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14
我们的天气观察课后反思我们的天气观察课后反思【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过程与方法: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教学过程】一、导入经过进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记录了很多相关天气信息,今天,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
二、探究内容:(一)统计天气信息1.讨论统计方法。
(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
(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2.分组统计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二)分析天气信息1.反馈:(1)统计云量的`小组: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3)统计风向的小组: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4)统计风速的小组: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2.问: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3.单元评价(1)问:今天天气怎样?(2)互评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经过将近一个月对“天气”单元的学习,学生收集了许多关于天气的信息,在这节课中,学生将对收集到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总结出这一段时间里的天气情况。
原计划是以班级为单位完成一份天气日历,每个小组依次轮流记录,但结果是,除了一个班级勉强完成外(周末没有记录,且全由课代表完成记录工作),其他班级只记录了几天的天气,并没有坚持下去。
因此,统计的数据由老师提供。
随着奖励制度的尝试,我开始逐渐领悟课堂调控的艺术。
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建议:(一)天气日历的完成。
保留每年的天气日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继续积累此类素材,可进行两方面的收集工作:①教师继续查阅有关报纸或资料,记录天气预报;②每年的9月份,选择校园的合适地点,由老师带领学生观察、记录。
(二)天气日历所至时间。
天气日历时间到9月28日,而上课当天为9月29日,若加入9月29日,效果会更加显著。
若有时间,课前几分钟可由学生当堂分组测量降水、温度、云量、风向、风速等,能完全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了一个月后的所得。
(三)利用课堂中的每分每秒。
整节课在结束时显得有点仓促,学生没有时间担任“气象播报员”,来报告9月份的天气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建议在“降水量的统计”时,学生代表上台绘制降水量的柱状图过程中,其余同学可以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画,节约时间,为之后的充分播报天气留下较为充足的时间。
二、保持:(一)整堂课的内容较为充实。
1~3组统计气温,4~6组统计云,7~9组统计风,每个小组都积极投入到统计中来,进行合作。
(二) 学生的回答分析较为精彩。
学生对天气的分析和总结十分科学,如对将来气温趋势的猜测。
S1:我觉得接下来的气温会在30℃以下。
S2:气温可能会稍微回升,接着再下降。
我还有以下几点反思,在以后教学中改进:一、气温统计的完善。
请学生总结一个月内气温的变化规律或推测接下来的气温时,最好可以同时展示“气温折线图”(或柱状图),可以十分直观地反应9月份气温变化的特点,利于学生的归纳和总结。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回顾和整理一段时间内的天气观察记录。
2、学会分析天气数据,总结天气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3、理解不同天气现象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4、培养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常见的天气现象和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风向、风速、降水等。
(2)能够运用图表和数据来分析天气变化。
2、难点(1)理解天气变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如季风、大气环流等。
(2)将天气观察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需求相结合。
三、学习过程1、导入同学们,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一直都在认真地观察天气。
无论是晴天的温暖,还是雨天的湿润,每一种天气都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那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这段时间的天气观察吧!2、知识回顾(1)提问:我们都观察了哪些天气现象呢?(学生回答:晴天、多云、阴天、雨天、雪天、大风天等)(2)复习气象要素: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气压等。
通过简单的问答,让学生回忆起如何测量和记录这些要素。
3、观察记录整理(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
(2)每个小组选出一份最完整、最清晰的观察记录,展示在黑板上或者通过投影仪展示。
4、数据分析(1)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展示的观察记录,看看在这段时间里,哪种天气出现的频率最高,哪种最低。
(2)制作简单的图表,如柱状图或折线图,来展示温度、湿度等要素的变化趋势。
5、天气变化规律总结(1)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让学生尝试总结天气变化的规律。
例如,是不是在某个季节里某种天气更容易出现,或者温度和降水之间有没有一定的关联。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共同探讨。
6、天气对生活的影响(1)组织学生讨论不同的天气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
比如,晴天适合外出游玩,雨天要记得带伞,雪天道路可能会湿滑等。
(2)让学生思考如何根据天气变化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和生活。
7、拓展与应用(1)介绍一些与天气相关的自然灾害,如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让学生了解天气变化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四年级上册《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的天气知识,加深对天气现象的理解。
2.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天气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回顾本单元所学的主要天气知识,包括天气的定义、分类、变化等。
2. 分析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3. 总结本单元的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总结天气现象的特点及其对人们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 采用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
2.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天气现象的特点及其对人们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与天气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4. 总结收获:让学生individually 总结本单元的学习收获,share with the class。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天气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与天气相关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回答出天气的定义、分类和变化等基本知识。
2. 学生能够分析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3. 学生能够总结本单元的学习收获,表现出对天气知识的兴趣。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与天气相关的案例,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
2. 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学材料,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3.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作业。
八、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不同地区的天气特点和影响因素。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背景:天气是一个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无论是出门还是留在家中,我们都会被天气所影响。
通过观察天气变化,我们可以了解气候规律,培养孩子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观察能力。
因此,本次作业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天气、记录数据、总结规律的方式,加深对天气现象的认识。
二、设计目标:1. 能够观察天气变化,记录气温、湿度、降水等数据;2. 能够用文字、图表等形式总结所观察到的天气规律;3. 培养学生对环境的关注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
三、设计内容:1. 观察天气:学生每天在早上、中午、晚上三个时段分别观察天气情况,记录气温、湿度、风向等信息。
2. 记录数据:学生将所观察到的数据记录在专门设计的表格中,包括日期、时段、气温、湿度、降水情况等。
3. 总结规律:学生根据所记录的数据,分析天气的变化规律,学会用文字、图表等形式进行总结。
4. 作业要求:学生需要用清晰的语言描述天气观察过程及总结规律,同时要求设计一个简单的图表展示所得数据。
四、作业流程:1. 布置作业:老师在课堂上宣布本次作业内容,并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完成。
2. 观察天气:学生在家中按时观察天气情况,并记录数据。
3. 填写表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数据填写作业表格。
4. 总结规律:学生根据填写好的表格,总结天气观察的规律,并设计展示图表。
5. 交作业:学生将作业交给老师进行评阅。
五、评分标准:1. 观察准确性:是否按要求观察天气情况,并记录数据。
2. 数据完整性:是否填写完整作业表格。
3. 总结规律:是否对观察到的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和总结。
4. 展示形式:图表设计是否简洁清晰。
5. 笔记规范:文字描述是否清晰明了。
六、作业反馈:1. 奖励措施:对于优秀作业,可以给予表扬或小奖励。
2. 提出建议:对于一般作业,老师可以提出具体改进建议,让学生进一步提高观察和总结能力。
3. 老师点评:老师可以在作业反馈中,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文字表达进行点评,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参与。
三年级数学下册记录天气一、7月份1.7月1日: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湿度较低,盛夏的闷热仍未真正到来。
2.7月2日:一天天气暖和,风量清轻,但是盛夏的气温却急剧升高,最高温度已达35℃。
3.7月3日:天气转热,午后到晚上有零星阵雨,但总体上持续高温,最高温度达36℃。
4.7月4日:一天明媚的阳光,午后稍微有几阵雷阵雨,以涼爽的温度迎接了暑期的前端。
5.7月5日:气温开始微微回落了,几乎无风,炎热的午后容易使人淋湿。
6.7月6日:气温持续微升,空气稍有潮湿感,湿度大幅上升,偶尔有雷阵雨出现。
7.7月7日:气温稍有回落,最高温度控制在34℃,雨量增多,午后降雨较多,阳光渐渐被阴云遮蔽。
8.7月8日:一天阴沉的天气,早晨比较凉,随着太阳的升起气温微升,午后又有几阵雷阵雨。
9.7月9日:天气闷热,体感较明显,有时出现雷阵雨,但也没有什么影响。
10.7月10日:阴沉的午后接着雷阵雨,气温有所回落,体感凉爽,空气清新湿润。
二、8月份1.8月1日:气温略微升高,多云天气,一阵又一阵的风,把炎热的日子轻松了许多。
2.8月2日:最高温度近35℃,凌晨到晚上天气都晴朗,空气清新,盛夏的天热仍没有真正到来。
3.8月3日:盛夏的气温真正到来了,气温晚上达到37℃,随着太阳的落下,湿度增加,空气变得加重。
4.8月4日:比较炎热,风量清轻,有时出现小雨,保持着盛夏的温度。
5.8月5日:气温落差明显,盛夏的热浪有所减轻,阳光和月亮一起开始降温,最高温度略低于37℃。
6.8月6日:早晨比较清冷,但随着太阳的升起,温度又开始升高,也有少量雨出现。
8.8月7日:晴转多云,天气微凉,白天由阵阵微风吹拂在一天漫漫炎热中,高温度却不再升高。
9.8月8日:天气多变,早晨晚上有零星阵雨,但盛夏的高温还是持续存在,晚上最高温度为36℃。
10.8月9日:一天晴朗的天气,湿度较低,早晨空气中飘散着清新的气息,最高温度在35℃左右。
我们天气观察课后反思一、引言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班级进行了一节有关天气观察的课程。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并且发现了天气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这节课进行反思,并分享我在这个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二、天气观察的方法和工具在天气观察课上,我们学习了一些常用的天气观察方法和工具。
其中包括:1. 观察天空和云朵通过观察天空和云朵的形状、颜色和移动速度,我们可以判断天气的变化。
例如,乌云密布往往预示着下雨,而高高的白云则表示晴朗的天气。
2. 温度计温度计是一个测量空气温度的重要工具。
通过观察温度计的读数,我们可以了解当前的气温情况,从而判断天气的寒暖程度。
3. 湿度计湿度计是测量空气湿度的工具。
通过观察湿度计的读数,我们可以了解当前空气的湿度水平,并推测是否会有降水或者是干燥的天气。
4. 风速计风速计可以用来测量风的强度和方向。
通过观察风速计的读数,我们可以推测风的强度和可能的天气变化。
三、我的天气观察记录在课后,我开始了自己的天气观察记录。
我每天都会观察天气现象,并记录下来。
通过这个过程,我逐渐了解到天气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
首先,我观察了天空和云朵。
我发现,当天空中出现了浓厚的黑云时,往往是下雨的前兆,而当天空晴朗,云朵稀少时,往往是晴朗的天气。
这让我更加相信自然界是有规律的。
其次,我利用温度计观察了气温的变化。
我发现,在早晨和夜晚,气温较低,而在中午时,气温会有所升高。
这让我了解到天气的寒暖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我还观察了湿度和风的变化。
湿度的变化会影响我身体的舒适度,而风的强弱和方向则影响了空气的流动和空气的质量。
四、天气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天气观察课,我发现天气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天气的变化会影响我们的衣食住行,而我们的行为也会对天气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当天气变冷时,我们需要穿上厚重的衣物,以保暖。
而当天气炎热时,我们需要喝水、遮阳并采取其他方式来防止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