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绅士在中国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人的消费观念中国人的消费观念一般都是勤俭持家,有时想着没有时,储备一定的资金和物质,防备天灾和突发事件,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观念。
中国人的消费观:只买贵的,贵的就是好的中国人对购买奢侈品需求的巨大的,而且需求的数量和需求群体是震惊世界的。
在很多很多的中国人心中,只要是贵的,就一定是好的,想要买好的,就一定需要买贵的,不管的衣服,鞋子,化妆品,还是护肤品。
我们经常可以从网络上看到中国人扫货欧美日韩的奢侈品打折店,而且在外国人眼中,这是一道奇观。
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热衷于那些贵的东西呢?在我看来,原因真的很简单。
奢侈品其实超出人们生存发展与需要范围的消费品,一般具有独特性、稀缺性、珍奇性等等特征,可就是因为这些物件的独特性和稀缺性,拥有这样稀缺物品的人,就代表着有独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可是现实却是,那些打苦工的小年轻,用自己几个月攒下来的钱,去买一个接近一万块钱的手机,也是为了就的增强自己的身份认同感,自己满足自己对社会地位的意淫和满足,告诉自己:我是一个可以买苹果手机的人。
但是这些行为,对那些真正的有钱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你都能用苹果手机,那么又如何凸显我的身份和地位?于是,那些真正有地位的人,就开始从衣服打扮,吃喝玩乐上面,彰显自己的彩礼,借此拉开和这些普通大众的区别。
可是那些大众又怎么甘心自己被甩开了,于是很多人为了身份和内心的一点慰藉,趋之如骛的去购买奢侈品,但是那种奢侈品价格真的太过了,她们消费不起,怎么办呢?当然就是打折了呀,没有什么比打折的奢侈品有诱惑力的,而且在过去的一两百年中,中国,乃至整个亚洲都处在世界经济和政治被动的时期,在法国贵妇挑选面料的时候,中国人在抵御外辱;在英国绅士savile row调整礼服松紧的时候,中国人在8年抗战;在香奈儿、Lanvin等牌子繁茂发展的时候,中国妇女则希望把旗袍的结构改的好似迪奥。
所以,中国人对奢侈品的认知,对大品牌的认知,是很低的,你提一个包包出去,其实真的没有几个人认识,所以打折的更受欢迎,而且根本买不到,甚至有时候山寨的你也卖不到。
所谓英国绅士的概念,重要的也许不是一些表面的细节。
当然,它更不是每当我向一位新结识的中国朋友说出自己的国籍或出生之地时,对方一下子睁大了眼睛惊呼“噢,您一定是位绅士”那么简单(女士似乎比男士更容易联想到这一点)。
因此,在分析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及其价值观之前,很有必要花点篇幅讨论英国绅士的今天以及他们形成的历史。
让我们首先来了解“绅士”一词的内涵。
美国著名的《韦氏在线大辞典》(Merriam-Webster Online)中,对于“绅士”一词作出了四种较为详尽的解释,即指“出身高贵的男士”、“拥有田产的贵族男士”、“出身高贵又有骑士风度的男士”、“无需为生活劳碌奔波的闲汉”等。
事实上,与现代英语中的很多词汇一样,“绅士”一词也源自拉丁语,而拉丁语的拼写是“gentilis”,意指属于某一家族的男士。
多少个世纪以来,英语中的“绅士”一词及其社会定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20世纪初,英国历史学家乔治·斯蒂威尔曾指出:英语中的“绅士”一词最早出现于1413年。
当时,国王亨利五世(1387—1422年)颁布了这样一道法规:在上诉或控告的过程中,都需要陈述被告的财产和地位。
这也就意味着,需要有一个新词汇来代表在骑士和男爵家庭中的年轻成员,以区别于那些有头衔的兄弟姐妹们。
大约与此同时,“绅士”一词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在诗人杰弗里·乔叟最为著名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有一则于1386年从法文翻译过来的道德故事《梅里白的故事》(Meliboeus)。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绅士一词的最初含义,以及维持好名声的重要性:“一个为留下好名声而勤奋做事的人,毫无疑问可以被称作是绅士”。
几年以后,在乔叟的另外一本译自法文的作品《玫瑰的浪漫》(The Romance of the Rose)中,我们可以发现另一个有趣的定义:“他是一个绅士(gentil),因为他长期像绅士(gentilman)那样行事”。
中国君子和英国绅士对比分析李啸东【摘要】君子和绅士分别是中英文化中的核心元素之一.在产生、发展和对本国历史、文化、社会、日常生活的影响方面,中国君子和英国绅士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深入理解两种文化的精神实质,对英语和英语文化的学习和研究都将有所裨益.【期刊名称】《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0)003【总页数】4页(P35-38)【关键词】中国君子;英国绅士;对比【作者】李啸东【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陕西,西安,7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4中国君子和英国绅士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两国文化、社会生活、民族性格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和两国文化的相互渗透,英国绅士越来越为中国人熟知。
然而它虽然和中国传统的君子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也有许多差异,我们不能将二者直接等同。
纵观国内学界,单纯对君子进行研讨的论著不少,研究介绍绅士文化的论文也林林总总,却鲜有学者著述将二者进行比较全面的比较和梳理。
有鉴于此,笔者有意在此做一尝试,虽挂一漏万,但以期抛砖引玉。
在中国,自古至今,君子文化博大精深,君子人格世人礼尊,君子之行历久弥新。
究其原因,君子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长久以来仁人志士政治实践,文化追求,道德践履的一种力量源泉,还或隐或显地成为人们追求理想人格的参照。
[1]对君子倍加推崇的当属儒家创始人孔子,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君子文化和儒家文化一起为世人尊崇,在塑造、构造汉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起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像“君子”在中国历史、文化、社会中一样,“绅士”在英国也享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英国绅士文化有贵族精神和中间阶层的文化价值观念两个来源,也经历了一个产生、继承嬗变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绅士风度是英国民族文化的外化,它是英国社会各阶层在向上流社会看齐的过程中,以贵族精神为基础,掺杂了各阶层的某些价值观念融合而成的。
略论英国绅士教育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作者:陈莉红张文娟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09年第01期[摘要] 英国绅士教育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教育理论,是英国经济、文化、传统、教育长期发展、积淀的结果。
它的产生标志着从封建教育向资产阶级世俗教育的转变。
英国教育学家和哲学家洛克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有关思想,对绅士教育理论做了最为系统的阐述。
本文论述了英国绅士教育的形成发展、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以及对我国教育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 英国;绅士教育;启示绅士教育思想是近代欧洲三大教育思潮之一,对英国的学校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绅士教育的理论根源一方面来源于经验唯物主义认识沦和资产阶级功利主义伦理观,另一方面源于自由主义的宗教观和社会契约论的政治主张。
绅士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身体健康、精神健全的各种社会活动家和企业家,即绅士。
洛克提出绅士应当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四种品质。
这反映了英国社会近代化过程中的一种对精英人才的需求,是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的教育理想,也成为当时公学教育教学的主导理念。
一、英国绅士教育的形成和发展绅士教育是具有英国特色的一种教育观,绅士风度更被视为英国民族精神的一种外化,成为以贵族精神为主,又融合各个阶层价值取向的一种民族风度。
(一)绅士教育的形成—实业家绅士17世纪到18世纪是英国社会流动性最大的阶段,转型时期出现的频繁社会流动,受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的影响。
这一时期社会分层体系发生变化,开放的社会阶层为个人改变社会地位提供了流动机会,人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根据自身的能力和财富重新选择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向上社会流动。
贵族构成发生变化,出现一个与资本主义有密切关系的新贵族阶层。
人文主义教育家们希望学生通过学习古典文化知识等,学会如何使用贵族的语言、衣着方式、美的意识、价值观和风度等。
对世俗教育的要求、宫廷教育的影响、培根及培根派教育家的主张和改革活动等,都是促进绅士教育理论发展的重要因素。
浅谈英国绅士教育与我国君子教育的比较英国绅士教育思想由贵族传统文化、骑士精神和近代工业资产阶级进取的价值观念等融合而成。
而我国古代的教育一贯以培养君子为最高目标,尤其是儒家教育思想。
君子教育与绅士教育都以人格教育为核心,以培养时代需要的精英人才为目的,对维持本国的长治久安和持久发展,以及在形成本国特色文化、塑造本国良好的国际形象等方面均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堪称世界教育的经典。
本文在对此两种教育思想进行简单分析与比较,以期对我以后的教育思想带来些许启示。
标签:绅士教育;君子教育;中西差异;启示一、绅士教育与君子教育的概念1、绅士教育在15 世纪,“绅士”首先的和主要的含义是指国王、王后、公、候、伯、子、男等五爵。
而“绅士”一词最早出现在教育领域是由法国16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提出。
绅士教育的最初萌芽可追溯到古希腊的雅典教育目的一一培养良好公民。
12~16世纪风行一时的骑士教育对绅士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后期,法国哲学家蒙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培养通达人情世故、善于处理公私生活、懂得生活艺术的绅士教育目的。
I7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集各种绅士教育理论于一家,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话》中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绅士教育思想体系。
他主张培养一种“绅士”一一“有德行、有用、能干”,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四项特质的教育。
2、君子教育“君子”一词最早见于《易经》的记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指道德高尚、刚健有为的贤者能人。
君子本意为“君之子”。
中国周朝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建立邦国。
诸侯称国君,国君的儿子称为君之子,即君子。
因各诸侯国的君子普遍受到良好教育,因此文化、品味和修养水准都很高。
后来春秋时期,君子变成士大夫的统称。
到了孔子时期,孔子对君子概念进行迁移、规范和系统化,认为具有高尚人格境界和高尚美德品行的人才能称为君子。
子日:“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這是孔子定下的作为君子的三条标准,也是孔子对“君子”的“仁”“智”、“勇”的人格特征最生动、最形象、最全面的表述。
为什么英国绅士总是手持一把雨伞?常言道,一个男人有没有品位看他穿什么鞋就知道,但换了下雨天,一个男人有没有品位看它拿什么伞见分晓在“雨伞王国”之称的英国,标准的绅士装扮中的雨伞是必备的,每个绅士都会认真挑选一把好雨伞。
但在三百多年前,英国佬却从来不打雨伞,打伞会被大家贻笑大方。
这事儿得慢慢讲起,18世纪雨伞传入英国1747 年,一位叫Hanway的英国商人到中国广州做生意,发现中国人打着油纸伞在雨中行走,雨停后把伞一收,随身携带,甚为方便,回国时便买了一把。
但是当Hanway第一次在伦敦塔下撑开伞遮风避雨时,竟惹来一片嘲笑,甚至有人向他扔鸡蛋,当时英国的宗教传统认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伞遮住雨就是违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
人们都嘲笑Hanway像个娘儿们似的,马车夫们还溅了他一身泥以表明态度。
但Hanway不为所动,依旧坚持在雨天打伞出门,据说,这家伙被家乡人嘲笑了整整30年。
但是英伦三岛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全年多雨,如果雨天不备雨伞相当不便,所以,务实的英国佬最终还是接受了外来的雨伞,到 19 世纪中叶,雨伞已经成了英国人的生活必备品。
伦敦大街上随处可见售卖雨伞,雨伞成了绅士文化的一部分在19世纪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统治期间,女王要求自己时刻保持高雅、体面、端庄、节制的形象,还制定了一系列针对王室成员的苛刻家规,而此时期大量的中产阶级开始成为英国社会中间主流,这些规定也成为了中产阶级模仿的最高标准,绅士文化也逐渐成型。
由于绅士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和道德水准非常关注,多雨的天气让自我要求极高的绅士们必须为妇孺考虑,在下雨天照顾那些没带伞或者无力带伞的女士,这是绅士们的基本道德要求,反过来说,一旦绅士必须佩戴雨伞,那么雨伞这个符号就与绅士这个符号形成了一个意指关系,人们一看到雨伞就会想到绅士,于是,雨伞就这样与绅士的形象挂钩了。
并成为绅士阶级的象征。
雨伞也在绅士文化的普及发展中,不断的发扬光大。
头戴圆顶硬礼帽、手拎一把雨伞的绅士形象日渐深入人心。
109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是英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高寿多产的作家。
他热爱旅行,云游四方,基于广泛的旅行经历留下了许多异域书写,其异域书写以展现独特的异域风情和荒诞的奇闻逸事而颇受欢迎。
在作品中,他不像吉普林那样以不加掩饰的手法将东方写成“一过苏伊士以东,那是圣恩不及而兽性大发的地方”,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和记录着所见所闻。
一、作家毛姆及其游记学术界对于毛姆的作品分析多侧重于其长篇小说,而对于毛姆有关中国的著作分析相对较少,尤其是毛姆游览中国后写下的《在中国屏风上》。
但正因是游记,才可以作为史料,研究毛姆在中国体验的真正感受。
虽然毛姆站在看似客观冷静的叙述者立场上,讲述着一个个引人入胜、荒诞离奇的中国见闻,但其作品中频繁出现的“中国佬”,正是毛姆根深蒂固的傲慢与优越的无意识体现。
在对这部作品的分析中,国内研究者多从形象学入手,主要探讨了著作中的中国形象。
观点大致分为两类:其一,认为该部作品展现出中国彼时的真实场景;其二,指出毛姆带着西方人的文化视角,凭借想象构建出了一个片面、停滞、符合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中国,这是对中国的误读。
毛姆对中国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式的浏览,而没有进行深入的探寻。
虽然毛姆对中国的描写有不少存在偏差的自我解读,但其客观冷静写实的态度以及其力图实现中西文化融合的观念是值得提倡与学习的。
学术界对于该部作品中的白人形象研究不多,主要呈现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毛姆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英国人的虚伪多变,通过描写傲慢复杂的英国人来表达毛姆对于民族和同胞的反思与规劝。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毛姆以旁观者角度对英国人形象描写是对英国行径的默许。
学者陈兵认为,毛姆的东方故事,正是其自身对于英国绅士的投射,并借此途径表达并传授了恢复大英帝国的有效手段。
其指出毛姆以明贬暗褒的形式肯定了殖民地中英国人的“恶行”,这种行为只是英国人为了维护自身尊严地位以及英国对于殖民地统治的一种手段而已。
所谓英国绅士的概念,重要的也许不是一些表面的细节。
当然,它更不是每当我向一位新结识的中国朋友说出自己的国籍或出生之地时,对方一下子睁大了眼睛惊呼“噢,您一定是位绅士”那么简单(女士似乎比男士更容易联想到这一点)。
因此,在分析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及其价值观之前,很有必要花点篇幅讨论英国绅士的今天以及他们形成的历史。
让我们首先来了解“绅士”一词的内涵。
美国著名的《韦氏在线大辞典》(Merriam-Webster Online)中,对于“绅士”一词作出了四种较为详尽的解释,即指“出身高贵的男士”、“拥有田产的贵族男士”、“出身高贵又有骑士风度的男士”、“无需为生活劳碌奔波的闲汉”等。
事实上,与现代英语中的很多词汇一样,“绅士”一词也源自拉丁语,而拉丁语的拼写是“gentili s”,意指属于某一家族的男士。
多少个世纪以来,英语中的“绅士”一词及其社会定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20世纪初,英国历史学家乔治·斯蒂威尔曾指出:英语中的“绅士”一词最早出现于1413年。
当时,国王亨利五世(1387—1422年)颁布了这样一道法规:在上诉或控告的过程中,都需要陈述被告的财产和地位。
这也就意味着,需要有一个新词汇来代表在骑士和男爵家庭中的年轻成员,以区别于那些有头衔的兄弟姐妹们。
大约与此同时,“绅士”一词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在诗人杰弗里·乔叟最为著名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有一则于1386年从法文翻译过来的道德故事《梅里白的故事》(Meliboe us)。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绅士一词的最初含义,以及维持好名声的重要性:“一个为留下好名声而勤奋做事的人,毫无疑问可以被称作是绅士”。
几年以后,在乔叟的另外一本译自法文的作品《玫瑰的浪漫》(The Romance of the Rose)中,我们可以发现另一个有趣的定义:“他是一个绅士(gentil),因为他长期像绅士(gentilm an)那样行事”。
两代英国绅士在中国
1793年8月,英国特使英国绅士爵士(Lord George Macartney)率领有600多人的外交使团从英国出发,穿越半个地球登陆中国海岸,正逢乾隆帝83岁生日,这个英国使团也称得上一个“祝寿团”。
英国绅士爵士未能与中国签定友好通商协定,他的使命落败了。
大多数史料认为,失败的关键是英国绅士拒绝向乾隆行三跪九叩之礼。
这一结果也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假如当年乾隆帝开放中国的市场,曼彻斯特的棉花与各种欧洲的先进技术能来到中国,中国的工业革命可能会提早一个世纪。
马珍(Jane Macartney)是英国绅士爵士的后裔,其实,爵士并没有直系的后代,马珍说,她分属于这个大家族的一个旁支。
马珍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来到中国,她为英国《泰晤士报》工作。
中国官员碰到她,搞清楚了她的名字后,无一例外会问这个问题,“您真的是英国绅士爵士的亲戚吗,那您一定是贵族吧?”马珍会嘟囔几句礼貌话,双方开心地笑起来。
我在北京日坛公园的一家咖啡馆见到了马珍。
她是个身形玲珑的女性,有一张精致的面孔,不知道什么原因,她冷冷的,说起话来总给人一种疏离感。
我想当然地认为那是“英国性”──彬彬有礼之下的冷漠和骄傲。
后来我明白,那是轻微的游离和迷失带来的。
马珍说她在中国呆了快20年,变得有点两边不靠,她丈夫觉得她有时候怎么“那么中国”,可中国人永远拿她当老外。
我邀请马珍为我当时供职的媒体撰写一篇有关英国绅士爵士的文章。
我知道,她已经去了好几趟通州了,去看一座燃灯塔。
英国绅士爵士使团一行第一次来到中国,通州是觐见天子的陆路行程第一站。
朝廷一直在纠结叩拜的事,英国绅士坚持他对英王行什么礼就对清帝行什么礼。
可是让一个外国人亲吻皇帝的手,把官员吓坏了。
他们限制了英国绅士出行,又向上报告:那个英国特使正在通州练习叩拜之礼。
英国绅士住在通州等待觐见乾隆的时候,总是在住所远望那座燃灯塔,可他被“软禁”了,没有机会爬上去看看。
马珍曾选在一个夏天去看那座塔,因为200多年前的英国绅士也是在夏天被软禁在通州。
马珍说:“我想去想象一下他穿着带丝绸花边的衬衫与锦缎大礼服的样子。
因为如果我觉得很热,那他当年肯定快要热死了。
”
英国绅士也许出现在了错误的时机──乾隆时期中国足够强大,并不那么需要英国提出的通商条件。
后来马珍遇到的中国官员,都叹息:要是当初没拒绝英国绅士,那中国现在肯定大不一样了。
英国绅士的一个助手在日记里写:“我们回家了──要问我们干了点什么,我们的回答是:我们根本就没能和(那里的)人民说话。
”不同于祖先,马珍中文说得不错,对中国的新闻事件与世俗人情有诸多了解,但是她并不是总能去任何地方,也并不被中国人完全理解。
两代英国绅士在200年里又分享了同样的体会──只有坦诚开放的交流才能带来互相理解。
后来我收到了马珍撰写的文章。
非常精彩。
但是之后发生了一件更加“精彩”的事。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篇文章需要被审阅。
发还给我后,我被密密麻麻的批注震慑了──我永远都无法明确知道究竟是谁在审阅,但是这一次我明确知道她/他是个历史爱好者。
审阅者针对史实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地方她/他还很愤怒,写道:“这个乔治,就是他参与发起了鸦片战争!”我必须尊重这些意见。
当我翻到审阅意见最后一页,看到上面写着一句话:“本文作者马珍,她真的是英国绅士爵士的后代吗?请编辑查证。
”
我没有去查证。
因为我无法说服自己开口管马珍要家谱或者DNA鉴定什么的。
为了发表那篇文章,我隐去了有关马珍是马葛尔尼后代的部分,这并没有损害它的精彩度。
我也从来没有跟马珍说起过这件事。
现在想想,也许我应该告诉她,让她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
(作者困困,专栏作家、记者。
曾出版随笔集《上流女孩当如是》和人物特写集《不上流,不下流》。
文中所述仅代表她的个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