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童趣5
- 格式:pdf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10
2024年初中七年级语文《童趣》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大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3)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然的情感。
(2)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感受童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写作特色。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把握课文主题,感悟童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小时候有没有经历过一些有趣的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童趣的文章,看看作者小时候都经历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
二、自主探究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2.分析课文结构,梳理课文内容。
3.体会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感悟课文主题,体会童趣。
四、课堂练习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提问:课文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童趣?二、深入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2.体会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3.探讨课文中的哲理。
三、课堂活动1.小组讨论:如何从生活中发现童趣?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
2.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写一篇关于童趣的作文。
五、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写一篇关于童趣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探究、课堂讲解、课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童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5 童趣课后练习参考答
案
∙一为什么作者说这两件事都有“物外之
趣”?
∙这两件事都是作者根据事物的特点,借
助于联想和想象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
性的新事物并从中得到乐趣的。
所以说
它们都有“物外之趣”。
∙二解释词语。
∙1.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
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
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
(头)观之”。
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
句中加点的字。
∙(1)项为之强项,脖子、颈项
∙(2)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
∙(3)以丛草为林林,树林
∙(4)兴正浓兴,兴趣
∙(5)方出神方,正
∙(6)驱之别院驱,赶、驱逐
∙2.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解释时不妨采用讲述大意的办法。
示例: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1)明察秋毫: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2)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3)庞然大物:指高大笨重的东西。
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庞然:高大的样子。
∙(4)夏蚊成雷:夏天成群的蚊子的叫声跟雷声一样,形容声音很大。
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
初中七年级语文《童趣》原文及教案《童趣》教案篇一【课文说明】课文很有情趣,三种物外之趣都是视觉加想像形成的,这种想像是把对象大化、美化、理想化,诸如蚊子成了白鹤。
这一篇课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内容有趣,就不至于对文言文产生畏惧心理。
读懂了,会对文言文简洁典雅的特点产生好感。
【目标】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有人说,童年是一首诗,虽然短暂,却回味无穷。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已的童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趣事童真的。
记忆二、整体感知自主生成问题──合作学习──教师指导1、教师先讲解一些有关学习文言文的初步知识。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文注释、工具书,相关疏通字词句)三、合作学习1、认真默读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直译课文,不明白的句子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⑴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蹲其身,使与台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⑸见二虫斗草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然后在学习小组中复述课文内容,要求生动、有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朗读课文五、小结老师帮助学生总结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技巧。
六、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读课文二、问题探究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大班交流,教师引导;1、本文的思路是怎样的?2、本文第二节描写了怎样一幅图画?3、参照注释,说说作者所指的物外之趣是什么?4、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三、拓展创新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体验物外之趣的经历?请说给同学们听听。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 课:《童
趣》课件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童年生活,那是多幺欢快,多幺有趣,至今记忆犹新,请欣赏这几幅图片,让它带我们回到那快乐的童年时代,用一段话讲述自己最难忘的童年趣事.
作者沈复童趣[作者作品]
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 年),卒年不详。
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
工诗画、散文。
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
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
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
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
此后情况不明。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
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
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三维教学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培养语感,达到背诵的目的;。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童
趣》课件
文言文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
特点:简洁、典雅。
意义:继承文化、了解历史、丰富语言。
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
2、用心领会,能见言而知意
3、积累文言词汇
作者及作品简介
沈复(1763~?)
中国清代散文家。
字三白,号梅逸。
江苏苏州人。
工诗画、散文。
一生为幕僚。
《浮生六记》
一部自传体作品。
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
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
《浮生六记》共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
《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读准字音
童稚()藐()小
项为()之强()鹤唳()云端
怡()然称快凹()凸()
土砾()壑()。
童趣(沈复)原文童趣(沈复)原文及原文编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5课,为精读课文。
原文如下: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我回忆自己年幼的时候,能够张大眼睛直视太阳,也能注意到最细微的事物。
(当我)见到微小的事物,必定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蚊子的嗡嗡声如雷,我暗暗把它们比作成群的白鹤在空中飞舞。
我心里这样想,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变成白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子也因此僵硬了。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鸣叫,形成青云白鹤的观,果然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此我高兴得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仔细观察,把丛草比作树林,把虫蚁比作为野兽,把土块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山沟,凭着想像在其中游玩,(感到)安适愉快十分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观察。
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庞然大物,推倒山压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
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大吃一惊。
我定了定神,捉住了这只蛤蟆,鞭打蛤蟆,(把它)驱赶别的院子去了。
注:1.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自传体散文)。
题目是编者加的。
人教版语文—学年七年级上册《第5课童趣》生本
课堂导学案
第5课童趣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等成语。
2、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掌握基本的解词方法,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3、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品味作者在叙写中表现出的童年生活的乐趣。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结合注释和字词典,掌握字音:童稚()鹤唳()怡然称快()土砾()丘壑()癞虾蟆()藐小()项为()之强()2、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鞭数十,驱之别院()以虫蚊为兽()项为之强()兴正浓()果如鹤唳云端()以丛草为林()方出神()驱之别院()则或千或百()3、指出加粗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①必细察其纹理()②昂首观之()③使之冲烟而飞鸣()④蹲其身()⑤观之,兴正浓()⑥驱之别院()课堂探究1、小组合作完成(1)找出文中音同形不同的字。
(2)找出文中义同字不同的字。
(3)找出文中字同义不同的字。
(4)找出文中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6)找出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7)找出文中的省略句。
2、“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幺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3、学生集体背诵全文,思考、交流:⑴文章首句叙写自己童稚时获得的“物外之趣”,依朗读时对句意层次的把握,分析第1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⑵课文第3段中,“林”“兽”“丘”“壑”俱全的美妙境界完全出于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什幺?⑶第4段中“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句中庞然大物指什幺?所拔之山,所倒之树又分别指什幺?⑷课文分叙部分描写了儿时哪些“物外之趣”?⑸文。
《童趣》的原文和翻译童趣通过描写儿时观察蚊飞,观察花台草木,驱打蛤蟆表现了作者的天真活泼。
这是小编整理的《童趣》的原文和翻译,欢迎大家前来查阅。
童趣作者:沈复原文编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5课,为精读课文。
原文如下: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我回忆自己年幼的时候,能够张大眼睛直视太阳,也能注意到最细微的事物。
(当我)见到微小的事物,必定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嗡嗡声如雷,我暗暗把它们比作成群的白鹤在空中飞舞。
我心里这样想,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变成白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子也因此僵硬了。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鸣叫,形成“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此我高兴得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仔细观察,把丛草比作树林,把虫蚁比作为野兽,把土块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山沟,凭着想像在其中游玩,(感到)安适愉快十分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观察。
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庞然大物,推倒山压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
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大吃一惊。
《童趣》是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童趣》中作者回忆了童稚时代,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获得了许多“物外之趣”。
阅读此文将引导学生体验人生。
《童趣》这篇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作品。
记叙了作者沈复与妻子陈芸志趣相投,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
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
《浮生六记》共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
《童趣》这篇文章实为《闲情记趣》开头的一段文字,因为内容相对独立,所以可以独立成文。
这段文字重点描绘了作者童年的趣事。
全文按照“总—分”结构组织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
先总写童年时常有超乎尘世之外的乐趣,其中“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为下文作铺垫。
然后分说三件趣事:第一件趣事是观蚊如鹤之趣,视飞蚊为“群鹤舞空”,于蚊帐中玩蚊子,“我”为之“怡然称快”;第二件趣事是神游山林之趣,视小草为树木,虫蚊为走兽,土砾为丘壑,“我”神游其间,怡然自得;第三件趣事是观二虫相斗,见到“庞然大物”的蛤蟆吃掉了二虫,“我”生气,“鞭数十,驱之别院”。
至此,几个分散的小故事就连缀成一个整体,取得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效果。
歌德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这表明儿童的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节,从而产生丰富奇异的想象。
本文正是通过大胆的想象,进行高度的夸张来极力张扬童趣。
将本文安排在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一篇文言文这个重要的位置上,不仅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这样的趣事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生活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