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反杀案”的法理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昆山反杀案”的法理分析2018年12月12日,中国江苏省昆山市发生一起引发社会关注的“昆山反杀案”。
在这起案件中,一名女子李某被一名男子周某跟踪并骚扰多日,最终在被周某持刀追赶时,李某使用配有电击功能的防暴器擊退了周某,并致其死亡。
此案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其中包括对于李某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合理防卫的质疑。
本文将从法理角度对“昆山反杀案”进行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 为了保卫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或者其他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紧急遭受不法侵害,用非法手段进行反抗的,是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根据这一法律规定,我们可以分析李某的行为是否符合合理防卫的要求。
在本案中,李某已经多次向公安机关报警并提供了周某的追踪骚扰证据,但由于警方的办案工作存在问题,没有给予李某足够的保护。
这种情况下,李某可能对自己的人身安全产生恐惧,其对于周某的行为产生了正当防卫的需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防卫过当、防卫过急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条规定:“以外部违法侵害为前提,对个人合法权益受到违法侵害实施的防卫必须是紧急与必要的,并且不能偏离防卫的限度。
”李某的使用防暴器进行反击可以被认为是紧急与必要的行为,并未偏离防卫的限度。
根据案件纪录,周某在持刀追赶李某的过程中,存在对李某采取暴力行为的威胁。
这一行为已经构成了对李某的实际不法侵害。
根据《刑法》第二十一条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而防卫过当的,不负刑事责任:(一)对非法侵入住宅、家庭以及公民不应当承受的其他场所或者非法侵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其他住所、车辆、船只、飞机、仪器、设备造成严重危害的;(二)对非法剥夺人身自由或者非法侵害人身权益进行抵抗,情节紧急的;(三)因受害人主动或者被动发生暴力行为,捍卫人利用否则可能导致丧失保护现场或者相应条件的;(四)遭受者主动为了使遭受危险的他人免遭追赃遇害,作出的非法侵害的抵抗。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8月27日,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发生一起命案。
受害人刘海龙持刀追逐张某,张某持刀反抗,最终导致刘海龙死亡。
该案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被称为“昆山反杀案”。
随后,公安机关以故意伤害罪对张某立案侦查,引起了社会舆论对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讨论。
二、案件焦点1. 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2. 如果构成正当防卫,张某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3. 如何界定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三、法律分析(一)正当防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张某在遭遇刘海龙持刀追逐的情况下,持刀反抗,符合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
1. 存在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刘海龙持刀追逐张某,具有明显的非法性、紧迫性和现实性。
2. 张某出于防卫目的。
张某持刀反抗,是为了制止刘海龙的不法侵害。
3. 张某对刘海龙造成的损害与防卫行为具有相当性。
张某在防卫过程中,与刘海龙发生肢体冲突,导致刘海龙受伤死亡。
虽然张某的行为导致了刘海龙的死亡,但考虑到刘海龙持刀追逐的行为具有高度危险性,张某的防卫行为属于必要防卫,具有相当性。
(二)防卫过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防卫过当的构成要件包括:1. 存在正当防卫。
张某的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
2. 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张某在防卫过程中,虽然造成了刘海龙的死亡,但考虑到刘海龙持刀追逐的行为具有高度危险性,张某的防卫行为并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3. 造成重大损害。
张某的防卫行为导致刘海龙死亡,属于重大损害。
然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四款规定:“对于防卫过当,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考虑到张某的防卫行为属于必要防卫,且刘海龙持刀追逐的行为具有高度危险性,张某的防卫行为并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因此,张某的行为不构成防卫过当。
“昆山反杀案”的法理分析2010年5月,昆山市一名司机在开车时因路口争议引发口角,导致被害人下车和其发生互殴,后司机持刀将对方刺死,被判无期徒刑。
这一案例被称为“昆山反杀案”,引发广泛争议。
本文将就这一案件进行法理分析。
一、背景案件中的被告人周明华在驾驶汽车经过一条街道时与被害人王永民发生口角。
随后,两人停在路边并发生互殴。
在互殴过程中,周明华拿出刀具将王永民刺死,并因此被判处无期徒刑。
周明华否认了谋杀的故意,而辩称自卫。
这样的主张也是这一案件的焦点。
二、法理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受害人采取非法侵犯行为,而被害人却超过了必要限度防卫,造成不适当的损害的,应当适当减轻其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如果是在必要防卫的过程中,因所采取的行为过当而对侵犯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害,也应当从轻或不予惩处。
在该案中,由于双方存在肢体冲突,其间是否存在正当防卫行为,是本案有争议的焦点。
另外,由于周明华持刀将王永民刺死,更是让人不能不关注本案处罚的公正性。
根据周明华提供的自卫事实,与被害人的攻击事实,调查人员和司法机关得出的结果是:在争执时,周明华并没有以后手的姿势向王永民猛冲过去,而是在维护的标志压服王永民的冲动。
周明华并未使用刀具,事实上刀具是在打斗后期才被光明正大地掏出,并没有属于正当防卫的应有范畴。
在本案中,司法机关认为周明华在自卫的行为上属于过当行为,并非正当防卫。
所以,周明华的行为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根据法律的规定,他应当受到相应的惩罚。
因此,周明华被判处无期徒刑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三、结论“昆山反杀案”让人们认识到自卫和过当防卫之间的分别,并从法律层面说明这种行为不适合受到免责或从轻处罚。
同时,也让人们反思了法律制度对人们行为的约束能力。
如果认真遵守法规,避免双方发生争执并及时调解,这样的悲剧也不会发生。
在今后,为了避免人民越过法律的底线,更加有效地维护公正、维护法制,需要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宣传,提高人民法制意识,更好地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昆山反杀案”的法理分析1. 引言1.1 案件概述2018年7月25日晚,江苏省昆山市发生一起备受关注的反杀案。
案件中,被告人张某因为与邻居孙某发生口角纠纷,导致张某持刀将孙某重伤致死。
张某被警方逮捕后,被指控犯有故意伤害罪。
该案一经曝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和争议。
据报道,张某在警方调查中表示,当时孙某持刀袭击自己,为了防卫自己的安全而采取了反击。
张某辩称自己的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是在无奈之下采取的自卫行为。
法院认为张某的行为超出了正当防卫的范围,构成了故意伤害罪。
这起案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争议,一方面有人支持张某的正当防卫辩护,认为他在面对孙某的攻击时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也有人对张某的过激行为表示反对,认为他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起案件的审判结果引发了社会对于正当防卫的讨论和思考,也引发了对于法律界对于正当防卫边界的反思和探讨。
2. 正文2.1 法理分析法理分析是对法律原则和规定在具体案件中的适用和解释。
在昆山反杀案中,法理分析主要集中在是否正当防卫的问题上。
正当防卫是指在面临非法侵害时为保护自己、他人或者国家利益而进行的反击行为。
在这起案件中,被告人因为反击侵害行为造成侵害者死亡,涉及到正当防卫的合法性和条件等问题。
正当防卫的合法性是指在特定情况下实施的捍卫行为是否合法有效。
根据中国刑法的规定,正当防卫必须是在紧急情况下为防止现行非法侵害而采取的必要防卫行为。
正当防卫的条件包括紧急、必要和适当。
被告人在反击行为时是否存在紧急情况,是否采取的防卫措施是必要且适当的,是需在法理分析中加以评判的要点。
正当防卫与过当防卫的区别在于,正当防卫是在紧急情况下采取必要防卫行为,而过当防卫则是在非紧急情况下或者使用过度的手段造成对侵害者的损害。
相关法律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对正当防卫的具体规定是法理分析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昆山反杀案中,法理分析将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对被告人的防卫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进行判断和评价。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8月27日,江苏昆山发生了一起备受关注的正当防卫案件。
犯罪嫌疑人刘海涛在街头无故殴打无辜路人于海明,于海明在不堪忍受的情况下,持刀反击,最终将刘海涛刺死。
案件发生后,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特别是关于正当防卫的认定问题,引发了广泛讨论。
二、案件经过1. 案发经过2018年8月27日晚上10点左右,江苏昆山街头,刘海涛与于海明发生口角。
随后,刘海涛动手殴打于海明,于海明在反抗过程中,从口袋中掏出一把水果刀进行自卫。
在冲突过程中,刘海涛受伤倒地,于海明继续追赶。
最终,于海明将刘海涛刺死。
2. 案件审理案件发生后,昆山警方迅速介入调查。
经调查,于海明在防卫过程中,刺中了刘海涛的致命部位,导致其死亡。
案件审理过程中,于海明以正当防卫为由进行辩护。
昆山法院一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海明有期徒刑三年。
三、案件争议1. 正当防卫的认定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于海明及其辩护律师提出,于海明在防卫过程中,符合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
然而,昆山法院认为,于海明在防卫过程中,已经将刘海涛刺死,防卫行为已经超过必要限度,不属于正当防卫。
2. 社会舆论的关注案件审理过程中,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许多网友和专家学者认为,于海明在防卫过程中,符合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应当被认定为正当防卫。
他们认为,昆山法院的判决不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容易导致类似案件中的正当防卫行为被误解为故意伤害。
四、翻案过程1. 上诉于海明不服一审判决,向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上诉期间,社会各界持续关注案件进展。
2. 审理过程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此案。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充分考虑了案件事实、证据和法律规定,并对正当防卫的认定进行了深入分析。
3. 二审改判2020年6月,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改判,认定于海明构成防卫过当,但考虑到其防卫行为在特定情况下具有合理性,且刘海涛存在过错,最终判决于海明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
五、案件启示1. 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此案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正当防卫认定标准的关注。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8月27日,江苏省昆山市发生一起因交通事故引发的命案。
当事人于某在夜间驾驶摩托车与刘某发生碰撞,双方发生争执。
随后,刘某持刀追砍于某,于某在逃跑过程中持刀反击,将刘某刺伤。
最终,刘某因抢救无效死亡。
此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被称为“昆山反杀案”。
二、案件争议焦点1.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2.于某的行为是否超过必要限度?3.刘某的行为是否构成防卫过当?三、法律分析(一)正当防卫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在本案中,于某在遭遇刘某持刀追砍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采取反击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
1.不法侵害的存在。
刘某持刀追砍于某,属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2.防卫意图。
于某的反击行为是为了制止刘某的不法侵害,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具有防卫意图。
3.防卫行为。
于某在逃跑过程中持刀反击,属于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4.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刘某持刀追砍于某时,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综上所述,于某的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应认定为正当防卫。
(二)防卫过当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的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在本案中,于某的反击行为是否超过必要限度,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的性质。
刘某持刀追砍于某,属于严重危害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于某采取反击行为,是为了制止刘某的不法侵害,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从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的性质来看,于某的反击行为并未超过必要限度。
2.防卫行为与损害结果的关系。
于某的反击行为导致刘某死亡,但刘某的死亡并非是由于于某的反击行为直接造成的,而是由于抢救无效。
因此,从防卫行为与损害结果的关系来看,于某的反击行为并未超过必要限度。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在法治进程中,各类案件层出不穷,尤其是昆山反杀案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昆山反杀案为例,探讨我国法律在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作用。
二、昆山反杀案回顾2018年8月27日,江苏省昆山市发生一起反杀案。
当事人于某与刘海龙因矛盾发生争执,刘海龙持刀攻击于某,于某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持水果刀反击,导致刘海龙死亡。
案件发生后,引发了社会对正当防卫的广泛讨论。
三、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我国《刑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这一规定为正当防卫提供了法律依据。
四、昆山反杀案的法律分析1.正当防卫的认定在昆山反杀案中,于某是否构成正当防卫,是案件的关键。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条的规定,正当防卫的认定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昆山反杀案中,刘海龙持刀攻击于某,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2)防卫行为具有必要性:于某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采取反击行为,具有必要性。
(3)防卫行为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于某在反击过程中,造成刘海龙死亡,是否超过必要限度,是案件争议的焦点。
2.防卫过当的认定防卫过当是指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条的规定,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在昆山反杀案中,于某的反击行为是否构成防卫过当,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防卫行为的必要性:于某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采取反击行为,具有必要性。
(2)防卫行为的合理性:于某在反击过程中,是否采取了合理、适度的防卫手段。
(3)防卫行为的后果:于某的反击行为是否造成了刘海龙的死亡。
3.昆山反杀案的法律处理昆山反杀案发生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经过调查,昆山检察院对当事人于某作出不起诉决定,认为其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8月27日,江苏省昆山市发生一起反杀案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该案涉及一名男子在街头与一名女子发生争执,随后持刀将女子刺伤。
在女子被刺伤后,其丈夫持刀将男子刺伤致死。
经过审理,法院认为,男子在争执过程中持刀行凶,女子及其丈夫在防卫过程中致其死亡,属于防卫过当,但考虑到双方争执的原因及后果,法院最终判定女子及其丈夫的行为构成防卫过当,免于刑事处罚。
二、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1. 防卫权本案中,女子及其丈夫的行为是否构成防卫过当,是案件审理的关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但是,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在本案中,女子及其丈夫的行为是否构成防卫过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防卫目的:女子及其丈夫在防卫过程中,目的是为了制止男子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2)防卫手段:女子及其丈夫在防卫过程中,使用了持刀将男子刺伤的手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防卫手段应当与不法侵害相适应,不得超过必要限度。
(3)防卫结果:女子及其丈夫在防卫过程中,将男子刺伤致死。
从结果上看,防卫行为明显超过了必要限度,造成了重大损害。
(4)防卫原因:本案中,男子在争执过程中持刀行凶,女子及其丈夫在防卫过程中致其死亡,防卫原因充分。
综合以上分析,法院认为女子及其丈夫的行为构成防卫过当,但考虑到双方争执的原因及后果,最终判定免于刑事处罚。
2. 伤害罪本案中,男子在争执过程中持刀行凶,是否构成伤害罪,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伤害行为:男子在争执过程中持刀行凶,实施了伤害行为。
(2)伤害后果:男子在伤害过程中,将女子刺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昆山反杀案”的法理分析2021年6月4日,江苏昆山一位女子在独自行走时被陌生男子持刀袭击,导致其死亡。
此后,死者家属已经公开表示已经找到犯罪嫌疑人,但是该嫌疑人在当地警方抓捕时采用了反抗手段,最终被警方击毙。
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法律问题和法律程序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本文将对“昆山反杀案”的法理分析进行探讨。
一、正当防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0条规定,因防卫不受非法侵犯而致人伤亡的,不负刑事责任。
昆山反杀案中,女孩在遭到陌生男子的袭击后,用刀防卫,导致对方死亡。
如果此时该女孩的防卫是出于自卫和防卫不受非法侵犯的目的,那么她的行为就属于合法的正当防卫。
但要注意,防卫必须是必要的,且处于非法侵犯的状态下,才属于正当防卫。
如果对方是在自卫的情况下,也使用了刀具相抗,那么就属于两人之间的斗殴,该女孩不能据此来以防卫的名义进行辩护。
二、紧急避险在我国刑法中规定,行为人为了维护自己或他人的人身权利或者财产权利,惟有逼不得已采取紧急避险措施的,不应负刑事责任。
该条规定强调了在一定情况下,行为人有权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并允许在必要情况下采取紧急避险措施。
如果昆山反杀案中的女孩在被袭击后,在处于危险情况下采取行动,致使对方死亡,那么她的行为也可以获得免责状态。
但要注意,紧急避险措施必须是在采取行动后(如报警、寻找帮助等),已经尽力避免危险的情况下,仍无法避免对生命或者财产的侵害,才可以得到免责权益。
三、警方自卫如果警方在抓捕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遭到对方的反抗,而采取自卫措施导致对方死亡,那么该警方的行为就会引发争议。
在我国刑法中规定,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因紧急情况,在无法有效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公民人身权益的情况下,进行正当防卫、必要防卫或者紧急避险的,不负刑事责任。
如果在抓捕嫌疑人时,因对方的激烈反抗导致无法有效控制对方,警民之间形成暴力对抗,而对方还试图冲撞、攻击警察,那么警方有权采取必要的自卫措施,以保护自己、保护现场和保护其他人民群众的安全。
“昆山反杀案”的法理分析“昆山反杀案”是指2018年8月31日发生在江苏昆山市的一起引发广泛关注的案件。
当时,一名女子在昆山一家餐馆的厨房被一名男子持刀刺伤,女子丈夫为保护妻子而将男子击毙。
这起案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正当防卫、法律责任以及与性别、家庭等相关议题的热烈讨论。
在这篇文章中,将对“昆山反杀案”进行法理分析,探讨涉及的法律原则和相关问题。
一、正当防卫的法律原则正当防卫是指在面临直接的、非法的攻击时,为了保护自己或者他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而使用合理的防卫手段。
中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制止正在非法侵害自己、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的行为,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这表明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实施正当防卫不承担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的条件包括:1)面临非法攻击;2)采取的防卫行为必要合理;3)防卫行为必须是当时即时的。
在“昆山反杀案”中,女子丈夫的行为是否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是必须要考察的。
二、正当防卫的适用对象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正当防卫的适用对象包括个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在现实生活中,否认正当防卫的人员也站在这一立场上进行分析,一些人认为,男子持刀刺伤女子的丈夫并不是出于对他人人身或者财产权利的合法防卫,而是属于私人纠纷,因此不能够适用正当防卫。
另一些人则认为,女子丈夫在面对自己妻子受到非法攻击时,为了满足人身权利的保护而采取防卫行为,因此属于正当防卫的适用对象。
三、是否存在过当防卫问题过当防卫是指在面临非法攻击时,采取的防卫手段超出了必要和合理的限度,导致了对攻击者的非法侵害。
在《刑法》中对过当防卫的规定为:防卫过当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而对于何为过当防卫,我国《刑法》并无具体的规定,因而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裁判。
在“昆山反杀案”中,女子丈夫为了保护妻子而将男子击毙。
需要看女子丈夫的防卫行为是否符合必要和合理的程度。
在此,可以从行为的即时性、刺伤女子的严重性以及防卫手段的使用是否适当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昆山反杀案”的法理分析作者:吕雪晴来源:《山东青年》2019年第04期摘要:正当防卫制度作为一种对公民权利的救济性制度,是正义不受非正义压迫的重要支撑。
本文拟以我国现行刑法有关正当防卫的规定为基础,结合“昆山反杀案”就防卫权及其限度问题进行法理分析,以期有助于正确理解正当防卫制度的科学内涵和有益于相关的司法实践。
关键词:“昆山反杀案”;正当防卫;特殊防卫近期发生的“昆山反杀案”再一次掀起了社会各界对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热烈讨论。
惊心动魄的案件情节以及关于正当防卫制度的敏感性,引起网络媒体的热烈关注:该案中于海明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是否适用我国的特殊防卫制度?笔者以为,为了解决这些疑问,结合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适时地对该案进行相应的法理分析,显得殊为重要。
一、于海明的行为定性的法理分析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实施防卫行为的前提必须存在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这里的不法侵害包括两种,一种是普通的违法行为,另一种是犯罪行为。
无论何种不法侵害,均应具有不法性、侵害性、紧迫性和现实性的特点。
从时间上看,不法侵害开始的时间应当在行为着手之前。
在昆山反杀案中,于海明抢先捡起砍刀对刘海龙挥砍和捅刺,刘海龙受伤奔向车边,当时情形对于海明而言刘海龙奔向车里时极有可能是再次寻找工具进行反击或者是打电话喊人帮忙,于海明仍然处于危险状态,此时危险性较小。
因此于海明做出反击行为是正在受到不法侵害和危险状态仍然存在而进行的,因此具备了防卫的前提性。
那么,于海明的行为是否具备防卫的性质?笔者认为,于海明实施反击行为是为了阻止刘海龙继续对其进行击打,为保障其生命权不受侵害而进行的反击,具备防卫的性质。
具体而言,这一论断可以通过对防卫起因、防卫意图、防卫时间、防卫对象的考察得到说明:首先,从防卫起因来看,正当防卫的防卫起因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必须有不法侵害的存在。
2、不法侵害必须是违法行为。
不法侵害行为并不要求达到或已经达到犯罪行为的程度,只要是不法行为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都可以进行正当防卫;3、不法侵害行为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可以是主观臆想或者推测产生的。
该案中刘海龙用拳头、砍刀击打于海明,是客观存在的不法侵害行为,严重威胁于海明的人身安全。
其次,从防卫意图来看,即防卫人的主观方面。
“昆山反杀案”中于海明明确认识到刘海龙正拿刀对自己击打严重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尤其是刘海龙挥刀砍向于海明的脖子,加剧了于海明内心的恐慌也激起了保护自己生命的欲望,具备防卫认识这一前提。
防卫目的是行为人想通过一定的行为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和他人的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这是防卫人的心理愿望。
于海明在受到刘海龙挥刀击打时,进行反击是为保护其生命健康不受不法侵害。
综上于海明具备正当防卫意义的防卫意图。
再次,在防卫时间方面,防卫人所做出的行为必须是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就是不法侵害具有紧迫性,防卫时间的适时性,不法侵害开始前進行防卫就是事前防卫,不法侵害结束之后进行的防卫是事后防卫。
本案中,刘海龙对于海明拳打脚踢时不法侵害已经开始,其拿出刀挥向于海明时不法侵害升级,至于海明夺刀进行反击,不法侵害仍然具有紧迫性,因此于海明的防卫是适时的。
在于海明持刀追砍刘海龙时,仍然可能遭到刘海龙的再次反击和进一步的报复,不法侵害产生的危险状态仍然存在。
因此于海明的行为符合正当防卫意义上的防卫时间条件。
第四,在防卫对象方面,正当防卫意义上的防卫对象就是应当对什么人进行反击。
正当防卫的对象就是不法侵害实施者。
该案在防卫对象方面是刘海龙,即使在开始阶段,刘海龙的朋友也参与了对于海明的拳打脚踢,但于海明感觉到生命受到威胁是从刘海龙拿砍刀对其击打开始,刘海龙就是对于海明的生命造成威胁的不法侵害实施者。
最后,于海明的行为是否在防卫限度内?防卫限度是判断防卫行为是否合法的关键,超过防卫限度即防卫过当,属于犯罪行为。
在“昆山反杀案”中,刘海龙持砍刀击打于海明,其中一刀落在于海明的脖子上,据于海明的陈述,在刘海龙对其脖子后砍一刀之后,其感觉到自己几乎崩溃了,明显认识到刘海龙的行为正威胁自己的生命安全。
于海明的手段是用刀捅刺和砍击,刘海龙是挥刀砍杀,于海明防卫行为比刘海龙的侵害行为在手段和强度略重,但不能因此认定于海明防卫过当,其目的是为了制止刘海龙的行为、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当时情况若于海明不进行反击将会有重伤或者丧失生命的危险,因此于海明的防卫行为并未超过必要的限度。
二、于海明的行为是否适用特殊防卫权规范特殊防卫权适用于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对于一般的侵害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不适用,且如果不法侵害行为的侵害强度尚未达到严重侵害受侵害人的生命权、健康权、自由权、性权利和身心健康权时,只能作出一般的防卫行为,否则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仍应当负刑事责任。
关于特殊防卫行为,刑法学界存在两种通说,一种是大陆法系国家大多通行的“客观说”即采用法庭事后认定的标准,另一种是英美法系国家大多通行的“主观说”即根据防卫人的即时判断和合理相信为标准。
这两种学说各有利弊,“客观说”是将防卫人置于第三人的地位,要求在当时情况下防卫人能够理性分析利弊,从专业的角度选择合适的防卫手段、强度、性质进行,在当时复杂情况下,是有很大难度的。
我国司法实践中更倾向于“客观说”,极少人能够面对不法侵害做出完全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度,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和特殊防卫制度才会在司法实践中难以有效的适用。
笔者认为,我国司法实践中一般采用的是法庭事后认定说,并没有赋予防卫人自由的防卫权,是否属于特殊防卫依靠事后司法机关的审查。
这显然是与我国的特殊防卫制度的立法意图是不符的。
在本案中,刘海龙持刀击打于海明的行为应当认定为行凶。
刑法上“行凶”,是指以暴力形式实施的严重危及人的生命、健康安全的犯罪行为,不管行凶是否使用凶器。
刘海龙持刀击打于海明严重危及于海明人身安全,极有可能造成于海明的重伤或死亡,即使在于海明夺刀对刘海龙的反击过程中,于海明也仍处于危险状态,针对刘海龙的行凶行为引起于海明的反击,最终导致刘海龙被反杀,更应确定其属于特殊防卫行为。
因此综上而于海明的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特殊防卫原则。
三、从法理到实务论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和人们法律意识的逐渐增强,大量的有关正当防卫的案件不断被曝光,有关正当防卫的案件具有极强的思辨性,法理和人情在不断的摩擦,能够引起网民的激烈讨论,例如“孙明亮案”、“邓玉娇故意伤害案”、“于欢故意伤害案”以及近期的“涞源反杀案”等。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沈德咏曾发文《我们应当如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认为我国对于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仍趋保守,将本属于正当防卫的行为认定为防卫过当,甚至认为是普通的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现象,仍然客观存在。
刑法关于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一定程度上处于“休眠”,成为僵尸条文。
刑事司法上对于防卫性质的认定总是习惯于事后“算经济账”,错误理解不法侵害,轻易认定互殴,最终大多朝着否定正当防卫的方向做出判决。
这种人为压缩正当防卫成立空间的司法异化现象之所以出现,原因极其复杂,但更多地与实务上将利益衡量原理简单化、缺乏规范评价理念有关。
正当防卫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私力救济,是在案件紧急情况下无法获得公力救济时防卫人采取的救济措施。
在过去,司法实践中对于防卫行为给不法侵害人造成重伤或死亡等严重后果的,法院一般认定双方都有错,“各打五十大板”的处理,由于不法侵害人已经重伤或死亡,但防卫人受损害较小,案件的认定更多倾向于防卫过当,最终还是由防卫人承担刑事责任。
关于正当防卫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极易产生两个问题,一种是重点保护防卫人的合法利益,将不法侵害人的合法利益放于次要位置,例如以上提到的关于特殊防卫制度的“主观说”;另一种是防卫人和不法侵害人的利益同时保护,保护的方法却又不够成熟而导致社会上对于有关问题的争议不断,即使立法上问题不大,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很难把握对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程度,也就出现了类似我国这样关于正当防卫制度、防卫过当以及特殊防卫制度的尴尬现状即立法目的是为了给正义一个交代而司法实践中却对防卫人的反击行为严格控制以至于受害人不能在当时情形下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司法实践中,法官对于正当防卫的认定仍然是欠缺的,或者说是缺少勇气的,也就导致我国关于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出现了正当防卫认定过严、防卫过当适用过宽的现象。
即使存在特殊防卫制度保护防卫人的合法利益,但使他们在受到不法侵害时需要重重考虑、仔细斟酌是否要做出和如何做出受法律承认的防卫行为。
笔者认为司法实践中使正当防卫制度处于休眠而防卫过当频繁使用,这种判决容易引起防卫人内心的崩溃以及公众对法律的失望,从根本上违背了公平正义,不利于维护法律权威,不利于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的稳定。
结束语虽然我国全面实施依法治国但就整个社会而言民众的法律意识并不高甚至偏于薄弱,民众对于我国法律的规定不了解,对于受害人防卫反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尤其不能理解。
因此当于海明的案件被网络媒体曝光时,不论是案件当时的情节发展还是案件最后的认定结果都引起了网民的热烈讨论。
可以说“于欢案”是中国正当防卫制度向前推进的标志,是“昆山反杀案”的基础,“昆山反殺案”是我国正当防卫制度发展的里程碑。
用黑格尔的一句话:“法律绝非一成不变,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面,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
”我国关于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1]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第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30页[2]何萍《论特殊防卫中的犯罪侵害》载《法律实务》法学2009年第8期[3]周光权“正当防卫的司法异化与纠偏思路” 载《法学评论》201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