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安徽卷优秀作文评析
- 格式:doc
- 大小:99.00 KB
- 文档页数:16
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题范文及点评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题如下: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吴兴杂诗[清]阮元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和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安徽师大附中朱诵玉安徽语文高考从2006年自主命题以来,先后用过话题作文、命题作文(2次)、材料作文,现在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对此我有另文论述)。
既不可能采用话题作文(过时),也不可能采用命题作文(多次使用过),只有材料作文了,而去年也是材料作文。
今年既要保持平稳,又要创新,真是太难,所以选择了诗歌材料作文。
(注:明年也许看图材料作文,这个我去年就预测了,但是网上有的,当然会被避免。
) 很显然,命题者是带着镣铐而尽量跳舞,并希望跳得好看一点,因而选择了诗歌材料作文。
这首诗总体上看还是比较简单的,描写江南太湖一带的独特的美丽风光,考生应该不难看出这一点。
但题目的要求中有“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并“根据你的思考和联想写一篇文章”,也就是说,命题者已经告诉考生--这首诗含有哲理,要根据诗的哲理来写文章。
但是诗中的哲理大概就不是每个考生都能看到的了。
那么这首诗哪里含有哲理呢?仔细分析,四句诗都是写景的,前两句看不出有什么哲理,而后两句除了写景外,似乎也含有一定的哲理。
深水处种菱,浅水处种稻,不深不浅处就种藕,也许可作这样的比喻--天资聪明的学生就强化训练,让他去参加数理化竞赛,然后保送上名牌大学;天资一般的就让他去考个一般大学;天资中等的就勉励他踏实学习,考个中等的学校。
也就是孔子说的,教育要因材施教(或者叫分层教育)。
这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的。
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说,也可以写“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但要注意阐述角度和语言表述。
很遗憾的是,看到有考生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了,没有围绕“哲理”来写,或者说“哲理”体现得很不明显。
一、2010年高考安徽作文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吴兴杂诗[清]阮元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
■作品注释(1)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
杂诗:具体内容没有在题目里明确揭示的诗。
(2)交流四水:即四水交流。
交,交错纵横。
四水:湖州市有东苕溪、西苕溪等四条主要河流。
抱城斜:环抱着吴兴城曲折地流淌着。
散作千溪:分散为若干条支流。
(3)遍:遍布,布满。
(4)菱:一年生水生草本,叶子略呈三角形,叶柄有气囊,夏天开花,白色。
果实有硬壳,有角,可供食用。
■作品赏析:诗的头两句刻画的是河流水系的分形特征。
“交流”、“斜”或多或少已透露出作者对水系不规则性、复杂性的观察和感受,是对整形几何观的某种超越。
第二句更是关于水系分形的典型刻画,准确、生动而富有韵味。
“散作”就是分散的意思,从环抱吴兴城的四水沿河上溯,作者看到的是不断分叉而形成的千溪万流,整体上构成一幅分支式分形图。
水系的分形造就了居民点分布的分形。
自然界的水系本来是由千溪万涧逐步汇聚而成的,村落是人们择水而居所形成的,都是一类分形结构。
作者采用诗家惯常的人格化手法,仿佛是先有了居民点的分形分布,而后河流为了亲近千村万户,便从吴兴城外的四水开始,逐步分散为千溪万涧,遍洒人间。
水系是自然地理系统的分形,居民点分布是人文系统的分形,两幅分形画面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既展示了独特的美学意韵,又体现了大地的厚德载物。
地理分形造就了气象的分形特征,地理分形与气象分形共同造就了生态环境的分形特性,导致动植物的多样性、差异性、相关性和复杂性,形成植物生态系统的分形特性。
诗作的后两句表明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意会到这种生态分形,通过对农作物间种的形象描绘,反映了河流分形带来的生态多样性,进一步丰富了诗作对水系分形描绘的内涵。
2010年高考“材料作文”阅卷报告之一(安徽卷山东卷)安徽卷作文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吴兴杂诗[清]阮元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阅卷精神此材料作文命题因选用古诗材料而别具一格,意在考查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古诗外壳中蕴含着现代精神。
构思本题时,考生一定要从整体上把握住古诗内蕴的哲理,而此诗蕴含的哲理就只体现在其最后两句中。
这最后两句“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反映了两方面的核心内容:一方面,种植者能根据水性不同这一实际来安排合适的种植对象;另一方面,种植者能根据物性不同这一实际来安排合适的种植环境。
这两方面的核心内容蕴含着一个核心哲理:主体(种植者)应根据客体(“种植环境”或“种植对象”)的具体情况来采取适宜办法,而不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和绝对化。
因此,考生若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找准自己的位置(此类立意谈的是‘客体如何对待自己’的问题,而题意要求谈的是‘主体如何对待客体’的问题)”、“水流有不择深浅、不分城乡、滋润万物的‘上善’之德”等就均不能算作“切合题意”。
安徽高考作文阅卷领导组对古诗哲理作出了如下阐释:此诗通过写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说明了如下道理――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物尽其用);要按客观舰律办事,不能形而上学、“一刀切”,摘绝对化。
安徽高考作文阅卷领导组还对“内容评分”作出了如下阐释:①写“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物尽其用、合理利用、有效利用、合理规划)”、“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形而上学搞‘一刀切’、绝列化”的,视为“切合题意”。
②如写“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把才能用到合适的地方”、“选择合适(恰当)的位置”、“大材大用,小材小用”、“资源合理配置”,视为“符合题意”。
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引言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题目是让考生选择一个问题,并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在本文中,将讨论选择的问题并分析其重要性,随后从个人经历出发,阐述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和思考。
最后,将探讨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方法和措施,并总结全文。
选择的问题:如何解决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问题?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社会竞争的加剧,学生们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课业压力。
因此,解决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问题变得至关重要。
个人经历与思考作为一名即将高考的学生,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给我们带来的压力和困扰。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被灌输着要取得好成绩的重要性,这导致了我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功课上。
除了正常的上课时间,我们还要背诵大量的知识点,完成大量的作业和练习题。
为了应付考试,我们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交活动时间。
这种状况使得我们缺乏成长的空间和机会。
然而,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并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家长和社会也承担着一定的责任。
家长们往往对学生的成绩寄予厚望,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因此,他们会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过度关注和干预,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针对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解决:1. 改革教育体制当前的教育体制过于注重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的素质和个性的培养。
因此,我认为应该改革教育体制,减少学生的考试压力。
首先,可以减少考试的数量和频率,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可以通过引入多元评价的方法,如综合评价、口头评价等,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
这样能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除了改革教育体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应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进行深入学习。
学校可以设置开放式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课程,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10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深度解读作者:田春林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0年第09期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实行自主命题以来,作文试题命题坚持能力立意,命题方式不断创新、审题难度逐年加大、思维含量稳步提高,在众多的高考作文试题中逐渐形成了“理性与诗意并存,大气与细腻兼具”的“徽派风格”:从以“读”为话题的话题作文(2006年)到以“提篮春光看妈妈”、“带着感动出发”为题的命题作文(2007年、2008年),再到以“弯道超越”为素材的新材料作文(2009年),及至今年的哲理诗读后感,五个创新的脚印,形成了一行由感性思考到理性思辨的轨迹。
笔者不揣浅陋,现就2010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做简单评析,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吴兴风景美无涯,力避宿构戒套话这首诗美在朴实无华,妙在意境悠远。
诗人笔下的吴兴风景,透露着远离尘嚣的宁静与悠远,营造出一派自然清新的田园氛围,让我们不由得“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绿树、青山、村舍、流水;雾霭蒙蒙、炊烟袅袅、月色溶溶、凉风习习;飘荡的白云、深邃的蓝天、娇艳的夕阳、倦飞的鸟群等等这些田园意象给我们带来太多美的享受与启迪。
然而,读出诗歌味固然可嘉,悟出哲理则更为重要。
就作文审题而言,需要注意两个层面,首先要将这首诗读通、读懂,其次要根据“蕴含的哲理”进行思考和联想,然后来写一篇文章。
如果没有紧扣“哲理”二字,单从这首诗的田园风光进行思考联想:哪怕从中国古典的山水田园诗到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从中国的水墨写意山水画到法国米勒的油画《拾麦穗的女人》,从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到英国的济慈、俄罗斯的叶赛宁……这些丰富的联想一旦失去哲理的支撑,繁复的画面顿显驳杂,堆砌的辞藻也就成了空洞套话。
增加作文的审题难度,一方面可以增加有效区分度,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宿构和套作,因为通不过审题这道关口,提炼不出“哲理”,无论套话有多巧妙,得分都将大打折扣。
2010年高考安徽卷作文分析作文辅导1112 19302010年高考安徽卷作文分析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吴兴①杂诗[清]阮元②交流四水③抱城斜,散作千溪④遍万家。
深处种菱⑤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透霹个人相关信息。
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考题解析①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
②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
江苏仪征人。
乾隆五十四(1789)进士。
曾官湖广、两广、云贵总督,迁体仁格大学士。
卒谥文达。
平生以治经学考据著名,有《十三经注疏》传世,编梓甚多。
文崇骈俪,诗出入中晚唐和两宋。
③交流四水:即四水交流,四水:湖州有东苕溪、西苕溪等四条河流,交:交错纵横。
抱城斜:环抱着吴兴城池曲折流淌着。
④散作千溪:分散为若干条支流。
⑤菱:菱角,一年生水生植物。
此诗通过写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来说明如下道理: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
不能形而上学,搞一刀切,搞绝对化。
评分标准1.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级评分,基础等级40分、发展等级20分。
2.基础等级包括内容和表达两部分,其中内容20分,表达20分,且内容以“题意”和“中心”为重点,表达以“语言”和“文体”为重点。
3.发展等级评分,用一点评分法。
即发展等级中16个评分点,只要其中的一点特别突出,这个等级即可给满分或高分;有一点较突出,可打二类,句子通顺,找不到突出的地方,打三类。
只要能找到有发展等级的,就给这一块的分。
发展等级要以“有文采”、“有创意”为重点。
4.无标题的扣2分;字数不足800字的,每不足50字的扣1分;每个错别字扣1分,不重复计算;标点最多扣2分。
的、地、得不分的,不扣分。
5.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
确认为抄袭作文和雷同卷,作为问题卷提交中心组。
2010年安徽卷作文评分细则及优秀作文一、真题再现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吴兴杂诗[清]阮元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二、审题导引该材料作文可以从下面三个层面来审题立意:1.从自然之理出发,根据客观条件,因“水”制宜,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利用“水”的“深”“浅”而种植相应的作物,引申思考做任何事都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考生可以联系国家当前的经济建设,只有按照科学规律,转变原先掠夺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实行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构建新型的低碳环保社会。
同时,在国家许多大政方针的制定上,也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合理政策,不搞“一刀切”和绝对化。
但如果就哲理本身写哲理,很难下笔,甚至仅能演绎为一篇哲学小论文,更有甚者会联系课本内容,将教材中的有关哲学内容大段地移植过来,那将不可能得高分。
2.从庄稼种植的角度思考,种植者要把具有不同生长特点的庄稼种植到不同条件的田地里,要根据水的深浅种上不同的作物,反之就不会有收成。
人才的培养何尝不是这样。
据此可以谈人才培养问题,要因材施教。
尤为值得考生注意的是,这首古诗还暗含了考前着重介绍过的“钱学森之问”,适度的嫁接移植不失为聪明之举。
在人才培养上,也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和兴趣,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而不能一个模子灌输应试教育。
3.从“庄稼”的角度思考,或曰从自身成长的角度切入,面对“水资源”的客观条件,“菱”、“稻”、“荷花”们该如何选择才能发挥出自身优势呢?如果你是“菱”,请到深水区,如果你是“荷花”,那也大可不必羡慕“菱”的水深,你在浅水区照样“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沃”。
2010年安徽高考满分作文凡事,适可而行后适可而止然而,富士康的兄弟姐妹,却因为跟不上着这和谐的节拍,付出生命的代价。
环境是改变一个人重要的因素,但不能困在当前环境而不知返途,人一辈子是美好的,不能因为短暂的挫折和伤痛就要选择轻生。
阳光总在风雨后,不通过的努力的耕种怎能感受收成的欢乐?用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先生:“今天专门残酷,改日更残酷,后天专门美好,但绝大多数人死在改日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
”来映射这些经不起生命折腾的人最为恰当只是了。
经不起打击,你就遗失了后天的美好。
也许,环境只是人一辈子选择上的一个失误。
人的十字路口,选择失误,错过机遇,确实专门多。
如果那个集体确实不合适你,你能够考虑换个集体。
不一定非要等老总觉得你不能胜任这份工作的时候,你才选择离开。
人一辈子要找合适自己的,不是找凑合自己的。
哪怕这份工作薪水不错,但违抗你的原则和道德底线,你能够大方地讲\‘NO\’,没有什么丢脸和庸俗。
近些年,安徽出了一个名人----许嵩。
他被冠以\‘周杰伦接班人\’和\‘音乐界韩寒\’之称,可见其阻碍力。
我们且不讲,他是谁谁谁的影子,随便在哪个搜索引擎一搜,差不多上他的海量信量。
读过他简历的人都明白,他是安徽医科大学毕业生,然而,他却走上独立创作音乐的道路,集词曲唱录混音制作于一人,在创作型歌手当中都属屈指可数的奇人。
他没有签约任何唱片公司,只通过官网宣传,就有专门好的销量,他拥有全球海量FANS。
这么多的人粉他,讲明他是成功的,是大伙儿的典范。
医学和音乐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行业,但许嵩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适合自己的道路,同时把那个选择无限最大化了。
选择合适自己的,专门重要;不适合自己的,只会让你白搭更多。
再拿婚姻来讲,找一个爱的人是过一辈子,不是马马虎虎地过一生。
人一辈子的路讲长不长,讲短不短。
不能将就地过,要过就要有滋有味地过。
时下,各大卫视的相亲节目里男选女,女选男。
惊现雷人雷语,让老外对中国人的爱情观和爱情价值观都产生了疑咨询,中国人就这么低俗吗?对不人提要求,第一也得权衡自己的斤两,适合的纽带是拴在两个人的身上,不是建立在其中一个人离谱得有悖社会风气的条件上,那样,适合的天平终有一端不平稳而倾斜。
和谐之美和谐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会心微笑的背后,和谐存在于我们每个获得成功的时刻。
它犹如一幅画,好似一首歌,是一种恬静的美。
人生在世需要相互合作、我们的社会需要谐同配合。
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价值,但正是这些不同的价值凝聚成一种力量——整个社会得以和谐运转。
和谐是父母一辈子操劳而累弯的脊柱所形成的一道弧线,像彩虹桥一样美丽;和谐是教师为传播文明呕心沥血所滴落的汗水,像露珠一样晶莹;和谐是战士为保卫祖国洒下的一腔热血,像晚霞一样艳丽……和谐是宽容,和谐是理解,和谐在人类文明中处处闪耀着光芒。
和谐之美给生命带来温暖。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植物与土地的和谐。
“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是悲情与景物的和谐;“春光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和谐像冬日的一缕阳光将温暖洒满人间,像夏日的微风驱走阵阵炎热,像早春的小草为大地带来绿的生机、绿的希望,和谐共同构成了一篇美妙的乐章,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回荡。
浮云掠过天空,排遣了天空的空荡,拓展了浮云的空间;百合绽放于山谷,增添了山谷的生机,弥散了百合的幽香;鸟儿筑巢于大树,焕发了大树的活力,鸟儿获得了快乐的天堂。
天地万物都以不同的丰姿勾勒出自然界的和谐画面,让每个生灵都不会感到孤独,因为它是与整个大自然相融的。
和谐让美丽的自然永驻。
和谐之美是一种沟通。
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和谐让人心向往之,俞伯牙高山流水独一无二的音乐带来了摄人心魄的唏嘘感动,千百年来在人类中间广为传诵。
白居易深入民间,诗人的良心与百姓的悲苦和谐统一,诗人的佳作与百姓的话语如出一辙,诗人的才情与百姓的悲苦融于一炉,造就了感人至深的千古统唱!一曲梁祝便得多少代人潸然泪下,是什么给了它经久不衰的力量?情感与音符的完美交融显出它的光芒,千年的进步在这里融为了瞬间的歌声。
和谐之美是一种放达。
老鹰捕击长空自由翱翔,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羽翼;风帆乘风破浪在海中搏击风雨,不是夸耀自己的樯桅。
只要你用一颗平凡的心去对待生活,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星群!生活是一块五彩的调色盘,只要用心去勾勒它充满魅力的线条,就会有和谐社会的欣欣向荣!和谐之美,美之和谐,愿和谐充满人间![评析]抒情真切自然手法灵活多样这是一篇打动人心的抒情散文。
文章开篇点题,也定下了全文的抒情基调。
作者采用抒情的手法,从“给人温暖”“沟通”和“放达”等三个角度描述了和谐之美。
恰当地引用,丰富的事例,优美的语言构成了该文的主要优点。
多种表现手法灵活运用,具有诗情画意。
第三段连用排比,描述了和谐的三种形式,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开头结尾以“画”“歌”“阳光”“微风”“小草”“调色盘”为喻生动地表现了和谐的美好,“风帆乘风破浪在海中捕击风雨,不是夸耀自己的墙桅”则以拟人的手法展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
语言鲜活生动,富有感染力,读后让人如沐春风。
花与果的智慧“花”自古以来就颇受文人骚客青睐,常常入诗,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似花还似非花”等,它因形、色,味俱佳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果”虽无花之姿容,但其凭实用解人饥渴的扎实本领同样为生活之不可或缺。
这“花”与“果”乍看起来并无关联,然而赏花时的那份轻悦悠远的心境与品果时的那种回味无穷,意在言外的感觉恰如欣赏我国古典的浪漫主义诗歌和现实主义诗歌。
如果将中国文学比作一棵树,在我看来,浪漫主义诗歌无疑便是其花,而现实主义诗歌则是其果。
花常成为情人间传递挚情的信物,花本无情,人们赋予了它丰富的情感。
浪漫主义诗歌所包含的浓烈真情像一朵怒放的花,如其鼻祖屈的《天问》、《九章》等,寄予了作者宽广的想象力,天马行空地营造出神话般绮丽的梦境,那便是如花的梦影,让读者畅享一个虚幻而又不迷惘的世界,只需接近它,就能飘然欲仙。
而果,没有花般绚丽的外表,粗糙而坚实的外壳内包裹的是一颗含百般滋味于一身的心,正如现实主义诗歌不定期给人心灵的深沉悠远的震撼。
就拿《诗经》而言,其语言质朴、浅白,却充分展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彼采葛兮”“彼采萧兮”“彼采艾兮”描绘的不过是古代女人采集时的场景,但隐藏在这些平实画面之下的却是孔子所言的“思无邪”。
这三个字所达的境界如赏品般不可言传,只能意会,需我们慢慢品味。
花果间的关系反映着自然的法则。
若无花,鲜有人肯去尝那果;若无果,花也不会长久地受人喜爱。
唯有花与果竭诚合作,方能使树得越发茂盛。
及至诗歌也是如此。
浪漫主义诗歌拓宽了我们的想象力,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全部的钟爱。
当有一朝,我们渴望回到现实时,现实主义诗歌便可无限满足我们思想的需求。
如是这般,我们便在思维的拓展和思想的升化上齐头并举,不断提高文化造诣和对于古典诗歌的欣赏、感悟能力。
这样说来,“花”与“果”,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当真缺一不可。
只要花与是这种相互依存,各显其长的关系存在,这棵树,这棵文学之树,这棵诗歌之树,这棵思想之树就能枝繁叶茂、万古长青。
[评析]立意独到分析透彻本文是一篇较有特色的作文,考生从自然平常的事物花与果中联想到中国诗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风格,指出只要花与是这种相互依存,各显其长的关系存在,这棵树,这棵文学之树,这棵诗歌之树,这棵思想之树就能枝繁叶茂、万古长青。
其实花与果是这样,诗歌是这样,其他万事万物又何偿不是这样呢?本篇作文的成功也告诉我们,写作文时,我们完全可以由一种现象来切入,然后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用这种现象来反映一定的道理,这样往往更容易被人接受。
尽其才而添之香雄鹰在展开自己那特有的双翅时,便可直冲云霄成为苍穹中的一幅绚丽的画卷。
千里马在抬起健壮的四蹄时,便可驰骋疆场成为金戈铁马中的一匹不屈的战马。
尽其才而添之香。
“诸葛孔明,神人也。
”一句赞叹与三顾茅庐的坚持,刘备请出了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的诸葛孔明。
在一场场战斗中,他用智慧与计谋为刘备开拓出了能够来三分天下的势力。
而后,他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的种种佳话随时间而流转于世人之口,每有听到他的佳话时亦感慨是尽其才而添之芳香四溢。
如果他没有出世还在草庐的话,最终也只是好为《梁父吟》的隐者,何谈那些流传于世的佳话。
诸葛孔明,在尽其特有的军事才华后而使天下三分,不觉由衷感叹在尽其才之后可以添之以芳香。
尽其才而添之香。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寒风冽冽,百花尽凋之时,而在雪中漫步时亦可发现缕缕芳香扑鼻而来。
近看是朵朵梅花绽放出特有的芳香。
在百花凋零时,唯梅花傲霜立于皑皑白雪之中,去尽自己的花瓣为肃杀的冬天添上一缕缕淡雅的芳香,为冬天带来一丝丝不羁的生机。
梅用自己的坚毅与忍耐在此为冬天添香。
其实人亦如花,用自己的最大努力为世界添上一份芳香亦是一份快乐。
尽其才而添之香。
美国前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曾说:“没有得到你的同意,任何人都无法让你感到自惭形秽。
”行走在通往明天的崎岖之路上,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自己会创造奇迹。
只有当你自己首先尽力展示自己的才能后,你才可能点亮希望,放飞梦想。
尽其才而添之香。
海伦凯勒的坚强,为世界添之芳香;史铁生那没有因为双腿残疾而丢失的文笔,同样也在为文坛献出笔笔墨香;老子以其不屈的舌头,在向世人证明自己的学说,体现了其深邃的思想,为中国文化添一缕芳香;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以其对国学的特殊的研究而影响国学,为国学的发展添一笔浓香。
若是雄鹰,则展开双翅,去直击长空,做凌空而驰的强者。
若是千里马,则提起四蹄,去驰骋沙场,做锐不可挡的胜者。
若是小草,则吸取精华,去贡献绿色,做一名默默无闻的贡献者。
尽其才而添之芳香四溢。
[评析]题目、结构、文笔、开头结尾,是高考作文能够吸别人注意力的几个关键点。
这其中这一容易做到的便是在结构上出彩。
本文主体部分四段开头都是一句“尽其才而添之香”单独成句,再紧接着以“若是……”句式分句开头,绻构新颖多变,在错落中达到和谐。
不过这样的处理,看起来也略显突兀,所以作者在全文开篇和结尾都做了安排,首尾呼应,这样结构就显得完整自然。
妈,请让我安静长大小时候,看一邻家阿姨的孩子小星坐在门口欢快地吹口琴,你二话不说,立刻夺下我手中的小火车,拖着我走出家门,边走边嚷:“你也学吹口琴!不过咱学就学出名堂,瞎吹有啥用?”妈,我知道你根本不懂音乐,你就是眼红邻家小孩的优秀,我知道你不服输,要强!可妈,你知道吗?我一听口琴两个字头皮都发麻,我真的憎恨这个!十岁时,看到邻家阿姨带儿子去学象棋。
你看到了,立刻将手中的针线活狠狠地扔在地上说:“走,你也学象棋去,你看人家小星,你有他一半就好了!”妈,你知道吗?小星是喜欢象棋,每次他都笑着去的,而我每次躲在你身后咬着手指头,死活不愿意进角棋室里!十四岁,看到邻家阿姨的儿子学奥数,你狠狠地用食指戳着我的额头说:“看看小星,你怎么就不长进呢?学啥也不如别人!明天你和小星一起学奥数,听到没有?”我刚想说不,但看到你头上的白发,我忍了!妈,我真的心疼你!感激你为我做的一切,可我真的不喜欢!怕伤你,所以我默默接受一切安排!我渴望离开你!特别渴望!十七岁时,我高考落榜!意料之中,小星考上他梦寐以求的大学!这次你什么都没说,只是不停地叹气!我说:“妈,我去复习,像小星一样考上大学让你骄傲!”你立刻死死抓住我的胳膊连声问:“真的吗?真的吗?这才像我好儿子!去复习去复习!一定要像小星那样,考个好大学,最好和他一个学校,咱不比别人差!”窗外的阳光刺痛了我的眼晴,真疼,泪水爬出了眼眶,爬满我苍白的脸!妈,你知道吗?我在你的善意的安排下长大,我懂你望子成龙的心!可妈,我想要的就是做我自己,一个真实的自己,我成不了别人!哪怕就成为一只每天生活在草地上一棵平平常常的小草我也愿意!其实妈有一点你可能不知道,小星所选择的都是他自己拿的主意,她的妈妈完全支持他,所以他快乐!在这安静的考场上,我真的想对妈说一句我的真心话:我只想安静地长大,我自己选择我的人生,不被你打扰,真的![评析]言为心声情意真立意深刻引人思这是一篇较成功的记叙文,切合文意。
本文写作上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内容都是自己真实想法,是自己情感的自然流露。
因此极易引人共鸣,也分外感人。
二是本文立意也较有特色。
母亲总是羡慕邻家小孩的成功,却不知邻家小孩的成功背后是快乐,因为自己选择所以会快乐成功!选材很漂亮,以小见大,很具有典型性,这哪里是小星的妈妈,这是中国妈妈最典型的代表啊!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师法自然,我们可以获得无穷的智慧: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虎啸深山,驼走大漠,它们因为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位置才造就了生命的极致;小桥流水,蝉吟虫唱,斗转星移,珍器古玩,它们因为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方式才创造了美景奇观;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潭柘寺的钟声,池塘边的芦花,它们因为选择了价值才成就了美名的享誉,同样,任何事物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很多人都会清楚得记得中国网通小灵通的广告语“适合的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