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糖药物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54.59 KB
- 文档页数:2
阿卡波糖临床降糖及急性毒副作用摘要】目的观察健康男性志愿者口服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阿卡波糖片后血葡萄糖(GLU)变化及急性毒副作用。
方法对4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单独服用蔗糖及蔗糖、阿卡波糖同时服用后,0、0.25、0.5、0.75、1、1.5、2、2.5、3、3.5、4h的血糖连续监测,并检测服用阿卡波糖前后血生化指标:葡萄糖(GLU)、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 (Urea)、肌酐(Cr);血液分析指标: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的改变。
结果蔗糖单独服用,血糖平均最低浓度(Cmin )为4.26±0.67 mmol/L,血糖平均最高浓度(Cmax)为8.04±1.06 mmol/L,4h血糖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0-4))为21.73±2.48 mmol/L/h。
蔗糖、阿卡波糖同时服用,血糖Cmin为4.7±0.32 mmol/L,血糖Cmax为5.88±0.77 mmol/L,AUC (0-4)为20.14±1.53 mmol/L/h,血糖浓度明显降低,在0.25、0.5、0.75、1、2.5、3、3.5h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4h有显著性差异(p<0.05)。
蔗糖单独服用,血糖漂移(GE)为4.44±1.28 mmol/L,血糖坪浓度(Css)为5.43±0.62mmol/L。
蔗糖、阿卡波糖同时服用GE为1.55±0.78 mmol/L,Css为5.14±0.38mmol/L,两者均降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除67.5%的受试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或腹胀外,无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阿卡波糖有明显的降糖作用,能够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并且改善餐后血糖波动,平稳血糖,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与临床药学监护要点【摘要】目的:本文目的主要是对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不良反应进行研究,并且通过临床药学监护要点减少或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方法:选取2014年至2016年于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人120例,均自愿接受二甲双胍治疗。
根据我院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相关的参考文献分析出药学监护的要点,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对比临床药学监护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症状评分。
结果:监护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明显高于监护后的1.67%,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护后的症状评分为(3.12±1.49)低于监护前的(6.97±2.31)分,P<0.05。
结论:临床药学监护是降低二甲双胍不良反应的重要手段,可以改善患者症状,缓解患者的不适感,优化患者的治疗方案,值得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推广药物。
【关键词】二甲双胍;不良反应;临床药学监护二甲双胍(Metformin)它是临床上常见的口服降糖类基本药物,主要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可与其它的降血糖药物合用,有协同作用的效果[1]。
有相关数据表明二甲双胍的口服吸收率仅仅为50%,在血液中不和血浆蛋白相结合,经过尿液代谢。
降糖时间可持续8小时,对2型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其不良反应数见不鲜,本文分析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与临床药学监护要点,描述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基线资料120例糖尿病患者中男性占57例,女性占63例;年龄在44~72岁,平均年龄为(58.79±3.76)岁;病程为1.55~19年,平均为(10.25±6.87)年。
患者空腹血糖平均为(8.49±2.4)mmol/L、餐后血糖平均为(12.07±2.50)mmol/L、血红蛋白水平平均为(148.97±11.52)g/L。
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血糖检验以及临床症状判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符合其诊断标准;本次研究相关材料递交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不违反医学伦理学原则;排除标准:排除严重肾脏疾病患者;排除对二甲双胍过敏患者;排除心理衰竭患者[2];排除患者处于严重感染的应急状态;排除孕妇。
维格列汀及阿卡波糖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糖水平的影响分析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对于这部分人群的治疗和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维格列汀和阿卡波糖是两种常用的药物,用于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
本文将对这两种药物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糖水平的影响进行分析。
我们需要了解维格列汀和阿卡波糖的药理特点。
维格列汀是一种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阿卡波糖是一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减缓血糖升高。
两种药物均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使用情况有所不同。
维格列汀与阿卡波糖相比,更具有减少低血糖风险的优势。
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代谢功能下降,对于低血糖的耐受性较低,因此在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时,需要特别注意低血糖的发生。
研究表明,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使用维格列汀的低血糖发生率较低,这可能与其药理特点有关。
而阿卡波糖虽然可以减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但其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低血糖发生率相对较高。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使用维格列汀可能更加安全。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维格列汀相对于阿卡波糖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阿卡波糖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不适,如腹泻、腹胀、腹痛等,而维格列汀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考虑到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常存在多种慢性疾病和合并症,他们对药物的耐受性可能会有所下降,因此选择对他们来说更加安全和耐受性更好的药物尤为重要。
维格列汀和阿卡波糖是两种常用的药物,用于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
在选择治疗药物时,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血糖风险以及降糖效果等因素。
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维格列汀相对于阿卡波糖可能更具有优势,具有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低血糖风险以及更好的降糖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在选择治疗药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报告引言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在正常剂量和使用条件下,使用药物后出现的不良的生理或者心理反应。
ADR对患者及医疗机构都会产生一定的损害和风险。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总结和评估相关数据,以及提出改善和预防措施,从而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
数据收集与分析1. 通过患者反馈和临床观察,我们收集了长期使用特定药物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
2. 收集到的数据显示,针对某一类型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消化系统不适、皮肤过敏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3. 在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其中65%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的剂量有关,其中40%的不良反应来自因过量用药或者剂量错误引起的。
4. 另外,我们还发现有15%的不良反应是由于特定人群对药物的敏感性引起的,这主要包括老年人和儿童等特定人群。
不良反应评估1. 对于药物不良反应的评估,我们采用了ADR的五级分级系统,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严重度和致死性。
2. 据我们的评估,大部分患者的不良反应为轻度至中度,不良反应严重度仅占总数的10%左右。
3. 严重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药物过敏反应和药物剂量过高引起的中毒反应等,这一类反应需及时处理和干预。
改善措施与建议1. 针对药物剂量错误引起的不良反应,建议医疗机构建立起规范化的药物使用流程,并加强医生和护士的培训,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2. 对于特定人群的患者,应该更加关注其药物的选择和用量,采取个体化的用药方案,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
3. 在药物治疗中,应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听取他们的体验和反馈,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4.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快速反馈机制,及时对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报告,并加强与药品监管部门的联系和沟通。
结论药物不良反应是药物治疗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通过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和评估,我们可以找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和建议,从而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
降糖药的不良反应俗话说是药三分毒,降糖药也一样有不良反应,临床上显示,大部分的降糖药都有不良反应,那么你知道降糖药的不良反应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降糖药的不良反应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降糖药的不良反应1、低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主要原因是降糖药物的应用。
磺脲类、格列奈类促泌剂、胰岛素可以增加低血糖风险;而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等药物单用一般不发生低血糖。
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老年、病程长、饮食不规律等。
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3.9 mmol/L即诊为低血糖。
按症状可以分为严重低血糖、症状性和无症状性低血糖。
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可表现为行为异常或其他非典型症状。
部分患者屡发低血糖后,可表现为无先兆症状的低血糖昏迷。
2、水肿一些病人在用胰岛素治疗初期可因钠潴留作用而发生轻度水肿,可自行缓解而无需停药。
噻唑烷二酮类可因钠潴留致轻至中度水肿,老年患者,较65岁以下者为多见,有心力衰竭倾向或肝病者不用或慎用。
3、视觉损害注射胰岛素后可因晶状体屈光改变引起视力模糊,常于数周内自然恢复。
马来酸罗格列酮可引起黄斑水肿或使原有的黄斑水肿加重。
4、过敏反应胰岛素过敏反应主要由IgE引起,可表现为局部性或全身性。
局部性者在注射部位出现红斑、丘疹、硬结,一般在注射胰岛素几小时或数天发生。
全身性过敏反应在注射胰岛素后立即发生,全身出现荨麻疹,可伴有或不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可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哮喘、呼吸困难,严重者血压降低、休克甚至死亡。
对胰岛素全身过敏者,可更换胰岛素制剂种属,使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以及进行脱敏治疗。
严重过敏反应者需停止或暂时中断胰岛素治疗。
5、脂肪营养不良在注射部位呈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停止在该部位注射后可缓慢自然恢复,为防止其发生,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使用高纯度或人胰岛素制剂可减少其发生。
6、体重增加多项研究显示,体重增加是胰岛素、促胰岛素分泌剂和TZD类药物治疗的常见副作用。
2024年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总结分析报告报告内容:1. 药物不良反应的统计数据:报告会统计2024年医院记录的药物不良反应的数据,包括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次数、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信息。
2.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报告会分析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类型,例如过敏反应、药物副作用等等。
3. 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会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可能包括药物成分、用药方式、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
4. 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评估:报告会对各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进行评估,以帮助医院更好地管理药物安全性。
5. 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建议:报告会提供预防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的建议,包括在用药前的评估、监测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时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等内容。
报告目的:1. 了解2024年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的整体情况,包括发生次数、类型等;2. 分析不同类型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以及其在患者中的发生风险;3. 提供预防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的建议,以促进药物安全性。
报告适用对象:1. 医院管理层:作为决策层的参考,帮助改进医院的药物管理措施,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2. 医院临床药师:为药物治疗决策提供支持与指导,防范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3. 医院临床医生:提供药物不良反应预防和处理的指导,减少患者用药过程中的风险。
报告编制:1. 调研医院数据库,收集2024年的药物不良反应数据;2. 分析数据,统计不同类型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次数;3. 结合医学知识和专业经验,分析不同类型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和风险;4. 结合药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提供预防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的建议;5. 撰写报告,明确分析结果和建议。
报告结构:1. 引言:介绍报告的背景、目的和适用对象;2. 数据统计与分析:展示2024年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的统计数据和分析结果;3. 不良反应类型分析:对不同类型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和风险进行分析;4. 风险评估:对各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进行评估;5. 预防与处理建议:提供预防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的建议;6. 结论:总结报告的主要观点和建议;7. 参考文献:列出报告所依据的文献资料。
国外二甲双胍不良反应报告综述
杨晓晖;张力;邓媛瑗;华国栋
【期刊名称】《药品评价》
【年(卷),期】2011(8)1
【摘要】@@ 二甲双胍是临床最常用的口服降血糖药物,药品说明书载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腹泻、恶心、呕吐、胃胀、乏力、消化不良、腹部不适及头痛,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为大便异常、低血糖、肌痛、头晕、指甲异常、皮疹、出汗增加、味觉异常、胸部不适、寒战、流感症状、潮热、心悸、体重减轻等,可以减少维生素B12吸收,但是极少引起贫血,在治疗剂量范围内,引起乳酸性酸中毒罕见.
【总页数】6页(P27-32)
【作者】杨晓晖;张力;邓媛瑗;华国栋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100078;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北京,10006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100078;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10007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1
【相关文献】
1.国外中西药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综述 [J], 罗磊
2.国外胰岛素不良反应报告综述 [J], 杨晓晖;张力;邓媛瑗;孙宏峰;华国栋
3.37例二甲双胍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J], 史洪波;蔡强
4.国外储藏物气调与熏蒸研究进展--第八届国际储藏物气调与熏蒸大会国外报告综述 [J], 郭道林;蒲玮;严晓平;陶诚
5.口服二甲双胍肠溶片不良反应1例报告 [J], 王雪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药品评价 2011年第8卷第1期27药品评价2011年第8卷第1期剩余-15mmol/L,肌酐最高值为2.4mg/dl,二甲双胍的血药浓度为165mg/dl(治疗水平<2mg/L)。
服用二甲双胍5~6h后,女孩接受了两次血液透析,血清乳酸降至4.4mmol/L,二甲双胍浓度减为14mg/L。
S h e n o y[2]报告了一名48岁男性患者,有酗酒史,每日3次服用二甲双胍,每次500mg,已8年,因严重呕吐和腹泻腹痛1天急诊,检查发现患者呈昏睡状态,呼吸困难,频率20次/分,心率92次/分,血压110/74mmHg,血氧饱和度为98%。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为33×109/L,中性粒细胞81%,血小板297000/ml,碳酸氢根7.0mEq/L,肌酐2.9mg/dL,尿素氮16mg/dl,阴离子间隙33,血糖288mg/dl,血清渗透压315mOsm/kg,乳酸25.0mmol/L,血乙醇5.9mg/dl,动脉血气:pH6.85,PCO2和PO2分别为17和133,血氧饱和度95%。
经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后,乳酸性酸中毒得以改善。
Brassoe等[3]报告了2名女性患者,在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期间出现了乳酸性酸中毒,其中1人死亡。
患者1:67岁,患有高血压病,10年来一直每日3次服用二甲双胍500mg,入院时患者面色苍白,意识不清。
实验室检查pH 6.66。
碱剩余-29.8mmol/L,血清乳酸为26.2mmol/L。
患者肌酐、钾离子偏高,钠离子偏低,阴离子间隙偏高。
经抢救后酸中毒逐渐纠正,患者的乳酸和肌酐降低,但是肝药酶升高,出现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患者的一般状况改善较慢,突然出现意识丧失,CT扫描显示大范围脑出血,患者死亡。
患者2:72岁,17年来一直每日2次服用二甲双胍500mg。
入院时呕吐、腹泻腹痛、无尿,实验室检查pH 6.72,碱剩余为-29.3mmol/L,乳酸21.3mmol/L,肌酐884mmol/L,阴离子间隙偏高。
维格列汀及阿卡波糖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糖水平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维格列汀及阿卡波糖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糖水平的影响。
方法10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卡波糖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维格列汀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
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0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反胃、腹泻、腹部微痛、腹部不适、头晕头痛、身体乏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维格列汀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并且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维格列汀;阿卡波糖;老年糖尿病;不良反应;血糖Effects of vildagliptin and acarbose o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blood glucose levels in elderly diabetic patients WANG Li.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Liaoning Tieling Xifeng County First Hospital,Tieling 112499,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vildagliptin and acarbose o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blood glucose levels in elderly diabetic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00 elderly diabetic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carbose,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vildagliptin.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treatment effect,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blood glucose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had total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as 80.00%,which was 94.00%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obviously higher total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tha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lower incidence of nausea,diarrhea,slight abdominal pain,abdominal discomfort,dizziness,headache and physical weakn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Before treatment,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asting blood glucose,2 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levels (P>0.05). After treatment,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lower fasting blood glucose and 2 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levels tha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vildagliptin shows remarkable clinical effect in treating elderly diabetic patients with high safety,it contains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romotion.【Key words】Vildagliptin;Acarbose;Elderly diabetes;Adverse reactions;Blood glucose本次研究回顧性分析本院进行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维格列汀及阿卡波糖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糖水平的影响。
降糖药致老年人低血糖反应41例
滕红旗;胡国友;李耀珍
【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5(022)010
【摘要】糖尿病患者在应用降糖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低血糖反应,严重时会发生低血糖昏迷,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
观察1999-01~2004-05门诊及住院患者41例。
男36例,女5例。
年龄60~87岁,平均74岁。
均为2型糖尿病。
其中合并糖尿病肾病6例,合并冠心病29例,合并高血压病12例。
均长期服用降糖药控制血糖.其中,服优降糖5~10mg/d者17例;服优降糖5~7.5mg/d加降糖灵50~75mg/d者11例;服消渴丸30~45粒/d者5例;服达美康160~240mg/d者6例;服二甲双胍1 000~1 500mg/d者2例。
【总页数】1页(P938)
【作者】滕红旗;胡国友;李耀珍
【作者单位】72237部队卫生队,山东,济南,250022;济南军区总医院保健一科,山东,济南,250031;济南军区总医院保健一科,山东,济南,25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
【相关文献】
1.老年人低血糖反应致心律失常105例分析 [J], 刘卫高;曹晶;石俊军;刘常伟
2.老年人糖尿病服降糖药致低血糖昏迷 [J], 张翼翀
3.警惕降糖药致老年人糖尿病低血糖反应 [J], 沈立;宋光耀
4.降糖药致低血糖反应61例报道 [J], 李娟
5.降糖药致低血糖反应42例分析 [J], 晏辉;张胜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吃降糖药后的反应*一、吃降糖药后的反应临床常用口服降糖药包括磺脲类以及非磺脲类(格列奈类)胰岛素促泌剂、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TZD)和二肽基肽酶Ⅳ(DPP-4)抑制剂等。
所有降糖药物都可能发生副作用,并因药物类别和具体药品不同而异。
总体而言,降糖药益处大于风险,但仍有一定比例应用降糖药的患者出现副作用,包括低血糖、体重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水肿等不良反应。
*1、低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主要原因是降糖药物的应用。
磺脲类、格列奈类促泌剂、胰岛素可以增加低血糖风险;而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等药物单用一般不发生低血糖。
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老年、病程长、饮食不规律等。
*2、体重增加多项研究显示,体重增加是胰岛素、促胰岛素分泌剂和TZD 类药物治疗的常见副作用。
引起体重增加的机制包括药物的胰岛素同化作用(促进脂肪、蛋白质和糖原合成,引起饥饿感和热量摄入增多),以及体液潴留。
*3、胃肠道不良反应二甲双胍所致消化道反应较常见,发生率为5%~20%;糖苷酶抑制剂亦可导致胃肠胀气和肠鸣音亢进等不良反应,但在ACE 研究中,糖苷酶抑制剂组基本没有因为胃肠道不良反应而退出研究者。
*4、心血管安全性既往研究显示,罗格列酮可导致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MI)风险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
大型研究的部分亚组分析显示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治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目前,正在进行一项以中国为主的全球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研究(ACE),旨在判断阿卡波糖是否能够降低明确的心血管疾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心血管相关发病率和死亡率。
*5、肝功能损害TZD是一种胰岛素增敏剂,通过刺激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增加胰岛素对周围组织器官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
早期上市的曲格列酮可引起严重肝损害。
可能机制包括肝细胞对TZD的超敏反应和代谢异常等途径。
而对于现在临床上使用的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未发现肝损害不良反应。
口服降糖药的不良反应文章目录*一、口服降糖药的不良反应*二、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的作用*三、降糖药的中药种类口服降糖药的不良反应1、磺酰脲类的不良反应--低血糖磺酰脲类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代谢和营养障碍,出现低血糖反应,神经系统损害,低血糖昏迷,偏瘫、起立性头晕,因精神紊乱而出现的意识障碍、情感活动障碍,心血管系统损害,胃肠道系统损害(如恶心、呕吐、腹泻、口中有异味)等。
2、双胍类的不良反应--胃肠道不适、乳酸性酸中毒主要表现为胃肠不适(如腹泻、腹胀、恶心、食欲减退、口中异味、上腹不适等),畏食,乳酸性酸中毒,偶可出现皮疹等;乳酸酸中毒是双胍类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对于使用非常广泛的二甲双胍,乳酸性酸中毒发生率很低, 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患者死亡率高达50%。
3、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皮肤过敏常有胃肠气和肠鸣音,偶有腹泻,个别病例可能出现诸如红斑、皮疹和荨麻疹等皮肤过敏反应。
5、胰岛素增敏剂的不良反应--肝功能损害TZD是一种胰岛素增敏剂,通过刺激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增加胰岛素对周围组织器官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
早期上市的曲格列酮可引起严重肝损害。
可能机制包括肝细胞对TZD的超敏反应和代谢异常等途径。
而对于现在临床上使用的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未发现肝损害不良反应。
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的作用1、磺脲类降糖药的作用磺脲类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是刺激胰岛素分泌,降糖作用为中等偏强,属于磺脲类的药品按每片剂量从小到大包括优降糖、美吡达(优达灵)、克糖利、达美糖适平(格列喹酮)等等,其中优降糖作用最强,美吡达作用快而短,达美康和克糖利作用时间较长,糖适平可用于糖尿病肾病病人,各有特色。
2、双胍类降糖药的作用双胍类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是降低食欲,减少糖类的吸收,比较适合于较胖者服用,降糖作用也属中等,这类药物包括降糖灵(苯乙双胍、DBl)、二甲双胍(二甲双胍片、美迪康、迪化糖锭、格华止)。
降糖灵价格便宜,但因其副作用比较大,已不常用。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的数据分析方法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使用剂量范围内,由于药物引起的不良的病理和生理反应。
这些反应不仅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胁,还可能对药物的疗效产生影响。
因此,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数据的分析方法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数据收集与整理药品不良反应的数据收集是数据分析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数据可以从多个渠道收集,包括医药卫生机构、临床研究中心、药物生产企业、药物监督管理部门等。
这些数据收集渠道应当相互配合,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在数据整理方面,应当对收集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数据进行分类和归纳,建立数据库或者数据仓库,以便后续的分析和利用。
同时,还需要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排除错误数据和重复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二、数据分析方法药品不良反应的数据分析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1. 频数分析频数分析是最简单直接的数据分析方法,通过统计每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次数,了解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分布情况。
可以使用柱状图或饼图等可视化的手段,直观地展示不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2. 时序分析时序分析是通过时间的变化来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趋势和规律。
可以使用线图或者散点图等图表,表达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趋势和相关性。
3. 关联规则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是通过挖掘不同药品不良反应之间的关联关系,发现药品的联合使用可能引发特定的不良反应。
可以使用关联规则挖掘算法,从大量的数据中找出频繁项集和关联规则,帮助医生和药物监管部门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4. 信号检测方法信号检测是通过分析药物使用过程中的异常信号,发现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的信息。
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如Bayesian监测方法或者计算机辅助算法,对药品不良反应的信号进行有效筛选和识别。
5. 风险评估方法风险评估方法是通过将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暴露程度进行综合评估,来判断药物的安全性和风险程度。
阿卡波糖联用二甲双胍治疗 2型糖尿病疗效与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阿卡波糖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与药物不良反应。
方法:选取该院2020年6月到2021年6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0例,给予阿卡波糖,观察组5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
比较两种医治手段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价值。
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6.00%)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2.00%),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阿卡波糖、二甲双胍的应用,可使患者的血糖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中,安全性极好,值得推行运用。
关键词:阿卡波糖;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应用效果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代谢性病症,其发病率一直在持续走升,其中又以2型糖尿病更为常见。
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靶细胞的作用进程停滞等都会使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升高[1]。
临床上常用的医治手段就是药物疗法。
本研究针对目前临床的现状,比较和分析我院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后的临床效果,详细见以下报道: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该院于2020年6月到2021年6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共50例患者,男30例,女20例,年龄40~80岁,平均(57.49±6.13)岁;对照组共50例患者,男27例,女23例,年龄44~82岁,平均(58.76±6.05)岁。
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后显示,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医治方法对照组给予阿卡波糖(生产厂家:四川绿叶宝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391),50mg/次,3次/d,餐前整粒吞服。
可依照病情调整用量,每天的单次药量不可超出100mg。
观察组加用二甲双胍(生产厂家:生产厂家:上海寿如松药业泌阳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064 ),0.25g/次,3次/d,服药3个月后查看疗效。
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的不良反应评价目的分析、评价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的不良反应,为糖尿病治疗中二甲双胍的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6月—2018年7月间到该院就诊的400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0例患者。
观察组只使用二甲双胍,对照组使用其他降血糖药物,对比两组药物应用中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对比二甲双胍联合其他药物的不良反应。
结果对比两组药物应用中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使用噻唑烷二酮类、非磺脲类胰岛素分泌剂、噻唑烷二酮类+中药等手段,在350例病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为62例,占比17.71%。
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不良反应主要以胃肠反应为主,其中乳酸性中毒属于最为危险的不良反应,近1/5的患者会出现不良反应。
因此,在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应当慎用二甲双胍,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以此杜绝患者因治疗导致死亡的事故发生。
标签:二甲双胍;糖尿病治疗;不良反应;评价;乳酸性中毒;肠胃反应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前后已经经历了近60年的发展历史,属于口服降糖类药物[1]。
二甲双胍在患者降糖治疗中,具有降血糖、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减少、糖耐量受损减少等效果,治疗过程中患者不良反应较少,已经成为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首选药物[2]。
依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二甲双胍成为发达国家首选的双胍降糖药物。
2017年6月—2018年7月该文主要研究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1.1 文献检索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检索2001-2018年间的国内文献,检索关键词为“二甲双胍”“糖尿病治疗”“不良反应”。
1.1.2 文献纳入标准纳入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的不良反应的统计文献标准:临床糖尿病治疗研究、不良反应报道、二甲双胍药物治疗。
1.1.3 一般资料选取该院就诊的400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0例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