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体育特长班)课程设置一览表
- 格式:pdf
- 大小:269.07 KB
- 文档页数:3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状况,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
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
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适应性强,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公司和企业,外资企业及政府机关从事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要求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
2.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运用计量经济学、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了解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动态。
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贸易政策和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
3. 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熟悉计算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4. 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
5. 熟悉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的基本技能。
6.具有健康的体魄和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即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和军事训练标准。
7. 具备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质,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三、主干学科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学。
四、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国际结算、国际经济合作、外贸英语函电。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见表四六、学制学制四年,修业年限3-6年。
七、学位授予经济学学士八、毕业学分要求毕业最低课内总学分要求为150.5学分,其中必修学分为106.5学分(公共基础课为44.5学分,专业基础课为62学分),选修学分为44学分(专业选修课为34学分,公共选修课为10学分)。
202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学什么国际经济与贸易主要学习的课程:外贸英语、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国际贸易地理、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货币银行学、外贸会计、电子商务概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法规、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模拟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节。
202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前途好1、国家政策的发展我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非常重视国际贸易的发展进出口也是拉动国民生产总值的一方面。
2、该专业人才属于复合型人才就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需要掌握财经知识、外语知识、管理和营销知识等,总之是复合型人才。
即使不做国际贸易相关工作,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贸、金融、外资企业等就业。
例如:对外经贸相关业务部门、各类内外贸和外资企业、政府外经贸管理服务部门、涉外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以及高校院校、科研机构等。
另外,国贸专业毕业生还能在国内外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在驻外商务机构以及海外驻华商务机构的国际贸易与金融的从事相关经营管理工作;在工商企业从事国际贸易、金融投资、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国际物流等工作。
延伸阅读国际贸易专业学习的课程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世界市场行情、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外贸英文函电及专业外语等课程。
国际贸易专业有哪些课程国际贸易专业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等课程。
1、国际贸易专业经济学课程: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
2、国际贸易专业统计学课程:是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是通过搜集、整理、分析统计资料,认识客观现象数量规律性的方法论科学,广泛适用于自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分析研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各类课程学时的科学合理分配;根据本专业特点与相关行业生产特点设置学期。
每学年教学时间40周,总学时数约为3320,顶岗实习每周24学时。
18学时计为1个学分,总学分171学分。
军训、入学教育、社会实践、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毕业教育)等,以1周为1学分。
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28%,必修课占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82%,选修课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18%。
顶岗实习为6个月,采取工学交替、多学期、分段式等多种形式组织实施。
一、课程体系构建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1、公共基础课程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将思想政治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育、军事理论与军训、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列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并可将党史国史、劳动教育、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公共外语、信息技术、创新创业教育、健康教育、美育、职业素养等列入必修课或选修课。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可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2、专业课程一般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并涵盖有关实践性教学环节。
(1)商科专业群平台课4门,包括经济学、市场营销、管理学+团建课、商务沟通;(2)专业基础课程设置5门,包括国际贸易概论、国际贸易实务、跨境电商实务、剑桥商务英语BEC(初级)、国际贸易地理;(3)专业核心课程设置12门。
包括外贸单证实务与实训、外贸函电与写作、国际市场开发、进出口综合业务实战、关务管理、国际货运代理实务、外贸展会英语,、跨境电商英语、视觉营销、新媒体营销、网店运营推广、网点运营数据分析。
二、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
在校内外进行外贸单证实训、进出口综合业务实训、跨境电商平台运营实训。
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实习。
实训实习既是实践性教学,也是专业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说明二、培养目标1.具有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和政策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2.具备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3.具有国际市场分析和研究的基本能力。
4.具备跨文化交际与合作能力。
5.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工具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分析和研究的能力。
三、主要课程设置1.公共基础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数学、经济法学、管理学、会计学、信息技术等基础课程。
2.专业核心课程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市场研究、国际商务管理等核心课程。
3.专业选修课程国际经济法、国际关系、区域经济学、世界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项目管理、跨文化管理等选修课程。
4.实践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实际案例分析等实践教学环节,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实践教学基地可与国际贸易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设立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可在这些机构进行实习和实训,了解国际市场运作机制,接触实际商务活动。
六、研究方向国际市场分析与研究、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研究、国际金融与投资分析、国际商务谈判与交流等。
七、培养要求1.学生应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基础知识。
2.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
3.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与合作能力。
4.学生应具备较强的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八、职业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可在政府、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涉外企业等领域从事国际经济和贸易研究、政策制定、市场分析、贸易谈判、财务管理等工作。
同时也可选择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从事科研、教育等工作。
以上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通过系统的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具备国际化眼光和思维、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以适应日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和国际贸易竞争的需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什么有
哪些专业课
外贸英语、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货币银行学、外贸会计、电子商务概论、外贸政策法规、国际贸易规则与实务等。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
专业课。
高校可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条件设置必修和选修课程,课程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体现专业特色。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修课有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国对外贸易、经济法、国际商法、市场营销、消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贸易经济学、物流、服务贸易、期货营销、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和商务谈判等。
高校要根据专业要求,从中选择开设至少6门课程。
高校可自主开设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应与专业必修课形成逻辑拓展和延续关系,形成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性学习。
高校要创造条件开设创新创业课程,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全英语专业课程,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发跨学科、跨专业新兴课程,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制定并实施国内(国外)学生交流和学分互认,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互认系统,倡导高校间课程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课程和便利条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哪些学校好
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厦门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
武汉大学
中山大学
南开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南京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同济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四川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吉林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浙江大学
中南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课程都有什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适应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基本知识,通晓最新的国际贸易业务运作⽅式与基本操作技能,能够⽆障碍地进⾏英语交流,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和开拓精神的应⽤型国际经贸⼈才。
主要课程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课程:政治经济学、西⽅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融、国际结算、货币银⾏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外贸运输与保险、国际贸易电⼦化实务、商务沟通与函电(英)、国际投资学、国际贸易模拟等。
其他课程:
全英⽂教学课程:商务沟通英语、国际经贸函电、经贸英语选读;双语教学课程:信息系统概论、国际营销学;模拟操作训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研究型课程:国际贸易专题;讨论型课程:世界经济专题 WTO专题。
就业前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中国与其他国家经贸往来⽇益频繁,有⼀种⼈才必然会备受重视。
这就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才,他们熟悉国际惯例,精通外语与国际贸易规则,并且掌握了贸易谈判知识和技巧。
据统计,国贸专业近⼏年的就业率都在87%以上,属于就业率较⾼的专业。
国贸专业前辈们的从业单位涉及外贸企业、外资企业、跨国公司、拥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和其他涉外经贸部门等等。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修课程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修课程
一、学科基础课程
1. 国际经济学原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理论、国际收支理论、国际财政理论等。
2. 国际金融:主要包括国际金融市场、国际汇率、国际融资、国际投资理论等。
3. 国际贸易经济:主要包括贸易经济学、国际贸易及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组织机构、贸易策略与政策等。
4. 国际投资:主要包括国际投资理论、国际投资环境、国际投资管理、国际投资结构等。
5. 全球化:主要包括管理学理论、国际事务管理、全球市场管理、中国对外贸易、全球制造业等。
二、专业实践课程
1. 国际贸易实务:主要包括贸易银行及服务、国际贸易合同、国际物流与贸易结算、贸易政策与监管、国际贸易纠纷解决等。
2. 国际金融实务:主要包括国际金融市场与投资管理、国际金融产品与服务、国际金融机构及管理等。
3. 国际投资实务:主要包括国际投资环境与法律、国际投资管理与实务、投资结构及估值分析等。
4. 全球化管理:主要包括全球化理论、全球市场分析、国际管理技能、全球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结算等。
三、课程研究
1. 国际经济研究: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国际金融理论研究、国际收支理论研究、国际财政理论研究等。
2. 国际贸易研究: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经济学研究、国际贸易实务研究、国际贸易组织机构研究、贸易策略与政策研究等。
3. 国际金融研究:主要包括国际金融市场研究、国际汇率研究、国际融资研究、国际投资理论研究等。
4. 全球化研究:主要包括全球化理论研究、国际事务管理研究、全球市场管理研究、中国对外贸易研究、全球制造业研究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20401)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规范使用文字的意识和应用能力,具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素养,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有较强的适应性、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能够在政府机关、各类经济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经济分析和涉外经济等实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型人才。
二、毕业要求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2.系统掌握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方面的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惯例、法规及工作流程;3.具有较深厚的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合理的知识结构;4.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5.具备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6.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一定的国际沟通能力;7.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和专业应用软件,能够迅速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8.积极进行科研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较强的创新精神;9.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10.具有爱岗敬业、团结合作的精神品质;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三、培养特色1.注重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培养。
本专业开设的课程涵盖了经济学与管理学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2.强调知识结构的广度、深度和合理性。
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国际化视野的经贸人才为目标,兼顾专业能力的辐射范围,强化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
学生在读期间可以到国际合作学校参加学期、学年、假期交流及双学位项目,实现学分互换;第三学年该专业将接收国际交换学生插班学习,专业课程均为英文授课,部分课程为外教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