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第八十四中学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三 中国近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专题概述+基础知识)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98.00 KB
- 文档页数:1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二、巩固训练1.张謇放弃高官厚实录,回家创办实业,但他的工厂最终倒闭,下列对此事评价正确的是(C)A.他舍本逐末,失败毫不足惜B. 他一介书生,不懂市场、失败是必然的C.在多重压榨下,中国民族工业创业艰难D.实践证明,“实业救国”的口号是错误的2.假如你生活在1905年的中国,你不能(A)A.通过电影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最新情况B.看到电影中人物在阅读《申报》C通过《申报》。
了解中国电影的诞生 D.看到电影中的学生,使用商务印书馆的书3.下列事件未受到辛亥革命影响的是(DA.中国的民族工业迎来了“黄金时代”B.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C.剪发辫、改称呼D. 科举制度被废除4.晚清大臣李鸿章为办理外交事务曾多次出国访问,下列交通工具中他无缘选择乘坐的是(B)A.汽车B.飞机C.轮船D.火车5.清末,一位政府官员在1900年整理出他曾参与过活动的四张请柬,其中错误的一项是(D)A.轮船招商局成立B. 京师大学堂成立C.大生纱厂成立D.京张铁路通车6.下列各项是小明自编的历史小说中描写的一位近代富商在1894年的生活场景,你认为不可能出现的是(C)A.乘火车出行B. 用电报联系生意C.无聊时看电影解闷D.看〈〈申报〉〉了解四甲午海战7.有一位同学编辑了一部历史记录片,〈上海的一天〉〉,再现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历史场景,你认为下列哪种情况在当时是不可能出现的(D)A.早上人们乘火车出行 B .上班时,有人用电话联系业务C.大街上,不少人在购买〈〈申报〉〉D.晚上,一位外国人用欧元买晚餐8.张之洞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的主要贡献有①开办汉阳铁厂②创办京师大学堂③开办湖北织布局④奏请废除科举,兴学堂(C)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专题()近代中国工业和社会生活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二、巩固训练1.张謇放弃高官厚实录,回家创办实业,但他的工厂最终倒闭,下列对此事评价正确的是()A.他舍本逐末,失败毫不足惜B. 他一介书生,不懂市场、失败是必然的C.在多重压榨下,中国民族工业创业艰难D.实践证明,“实业救国”的口号是错误的2.假如你生活在1905年的中国,你不能()A.通过电影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最新情况B.看到电影中人物在阅读《申报》C通过《申报》。
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在中国近代史中,社会生活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知识点:
1. 经济变革:从晚清时期到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经济到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
转变。
新兴工业和商业活动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国家财政和金融制度的改革,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2. 文化变革: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一系列的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如戊戌变法、
五四运动等,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
传统价值观和观念被挑战,包括封建礼教、宗教迷信等,人们开始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教育制度,追求个人自由和民主平等。
3. 教育变革:旧式的科举制度被废除,近代教育系统建立起来。
新式学校和大学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知识传播途径。
教育成为社会进步和个人提升的
重要途径。
4. 社会结构的变化:近代社会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
封建等级制度逐
渐瓦解,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兴的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兴起,世袭地主阶
级和贵族阶级的地位逐渐动摇。
5. 妇女地位的变化:在中国近代史上,妇女地位的改变是显著的。
新闻媒体对妇女地
位的关注,妇女参与社会活动和教育的增多,以及女权运动的兴起,都为妇女争取平
等权益打下了基础。
6. 城乡差距的拉大:工业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推动,导致城乡差距的拉大。
城市居民
享受到了更多的机会和福利,而农村居民则面临着生计困难和资源短缺。
以上是中国近代史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对于中考《中国近代史》的学习
尤为重要。
2024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3秋•新抚区校级月考)近代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后,出现了一些新现象。
《洋泾竹枝词》写道:“庸奴亦效假斯文,衣履难将贵贱分。
更有异言并异服,谈黄马褂着纷纷。
”该词说明当时()A.社会等级观念已经消失B.外语逐渐成为流行语言C.生活风俗受到西方影响D.中西服饰文化相互影响2.(2023秋•秀屿区校级月考)法国大革命前,贵族们衣着雍容华贵,通过服饰一眼就能识别穿戴者的身份和地位,然而大革命后,衣着华丽者几乎有反革命的嫌疑,而下层民众简单、朴素的服装样式却成为时尚潮流。
这表明()A.政治活动深刻影响服饰变迁B.政治活动推动思想观念变革C.服饰变迁直接凸显人权理念D.服饰变迁反映人的政治立场3.(2023•莘县二模)191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第二天,孙中山向全国颁发了《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
”1月13日,临时政府要求: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吉凶神宿一律删除。
这些规定表明()A.近代社会风俗开始呈现中外融合特点B.临时约法的颁行推动了社会风俗变迁C.近代中国社会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增强D.南京临时政府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活动4.(2022秋•莲湖区期末)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进行了如下改革:革除了“大人”“老爷”等称谓,废止跪拜礼,规定民间普通人互称“先生”或“君”,这体现了中华民国()A.鼓励个性解放B.提倡女子教育C.提倡平等观念D.保护人民财产5.(2023•白云区模拟)朱春驹在《武汉起义杂忆》中写到:“由于辫发一旦剪去,则短期内难以再蓄,不像服饰可以轻易变换,因此民众对于剪辫的态度普遍迟疑,剪刀一动,蹄哭并作。
”民众的态度主要体现了()A.对蓄辫的十分喜爱B.对清政府统治的不满C.对革命前景的忧虑D.对生活方式难以适应6.(2023春•丰城市校级期末)20世纪初,时人对北京社会面貌描绘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专题三:中国近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
专题概述: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等发生了相应变化。
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战期间出现短暂春天,涌现了张謇等著名实业家。
但在本国腐朽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轮船、火车、电报等的应用大大改善了人们的交通和通讯手段,照相和看电影逐渐成为新时尚。
大众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不好的社会习俗也在逐渐得到改变。
知识网络: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主要发展阶
段
阶段特征原因特点
社会
生活主要方面变化表现意义或作用交通通讯
和的发
明传入
和
的传入
和
的传入
文化生活
的出现
《》
机构的
出现
社会习俗
装束:
礼节:
称谓:。
中考《中国现代史》知识点:现代生活变化中考《中国现代史》知识点:现代生活变化精选3篇(一)现代生活变化是指中国自近代以来,社会、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巨大变化。
以下是一些与现代生活变化相关的知识点:1. 城市化:自20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人口大规模流动到城市,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2. 工业化和农业改革:中国自1950年代起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改革和工业化建设,农村从封闭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提高,工业部门也以大规模工厂为主导,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3. 教育改革:中国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普及政策,教育资源不断向农村和内陆地区倾斜,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4. 科技发展: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有了自己的航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重要突破,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5. 生活方式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城市居民出行方式从步行、自行车转变为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生活环境改善,寿命延长,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6. 饮食习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们的膳食结构从以粮食为主转向以蛋白质、脂肪、维生素为主的多样化饮食。
7. 衣着和娱乐方式改变:在过去,中国人的着装多为传统服饰,如:旗袍、长衫等。
而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开始穿西装、裙子等西方的服装,并且有更多的娱乐方式,如电视、网络、电影等。
总之,现代生活变化体现了中国社会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的巨大进步和变迁。
中考《中国现代史》知识点:现代生活变化精选3篇(二)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侵略和中国自身落后的情况下,启动的一系列改革运动。
以下是《中国近代史》中关于洋务运动的知识点:1. 背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正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割地,同时也面临着自身长期以来的闭关锁国和科技落后的问题。
专题一:中国近代化新人教版专题概述: 19世纪下半叶到20 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在国门洞开和急剧动荡的社会环金境中,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和社会风尚,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洋务派开办军事和民用工业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维新变法的浪潮,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实现了20世纪第一次历史巨变。
新文化运动,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闸门。
中国的近代化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艰难起步,曲折前进。
传统社会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
基础知识:(一)、近代化的三个阶段中国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
包含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进化。
经济工业化是核心,政治近代化是保证,思想近代化是前提。
在近代中国,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三是政治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变化。
中国近代化运动可分为三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主要是以学习西方科技为核心的物质文明阶段。
中国近代化限于“器物”层面。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核心内容是经济领域的近代化。
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同时又促进了文化和军事领域近代化的起步。
在它的诱导下,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⑴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背景: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国家危难,一些爱国的思想家认识到要改变现状,必须学习西方的长处。
专题三:中国近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新人教版
专题概述: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等发生了相应变化。
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战期间出现短暂春天,涌现了张謇等著名实业家。
但在本国腐朽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轮船、火车、电报等的应用大大改善了人们的交通和通讯手段,照相和看电影逐渐成为新时尚。
大众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不好的社会习俗也在逐渐得到改变。
特点主要方面
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