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080605)
- 格式:doc
- 大小:523.00 KB
- 文档页数: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础知识、具备一般计算机相关工程的分析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在科研、教育、企事业、行政管理等方面从事科学研究、软件开发、计算机教学、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技术科学基础和本专业领域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开发软硬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2、学习包括连续数学、离散数学、计算理论在内的基础理论课,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3、学习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其开发方法的有关内容,掌握有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熟悉计算机系统,受到使用软件工具和环境进行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及其应用系统的能力;4、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解决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5、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英文资料,掌握资料检索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有关的法规。
专业特色:结合本学科优势,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不同专业课。
三、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学制四年五、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六、学位课程及环节(共106.0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大学外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实验,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编译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集中性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论文)七、课程体系的学时学分比例学时总学分:197.5 课程教学学时2660,其中课内教学学时2528 1、教学学时/学分: 2660/166.0 占总学分的比例:84.1%其中:公共基础课学时/学分: 1268/79.0 占总学分的比例:40.0% 学科专业基础课学时/学分:832/52.0 占总学分的比例:26.3% 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288/18.0 占总学分的比例:9.1%专业选修课学时/学分:144/9.0 占总学分的比例:4.6% 公共选修课学时/学分:128/8.0 占总学分的比例: 4.1%2、集中性实践环节周数/学分:31/29.5 占总学分的比例:14.9%3、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最低要求学分2.0 占总学分的比例: 1.0%八、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要求及安排课外最低总学分2.0学分九、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十、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初步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体现1、实现途径实现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和途径有:①学科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605 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学 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软件技术为核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教育、 企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教学、科研和应用的计算机软件工程师。
二.培养规格与要求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 背景,以项目开发为主线,强化学生的软件工程素质、知识和能力,使其掌握计算机软件系 统的分析与设计、开发与应用、运行与维护、管理与决策等基本理论和知识,在大型数据库 应用、网络软件开发、互连网计算、移动应用开发、网络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等方面受到 专门知识和技术的基本训练,并体现在两个专业方向:(1) 软件开发技术方向:以软件工程为导向,以网络化管理系统等为重要形式,具 有软件建模、系统设计和实现、软件测试等工程能力;(2) 移动互联应用开发方向:以移动终端应用开发为导向,具有手机软件设计与应 用开发、并服务于云计算环境的工程能力。
采用“3+1”的四年制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3 年在校学习,累计 1 年在企业学习 实践和毕业设计。
毕业生需具备的知识、素质、能力: 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备五个专业方向能力:计算思维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算法分析与设计能 力、数据库设计与应用能力、网络通信设计与实现能力、计算机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能力。
3.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了解与计算机技术有关的国家法规;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15.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顺利阅读外文文献,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6.了解必要的人文社科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605)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计算机工程技术初步训练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适宜在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
二、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从事计算机技术应用及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3、具有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4、了解与计算机有关的法规;5、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离散数学、数值分析、电工与电子技术、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高级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概论、计算机接口技术、计算机通信原理。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综合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四、修业年限、学分要求和授予学位类别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毕业学分要求:修满195学分。
其中:通识课43学分、学科基础课73.5学分、专业课26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40.5学分、全校性公选课12学分。
授予学位类别:工学学士五、培养措施1、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加学科基础理论和前沿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得到培养和训练。
2、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学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保证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各类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质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J)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605)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教师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扎实、人文素养深厚、教学能力强、为人师表,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熟练地进行程序设计和掌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基本应用技术;具有自主创新意识、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能力,身心健康的基础教育合格师资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二、培养规格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责任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遵纪守法、为人师表;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自觉地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服务。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数据库、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了解学科前沿,具有较宽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审美知识;熟悉教育法规、中学课程标准,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2、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具备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和自主创新意识。
具有熟练地进行程序设计和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和开发CAI软件的能力;3、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4、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初步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能运用计算机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具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5、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
三、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主要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网络与通信、计算机教学论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 080605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
学生毕业后能继续攻读计算机及相关交叉学科硕士学位;可以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IT企业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复合性、应用型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以便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之中。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与能力;3、 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基本能力;4、 了解与计算机领域有关的法规;5、 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6、 掌握文件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课程:离散数学、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微机原理、接口技术及应用、JAVA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软件工程、编译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等。
主要实践环节: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实习 、程序设计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课程设计 、接口技术及应用课程设计 、软件工程实践、数据库开发实践 、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综合实践 、计算机硬件(嵌入式)综合设计实践 、毕业论文或设计等。
最低学分要求:最低修读295学分,其中课内教学不低于225学分(另设免费10学分),实践教学不低于60学分。
毕业标准及要求1.达到德育培养目标。
2.修满本方案规定的最低学分,总学分不少于295 学分。
3.达到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学制与学位:基本学制四年,学习年限3---6年;工学学士学位专业建制时间:199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类型课程名称 学分开课学期前修课程 备注公 共 基 础 课 ︵ 91 学 分 ︶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3 1另有1学分实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概论6 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 1 另有1学分实践 入学教育与就业指导 1 另有1学分实践 大学英语(1) 6 1大学英语(2) 6 2大学英语(3) 6 3大学英语(4) 6 4军事理论 1.5 2 另有2学分军训计算机导论 3 1计算机导论实验 1.5 1大学体育(1) 2 1大学体育(2) 2 2大学体育(3) 2 3高等数学I(上) 8 1高等数学I(下) 8 2线性代数 3 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5 3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基础物理Ⅱ 9 2 高等数学I(上)基础物理Ⅱ实验 2 2 基础物理Ⅱ工程制图II 2 1学科 基础 课 ︵ 46.5 学分 ︶ C语言程序设计 5 2 计算机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 1.5 2 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 3 3 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实验 1.5 3 JAVA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基础 5 3 基础物理Ⅱ 前半学期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 1 3 电路分析基础 前半学期 模拟电子技术 5 3 电路分析基础 后半学期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1 3 模拟电子技术 后半学期 数字电子技术 5 4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实验 1.5 4 数字电子技术数据结构 5 4 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实验 1.5 4 数据结构离散数学II 4 4 高等数学 前半学期微机原理及应用 5 5 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 微机原理及应用实验 1.5 5 微机原理及应用专业 核心课︵ 32.5 学分︶ 数据库原理与技术 4 5 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技术实验 1.5 5 数据库原理与技术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 4 5 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实验 1 5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 计算机组成原理 4 5 微机原理及应用操作系统原理 4 6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实验 1 6 操作系统原理软件工程I 4 6 数据结构软件工程I实验 1 6 软件工程I接口技术及应用Ⅰ 4 6 微机原理及应用接口技术及应用Ⅰ实验 1 6 接口技术及应用Ⅰ 编译原理 3 7 数据结构任 选 课 ︵ 55 学分 ︶ 专业选修课模块 37素质教育类体育选修课程组 2 4素质选修课程组 16 3-6 含大学语文实践教学60专业选修课(合计 74学分,最低选修 37 学分)课程类型课程名称 学分开课学期先修课程 备注专业任选课(合计74学分,最低选修37学分) 图论及其应用 2 4 离散数学基础 后半学期 面向对象设计方法(C++) 3 5 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设计方法(C++)实验1 5面向对象设计方法(C++)C#程序设计 3 5 C语言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实验 1 5 C#程序设计语言最优化方法 4 5 高等数学数值分析 3 5 高等数学数值分析实验 1 5 数值分析XML数据管理技术 3 6 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计算机图形学 2 6 数据结构计算机图形学实验 1 6 计算机图形学Internet技术及应用 3 6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Internet技术及应用实验 1 6 Internet技术及应用LabVIEW程序设计 2.5 6LabVIEW程序设计实验 0.5 6 LabVIEW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I 4 6 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I实验 1 6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IWeb开发技术 3 6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Web开发技术实验 1 6 Web开发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 3 6 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动漫设计基础 3 6 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动漫设计基础实验 1 6 计算机动漫设计基础数字媒体制作 2 7 C语言程序设计数字媒体制作实验 1 7 数字媒体制作嵌入式系统技术基础 4 7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技术基础实验 1 7 嵌入式系统技术基础人工智能原理 3 7 离散数学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 3 7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实验 1 7 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Linux操作系统 3 7 操作系统原理Linux操作系统实验 1 7 Linux操作系统电子商务II 3 7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电子商务II实验 1 7 电子商务II数据挖掘基础 3 7 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计算机专业英语 3 5实践平台实践 教学︵ 60 学分︶模块名称课程名称学分开课学期先修课程 安排方式课程实践(16学分)军训 2 1 集中进行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实习 2 5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集中进行 程序设计课程设计 2 4C/JAVA语言程序设计集中进行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2 4 数据结构 集中进行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课程设计2 5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集中进行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2 6 操作系统 集中进行接口技术及应用Ⅰ课程设计2 6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体系结构、接口技术及应用Ⅰ集中进行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2 7 编译原理 集中进行专业实践(37学分)软件工程实践Ⅰ 3 6 软件工程集中进行数据库开发实践 3 5 数据库原理与技术 集中进行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综合实践3 6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等分散进行 计算机硬件(嵌入式)综合设计实践3 7 计算机组成与接口课程设计等分散进行 专业综合能力训练与测试 1 8 分散进行毕业实习或毕业论文(设计)24 8分散进行思政实践(3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 1 分散进行形势与政策实践 1 分散进行入学教育和就业指导实践 1 集中进行 素质拓展(4学分)社会实践 1 分散进行科研训练 2 分散进行文化素质活动 1 分散进行(安排方式 :分为集中进行和分散进行)。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专业代码:080605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应用知识,具备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及信息系统开发能力,具备网络系统的组网、设计、规划、实施能力。
能够在IT企业从事软件开发与测试、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与维护、动态网站设计,在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办公自动化、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和专业服务器的维护管理与开发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1.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协调能力,有良好的道德情操;2.比较系统的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具有较强的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3.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追求新知识的良好习惯,具备一定的职业迁移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4.具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身心保健的一般知识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5.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能熟练的使用一门外国语(英语),具有直接阅读本专业外文原版资料的能力;6.能够熟练的应用各种软件、硬件系统知识构建优化的信息系统,并实施有效的技术管理和维护(信息技术方向);7.能够熟练的进行各类网络系统的组网、规划、设计、评价和维护(网络工程方向)。
三、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主要课程计算机科学导论、电路与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离散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数据结构、计算机组织与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软件工程、程序设计等。
五、主要实践环节C语言课程设计、微机组装与维护实习、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动态网站设计开发、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六、学制及授予学位学制:4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七、毕业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在德、智、体三方面完成培养计划要求,取得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总学分。
2005级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团队精神,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系统掌握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能将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应用维护和管理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业务培养规格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
2、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3、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设计、网络开发与管理、网络安全的专业技术知识;
4、了解本专业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5、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利用外语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技术资料;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和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
7、具有较好的人文社科知识和人文素养,以及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并具有创新精神。
三、学制及修业年限
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四、学位
工学学士
五、主要课程
离散数学、电路分析、电子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信号与系统、数字通信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编程、计算机组网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等。
八、教学计划总表
十一、公共选修课一览表(学院统一制定)
系部主任(签字):教务处长(签字):教学院长(签字):。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专业本科学分制培养方案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专业代码: 080605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同时具有较高的外语语言基础和应用技能,能把外语与计算机技术很好的结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软件研发、管理部门从事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网络媒体设计与媒体综合表现等领域工作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一)知识要求了解我国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了解我国国情和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
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媒体设计与开发、计算机应用和网站设计与管理等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要求学生的英语技能达到普通高校同类型专业较高水平;懂得文献检索、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较宽广的人文社科知识,具有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
(二)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较高的人文、科学和艺术修养;较强的现代意识和人际交往意识;科学的思维方法、求实创新精神、专业学科意识、综合分析的素养;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
(三)能力要求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各类软件设计开发与维护,进行网站设计、网络管理、硬件维护和制作新型交互数字媒体作品;能较熟练地使用英语从事有关计算机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与服务的工作;具备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研发、维护、应用以及网络媒体表现等工作的能力。
三、学制本专业基本学制为4学年,并实行3-6年弹性学制。
凡依照培养方案提前修完全部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符合毕业条件者,允许提前毕业(修业年限不得少于3年)。
学生在符合有关规定的条件下,可延长在校学习期限,但不得超过两年延长期。
四、毕业与授予学位学生在规定的学制内修满学分,经考核成绩全部合格,发给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校关于普通本科学生学士授予相关规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605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机关、学校、科研院(所)、金融证券、邮电通讯、厂矿企业等单位,从事教学、计算机应用软件研制开发、计算机管理、计算机信息处理、科学计算及工程计算方法研究和应用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计算机系统设计和应用开发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掌握计算机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3.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4.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及应用前景;5.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6.能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文献。
三、主干学科及相关学科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学科: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四、主干课程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离散数学、计算方法、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接口技术、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概论、网络程序设计等。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共40周,其中包括:军事训练、劳动、两课实践、社会实践、计算机基础训练教学实习、应用软件教学实习、电子工艺、工程训练、计算机组装与测试、生产实习、接口技术课程设计、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课程设计、创新与创业技能培养、毕业论文(设计)和公益劳动等。
六、学分分配比例注:学分比例=额定学分/160七、学制四年八、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九、毕业条件毕业额定学分160(课内)+8(课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605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在思想道德、业务、文化、身心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勤奋创新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能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等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较全面了解通信网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行政管理部门、信息产业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计算机软硬件应用开发,以及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网络运营管理和维护的技术型和应用型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及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通信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计算机软硬件应用和开发的基本职业技能训练,具有应用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
通过学习较多门类选修课使学生达到所选专业方向的知识结构要求,再通过必修的人文类、经济管理类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综合素质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为使学生达到所要求的专业培养的目标,教学计划中在注重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还安排了系列综合实践技能训练和课外科技活动等环节,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求实、创新精神。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3.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基本能力;4.掌握对电信管理网的设计、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基本方法;5.具有对计算机通信网的运营管理与维护的能力;6.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和有关的政策法规知识;7.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具有知识不断更新的能力;8.掌握一门外语,初步具有应用外语获取知识和进行交流的能力;9.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专业特色本专业根据我院特点,除注重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知识外,还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紧密结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080605)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础知识、具备一般计算机相关工程的分析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在科研、教育、企事业、行政管理等方面从事科学研究、软件开发、计算机教学、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技术科学基础和本专业领域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开发软硬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2、学习包括连续数学、离散数学、计算理论在内的基础理论课,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3、学习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其开发方法的有关内容,掌握有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熟悉计算机系统,受到使用软件工具和环境进行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及其应用系统的能力;
4、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解决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英文资料,掌握资料检索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有关的法规。
专业特色:结合本学科优势,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不同专业课。
三、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学制
四年
五、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六、学位课程及环节(共106.0学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大学外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实验,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编译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
机网络
集中性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论文)
七、课程体系的学时学分比例
学时总学分:197.5 课程教学学时2660,其中课内教学学时2528 1、教学学时/学分: 2660/166.0 占总学分的比例:84.1%
其中:公共基础课学时/学分: 1268/79.0 占总学分的比例:40.0% 学科专业基础课学时/学分:832/52.0 占总学分的比例:26.3% 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288/18.0 占总学分的比例:9.1%
专业选修课学时/学分:144/9.0 占总学分的比例:4.6% 公共选修课学时/学分:128/8.0 占总学分的比例: 4.1%
2、集中性实践环节周数/学分:31/29.5 占总学分的比例:14.9%
3、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最低要求学分2.0 占总学分的比例: 1.0%
八、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要求及安排
课外最低总学分2.0学分
九、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十、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初步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体现
1、实现途径
实现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和途径有:①学科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
②基础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与技能训练。
③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是综合应用设计。
2、学生各年级应达到的能力要求
①第一、二学年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
②第三、四学年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为主,各学年贯穿以考级、考证考研及参加各种竞赛以增
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能力。
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学年:学生实践教学主要以提高计算机基础操作和应用能力为主,掌握C/C++语言程序设计,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达到能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水平。
第二学年:了解本学科的前沿信息,掌握与硬件有关的知识。
第三学年:主要以专业实践教学为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软件设计、调试能力,掌握本专业具备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等相关知识并能熟练运用。
参加国家信息化工程师认证考试(国家网络技术水平、网络工程师水平、程序员、高级程序员)等相关的计算机水平考试;能获得程序员、高级程序员、网络工程师等证书;并参加学校、省或全国组织的有关计算机专业的竞赛工作。
第四学年:具备较扎实的计算机软件开发、硬件设计等能力并能熟练运用本专业所学知识进行软件开发、对硬件进行编程等工作。
受到初步的科学研究的训练,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软件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
参加相关的计算机水平考试和高级证书考试;参加学校、省或全国组织的有关计算机专业的竞赛工作。
总体框架如下表所示:
教学校长:教务处长:教学院长:修订负责人:
注:*为学位课程,√为考试课程
表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进程
→理论教学△课程设计※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新技术专题
∥金工实习⊙公益劳动∴考试★军训+入学/毕业教育∮机动周#工程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