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昭觉中学高中地理 44 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6
- 格式:doc
- 大小:69.95 KB
- 文档页数:4
地理·选修6(人教版)生态环境保护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我国野生水稻基因,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国家推广种植后,大幅度增加了我国粮食产量。
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这一现象产生的主导因素是( )A.我国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丰富B.国家的政策和措施C.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D.农业技术改革解析:由材料可得,正是由于我国在杂交水稻育种上的技术突破才导致了粮食大幅度增产。
答案:D2.野生水稻基因的成功利用,也反映了( )A.要保护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B.保护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储备资源的一种方式C.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D.地球养活人类的能力是无限的解析: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物种都具有或重大或潜在的利用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人类储备资源的一种方式。
答案:B通过对我国野骆驼遗骸和文献记载的研究,得到其分布变迁图。
读图,完成3~5题。
3.从图中可以看出,野骆驼( )①曾生活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②分布范围由亚热带季风区扩散至西北干旱区③文献记载区主要在温带草原区和温带荒漠区④目前主要分布在陕西和内蒙古交界地区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解析:从野骆驼遗骸分布区可以看出,野骆驼曾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以东地区,即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和中温带针阔混交林区;野骆驼文献记载区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太行山以西地区,即温带草原区和温带荒漠区。
答案:A4.与遗骸分布区、文献分布区相比较,目前的野骆驼分布区( )A.气候更干旱 B.地形更崎岖C.河网较密集 D.热量更充足解析:目前的野骆驼分布区主要在温带荒漠区,与以前相比分布区气候更加干旱。
答案:A5.影响野骆驼分布区变化的因素包括( )①草原开垦②过度放牧③大量捕杀④种群退化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根据野骆驼分布区的变化可以看出野骆驼对气候的适应能力在增强,影响其分布区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对野骆驼的大量捕杀。
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习目标】1识记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和物种灭绝的原因。
2理解人类活动对物种灭绝的影响。
一、物种灭绝现象正常吗1.生物多样性包括①________多样性、②__________多样性和③____________多样性三个层次,而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
2.物种灭绝是正常的自然现象。
地球上的生物3/4生活在④________地区,以生活在热带雨林和⑤__________中的物种最为丰富。
物种和它的个体一样,也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物种的平均寿命约⑥________万年,地球历史最近2亿年,每⑦__________年平均有90万个物种灭绝,平均⑧______年灭绝一个物种。
二、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1.人类早期⑨________和采集加剧物种灭绝,现今则是由于污染和⑩________生态系统加速物种灭绝。
2.措施严禁乱砍滥伐。
重新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严禁滥捕乱杀。
保护野生动物。
合理处理生活垃圾,防止“三废”污染。
不盲目引种,对已造成危害的物种应治理。
基础达标练考查点1 物种灭绝现象正常吗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种灭绝是一种偶然的不幸事件B.地球上的物种以生活在热带雨林和珊瑚礁中的物种最丰富.化石证据表明,物种的平均寿命大约为600万年D.迄今人们还未能确切知道地球上的物种有多少,但生物家估计有5亿种2.进入20世纪以,几乎每年都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
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B.传染病的周期流行.天敌过多D.人为破坏生态环境考查点2 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3.我国藏北高原上某些不法分子大量偷猎藏羚羊,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A.土地因此荒芜导致荒漠化B.水土流失加剧.藏羚羊尸体腐烂,污染大气D.生物多样性减少4.下列关于物种灭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森林、草地、湿地的破坏导致物种灭绝B.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物种灭绝是一种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无关D.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方法技巧练框图记忆生物多样性的层次与物种灭绝物种和它的个体一样,也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因此,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四章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步测试一、单选题(共15题;共36分)1.下列人类活动中,可引起生态破坏的是()A. 围湖造田B. 黄土高原上种草种树C. 内蒙古高原上退耕还牧D. 发电厂向大气排放烟尘2.图所示河口段冬季容易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 暴雪B. 沙尘暴C. 咸潮D. 赤潮3.近年来,被称为生态杀手的“北美一枝黄花”先后在沪、苏、浙、赣等地迅速蔓延,严重影响原有植被。
其根本原因是()A. 这些地区气候湿润,适宜其生存B. 该地区土壤呈酸性,适宜它生长C. 这一外来物种在该地区没有天敌D. 这一外来物种在该地区发生了变异4.长江口附近海域是我国赤潮多发地区之一,其高发期多为A. 2-5月B. 12-2月C. 9-11月D. 5-9月5.生态足迹是维持一个区域生存所需要的能够提供资源并吸纳废弃物的地域空间。
从生产和消费两方面,分析农牧交错区生态足迹,可为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下表是我国内蒙古中南部农牧交错区(41.5°N—43°N,114.5°E—117°E)生态足迹统计(表中单位ghm2为全球公顷,即各类土地转换后可比的单位)。
据此,完成问题。
(1)该区域农业生产()A. 消费足迹中耕地低于草地B. 生产足迹中耕地高于草地C. 生产足迹高于消费足迹D. 生产与消费足迹之比耕地高于草地(2)该区域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 过度开垦B. 过度放牧C. 过度樵采D. 水源短缺(3)该区域今后的功能定位应以()A. 生态保护为主B. 畜牧业为主C. 混合农业为主D. 种植业为主6.我国藏北高原上某些不法分子大量偷猎藏羚羊,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是()A. 土地因此荒芜导致荒漠化B. 水土流失加剧C. 藏羚羊尸体腐烂,污染大气D. 生态破坏7.内蒙古一些草原地区昔日“风吹草低见年羊”的风光,如今变为“老鼠跑过露脊梁”的景象,深刻地反映了( )A. 过度放牧,草场资源退化B. 鼠害猖獗C. 草场的季节变化D. 草场载畜量将可继续增加8.下列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的是()A. 人类活动的影响B. 环境污染C. 合理有计划利用森林资源D. 全球气候变暖9.目前我国农村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还没包括()A. 发展生态型庭院经济B. 建设生态交通和生态住宅C. 利用自然能源进行环境保护D. 重视乡镇企业污染管理10.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
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对应学生用书P81)►课前演练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而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
2.物种灭绝是正常的自然现象。
地球上的生物3/4生活热带地区,以生活在热带雨林和珊瑚礁中的物种最为丰富。
物种和它的个体一样,也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物种的平均寿命约500万年,地球历史最近2亿年来,每百万年平均有90万个物种灭绝,平均1.1年灭绝一个物种。
►课堂探究物种灭绝现象可以从地球物种的数量、分布、寿命三个方面列表比较记忆。
方法技巧►对点演练1.马莲河流域位于陇东黄土高原,据图可推断(C)A.前期由于增加耕地导致森林面积减少B.中期马莲河径流量变化幅度逐渐减小C.近期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在逐渐恢复D.三个时期生态经历退化—恶化—持续恶化的过程解析:本题关键是读出面积的变化,从图中可看出,前期是草原面积上升,中期是农作物所占面积上升,后期是阔叶林面积上升,由此可得出生物多样性在近期逐渐恢复。
2.进入20世纪以来,几乎每年都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
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D)A.自然灾害B.传染病的周期流行C.天敌过多D.人为破坏生态环境解析:现阶段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
►课前演练1.人类早期狩猎和采集加剧物种灭绝,现今则是由于污染和破坏生态系统加速物种灭绝。
2.措施。
严禁滥砍滥伐。
重新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严禁滥捕乱杀。
保护野生动物。
合理处理生活垃圾,防止“三废”污染。
不盲目引种,对已造成危害的物种应科学治理。
►课堂探究1.图表分析人类活动加速物种灭绝。
(续上表)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系统;(2)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如建立动、植物园,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3)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如植物种子库、动物精子库,以保护遗传资源。
《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我国野生水稻基因,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国家推广种植后,大幅度增加了我国粮食产量。
回答1~2题。
1.影响这一现象产生的主导因素是( )A.我国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丰富B.国家的政策和措施C.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D.农业技术改革2.野生水稻基因的成功利用,也反映了( )A.要保护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B.保护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储备资源的一种方式C.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D.地球养活人类的能力是无限的1~2.【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得,正是由于我国在杂交水稻育种上的技术突破才导致了粮食大幅度增产。
第2题,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物种都具有或重大或潜在的利用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人类储备资源的一种方式。
【答案】 1.D 2.B3.“植物界诺亚方舟”仓库建在北欧挪威的西斯匹次卑尔根岛,以便在地球遭遇极端灾害后还能保存世界各地的生命种子。
选择仓库建在此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寒流流经此处,气候寒冷B.国际航线众多,交通便利C.人烟稀少,安全性好D.冷高压控制之下,气候严寒【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位于80°N附近,纬度高,气候寒冷,而非因为寒流流经;此处冰川广布,海上交通不便;该地受极地东风带控制,不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
【答案】 C4.我国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人类破坏后,产生的后果有( )A.农业和森林病虫害剧增B.物种增加C.冬季平均气温升高D.雾日增加【解析】西双版纳的原始热带雨林破坏后,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生物物种减少使农业和森林的病虫害剧增,冬季平均气温下降,相对湿度下降,雾日减少。
【答案】 A5.北极熊的栖息地日益缩小,北极熊体内积累的多氯联苯等物质使其免疫力、繁育能力每况愈下,北极熊的数量明显减少。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①全球气候变暖造成其生存环境恶化②海水变得越来越咸,导致其饮用水源缺乏③有毒的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富集危害其健康④极地考察人员使用的交通工具产生的噪声危害其生存A.①② B.③④C.②④ D.①③【解析】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使北极熊失去原有的生存环境;另外,根据题干信息,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富集,威胁了北极熊的生存。
《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我国野生水稻基因,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国家推广种植后,大幅度增加了我国粮食产量。
回答1~2题。
1.影响这一现象产生的主导因素是( )A.我国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丰富B.国家的政策和措施C.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D.农业技术改革2.野生水稻基因的成功利用,也反映了( )A.要保护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B.保护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储备资源的一种方式C.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D.地球养活人类的能力是无限的1~2.【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得,正是由于我国在杂交水稻育种上的技术突破才导致了粮食大幅度增产。
第2题,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物种都具有或重大或潜在的利用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人类储备资源的一种方式。
【答案】 1.D 2.B3.“植物界诺亚方舟”仓库建在北欧挪威的西斯匹次卑尔根岛,以便在地球遭遇极端灾害后还能保存世界各地的生命种子。
选择仓库建在此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寒流流经此处,气候寒冷B.国际航线众多,交通便利C.人烟稀少,安全性好D.冷高压控制之下,气候严寒【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位于80°N附近,纬度高,气候寒冷,而非因为寒流流经;此处冰川广布,海上交通不便;该地受极地东风带控制,不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
【答案】 C4.我国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人类破坏后,产生的后果有( )A.农业和森林病虫害剧增B.物种增加C.冬季平均气温升高D.雾日增加【解析】西双版纳的原始热带雨林破坏后,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生物物种减少使农业和森林的病虫害剧增,冬季平均气温下降,相对湿度下降,雾日减少。
【答案】 A5.北极熊的栖息地日益缩小,北极熊体内积累的多氯联苯等物质使其免疫力、繁育能力每况愈下,北极熊的数量明显减少。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①全球气候变暖造成其生存环境恶化②海水变得越来越咸,导致其饮用水源缺乏③有毒的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富集危害其健康④极地考察人员使用的交通工具产生的噪声危害其生存A.①② B.③④C.②④ D.①③【解析】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使北极熊失去原有的生存环境;另外,根据题干信息,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富集,威胁了北极熊的生存。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一)教材第67页思考1.300年来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呈上升趋势。
2.300年来世界物种灭绝数量呈上升趋势。
3.世界人口增加和物种灭绝数量呈正相关关系。
4.由此可以得出,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二)教材第69页思考1.在人类还没有了解某种物种之前,它将从地球上消失,将会使人类抵御危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并面临生存威胁。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
回答时可以针对图中现状,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以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①青蛙的眼睛很敏锐,据此人们发明了“电子蛙眼”。
②利用超声波,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准确地捕捉到猎物,据此人们发明了雷达。
③鱼能在水中自由的上下游动,据此人们发明了潜水艇。
④猫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事物,据此人们发明了夜视镜。
⑤某些植物的叶子有许多小齿,鲁班据此发明了锯。
3.从保护野生生物的角度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食用野生动物,要保护野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另外,我们要积极宣传保护野生生物的重要意义。
学业达标1.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物种灭绝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类的狩猎和采集活动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B.人类活动造成的工业污染和生态破坏加速了物种灭绝C.当前物种灭绝加速,主要是由自然环境的变化造成的D.人口数量的多少与物种灭绝的速度有关解析:当前物种灭绝加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而不是自然环境的变化。
答案:C2.世界上的物种主要分布在( )A.热带地区B.温带地区C.高山地区D.寒带地区解析:据统计,世界上约3/4的物种生活在热带地区。
答案:A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我国野生水稻基因,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种植后,大幅度增加了我国粮食产量。
据此回答第3题。
3.野生水稻基因的成功利用,反映了( )A.要保护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B.保护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储备资源的一种方式C.各种自然资源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D.地球养活人类的能力是无限的解析: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物种具有重大或潜在的利用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储备资源的一种方式。
高中地理4.4生物多样性保护练习新人教版选修6基础夯实读下图,完成第1~2题。
1.下列各地物种最丰富的是( )。
A.①B.④C.⑤D.⑥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俄罗斯国土面积很大,所以物种较丰富B.刚果民主共和国位于刚果盆地中,属热带雨林气候,所以物种较丰富C.中国人口很多,所以物种较丰富D.美国经济十分发达,所以物种较丰富答案1.A 2.B解析第1题,①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区,自然条件优越,物种丰富。
第2题,生物学家估计生物物种有500万~5 000万种,其中约3/4生活在热带地区。
俄罗斯国土面积很大,但处于高纬地区,所以物种较少;刚果民主共和国位于刚果盆地中,是热带雨林气候,所以物种较丰富;中国物种较丰富,但和人口无关;美国物种较丰富和经济无关。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物种,其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等地的山区。
据此完成第3~4题。
3.大熊猫主要栖息在( )。
A.温带季风气候区B.亚热带季风气候区C.热带雨林气候区D.热带季风气候区4.大熊猫面临的主要危险是( )。
A.天敌的捕杀B.食物的缺乏C.栖息地环境的破坏D.人类的猎杀答案3.B 4.C解析大熊猫主要生活在中国四川等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大熊猫已经受到国家的保护,但环境破坏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缩小。
读图,完成第5~7题。
5.下列关于哺乳动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两者比重达30%左右B.外来物种入侵也是哺乳动物受威胁的重要原因,比重达20%左右C.哺乳动物不会灭绝D.以上说法都对6.下列关于鸟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鸟类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栖息地的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三者比重达80%B.物种灭绝只是一种偶然现象C.鸟类受威胁的最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比重达60%D.以上说法都正确7.该图主要说明了( )。
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记一记填一填一、物种灭绝现象正常吗1.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生物多样性的现状:(1)物种数目:预计有500 万~ 5 000 万种,当前数目日趋减少。
(2)物种散布:约3/4 生活在热带地域,以生活在热带雨林和珊瑚礁中的最为丰富。
(3)物种寿命:物种也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物种均匀寿命大概是500 万年。
(4)灭绝速度:自然状态下均匀 1.1 年灭绝一个物种。
二、人类活动加快了物种灭绝1.人类活动初期:所有依靠打猎与收集为生,打猎是当时物种灭绝的主要原由。
2.人类活动对物种灭绝的影响:人类活动造成物种灭绝的速度在不停增添。
3.灭绝种类:大多数为植物和昆虫。
研一研1.阅读资料,据此达成以下问题。
资料一近 300 年来世界物种灭绝的趋向。
资料二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为了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而选择的典型地区,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
自1956 年成立首个自然保护区到现在,已经成立各种自然保护区 1 757 个,覆盖领土总面积约13.2%,此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8 个。
有 22 处自然保护区被归入联合国“ 人与生物圈计划” 。
(1)近来几百年里,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呈________变化的趋向。
(2)试剖析物种灭绝的自然原由和人为原由。
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人类为什么要全力保护物种的多样性?(4)为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我们能够从哪些方面来做工作?(5)我国将自然保护区分为三大类:综合生态保护区、野生生物保护区和自然古迹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人教版选修4.4 6
一、选择题) .下列属于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是(1 基地B.建立人工繁育A.建立动物园
.建立自然保护区D.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C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造成了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遭到一定程度的2) (破坏,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产物A .生物圈之所以具有自我维持稳态的能力,是因为具有一定的能量和物质基础B 人们可以无节制的从中掠夺和开发C.生物圈的自我维持稳态的能力很大,
.保护生物圈可以在能源利用和物质生产方面做起,也要保护生物资源D)
(3.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主要原因是A.属高寒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环境一旦受到破坏很难恢复B.人口密集,过垦严重C.降水较少、气候较干.森林破坏、土壤侵蚀严重D
蚀海岸外,近年来,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除阻挡海浪侵
4.
)
另一主要目的在于( A.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场所B.防止土地荒漠化.保持生物多样性C .增加用材林D用我国野生水稻基因,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国家推广种植后,大幅度科学家袁隆平利
题。
5~6增加了我国粮食产量。
回答) (.影响这一现象产生的主导因素是5 .我国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丰富A .国家的政策和措施B .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C .农业技术改革D) 6.野生水稻基因的成功利用,也反映了( A.要保护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种方式CB.保护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储备资源的一
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D.地球养活人类的能力是无限的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二、综合题
7.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中国、美国、瑞士、日本、英国、德国6个国家的25名国际一流专家组成,以“寻找最后的白鳍豚”为主题的2006年长江豚类科考活动于12月13日结束,该科考队遗憾地宣布:在为期30多天、来回3 336千米的考察中未发现一头白鳍豚,这种比大熊猫更 1
珍贵的种群的复壮希望已经极为渺茫。
白鳍豚主要捕食长江中的鱼类,它处于长江水生生
链的顶端,在长江水域中没有任何天敌。
白鳍豚的眼很小,它利用声纳信号来寻找物食物
食物或识别目标。
声纳信号还用于白鳍豚个体之间的通讯联系。
材料二相关示意图
上述材料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1)
以白鳍豚为例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2)
东北虎、藏羚羊和朱鹮等,都如白鳍豚一样濒临灭绝。
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这些珍(3) 稀物种? 2
8.下图是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归纳图中濒危物种分布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
(2)分析印度尼西亚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
参考答案
1.D[其他几项属于迁地保护。
]
2.C[人类无节制地开发和掠夺自然资源会造成生态破坏。
]
3.A[应从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条件方面考虑。
]
4.C[红树林水域内栖息着数量众多的物种,保护红树林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
5.D6.B[第5题,由材料可得,正是由于我国在杂交水稻育种上的技术突破才导致了粮食大幅度增产。
第6题,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物种都具有或重大或潜在的利用价值,保护生
物多样性,也是人类储备资源的一种方式。
]
7.(1)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锐减)。
(2)主要是人为因素:酷捕滥捞经常误杀白鳍豚,或导致白鳍豚食物匮乏。
繁忙的水上交通威胁着白鳍豚的安全,航道的日益繁忙使白鳍豚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日渐压缩白鳍豚的生存空间,破坏其栖息地,并阻断白鳍豚的洄游路线。
严重的水污染破坏了白鳍豚的食物资源,危害其健康。
(3)强化宣传生物多样性的有关法律规定;严禁乱捕滥猎;建立珍稀动物保护基金;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
8.(1)低纬度或热带国家;岛屿或临海国家。
(2)物种丰富,火山、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多;人类过度采伐、毁林破坏了其生存环
境;人类过度捕杀。
解析以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为材料,考查图中各国地理位置共同的特点及印度尼西亚位置与环境。
(1)小题图中印度尼西亚、巴西、
印度、墨西哥、菲律宾、马来西亚、坦桑尼亚、越南大体处于南北纬30°之
间为低纬度或热带国家,且从地理位置来看是临海国家或岛国。
(2)小题确定印度尼西亚的
纬度位置、板块位置、热带雨林分布区(可联系必修3课本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知识)
来回答。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