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势礼仪教学说课稿52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6
手势礼仪幼儿必学教案教案标题:手势礼仪幼儿必学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幼儿理解手势礼仪的重要性和作用。
2. 培养幼儿正确运用手势礼仪的能力。
3. 提高幼儿的社交技能和礼貌素养。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幼儿回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手势,如握手、鞠躬、挥手等。
2. 提问:你们觉得为什么要学习手势礼仪呢?请举例说明。
二、讲解(10分钟)1. 介绍手势礼仪的定义和作用,如传递友好、尊重和感谢等。
2. 展示正确的手势示范,并解释每个手势的含义和使用场合。
三、实践(15分钟)1.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模拟各种社交场景中的手势礼仪,如问候、道歉、感谢等。
2. 观察和评价每个小组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四、巩固(10分钟)1. 制作手势卡片,上面写明不同手势的含义和使用场合。
2. 分发卡片给幼儿,让他们自己练习和记忆。
五、拓展(10分钟)1. 引导幼儿思考其他重要的手势礼仪,如点头、鼓掌、竖起大拇指等。
2. 鼓励幼儿通过观察和模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手势礼仪。
六、总结(5分钟)1. 提醒幼儿手势礼仪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努力。
2. 结合所学内容,让幼儿回答以下问题:你们今天学到了哪些手势礼仪?你们觉得最有意义的是哪个手势?教案评估:观察幼儿在角色扮演和制作手势卡片时的表现,检查他们对手势礼仪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案扩展:1. 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进一步拓展幼儿对手势礼仪的认识。
2. 安排幼儿参观社区、学校或其他公共场所,观察和学习正确的手势礼仪。
3. 鼓励幼儿与家人分享所学的手势礼仪,并在家庭生活中积极运用。
注意事项:1. 教师应以身作则,成为幼儿学习手势礼仪的榜样。
2. 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应提前准备好相关道具和场景,以增加趣味性和真实感。
3. 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案内容和活动形式。
微笑手势礼仪教案中班微笑是人类最美丽的表情之一,它能传递出友善、喜悦和亲和力。
在社交交往中,正确使用微笑手势是培养孩子良好礼仪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本文将以中班幼儿为对象,设计一份微笑手势礼仪教案。
一、教案目标1. 培养幼儿良好的微笑礼仪习惯,增强社交交往能力。
2. 让幼儿理解微笑的意义和作用,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3. 提高幼儿对他人微笑的敏感度,培养关爱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微笑通过观看图片或视频,让幼儿认识微笑的表情,并与幼儿一起模仿微笑的样子。
2. 微笑的意义和作用与幼儿一起讨论微笑的意义,如微笑可以传递友善、喜悦和亲和力,可以让他人感到温暖和舒适。
3. 微笑的场合让幼儿了解在哪些场合下可以使用微笑手势,如与朋友打招呼、向老师问好、与家长交流等。
4. 学习微笑手势向幼儿示范微笑手势,让幼儿模仿并练习。
可以通过游戏、歌曲等方式加深幼儿对微笑手势的印象。
5. 角色扮演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在不同场景下运用微笑手势,如向朋友道歉时微笑、与同伴分享玩具时微笑等。
6. 游戏互动设计一些互动游戏,让幼儿通过微笑手势进行交流,如“微笑接力赛”,幼儿们在接力比赛中通过微笑传递棒子。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让幼儿认识微笑的表情。
2. 模仿法让幼儿模仿教师示范的微笑手势。
3. 游戏法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微笑手势。
四、教学活动1. 观看微笑视频,引发幼儿对微笑的兴趣。
2. 教师示范微笑手势,并与幼儿一起模仿。
3. 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在不同场景下运用微笑手势。
4. 进行游戏互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巩固微笑手势。
五、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幼儿在角色扮演和游戏中的表现,评价幼儿是否能够正确运用微笑手势,并与他人友好交流。
六、教学反思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确保教学效果。
篇一:礼仪教案--手势篇二:礼仪教案--手势篇三:手势礼仪教案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教案第 1 次教案《民航服务礼仪》课程教案教研组组长签名:田松教师签名:崔晶第页共页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教案第 1 次教案第页共页第 1 次教案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教案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教案第 1 次教案第页共页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教案第 1 次教案第页共页篇四:礼仪教案--手势篇五:手势语在幼儿教学中的使用技巧手势语在幼儿教学中的使用技巧茂县蓝天幼儿园:陈光玉摘要:有学者曾说过,手是会说话的工具。
在幼儿活动中,教师的手势语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如果说语言是红花,那么手势语就是绿叶。
手势语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用手或是胳膊的动作来传情达意的一种语言,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中运用最普遍,最典型的一种语言。
关键词:手势语幼儿教学一、手势语的分类(一)指示手语。
指示手语指教学中用于组织、指导幼儿学习的手势语言,一般用于维持教学纪律,引起幼儿注意。
指示手语在幼儿园教学中非常重要。
幼儿年龄小,控制力差,课堂上常会出现七嘴八舌的热闹场面,这时教师大声喊叫幼儿安静的方法是不适当的,一方面教师喊叫,幼儿不一定能听到;另一方面教师喊叫会惊吓幼儿。
此时如果教师用优美、恰当的手势语则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手势语给予幼儿视觉刺激,调节听觉的疲劳,幼儿会感觉新奇、兴奋。
如:有一位教师执教“我的小手真能干”时,问“你们的手有什么用处?”有些小朋友叽叽喳喳地说,致使教师和幼儿互相听不清,教师就请了一个安静举手的幼儿起来回答,并竖起大拇指夸他,其他的幼儿也向他学习,举手发言,课堂立即安静了。
(二)情感手语。
情感手语是指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情境和氛围的需要,用以表达情感的手势语言。
情感手语能起到强化教师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沟通师幼交流,营造积极、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很好作用。
如:当大班幼儿答对问题后,教师翘起大拇指,他会感到教师对他的赞赏;当小班幼儿回答对问题后,教师轻轻地拥抱一下他,他的骄傲感油然而生,因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会大大增加。
这篇文章将为您介绍一份关于“手势语幼儿礼仪指南教案”的详细教学计划。
手势语是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可以跨越语种、文化和国界,让人们更加顺畅地交流。
在幼儿园阶段,通过手势语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还可以促进幼儿的情商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1.了解手势语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学习掌握常用的手势语,例如问候、道歉、感谢等。
3.提高幼儿的礼仪意识和沟通技巧,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4.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手势语?通过幼儿园老师的讲解和引导,让幼儿了解手势语的基本概念、作用和分类。
让幼儿看一些手势语的图片和视频,让他们感受到手势语的生动和便捷。
在课堂上引导幼儿模仿老师或者其他学生的手势,慢慢地让他们掌握一些常用的手势语。
2.常见的手势语在课堂上,逐一介绍常见的手势语,例如“你好”、“再见”、“谢谢”、“对不起”等。
让幼儿学会使用这些手势语,并通过反复练习,逐渐深入掌握。
3.体验手势语的魅力在课堂上开展一些手势语的活动,例如成语接龙、道歉比赛、表演等等,让幼儿体验到手势语的魅力。
通过活动的形式,鼓励幼儿主动运用手势语进行表达和交流。
4.礼仪指南在课堂上介绍一些基本的礼仪知识,例如如何问候、如何道谢、如何礼貌地提出请求等等。
通过实例分析和演练,让幼儿了解什么是礼仪,礼仪的作用和必要性。
三、教学活动1.模仿练习老师首先示范手势语的动作,然后让幼儿进行模仿练习。
通过多次的练习,让幼儿逐渐掌握手势语的基本动作和表达方式。
2.视听教学在课堂上展示手势语的图片和视频,让幼儿通过视听教学的方式来感受手势语的魅力。
3.剧场活动组织幼儿进行简单的小剧场表演,让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体验到手势语的重要性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4.游戏体验利用游戏的方式让幼儿进行手势语交流,例如成语接龙、石头剪刀布、转圈接力等。
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轻松愉悦地学习手势语。
幼儿礼仪教案手势标题:幼儿礼仪教案手势教案目标:1. 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习惯,包括懂得使用适当的手势表达自己的意思。
2. 帮助幼儿学习通过手势传达友好、尊重和合作的信息。
3. 提高幼儿的沟通能力和社交技巧。
教学准备:1. 图片或绘画展示不同的手势,如握手、鞠躬、拥抱、挥手等。
2. 幼儿适用的绘本或故事书,以展示正确的礼仪手势。
3. 幼儿适用的音乐和游戏,以帮助幼儿练习手势。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通过展示图片或绘画,引导幼儿讨论和辨认不同的手势。
2. 向幼儿解释手势的含义和用途,例如握手表示问候和友好,鞠躬表示尊重等。
主体活动:3. 选择一本适合幼儿的绘本或故事书,讲述关于礼仪手势的故事,强调正确使用手势的重要性。
4. 与幼儿一起模仿和练习不同的手势,确保他们理解手势的正确方式。
5. 利用音乐和游戏,让幼儿参与互动活动,例如模拟问候场景,让幼儿运用正确的手势进行角色扮演。
巩固练习:6. 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练习和展示正确的手势。
7. 观察和评价幼儿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结束活动:8. 回顾今天学到的内容,让幼儿分享他们最喜欢的手势和使用场景。
9.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所学的礼仪手势。
教案扩展:- 鼓励幼儿在家中、幼儿园和社区中积极运用所学的礼仪手势。
- 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互相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不同情境中运用手势。
- 设计手势游戏,让幼儿通过手势进行沟通和交流。
教学评估:-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正确使用手势的能力和参与度。
- 监听幼儿对手势的理解和运用的反馈。
- 通过小组练习和角色扮演活动,评估幼儿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礼仪意识和习惯,通过手势表达友好和尊重。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扩展。
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设计:运用手势表礼仪一、教学目标1.认识并掌握基本的礼仪手势和姿势;2.能够在不同场景中运用手势表达自己的礼貌和尊重;3.增强幼儿的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4.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注意力。
二、教学内容1.礼仪手势和姿势的介绍及示范;2.情境模拟,帮助幼儿掌握运用手势的场景;3.小组合作,让幼儿在小组中互相学习和交流;4.观察评价,根据幼儿的表现给予正面的评价和指导。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礼仪手势的介绍1.老师介绍礼仪手势的概念和重要性;2.老师给出基本的礼仪手势和姿势的示范,并让幼儿进行模仿;3.老师提出问题,让幼儿思考什么场合应该用哪种手势。
第二节:情境模拟1.老师编排几个情境,比如:与老师打招呼、与同学分享食物、与家长道别等;2.老师让幼儿身临其境地模仿,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运用手势表现礼貌和尊重;3.老师引导幼儿思考,让他们自己列举其他场合应该如何使用手势。
第三节:小组合作1.老师组织幼儿分成小组,两两配对,让他们互相学习和交流;2.每个小组可以自由发挥,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喜爱的手势;3.小组之间互相表演,展示自己的成果。
第四节:观察评价1.老师观察每个幼儿在前几节课的表现情况,并予以正面评价和指导;2.老师让幼儿自我评价,让他们思考哪些地方需要改进;3.老师和幼儿一起总结,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之处。
四、教学评价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幼儿们通过学习和模仿,掌握了基本的礼仪手势和姿势,并能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情境中,表现出礼貌和尊重的态度。
同时,幼儿之间的互动和小组合作也增强了他们的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评价方面,老师针对每个幼儿的表现进行了观察和评价,并给予正面的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引导幼儿自我评价,让他们思考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让幼儿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成长和不足之处。
课堂小礼仪手势舞教案教案标题:课堂小礼仪手势舞教案目标年级:小学三年级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小礼仪手势,并能正确运用在日常课堂交流中。
2. 学生能够通过手势舞的形式,加深对小礼仪手势的理解,并能够积极参与其中。
教学准备:1. PPT或者白板2. 音乐设备3. 手势卡片(包括常见的小礼仪手势,如请安、鼓掌、鼓励等)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老师向学生介绍今天的课程内容,即小礼仪手势舞。
2. 老师播放一段小礼仪手势舞的视频,让学生对手势舞有个初步了解。
导入(10分钟):1. 老师将手势卡片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观察并尝试模仿。
2. 学生们互相展示自己手中的手势卡片,并解释手势的意义。
讲解与实践(15分钟):1. 老师通过PPT或者白板,依次介绍每个手势的意义和使用场景。
2. 老师示范每个手势,并让学生跟随模仿。
3. 学生们分组进行练习,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手势进行表演。
创作手势舞(15分钟):1. 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几个手势进行编排,并选择适合的音乐。
2. 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手势舞的编排和排练。
3. 每个小组轮流表演他们的手势舞,其他学生进行观摩和评价。
总结(5分钟):1. 老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小礼仪手势的重要性。
2. 学生们分享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
拓展活动:1. 学生们可以在日常课堂中运用所学的小礼仪手势,与同学和老师进行更加礼貌和友好的交流。
2. 学生们可以尝试创作自己的手势舞,并在学校的文艺活动中展示。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表演情况。
2.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手势舞的创意和表演效果。
教学反思:通过手势舞的形式,学生们可以在活动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小礼仪手势的意义和运用。
同时,手势舞也能够增加学生们的参与度和兴趣,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互动和合作,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和表现力。
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手势礼仪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常用手势礼仪的规范和运用。
3. 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手势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 掌握常用手势礼仪的规范操作。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手势礼仪示范视频教学内容: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手势礼仪的定义和作用。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手势可能会影响人际交往?二、手势礼仪的基本原则1. 礼仪性:手势要符合社会规范,体现礼貌和尊重。
2. 清晰性:手势动作要明确,便于他人理解。
3. 适度性:手势动作要适度,避免过于夸张或不当。
三、常用手势礼仪讲解与示范1. 握手礼:讲解握手礼的规范,包括握手时机、姿势、力度等,并进行示范。
2. 指示礼:讲解指示礼的规范,如指路、指物等,并进行示范。
3. 起立礼:讲解起立礼的规范,如他人介绍、演讲等场合的起立姿势,并进行示范。
4. 鞠躬礼:讲解鞠躬礼的规范,如表示歉意、感谢等场合的鞠躬姿势,并进行示范。
四、互动练习1. 教师设置场景,让学生进行手势礼仪的实际操作练习。
2.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日常生活、职场等场合的手势礼仪。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内容,强调手势礼仪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练习中的心得体会,反思自身手势礼仪的不足。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或视频展示,引起学生对手势礼仪的兴趣和重视。
2. 讲解与示范:详细讲解每种手势礼仪的规范,并通过视频或现场示范,让学生直观了解。
3. 互动练习:通过角色扮演和分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课程内容,分享心得体会,并反思自身在手势礼仪方面的不足。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手势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互动练习中的表现,如动作规范、表情自然等。
3. 学生在总结与反思中的心得体会,是否能够认识到手势礼仪的重要性。
教师礼仪大赛手势操教案教案标题:教师礼仪大赛手势操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教师礼仪的重要性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2. 学习并掌握教师礼仪大赛手势操的基本动作;3. 提高教师的仪态和形象,增强教师的专业性和亲和力。
教学内容:1. 教师礼仪的重要性及作用;2. 教师礼仪大赛手势操的基本动作。
教学准备:1. PPT或黑板;2. 教师礼仪大赛手势操的示范视频;3. 手势操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介绍教师礼仪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形象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Step 2:讲解教师礼仪大赛手势操的基本动作(15分钟)使用PPT或黑板,依次介绍教师礼仪大赛手势操的基本动作,包括站姿、手势、表情等。
同时,播放示范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每个动作的正确执行方法。
Step 3:示范与练习(20分钟)1. 教师进行手势操的示范,并解释每个动作的含义和要领。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手势操的练习,重点关注动作的标准性和流畅性。
3. 分组练习,让学生自行组队进行手势操的练习,并互相观摩、评价。
Step 4: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教师总结教师礼仪大赛手势操的基本动作,并强调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2. 邀请学生进行手势操的展示,评选出最佳表现的学生。
Step 5: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练习手势操,并录制视频,下节课进行展示。
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自行创作手势操,展示个性和创造力;2. 组织教师礼仪大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展示自己的手势操。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动作的准确性;2. 评价学生在展示环节中的表现。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教师礼仪的重要性,并学习了教师礼仪大赛手势操的基本动作。
通过练习和展示,学生的仪态和形象得到了提升,同时增强了他们的专业性和亲和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一步借助手势操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仪态意识和良好的礼仪习惯。
手势礼仪教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荀子也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礼仪课程是我们职业学校的特色课程,旨在通过对各种礼仪的学习,加强对学生道德品质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篇《手势礼仪》即是我校礼仪课中的一课。
《手势礼仪》这节课首先讲到手势在交流与表达个人情感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次讲到各种手势所表达的不同含义,最后讲到由于存在区域性差异,在与人交流过程中应该慎用手势语言。
整堂课主要通过学习在社会交往中如何恰当使用手势与人交流,表达观点,来培养学生处事得体有分寸的能力。
对教材的处理由于10级为一年级新生,他们对日常礼仪的概念都十分淡薄,因此不能直接教授与专业相关的专业礼仪知识,必须建立在日常礼仪的基础上,因此此部分的内容并未完全按书教授,而是穿插了很多其他教科书和其它信息渠道搜集来的资料,先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手势,然后才转到工作中去,与科目挂钩。
二、学情分析
大多数的学生对课程比较感兴趣,因为涉及到个人妆容、气质、素养等各方面的进步和提升,对他们今后在工作中的言行举止也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学生比较投入。
同时,大部分学生对所使用的多种教学方式也比较感兴趣,对于课堂中自身的参与非常喜爱。
因此,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手段是情景教学,同时使用多媒体课件,并通过此种手段来令学生对知识点迅速从“理解”转换到“使用”中去。
三、目标定位
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知道手势语言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重要性,学会并熟练掌握恰当的手势语言。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借助手势语言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通过课前对有关资料的搜集查阅过程,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己与他人、自己与集体、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自尊同时尊重他人优秀品质。
2、教学重点通过学习,知道手势语言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重要性,学会并熟练掌握恰当的手势语言。
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借助手势语言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以及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尊同时尊重他人优秀品质。
3、教学难点学会并熟练掌握恰当的手势语言。
能借助手势语言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4、教学准备各种手势的示意图(最好是一组解释各种手势含义的动画课件);投影仪;一组含有手势语言的多种场景的音像资料(可
以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交流时常用的手势;正式社交场合常见的手势;特殊情况下,比如请求帮助、搭车等场合使用的手势等)。
四、教学流程
1、整体设计礼仪教育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德育要回归生活的教育思想,这节课主要以学生原有经验为基础,在解析教材的同时穿插学生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再开展“模拟生活场景”的活动,训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整堂课以学生讨论,分析为主,教师适当引导为辅。
安排“创设情境——共享资料——实践运用——反思总结”这几个步骤。
以体现德育来源生活,又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
2、环节设计(1)情境导入假象导入:在异国他乡,遇到语言障碍,借助手势进行交流。
通过假象,让学生明白,手势语言的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说说,手势语言除了在无法进行语言交流的情况下起到促进理解的作用外,还有哪些作用。
(2)解析教材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小结出:手势语言能够表达微妙复杂的情感,促进了人们彼此间的交流,但还要注意手势应使用得体,了解有些手势在使用时应注意区域和各国不同习惯,不可以乱用。
因为各地习俗迥异,相同的手势表达的意思,不仅有所不同,而且有的大相径庭。
如在某些国家认为竖起大拇指、其余四指蜷曲表示称赞夸奖,但澳大利亚则认为竖起大拇指,尤其是横向伸出大拇指是一种污辱;英国人跷起大拇指是拦车要求搭车的意思。
用大
拇指和食指构成一个圆圈,其他三指伸直,就是“OK”的手势,这一手势在欧洲表示赞扬和允诺的意思,特别在青年学生中广为流行。
然而在法国南部、希腊、撒丁岛等地,它的意思恰好相反,在巴西,人们打“OK”这个手势表示的是“肛门” 。
阿拉伯人用两个小手指拉在一起表示断交,吉卜赛人掸去肩上的尘土表示你快滚开。
由此不难看出,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手势语言” ,千姿百态的手势语言,饱含着人类无比丰富的情感。
它虽然不像有声语言那样实用,但在人际交往中能起到有声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反,当我们忽视手势礼仪的正确使用时,在日常生活中某些不雅的行为举止常常会令人极为反感,严重影响交际风度和自我形象,应特别注意避免。
如当众搔头皮、掏耳朵、抠鼻孔、剔牙、咬指甲、剜眼屎、搓泥垢等,餐桌上更应注意这些不雅行为。
这样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3)共享资料学生通过学习教材,了解到一些常见手势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各种关于手势语言的资料。
要求学生一边解说,一边示范。
这个过程是我们的重点。
示范分析,而后以合作、探究辅之。
学生在示范,模仿的过程中,同时去讨论分析这种手势在日常生活中,在正式的社交场合中是否得体?是否在任何地方都是得体有礼的?是否使用得次数越多就越显得有礼?这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讨论分析后,引导得出:实际交际过程中,一切手势语都应考虑时间、地点、对象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讨论,我们在遵循这些规则背后的道德准则,即: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一切。
这个环节,主要开展小组、大组讨
论的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进行小型辩论,让学生在充分的说辩中能深刻体会教材所要表达的重点——手势语言在交际过程中很重要,但要使用得体。
这一环节中,学生是主体,但仍需教师适时引导。
[说明] 讨论、辩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但由于这个环节有着很大的随机性,实时性,所以教师必须时刻注意铺陈、引导。
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有的放矢。
(4)实践运用理论终究要在实践中检验。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师生,生生互动的活动,模拟出现实生活中的不同场景,比如:课堂上,教师应该如何恰当使用手势;在向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应该注意避免出现哪些手势;客人来访,作为主人应该在接待过程中使用怎样的手势;在马路这边招呼对面的熟人应该用什么手势等等。
目的是希望通过这些真实存在于生活中的场景再现,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并熟练运用恰当的手势语,从而达到处事得当,彬彬有礼的境界。
[说明] 这个环节的互动,以学生自选场景,自由组合,小组实践为主。
教师可以在巡视的基础上,选出优秀组进行大组交流,共同评议。
这个环节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
(5)反思总结让学生小结,通过这堂礼仪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在这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
最后可以推荐欣赏一些关于手势礼仪的名人名言,语言学家总结的关于手势的常用词,还有一些关于手势由来
的趣闻轶事等,以增进学生的见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礼仪,展现个人礼仪素养的兴趣。
五、后记
播下行为的种子,可以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可以收获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就会收获一生的命运。
老师只有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才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