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463.50 KB
- 文档页数:86
中国历史与地理中文课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 熟悉中国的历史与地理知识;- 掌握与中国历史与地理相关的词汇和表达;- 了解中国历史与地理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重点介绍以下内容:- 中国的历史发展概述;- 中国的地理特点与自然环境;- 中国的主要地理景观与名胜古迹;- 中国的主要历史事件与人物。
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 利用地图或图片展示中国的位置,引发学生对中国历史与地理的兴趣。
步骤二:知识讲解- 通过图片展示,简要介绍中国的历史发展,包括先秦时期、秦汉时代、唐宋元明清等阶段。
要突出每个阶段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如面积、地形、气候等,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步骤三:词汇学习- 教授学生与中国历史与地理相关的常用词汇和表达,如古代朝代名称、地理术语、历史事件的名称等。
步骤四:地理景观与名胜古迹介绍-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中国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名胜古迹,如长城、故宫、兵马俑等。
简要介绍每个景观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步骤五:历史事件与人物介绍- 以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线,结合图片和文字介绍中国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如三国演义、孔子、屈原等。
步骤六:练习与巩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中国历史与地理知识,并提出问题进行交流。
- 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文章或书籍,加深对中国历史与地理的理解和认识。
4.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更多中国历史与地理的知识。
-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历史与地理对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以及与其他国家的联系和影响。
5. 总结与展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的历史与地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打下了基础。
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将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的历史与地理,以增强他们的综合素养和文化修养。
以上是一篇关于中国历史与地理中文课教案。
通过合适的节奏和清晰的逻辑,教案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与地理知识,培养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绪论开设历史地理学的意义、目的和要求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三位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创始人——谭其骧、史念海、侯仁之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中国历史地理文献介绍正史中的地理文献类书中的地理文献地方志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文献介绍(先秦——清朝)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历史时期河流的变迁——以黄河为典型• 黄河及黄河流域的概况• 黄河景观• 历史时期黄河河道的变迁与治理东部平原区地貌的演变• 海河水系的形成•黄淮海平原湖沼的变迁•海岸线的变迁长江中下游湖沼、水系的演变中国历史政区地理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概况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传说中的行政区划:“九州”与“五服”• 秦:郡县制• 汉:郡国并行• 魏晋南北朝:以州、郡、县三级制为主• 隋:州(郡)县两级制•唐:从唐初的虚三级制到唐末的实三级制——道、州(府)、县• 宋: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制• 元:行省——路(府、州)——隶属于路的散府(散州)——县• 明: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府(直隶州)——隶属于府的散州——县• 清:内地十八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府所辖的散州、散厅)中国历史交通地理春秋战国时期的水陆交通与城市分布秦汉时期的主要交通干线隋唐交通• 南北运河的开凿• 大庾岭道的修建• 长江航运的发达• 城市的发展两宋交通• 以首都为中心的水运系统• 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元明清交通• 元代的驿站• 京杭大运河及其沿线城市域外交通• 丝绸之路• 海上交通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农牧界线的历史变迁•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辽金元明清时期主要农业区的历史变迁•华北平原•关中平原•成都平原•长江下游平原蚕桑、植棉与丝、棉织业的分布与变迁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一)——运河隋朝以前运河的开凿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运河的漕运与帝国的存亡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 古代经济重心在北方• 北方经济的日渐衰弱• 南方经济的日渐发展• 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的南移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三)——区域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概述典型文化区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区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地理环境• 政治• 交通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四)——长城战国长城秦长城汉长城西晋至明代长城所发挥的防御作用明长城• 明朝对长城的修复与修建• 九边重镇• 长城景观长城的历史地理意义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五)——城市北京• 元大都• 明清北京城西安• 周丰、镐• 秦咸阳• 汉长安• 隋大兴城• 唐长安城洛阳• 东汉雒阳城• 北魏洛阳城• 隋唐东都开封• 魏大梁• 宋汴京南京杭州安阳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六)——人口与移民 人口• 两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唐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移民• 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 秦汉时期的移民措施——戍边郡、实关中• 移民的构成• 移民的典型案例阅读文献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谭其骧:《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史念海:《河山集》(四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史念海:《中国的运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香港:三联书店,1981靳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葛剑雄等:《移民与中国》,香港:中华书局,1992葛剑雄:《普天之下》,台北:万象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任美锷主编:《中国自然地理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0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辛德勇:《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6Preston E. James: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ideals, 李旭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民国丛书》第三编69册)上海: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影印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海: 地图出版社, 1982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地理类,万有文库本。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历史学专业本科试用)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总学时:54总学分:3开课学期:第3学期适用专业:历史学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在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是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这门课程,学生可以系统了解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的变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的变化;中国历史军事地理的变化;中国历史交通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
了解历史行政区划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关系,历史上的人文活动于今天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从而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知识层面: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历史上气候变迁、森林植被的变迁、河流水文的变迁沙漠变迁等等诸多方面,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历史上疆域变迁、行政区划的变迁,深刻理解当今国际政治与国家关系,中国当代行政区的由来等等;通过学习中国历史经济地理;了解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等等。
2、能力层面: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历史上人类活动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等。
3、素质层面: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掌握人类在历史上活动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等。
三教学时数分配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绪论(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对导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历史地理学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研究现代历史地理学的重要意义和历史地理学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难点: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
【教学主要内容】一、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二、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三、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掌握近一万年以来气候变化发展的规律。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
概述
本文档为《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标准。
旨在通过系统性的研究,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演变和地理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地理认知能力。
课程目标
-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和地理的基本认知和理解
-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
- 培养学生对历史地理变迁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 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和爱国情感
课程内容
1. 祖先的繁衍与氏族文化
2. 古代王朝的兴衰和国家统一
3. 中国的大陆地理与人文地理
4. 中国的自然地理与地貌变迁
5. 中外文化交流与世界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
- 多媒体教学:运用图表、地图、图片等多媒体资料进行知识传递和概念解释
- 实地考察:组织参观古迹、历史遗址,了解现实地理环境对历史演变的影响
- 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探索历史地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 课堂展示:鼓励学生以展板、演讲等方式分享自己对历史地理的理解
教学评估
- 期中考试: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考核
- 作业:布置课堂练、写作或研究项目
- 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程度和表达能力
- 期末考试:对整个学期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考核
参考资料
-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参考书》
- 《中国历史地理读本》
- 《中国历史地理课堂笔记》
总结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旨在通过系统研究,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和地理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地理识别能力。
该课程标准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中文名称中国历史地理学英文名称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课程类别必修课开课单位适用专业总学时72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导言(2学时)教学目的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地史学》教学大纲《地史学》教学大纲(地质学专业,必修,54学时)一、教学思想本课程以普通高等学校地质矿产类规划教材《地史学教程》为原本,在动力地质学、矿物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和必要的野外地质实习基础上,重点讲授地史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中国地史发展特征。
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地质基础课。
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地层学、岩相古地理学和历史构造学的主要基础概念;掌握中国各纪标准剖面(每纪1-2个)及常用的标准地层划分(统或阶);了解地球发展各地史时期中古生物、岩相古地理和古构造演变历史及其与成矿作用的一般联系;掌握柱状剖面图、沉积示意剖面图及岩相古地理图等基础图件的编制和阅读方法,进一步培养地质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贯彻少而精和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精神。
在原有教材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还着重注意了更新学科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引进80年代后期以来层序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和综合地层学新思路,吸收国内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新成果,加强与资源和环境方面的联系,更新课外阅读文献目录。
为以后的专业课和选修课打下必要基础。
二、学时分配、授课与考试方式本大纲以54学时选材,其中讲课36学时,实习18学时,并加强课外作业。
其学时分配授课与考试方式安排如下:讲授实习※内容时数内容时数1.绪论2.地层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3.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4.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1322地层划分与对比及地层单位的确定主要沉积环境及常见岩相类型的识别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现代地理、地貌及大地构造分区22225.前古生代引言及太古代6.元古代7.震旦纪及前古生代地史小结222沉积示意剖面图的制作第一篇及前古生代小结(课外作业)28.早古生代引言及寒武纪9.奥陶纪10.志留纪及早古生代地史小结222早古生代化石、地层标本及读图早古生代地史小结(课外作业)211.晚古生代引言及泥盆纪12.石炭纪13.二叠纪及晚古生代地史小结222晚古生代化石、地层标本及读图晚古生代地史小结(课外作业)214.中生代引言及三叠纪15.侏罗纪16.白垩纪及中生代地史小结222中生代化石、地层标本及读图 217.新生代引言及第三纪18.第四纪及新生代地史小结22新生代化石、地层标本及读图中、新生代地史小结(课外作业)2合计36 18考试方式笔式占70%,实习、作业占30%*根据课程进步,适当安排课堂讨论,并加强课外作业。
《中国历史地理概要》教学大纲课程编码 570394 课程名称中国历史地理概要适用专业汉语二年级总学时:32讲课学时:30讨论、实践:2 总学分:2第一部分:使用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中国历史地理概要》是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考查课,中国历史地理概要是社会人文类课程,以专题的形式浓缩提炼历史地理各分支的有关知识,从人文历史着手,纵向延伸,使之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当代的文化与社会现象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增强留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对汉语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共分为6个专题,讲述了古代中国有关历史疆域地理、历史行政区划地理、历史人口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追根溯源,对今天中国的社会与自然现状,疆域的现状、独特的区域文化现象,如省县的出现、人口的分布、家族的传承、方言的形成等变迁过程有了深刻的了解。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于他们所感受到的今天中国的社会与自然现状,从目前中国疆域的现状到独特的区域文化现象,如省县的出现、人口的分布、家族的传承、方言的形成,都能够了解其历史渊源,了解发展与变迁过程,明白历史上的人文活动与今天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了解历史行政区划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关系,学会用发展的、空间的、全面的观点去分析。
从而对中国的历史有更深的了解,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目标。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从课程特点出发,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多使用DVD、图片等。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满分100分,其中70%为卷面成绩,30%为平时作业成绩。
六、学时:(课时分配)本课程总计32学时,每章5学时,实践2学时;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2、谭其骧,《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授课大纲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具有久远历史的研究领域,其学术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书•地理志》,在其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学术传承。
进入20世纪后的100多年内是中国历史地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不但在研究方法与研究领域成功地实现了与现代科学接轨,从沿革地理走向当代历史地理,而且直接将研究成果与国计民生结合,走上了学术研究服务社会,服务当代的道路。
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从传统历史地理学向当代历史地理迈进,与顾颉刚先生的倡导以及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先生等学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一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与顾颉刚先生创办“禹贡”学会北洋政府至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中最具动荡性的时期,在内忧外患交相压迫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下,中国学者特别是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学者开始从纯学术的考据转向与国家、民族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
回顾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乃至于整个学术界,都应该重重提起的是“禹贡”学会与《禹贡》半月刊创办。
20世纪30年代前期,正值9.18事变之后,东北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内忧外患日益严重,不少历史学家与青年学生怀着满腔热血,力求从学术研究中为振兴中华民族尽些力量,并形成研究边陲民族史、历史地理、民族演进史和地方史的社会风气。
在这一风气的推动下,1933年顾颉刚先生联合北大、燕大、辅仁三校有志于历史地理与民族史的同学,组织成立了“禹贡”学会,并创办了《禹贡》半月刊。
“禹贡学会”的命名寄托着会员全体在民族危难之下,“华夏不可辱,国土不可裂”的深念。
为了实现会员们学术救国,唤起民众的热望,学会成立后,提出的工作计划为:①整理出一部中国地理沿革史。
②绘成若干种详备精确而又合用的地理沿革图。
③编成一部精确而又详备的历史地名词典。
④整理历代地理志。
⑤辑录各种与地理有关的史料,如经济史、移民史等,作专题研究。
随着日本侵华战争步伐的加快,国家正处于“强邻狂施压迫,民族主义正在酝酿激发的时候”的时候1,学会会员认为应将中国民族史、边疆问题的研究列为学会的首要研究任务,为此学会还辑印了边疆丛书,用以激发国人对边事的认识。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导言(2学时)教学目的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观念教学内容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问题的争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历史地理学向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转变,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特点。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目录1.绪论开设历史地理学的意义、目的和要求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三位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创始人——谭其骧、史念海、侯仁之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2.中国历史地理文献介绍正史中的地理文献类书中的地理文献地方志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文献介绍(先秦——清朝)3.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历史时期河流的变迁——以黄河为典型• 黄河及黄河流域的概况• 黄河景观• 历史时期黄河河道的变迁与治理东部平原区地貌的演变• 海河水系的形成•黄淮海平原湖沼的变迁•海岸线的变迁长江中下游湖沼、水系的演变4.中国历史政区地理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概况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传说中的行政区划:‚九州‛与‚五服‛• 秦:郡县制• 汉:郡国并行• 魏晋南北朝:以州、郡、县三级制为主• 隋:州(郡)县两级制•唐:从唐初的虚三级制到唐末的实三级制—道、州(府)、县•宋: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制• 元:行省—路(府、州)—隶属于路的散府(散州)—县• 明: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府(直隶州)—隶属于府的散州—县• 清:内地十八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府所辖的州、厅)5.中国历史交通地理春秋战国时期的水陆交通与城市分布秦汉时期的主要交通干线隋唐交通• 南北运河的开凿• 大庾岭道的修建• 长江航运的发达• 城市的发展两宋交通• 以首都为中心的水运系统• 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元明清交通• 元代的驿站• 京杭大运河及其沿线城市域外交通• 丝绸之路• 海上交通6.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农牧界线的历史变迁•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辽金元明清时期主要农业区的历史变迁•华北平原•关中平原•成都平原•长江下游平原蚕桑、植棉与丝、棉织业的分布与变迁7.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一)——运河隋朝以前运河的开凿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运河的漕运与帝国的存亡8.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 古代经济重心在北方• 北方经济的日渐衰弱• 南方经济的日渐发展• 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的南移9.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三)——区域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概述典型文化区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区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地理环境• 政治• 交通10.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四)——长城战国长城秦长城汉长城西晋至明代长城所发挥的防御作用 明长城• 明朝对长城的修复与修建• 九边重镇• 长城景观长城的历史地理意义11.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五)——城市北京• 元大都• 明清北京城西安• 周丰、镐• 秦咸阳• 汉长安• 隋大兴城• 唐长安城洛阳• 东汉雒阳城• 北魏洛阳城• 隋唐东都开封• 魏大梁• 宋汴京南京杭州安阳12.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六)——人口与移民人口• 两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唐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移民• 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 秦汉时期的移民措施——戍边郡、实关中• 移民的构成• 移民的典型案例13.阅读文献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谭其骧:《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史念海:《河山集》(四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史念海:《中国的运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香港:三联书店,1981靳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葛剑雄等:《移民与中国》,香港:中华书局,1992葛剑雄:《普天之下》,台北:万象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任美锷主编:《中国自然地理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0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辛德勇:《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6Preston E. James: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ideals, 李旭旦译,商务印书馆,1982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民国丛书》第三编69册)上海: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影印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海: 地图出版社, 1982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地理类,万有文库本。
《史记•货殖列传》,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汉书•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隋书•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中国历史地理文献介绍一、正史中的地理文献‚地理志‛系统《汉书•地理志》——正史第一部地理志(1)体例以疆域范围内的政区及其沿革为纲,以人口、山川、物产等为目。
(2)内容• 首篇:《禹贡》、《周官•职方》• 正文:政区沿革以及各级行政区划中的户口、山川、古迹、物产等情况• 附录:‚风俗‛篇(《域分》、《风俗》)武都郡,武帝元鼎六年臵。
莽曰乐平。
户五万一千三百七十六,口二十三万五千百六十。
县九:武都,东汉水受氐道水,一名沔,过江夏,谓之夏水,入江。
天池大泽在县西。
莽曰循虏。
上禄,故道,莽曰善治。
河池,泉街水南至沮入汉,行五百二十里。
莽曰乐平亭。
平乐道,沮,沮水出东狼谷,南至沙羡南入江,过郡五,行四千里,荆州川。
嘉陵道,循成道,下辨道。
莽曰杨德。
鲁国,故秦薛郡,高后元年为鲁国。
属豫州。
户十一万八千四十五,口六十万七千三百八十一。
县六:鲁,伯禽所封。
户五万二千。
有铁官。
卞,泗水西南至方与入沛,过郡三,行五百里,青州川。
汶阳,莽曰汶亭。
蕃,南梁水西至胡陵入沛渠。
驺,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
峄山在北。
莽曰驺亭。
薛。
夏车正奚仲所国,后迁于邳,汤相仲虺居之。
正史中的‚地理志‛系统(1)二十四史中的‚地理志‛(郡国志、州郡志、地形志)除《汉书•地理志》外有十五种:《续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宋书•州郡志》、《魏书•地形志》、《南齐书•州郡志》、《隋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旧五代史•郡县志》、《新五代史•职方考》、《宋史•地理志》、《辽史•地理志》、《金史•地理志》、《元史•地理志》、《明史•地理志》。
此外,《清史稿》也有《地理志》(2)缺编地理志的正史• 缺编的有八种:《史记》、《三国志》、《南史》、《北史》、《北齐书》、《周书》、《梁书》、《陈书》• 补充工作:《隋书•地理志》对北齐、北周、梁、陈政区沿革的追溯,被称为‚五代史志‛;清代学者的补志:《补三国疆域志》、《十六国疆域志》、《补梁疆域志》《补陈疆域志》等(收入《二十五史补编》)‚河渠书(志)‛系统《史记•河渠书》——开创河渠书体例(1)体例:以水道为纲,记载其流域的经济与自然地理(2)内容:主要记载历代水利工程的兴修情况极其利弊正史中的‚河渠书‛系统(1)正史中‚河渠书‛系统的文献共有五种:《汉书•沟洫志》、《宋史•河渠志》、《金史•河渠志》、《元史•河渠志》、《明史•河渠志》此外,《清史稿》也有《河渠志》(2)《后汉书》至两唐书之间的正史没有河渠志‚食货志‛系统两个源头——《史记•平准书》、《货殖列传》正史的第一部‚食货志‛——《汉书• 食货志》‚食货志‛系统的经济地理学价值正史‚食货志‛的内容涉及特定地域的生产和开发情况,具有一定的经济地理价值。
民族地理和域外地理民族地理——夷、蛮、戎、狄的列传(1)《史记》开创为周边民族作列传的体例相关篇目有:《匈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西南夷列传》(2)民族列传因为不同朝代而名称有所变化《魏书》有《蠕蠕传》,新、旧《唐书》有《吐蕃列传》等。
域外地理(1)《史记》开创为域外国家作列传的体例相关篇目有:《朝鲜列传》、《大宛列传》(2)《旧五代史》开始,域外国家列传称为《外国列传》二、类书和政典中的地理文献类书中的地理文献如《艺文类聚》、《玉海》、《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等。
类书中的地理文献都是对前代地理书的汇集,其价值在于对已经佚失的古地理书的保存。
政典中的地理文献地理文献以‚州郡典‛、‚舆地考‛等形式分布在‚十通‛中第一部政典——《通典》唐•杜佑:《通典》——历代典章制度的汇编其中卷171-184为‚州郡典‛‚十通‛中的地理文献《通志》卷56‛职官略‚有‚州郡‛、卷66‛艺文略‛有‚地理‛,《文献通考》卷315-323‚與地考‛,《续通典》卷107-120‚州郡‛,《清朝通典》卷90-96‚州郡‛,《续文献通考》卷229-236‚與地考‛,《清朝文献通考》卷269-292‚與地考‛ ,《续通志》卷103—109‛地理略‛,《清朝通志》卷24—31‛地理略‛三、地方志地方志的起源《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地方志的种类根据行政区层级而有不同层级的地方志如‚通志‛、‚府志‛、‚州志‛、‚县志‛、‚乡镇志‛等行政区之外的各种专志如山水志、湖堤志、盐场志、寺观志等地方志的历史发展及其利用宋元方志(1)方志编撰体例的日臻成熟代表作:‚临安三志‛(乾道、淳祐、咸淳)、《景定建康志》、《吴郡志》(2)《宋元方志丛刊》明代方志(1)方志的普遍修纂——‚今天下自国史外,郡邑莫不有志。
‛如:康海的《武功志》和韩邦靖的《朝邑志》(2)《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清代方志(1)地方志修撰的鼎盛时期(2)章学诚的方志学理论与实践• 理论:撰成《修志十议》、《方志立三书义》等文和《方志略例》,提出‚方志乃一方全史‛。
• 实践:主修《湖北通志》、《和州志》、《亳州志》、《永清县志》 历代方志的著录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及其增订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四、地理文献的历史发展先秦时期《山海经》——‚开了幻想的一派‛(1)《山经》(《五藏山经》):以东周都城洛阳为中心,分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五个部分(2)《海经》:中国四方有海的原始观念的反映,以神话幻想为主。
(3)《大荒经》:是对《海经》的诠释《禹贡》——中国沿革地理的第一篇(1)内容:‚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2)《禹贡》‚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其他地理文献(1)《穆天子传》(2)《周礼•职方》(3)《尔雅•释地》(4)《管子》:《地员》篇专论土壤;《度地》篇专论水利;《地图》篇强调地图的重要,阐述地图的基本内容;《地数》篇讲述古代矿物 两汉时期《史记•河渠书》《汉书•地理志》马王堆汉墓帛书古地图魏晋南北朝时期《华阳国志》(1)东晋常璩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2)地域范围:晋代梁、益、宁三州,相当于今天云、贵、川三省和鄂、甘、陕三省部分地区,为《禹贡》梁州之域:‚华阳黑水惟梁州。
‛ (3)时间范围:始于开辟,终于晋永和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