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 格式:ppt
- 大小:312.03 KB
- 文档页数:16
第十一章群落结构1群落的基本概念与特征1.1群落的概念生物群落(biocoenosis)简称群落(community),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群落内的生物不是偶然散布的一些孤立的东西,而是相互之间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移的复杂联系,具有一定的组成和营养结构,具有发展和演变的动态特征。
生物群落的物理环境是其生态环境(ecotope)或生境,由群落与环境共同组成生态系统。
目前根据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来定名群落;(1)根据群落中主要优势种,如红松林群落、云杉林群落。
(2)根据群落所占的自然生境,如山泉急流群落、砂质海滩群落、岩岸潮间带群落;(3)群落中主要优势种的生活型,如热带雨林群落、草甸沼泽群落。
1.2群落特征1.2.1群落的数量特征(1)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指群落所包含的物种数目,是对群落首先应当了解的问题。
(2)多度(abundance,丰盛度):多度是指群落内各物种的个体数量。
多度可以是个体的绝对数量,也可以用各物种的个体在群落种的比率即相对多度来表示。
植物确定多度值除直接记名计算之外,还常用目测估计的方法,即预先确定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的多少。
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大同小异(表1)。
群落中多度大、个体体积又大的物种,对群落环境和其他物种的影响必然较大,这类物种为该群落的优势种。
表1几种常用的多度等级(3)密度(density,D):指单位面积上的生物个体数。
计量时用样地内某种生物的个体数(N)除以样地面积(S)得到。
在植物群落生态学中,分别求算各个种的密度实际意义不大。
重要的是计算全部个体(不分种)的密度和平均面积,在此基础上可推算出个体间的距离:L=(S/N)1/2-dL为平均株距,S为面积,N为个体数,d为树木平均胸径或植丛的丛径。
株距反映了密度和分布格局。
生物高二选修二知识点笔记归纳1.生物高二选修二知识点笔记归纳篇一胚胎干细胞1、哺乳动物的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或从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
2、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在形态上表现为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任何一种组织细胞。
另外,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可以增殖而不发生分化,可进行冷冻保存,也可进行遗传改造。
3、胚胎干细胞的主要用途是:①可用于研究哺乳动物个体发生和发育规律;②是在体外条件下研究细胞分化的理想材料,在培养液中加入分化诱导因子,如牛黄酸等化学物质时,就可以诱导ES细胞向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分化,这为揭示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的机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③可以用于治疗人类的某些顽疾,如帕金森综合症、少年糖尿病等;④利用可以被诱导分化形成新的组织细胞的特性,移植ES细胞可使坏死或退化的部位得以修复并恢复正常功能;⑤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通过ES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定向培育出人造组织器官,用于器官移植,解决供体器官不足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的问题。
2.生物高二选修二知识点笔记归纳篇二1.糖类代谢、蛋白质代谢、脂类代谢的图解参见课本。
2.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
三类营养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程度不完全相同,一是转化的数量不同,如糖类可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二是转化的成分是有限制的,如糖类不能转化成必需氨基酸;脂类不能转变为氨基酸。
3.正常人血糖含量一般维持在80-100mg/dL范围内;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就会产生糖尿;血糖降低(50-60mg/dL),出现低血糖症状,低于45mg/dL,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多食少动使摄入的物质(如糖类)过多会导致肥胖。
4.消化:淀粉经消化后分解成葡萄糖,脂肪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氨基酸。
5.吸收及运输: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主动运输),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绪论农业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平衡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是驯化的生态系统,既受生态规律的制约,也受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
1. 1865年,勒特(Reiter)造了生态学一词2. 1935年,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尼(A.G.Tansley)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
3. 1941年,美国科学家林德曼(R.L.Lindeman)提出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金字塔理论4. 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E.P.Odum)——对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做了大量的研究,写成《生态学基础》5. 1963年,海洋生物学家卡逊(R.Carson)——《寂静的春天》6. F.C.Pielou《数学生态学引论》、R.M.May《理论生态学》——推动生态学向定量化方向发展8. 21世纪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一说为生物危机)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1.生境(habitat):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生境也叫栖息地。
2.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李比西)——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相对稳定状态下E.P.Odum(1973)做了两点补充:①这一定律只有在相对稳定状态下才能运用;②要考虑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谢尔福特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
E.P.Odum(1973)等对耐性定律作了补充:该定律把最低量因子和最高量因子相结合,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称做限制因子3.生活型:不同植物长期适应相似环境的结果使这些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和对生境的要求上表现为相同或相似。
第11章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1.指出地球上的三大人种及其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
答:(1)人类的三大种族人种是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不同的人种主要是根据其体质的性状(如肤色、睛色、发色、发型、面部特征、头型、身材等)而区分。
一般把人类划分为三个基本的种族,即三大人种。
①尼格罗人种基本的体质特征是皮肤呈黑色或深棕色,头发为黑色卷发或波发,鼻梁宽扁,口宽度大,唇厚而突出,体毛发达程度中等。
②欧罗巴人种基本的体质特征是肤色浅淡,头发为柔软的波发或直发,发色浅,睛色碧蓝或灰褐,鼻狭而高,唇薄,胡须和体毛发达。
③蒙古人种基本的体质特征是皮肤呈深或浅的黄色,发直而黑,睛色深,两眼角有特别的内眦褶,面部扁平,颧骨突出,鼻宽度和高度中等,唇厚中等,胡须和体毛不发达。
(2)人种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人类的起源是统一的,在生物学上同属一个物种,有着共同的祖先。
然而,人类的各个群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彼此隔离地生活在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之中,人的身上便留下了各自居住环境的烙印。
①尼格罗人种尼格罗人种形成于热带炎热的草原旷野上,那里日照强烈,而色素较深的黑色皮肤和浓密的卷发能对身体和头部起保护作用,宽阔的口裂与外黏膜发达的厚唇以及宽大的鼻腔也有助于冷却吸入的空气。
②欧罗巴人种欧罗巴人种主要形成于欧洲的中部和北部,那里的气候寒冷、云量多而日照弱,因此人体的肤色、发色和睛色都较为浅淡。
人的鼻子高耸、鼻道狭长使鼻腔黏膜面积增大,这有利于寒冷空气被吸入肺部时变得温暖。
③蒙古人种典型的蒙古人种具有内眦褶,可能与草原和半沙漠的环境有关。
这样的结构能保护眼睛免受风沙尘土的侵袭,并能防止冬雪反光对眼睛的损害。
人类种族的差别仅限于若干外部的体质特征,种族没有优劣之分,任何种族都可以创造出灿烂的民族文化。
2.在地球上自然地理条件有优劣之分,而人种又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为什么说种族没有优劣之分?答:(1)人类种族的差别仅限于若干外部的体质特征,而且其形成年代也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
⾼中⽣物课后习题⽣态部分课后习题⽣态部分P63⼀、基础题1.在某池塘中,第⼀-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
请估算这个池塘中共有鲫鱼多少条?2.假如要调查-块农⽥中某种⿏和蚯蚓的种群密度,你将分别采⽤什么⽅法?说说你做出选择的理由。
3.下页图A、B为两个国家⼈⼝年龄组成图,纵轴⽰年龄,横轴⽰各年龄段⼈⼝占总⼈⼝的百分⽐,请根据此图回答,哪⼀个国家未来的⼈⼝增长率⾼?⼆、拓展题1.“整体⼤于部分之和”。
⽐较种群特征和个体特征的不同之处,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前我国60岁以上的⽼年⼈达1.32亿,占总⼈⼝的10%以上,已经步⼊⽼年型国家的⾏列。
你认为我国⼈⼝中⽼年⼈所占⽐例还会升⾼吗?现⾏的计划⽣育政策应当调整吗?P69⼀、基础题1.种群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分别会在什么条件下出现?你能举出课本以外的例⼦加以说明吗?2.20 世纪初,⼈们将驼⿅引⼈加拿⼤密执根湖的⼀个孤岛。
该种群从1915年到1960年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下表。
(1)⽤曲线图表⽰该种群数量⾃1915年⾄1943年的消长情况。
(2)从1915年到1930年,该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可能的原因有哪些?(3)该种群的数量后来急剧下降,可能的原因有哪些?3.举例说明什么是环境容纳量。
⼆、拓展题假设你承包了⼀个鱼塘,正在因放养多少鱼⽽困惑:放养密度过⼤,鱼竞争加剧,死亡率会增加;放养密度过⼩,⽔体的资源和空间不能充分利⽤。
如何来解决这个难题呢?请查阅有关书籍或⽹站,如www/doc/16bbd68e6d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af.html /fishery/tech/等。
P77⼀、基础题1.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与下列哪⼀因素有关:()A.光照强度B.⾷物种类C.湿度D.温度2.在⼀个⽔族箱中⽣活着两种原⽣动物,假设种群A捕⾷种群B。
化学与人类文明_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
答案:雾2.中国在基因组计划中承担的份额()答案:1%3.金银花的功效是()答案:清凉解毒4.被称为“世纪神药”的是以下哪种药物?答案:阿司匹林5.石质文物表面防护可用的化学试剂是()答案:丙烯酸6.生漆刚采割时为乳白色胶状液体,接触空气数小时后变为黑褐色的原因是()答案:生漆中的漆酚在空气中被氧化7.砒霜的俗名是()答案:三氧化二砷8.摇头丸是哪种化学物质()答案:甲基苯丙胺9.“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是()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答案:201210.人类使用金属的历史,由早到晚的顺序正确的是()答案:铜→铁→铝11.只杀伤敌方人员,但对建筑物和设施破坏性小的是那种武器()答案:中子弹12.下列关于石油的说法正确的是()答案:石油主要由多种有机物组成13.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新能源迫在眉睫。
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答案:石油14.下面哪一种试剂不属于易制毒试剂()答案:乙烷15.按照国际公约分类,下面哪一类化合物不属于毒品()答案:乙醇16.臭氧层破坏会使地球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以下哪种化学物质是导致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答案:氟利昂17.下列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变化规律哪一项是不正确的()答案: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增大,元素的金属性减弱18.下面哪一种性质不属于“毒鼠强”的性状?()答案:有臭味19.铅白为人造的白色颜料,壁画上的铅白色会因为烟熏等原因变黑,欲恢复铅白的颜色,可以用()答案:过氧化氢20.我国能源的主要特点不包括()答案:人均能源资源充足21.下列不属于世界三大环境问题的是()答案:人口增长22.阿司匹林具有让鲜花保鲜和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
答案:正确23.兴奋剂检测的最主要的方式是血检。
答案:错误24.络合滴定法可以用来检测钙镁离子。
《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及特点。
2、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以及碳循环的过程。
(二)能力目标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初步学会用生态学观点认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对生物界重要性。
(三)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通过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相互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教学重难点:1、碳循环的过程。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讲述】前面我们共同探讨了生态系统的组成,请大家回顾一下,思考四个问题。
【提问】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哪两个部分?学生1回答: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提问】生物成分包括哪三个部分,分别扮演什么成分?学生2回答: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分别扮演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提问】什么是食物链?食物链总是从什么生物开始?学生3回答:动、植物之间通过取食关系而互相联系就形成食物链;食物链总是从绿色植物开始。
【出示】草原生态系统以及草、兔、狼的图片。
【提问】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学生4回答:它们之间存在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草被兔吃,兔被狼吃)。
【提问】你能用箭头把它们之间的取食关系表示出来吗,怎么表示?【讲述】请一个同学上来画。
学生5用直线工具在白板上画出它们之间的取食关系。
【擦出显示】请写出该草原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
学生6用电子笔在白板上进行书写。
【出示】草→兔→狼。
【提问】兔为什么要吃草?狼为什么要吃兔?兔肚里的草以及狼肚里的兔将如何变化?【讲述】这就是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提问】草、兔、狼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学生7回答:生产者、消费者。
【依次展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讲述】在生态学中还有一个与之相关的名词—“营养级”。
【提问】什么叫营养级?学生8回答:生态学上把食物链中的各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
鲁科版(五四制)八年级生物上册第3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1.下列生物之间属于合作关系的是()A. 草原中的兔和狼B. 生活在豆科植物上的菟丝子C. 稻田中的水稻和稻草D. 蜜蜂采蜜2.在生态系统中,能把有机物变二氧化碳和水等返回无机环境中的是()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以上都是3.下列动物中,属于恒温动物的有()①鲫鱼②青蛙③蛇④家鸽⑤熊猫⑥麻雀⑦蚯蚓⑧蝗虫.A. ①③⑤B. ④⑤⑥C. ③④⑤⑧D. ②④⑤⑧4.对于动物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动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其转变为自身组成物质B. 进入动物体内的食物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并释放能量,分解出的物质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C. 动物的遗体可以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和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D. 动物可以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5.老鼠对人类有害,并被列为“四害”之一,我们对它应是()A. 设法控制其数量,减少危害B. 顺其自然不加控制C. 大力保护并减少其天敌D. 想办法赶尽杀绝6.人们为了防止鸟类吃草籽,把一片草地用网罩起来,结果却使食草昆虫大量繁殖,草的叶子几乎被吃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 土壤的肥力不够B. 植被破坏C. 缺水干旱D. 食物链被破坏7.玉米开花如果遇到连绵阴雨天,收获时产量会降低,造成玉米产量下降的原因是()A. 风大,气温低,花粉不成熟B. 花粉被雨水冲落,影响风力传粉C. 阴雨,子房不能发育D. 风大,气温低,影响昆虫传粉8.下列方法中属于生物防治的是()A. 用灰喜鹊防治松毛虫B. 灯光诱杀C. 人工捕杀害虫D. 喷洒农药9.蝶蛾类的雌虫体表的腺体能分泌吸引雄虫的物质—性外激素,用性外激素引诱剂诱杀农业害虫是利用了( )A. 昆虫的取食行为B. 昆虫之间的通讯C. 昆虫的学习行为D. 昆虫的迁徙行为10.下面的措施中,哪一种对保持生态环境最有利?()A. 把大片沼泽地开垦为农田B. 把工业废水排入发生“赤潮”的海域,让有毒藻类死亡C. 在菜地中喷洒农药以杀死菜青虫D. 在田间施放性引诱剂,干扰雌雄害虫之间的通讯11.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A. 动物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B. 动物不利于维持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C. 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D. 动物能加速有机物的分解和转化12.下列哪种昆虫能帮助植物传粉()A. 蝗虫B. 螳螂C. 家蚕D. 蝴蝶13.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灾害,其主要原因是()A. 松毛虫繁殖能力强B. 马尾松抗虫能力差C. 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D. 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的生长14.下列现象中,哪一项不能体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A. 大山雀啄食林木害虫B. 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叶C. 蚂蚁群体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D. 小鸟以植物的浆果为食,植物的种子随粪便排出15.关于利用生物技术培育的生物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多莉羊的诞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克隆技术的飞跃发展,将来会在农业、医学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B. 巨型小鼠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对我们的生活也没有任何影响C. 转基因牛已能生产出有效的药物成分,这将对维持人类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D. 我国对转基因大豆生产的大豆油实施标识制度,让消费者自主选择16.萤火虫可以利用闪光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