②纵向裂缝。
纵向裂缝是指跟路线走向平行或基本平行的裂缝。
③交叉裂缝。
两条或两条以上相互交叉的裂缝称为交叉裂缝。
2.车辙:是车辆在路面上行驶后留下的车轮永久压痕。
3.沉陷:指的是路基压实度不够或构造物地基土质不良,在水、荷载等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不均匀的竖向变形4.坑槽:路面坑槽指的是在行车作用下,路面骨料局部脱落而产生的坑洼。
5.泛油和油斑:一般指因表面活性剂破乳后在织物表面沾附的油污,如消泡剂、柔软剂等含有有机硅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比较容易出现破乳的现象.去除的话需要专门的去硅剂.6.路面推移:主要是指混合料在道路的纵向发生位移,它可能是在施工期间发生或者是在道路通车一段时间后产生,尤其在高温天气下。
二.病害形成的原因1.裂缝:(1)横向裂缝:裂缝与路中心线基本垂直,缝宽不一,缝长贯穿部分路幅或整个路幅。
裂缝一般比较规则,每隔一定的距离产生一道裂缝,裂缝间距的大小取决于当地的气温和沥青面层与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抗裂性能。
(2)纵向裂缝:裂缝走向基本与行车方向平行,裂缝长度和宽度不一。
主要集中在行车道轮迹分布密集处,因为高速公路交通渠化分明,轮迹位置及轮迹分布范围较小,大车、慢车、重型车辆全部集中在行车道上,快车、小型车,轻型车行驶于超车道机会明显增多,超车道上荷载较小,交通量相对较小,纵向裂缝也较小,纵缝缝宽一般在5~10mm,靠近标线或位于车道中央,且绵延几十米,甚至数百米。
常以单条裂缝形式出现。
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情况是沥青面层分路幅摊铺时,两幅接茬处未处理好,在车辆荷载及大气因素作用下逐渐开裂;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路基压实度不均匀或由于路基边缘受水侵蚀产生不均匀沉陷而引起。
高原地区公路沥青路面病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高原地区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因高海拔、昼夜温差大、紫外线辐射强、缺氧、施工组织难度大等特殊原因,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从高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环境特殊性、病害成因、施工工艺、质量控制等具体防治措施方面进行阐述。
标签:高原地区;公路路面;沥青施工;病害1.高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环境特殊性高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同常规公路沥青路面相比,主要存在以下特点:1.1施工质量控制要求高:高原地区,温度常年低于平原地区,且昼夜温差大,紫外线辐射强等原因,公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要求高。
1.2施工组织难度大:因高海拔缺氧,施工一线人员工作效率较平原地区降低,设备燃油不能充分燃烧,油耗增加,设备效率减低,对施工组织提出了更高要求。
2.高原地区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原因分析2.1沥青混合料运输过程温度易损失高原地区,常年平均温度较平原地区相比较低,沥青混合料摊铺对温度要求很高,沥青混合料在运输至摊铺过程中,因外界温度对沥青混合料影响较大,摊铺温度往往达不到设计要求,造成沥青混合料压实度不合格,造成质量隐患。
2.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裂缝影响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设计结构为半刚性,脆性大,对温度很敏感,易产生温度性裂缝。
高原地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中,因外界温度较低,易产生膨胀收缩裂缝,诱发路面裂缝产生;同时水泥稳定碎石中水泥水化热过程中会产生热量,温度升高,产生膨胀,因高原昼夜温差大,外界温度明显降低后,容易产生冷缩效益,热胀冷缩在不断交替过程中,产生拉应力,导致基层表面开裂,最终反射至沥青混凝土路面面层,产生裂缝病害。
2.3碎石质量问题碎石是沥青路面施工的重要材料,而公路路面施工质量也受到碎石质量影响,但是当前很多高原区域公路施工中因料源不合格,或运输距离远、成本高等原因,所使用的碎石材料并没有完全达到工程建设施工标准规定,存在严重质量不足等问题。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病害成因与维修养护方法【摘要】文章主要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病害成因与维修养护方法进行了探讨,可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维修养护0.前言当下,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破坏现象仍是十分普遍和严重的。
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及时进行沥青路面的早期病害维修养护,使之不留隐患,尽快恢复其服务功能,并能长期保持良好的道路状况,延长使用寿命。
为有效预防公路病害发生,必须深入研究各种病害的形成机理、预防措施和维修方法,从而为在施工和管理养护等环节中尽可能消除病害隐患提供理论支持。
1.沥青路面发生早期病害的原因分析1.1施工与养护的影响(1)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摊铺和压实。
摊铺和压实两项工作是路面施工的重要环节。
摊铺质量不好往往伴随着裂缝、车辙等病害的发生。
摊铺过程中除严格按《规范》的要求施工外,还应着重控制摊铺温度、供料速度与摊铺速度相协调防止大料滚动离析等环节。
(2)养护与管理。
路面早期养护措施不及时、不完善等也是沥青路面产生早期病害的原因。
允许超载车辆进入或对超载车辆控制不严则是早期破坏的直接原因。
(3)路基的不稳定和下沉,底基层、基层的破坏,也是造成沥青路面破坏的原因。
1.2高速公路运营中的破坏路面建成通车后,与车辆、气候环境和路基又构成了一个新的相互作用系统。
行车荷载是造成路面车辙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特别是超重严重的车辆,使沥青层产生不可逆转的超负荷剪力变形。
另外,行驶车辆漏油,交通事故燃油泄漏,千斤顶的使用,也会对路面造成破坏,而且一旦有破坏向周围扩散,若养护工作不及时,很可能造成更大的破坏。
另外有些养护人员,在沥青混凝土路面上采取人工喷油(或洒布机喷油)、人工洒料方法进行养护,结果破坏了原路面的平整度,甚至由于喷油不够,用油量控制不平,造成泛油、推拥、松散等病害。
2.高速公路路面病害养护维修养护的基本方法针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各种病害,要根据其损坏形式和原因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养护方法。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常会出现病害,如龟裂、坑洼、压损等。
这些病害严重影响了路面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给道路运输带来诸多不便。
因此,加强病害成因的分析,提出科学的预防措施,有助于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提高道路运输的安全性和效率。
一、龟裂病害龟裂病害是沥青路面中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是指路面出现以轮廓不规则的细裂纹为主的病害。
其成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 材料质量问题。
沥青、骨料和沥青混合料的质量问题是导致龟裂病害的主要原因。
沥青的粘度太高或太低,骨料成分不均匀,沥青混合料配比不正确等都会导致龟裂病害的发生。
2. 环境因素。
气候和环境也是导致龟裂病害的重要因素。
例如在高温下,沥青的软化点会降低,这将导致路面龟裂;而在寒冷季节,路面的收缩和膨胀会导致龟裂病害的形成。
预防措施:1. 加强材料质量管理。
生产厂家应加强原材料的采购、检验和管理,确保生产出合格的沥青混合料。
2. 加强路面施工管理。
工人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规范和技术要求进行施工作业,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3. 加强路面养护。
及时清理积水、保持路面洁净,以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减少龟裂病害的发生。
二、坑洼病害坑洼病害是沥青路面中另一种常见的病害。
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1. 材料质量问题。
沥青和骨料的品质问题,尤其是骨料的含量不足或含水率过高,是形成坑洼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2. 施工工艺问题。
路面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不遵守规范要求和技术要求,或施工不够认真细致,也会导致坑洼病害的发生。
3. 环境因素。
路面周边的自然环境特别是地下水位等也可能会导致坑洼病害的发生。
预防措施:1. 加强材料质量管理。
生产厂家应加强原材料的采购、检验和管理,确保生产出合格的沥青混合料。
2. 加强路面施工管理。
施工人员应认真执行施工规范和技术要求,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3. 加强路面养护。
定期维修路面,及时清理杂物,保持路面的平整度,确保路面使用寿命。
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病害的成因分析及处治方法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建设的不断发展,沥青路面在公路建设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但是,由于设计、材料、养护以及施工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使得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病害时有发生,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
本文通过研究沥青路面病害的成因,从而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处治,希望能给相关工作人员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沥青路面;裂缝;松散;水损害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交通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当中,沥青路面由于其行车舒适和适应性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公路建设中。
但是,随着交通流量的急剧增长以及超载重载车辆的不断增多,且因为受到气候的变化,以及材料、设计、施工和养护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沥青路面出现了多种病害,如裂缝、松散和水损坏等。
这些病害对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危害非常大,其不但会降低道路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还会因处理措施不当或者处理不及时而使道路结构性发生破坏。
因此,一旦发生病害,就应该及时对病害成因进行分析,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处治。
本文通过对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常见的病害进行简要介绍,探
讨了其成因机理和处治方法。
二、沥青路面裂缝的成因分析及处治方法
1、裂缝成因分析
通常情况下,沥青路面的裂缝大都分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网状裂缝以及块状裂缝等。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成因有:①设计不合理,原材料使用不当,施工质量不符合规范,从而造成路面过早疲劳;②气候急剧变化时,土基和路面也会产生裂缝,进而影响到沥青面层;③地基处理不当,路基碾压结构不甚均匀;④沥青品种的抗低温和抗变形能力较差等。
2、处治措施
处理横向裂缝时,应该首先处治基层,并尽快浇洒透油层或者铺筑沥青面层,从而减少裸露的时间,最终减少基层横向开裂;其次,桥涵两侧填土应该进行加固处理或者充分压实;最后,还应该合理组织施工,摊铺作业连续进行,减少冷接缝。
在对纵向裂缝进行处理时,应该首先采用合格的填料对路基进行填筑,并分层压实,正确放坡;其次,面层施工中应该尽可能的采用全路幅一次摊铺的方法,从而确保热接缝。
图1 适合纵向裂缝填缝的路面
在处理网状裂缝时,应该按要求评定沥青原材料的质量以及混合料的质量,并对其进行拌制和施工;同时,还应该控制好半刚性
基层的施工质量。
其次,沥青路面在进行摊铺前,必须要仔细检查下卧层,从而及时清除泥灰。
三、沥青路面松散的成因分析及处治方法
1、松散成因分析
一般说来,导致沥青路面松散的因素主要有:①沥青混合料中的油石比较低,从而使得沥青和集料之间的粘结性相对较差;②在低温的环境下施工,也会导致压实度不够,从而导致沥青面层内部的空隙率较大,进而在荷载的作用下发生松散;③沥青混合料在搅拌时温度过高,从而使得沥青发生老化,减弱其与集料的粘结力。
④除此之外,骨料选择有误、基层强度松软以及水损害等都会导致路面松散。
图2 为沥青路面松散效果图。
图2沥青路面松散并形成坑槽
2、处治措施
对于低温施工引发的沥青面层松散,可以先将松散料收集好,等到气温上升后,再重新喷油封层,撒布粗砂或石屑,并进行压实。
至于其他原因导致的松散,则可以将松散的部分全部挖除,如果基层软弱的话,应该先将基层处理好,然后再重新做面层。
四、沥青路面水损害的成因分析及处治方法
1、水损害成因分析
当路面水分通过沥青路面的裂缝或者空隙进入沥青内部后,由
于受到真空抽吸冲刷或动态荷载产生的动水压力的反复作用,水分会逐渐渗入沥青和矿料的内部,使沥青和矿料逐渐失去粘附力,从而使沥青膜慢慢从矿料表面上剥离出来,导致沥青混合料掉粒、松散,最终破坏沥青路面结构的整体性。
图3水损害效果图
2、处置措施
我们知道,沥青面层通常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
首先,当水快速渗入局部空隙率较大的上面层时,应当先对上面层进行铣铇,加铺罩面,并注意中、上面层的层间防排水。
另外,还应该完善路面的横坡与平整度,从而保障路表排水的畅通;当透入上面层的水较快渗入中面层时,必须对上、中两个面层同时进行铣铇,并彻底处理下面层的破坏,做好路面结构层的防排水措施以及路面外部的排水系统,重新铺筑中、上面层;当水透过中面层渗入下面层时,应该先对路面结构内水的来源进行彻底的分析,努力完善整个路面的排水系统,同时,还应彻底修补已经破坏的基层,重新铺筑沥青混凝土面层。
综上所述,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病害的种类比较多,且其成因也非常复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及时对病害成因进行分析,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处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沥青公路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也才能更好的使其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