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居环境导论

人居环境导论

人居环境导论
人居环境导论

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的美好乡村建设思考

摘要:近年来,人居环境的相关研究明显倾向于城市,而忽视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乡村人居环境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随着安徽省“美好乡村”的提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也在逐步开展。本文分析了人居环境科学与美好乡村建设的关系及美好乡村建设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希望能够为以后的建设提供参考,有所侧重的解决问题。关键词:人居环境,美好乡村,建设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在借鉴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的基础上,中国人居环境科学体系初步形成,为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1]。人类聚集居住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生产效率,乡村人居环境作为人类聚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充分引起我们的重视,不能只是一味的关注城市的发展而忽视乡村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来“美丽中国”,安徽省紧紧围绕这一新理念,致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提高乡村的人居环境质量。中国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高低,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全局性的大问题。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重视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中国著名建筑教育家、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针对人类聚居存在的问题,在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的概念,并由其发展构成了“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框架[2]。

吴良镛教授认为,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需要为目的;大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人的生产生活以及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活动都离不开更为广阔的自然背景;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中介,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遵循生态、经济、技术、社会和文化艺术这五大原则。吴良镛院士将人居环境从内容上划分为自然、人类、社会、居住和支撑网络等五大系统,从范围上界定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和文化艺术等五大层次,形成了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基本框架(图1)。

可以说,“人居环境科学”在总结过去城市问题的基础上,把建筑学、城市规划与景观学的思想系统化,因为景观学、建筑学、城市规划三位一体,三者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

图1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基本框架

2 美好乡村建设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思想,而“美丽中国”的实现离不开美好乡村的建设。建设美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城乡人民的共同福祉[3]。

美好乡村建设,顾名思义就是建设又美又好的乡村。“美”主要体现在乡村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具体表现为乡村的生活美、自然美、环境美、特色美;而“好”则是内在的,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前提下,通过采取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等措施,来最终实现乡村的宜居、宜业、富裕、文明与和谐[4]。

3 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关系

人居环境的关键在于“人”,农村人居环境是以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为目的而进行物质生产生活等相关活动的空间场所,包括农村环境、文化交流、生态保护、社区交往等。它是以农村为特定区域,以农村居住人群为主体,以农业为对象的半人工化的人类栖息活动的地理空间;是城市向自然过渡的半人工化生态环境。

美好乡村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通过美好乡村建设,可以保护农村原始山水田园生态资源,构建绿色乡村体系,形成生态宜居农村新亮点;美好乡村建设可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创收,改善落后的生活环境,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美好乡村建设有助于挖掘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各地民俗文化,拓展农村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新空间。总之美好乡村建设为今后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战略背景。

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建设美好乡村,首先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关系到美好乡村建设的好坏。

4 美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现在美好乡村建设的工作正在逐步展开,学校的建筑、规划和景观设计院都在做相关的设计,从专业的角度提升农村的人居环境。但是在实施建设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由于规划设计人员农村生活背景较少,使得部分规划脱离了农村实际情况,或者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起不到多少实质性作用。

资金来源资金投入太有限

长期以来,政府财政投入主要是面对城市建设,农村很多时候只能依靠基层

政策微薄的资金投入和农民自己集资。由于基层政府筹集的资金有限,农民收入较低,严重制约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很不足

由于农村财政投入有限,基层干部和农民普遍存在“重经济、轻环保”的意识,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基本都放在发展经济上,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投入很少。有些农村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比如为了吸引一些小企业、加工厂的加入,当地政府对企业可能产生的有害气体、噪音、病菌、烟尘、垃圾等的要求很低,这些小成本企业基本上没有防护和治理措施,导致农村人居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太落后

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垃圾随意堆放、污水随处倾倒等现象十分普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仍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农村仍然存在着基础性设施不完善、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等问题。

农民参与建设热情不高

现如今农村中的大部分年轻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挣钱,常年在外使他们对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和美好乡村缺乏认识与了解,而农村中剩下的一些老人、妇女、小孩文化层次较低,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弱,对美好乡村建设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农民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的消极态度使得美好乡村建设缺乏人员支持而举步维艰。

结语

我自己就是在农村长大的,对这些切实存在的问题,深有体会,家里的一些亲戚朋友对美好乡村建设的参与度不高,觉得跟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没有意识到自己所生活的环境的不足,更多的在关注如何增加经济收入。这些问题不仅是未来乡村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是我们开展美好乡村建设的难点。因此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构建和谐文明乡村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1.

[2] 姜长征,赵茸,范榕.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的景观学专业建设思考[J].高等建筑教

育,2009,18(3):26-29.

[3] 彭建涛.对美好乡村建设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456):4-6.

[4]贾丽,韩志才,叶佳佳.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策略研究——基于美好乡村建设背景[J].当代经

济,2015(36):25-27.

[5]李伯华,刘沛林.乡村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新领域[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6):524-528.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现在城市规划 存在的问题 贾跃华 土木21班2120702010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中存在的过度解析、过度细化等问题,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给予解决的方法和策略,充分突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对我国未来城市规划体系形成所起到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居环镜科学整体观城市规划人类聚居 引言“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区域及国家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科技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人居环境的研究核心是人,倡导“以人为本,和谐人居”建设为目标。 1 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观”思想内 涵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强调从整体出发思考人居环境,追求人居环境建设的整体利益,其思想内涵可以概括为“整体观”。 1.1从概念解释看 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 ,以下简称道氏) 认为人类聚居是“人类生活其间的聚居”。根据这种宽泛甚至有些模糊的解释,只要是人类生活的地方,就是人类聚居,而不论其位于何处、结构和形态如何,不论其尺度、层次如何,不论其设施标准、所包含的物质内容如何。简而言之,人居环境就是人类居住的地方,这是一个整体概念。 1.2从内容构成看 “居住”是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住房本身,而是几乎包含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类生存所必须的自然基础、人类生活其间的实体空间等物质层面内容,也包括人和社会因子活动产生的精神和社会层面内容,同时还牵涉到人与环境关系的价值取向。正如道2氏所指出的,人类聚居就是“我们的生活系统”。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往往会对人居环境构成内容进行划分,如吴良镛先生将其分解为自然、人类、社会、居住和支撑五大系统,但这只是一种研究的手段,人居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构成内容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 1.3从层次构成看 层次观念是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同层次人居环境单元居民量和具体内容不同,更重要的是在复杂程度和发展变化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造成人居环境出现种种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对聚居的类型和规模缺乏统一的认识,常常出现概念上的混乱”。同时,现代人居环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不同层次人居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影响越来越广泛,甚至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独立的人居环境单元已不复存在,人类生活在一个完整的世界人居环境体系中。 1.4从学科构成看 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为核心的多学科群组,其外围学科涉及地理、环境、生态、哲学、艺术、民俗、历史、土木、心理、社会、经济、交通等领域,内容包含人类社会各个方面。 1.5从方法论思维看 人居环境科学不同于传统的多学科协作,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跨学科或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更不

软件工程导论课后习题大题

习题2-2 为方便储户,某银行拟开发计算机储蓄系统。储户填写的存款单或取款单由业务员键入系统。如果是存款,系统记录存款人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码、存款类型、存款日期、到期日期、利率及密码(可选)等信息,并打印出存款单给储户。如果是取款,并且存款时留有密码,则系统首先核对储户密码,若密码正确或存款时未留密码,则系统计算利息并打印出利息清单给储户。 功能级数据流图: 对象模型:

习题2-3 为方便旅客,某航空公司拟开发一个机票预订系统。旅行社把预订机票的旅客信息(姓名、性别、工作单位、身份证号码、旅行时间、旅行目的地等)输入进该系统,系统为旅客安排航班,印出取票通知和账单,旅客在飞机起飞的前一天凭取票通知和账单交款取票,系统校对无误即印出机票给旅客。 数据流图: 习题2-4 目前住院病人主要由护士护理,这样做不仅需要大量护士,而且由于不能随时观察危重病人的病情变化,还会延误抢救时机。某医院打算开发一个以计算机为中心的患者监护系统,请写出数据流图。 医院对患者监护系统的基本要求是随时接收每个病人的生理信号(脉搏,体温,血压,心电图等),定时记录病人情况以形成患者日志。当某个病人的生理信号超出医生规定的安全范围时向值班护士发出警告信息。此外,护士在需要时还可以要求系统印出某个指定病人的病情报告。

习题3-6 复印机的工作过程大致如下:未接到复印命令时处于闲置状态,一旦接到复印命令则进入复印状态,完成一个复印命令规定的工作后又回到闲置状态,等待下一个复印命令;如果执行复印命令时发现没纸,则进入缺纸状态,发出警告,等待装纸,装满纸后进入闲置状态,准备接收复印命令;如果复印时发生卡纸故障,则进入卡纸状态,发出警告等待维修人员来排除故障,故障排除后回到闲置状态。 状态转换图: 查询事务 患者日志 警告 信息 生理 信号 生理 信号 危急病人信息 病人 1 接收信号 2 分析信号 3 产生警告信息 护士 日期 时间 时钟 4 定时取样生理信号 定时的 生理信号 5 更新日志 6 产生病情报告 生理 信号 安全范围 患者日志 患者日志 病情报告 生理信号 日期时间 查询事务 接收信号 分析信号 产生警告信息 定时取样 更新日志 产生病情报告 生理信号 危急病人信息 警告信息 定时的生理信号 患者日志 病情报告

人居环境论文

人 居 环 境 资源学院 地物07-2班 谢彪 05072427

人居环境 1 园林是最佳人居环境 自有人类便有人居环境。经历了巢居、穴居、山居和屋宇居等阶段,直到目前人类仍然在探索合宜的人居环境。现代的趋势不仅在于居住建筑本身,更着眼于环境的利用与塑造。从居住小区到别墅豪宅无不追求山水地形的变化,形成现代建筑与山水融为一体之势。20世纪末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北京宣告的《北京宣言》中指出,新世纪“要把城市和建筑建设在绿色中”,足见城市绿化和园林在人居环境中不可代替的重要性。未来发展的方向,则不仅在人居室内环境,更侧重于人居室外环境。 人居环境广义可至太空,中义为城市及农村,狭义可至居住小区乃至住宅,无不与环境发生密切的关系。中国人居环境的理念是文化的总纲“天人合一”之一脉,强调人与天调,天人共荣。其中也包含“人杰地灵”、“景物因人成胜概”等人对于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即使创造艺术美,也是“人与天调,然后天下之美生”(《管子·五行》)。因此中国古代有“天下为庐”之说。其中主要是体现用地之地宜,兼具顺从与局部改造的双重内容。生产是手段,经济利益不可片面追求,我们的目的是持续发展的天人共荣、兴世利民。 园林却不是自有人类就有的。人类初始,居于自然之中而并未脱离自然。随社会进步,人因兴建城镇与建筑而脱离了自然,却又需求自然的时候就逐渐产生了园林。古写的“艺”字是人跪地举苗植树的象形反映。人不满足于自然恩赐的树木,而要在需要的土地上人工植树,这是恩格斯所谓“第二自然”的雏形和划时代的标志。在园圃等形式的基础上发展出囿、苑和园,在西晋就出现了“园林”的专用名词。现代的中国园林概念是要满足人类对自然环境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综合要求,将生态、景观、休闲游览和文化内涵融为一体,为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谋福利。园林学从城市园林扩展到园林城市、风景名胜区和大地园林景观,园林是最佳的人居环境。园林不仅要为人居环境创造自然的条件和气氛,于中也渗透以人文;人们不仅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物质享受,也从寓教于景的环境中陶冶精神,获得身心健康。 2 综合性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创造人居环境方面的主导作用 我国目前约有660个城市,预计不到10年要翻倍,即1 200多个城市,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将“大建设、大破坏”改为“大建设、少破坏”是首当其冲的现实问题。我们只有一个和其他生物、非生物共有的地球。城市规划专家将城市规划划分为6个阶段,前一阶段为环境建设阶段,第六阶段为生态环境建设阶段,如何体现呢?应明确城市是人类聚居,借以生存、生活和持续发展的环境。因此在城市化的同时,也要使城市社会生产和自然环境同步协调地发展。补偿20世纪对自然资源“大破坏”的损失,并在原基础上重建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应由城规专家担纲,协同生态、建筑、园林、文物等各有关方面专家共谋综合性的总体规划,而且要各学科专家从专项角度介入总规。首先要切实保护城市自然资源和人

电子书与纸质书

网络时代下电子书将取代纸质书吗?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电子书籍的应用变得极为普遍,传统图书馆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纸质书会不会被电子书所取代?对于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部分图书馆并询问了在校大学生,对此,他们各有各的看法: 电子书取代纸质书成必然 部分学生认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逐渐普及,电子技术逐步发展,随身携带“图书馆”成为现实。 “现在有互联网,手机也是人手一部,想看书,查资料,随手一点就成,电子书小巧轻便,携带也容易”。与传统纸质书相比,电子书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可以将自己喜欢的书籍转入阅读器终端,而拥有无线传输功能的电子阅读器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下载,分享自己想看的图书,达到资源共享,节约买书的钱。“纸书一般看一次就丢到一边,买书多浪费钱,电子书就不存在,这种问题还节约纸资源,保护环境。” “用手机,MP4可以在电脑上下载小说,资料”,并且与阅图书馆相比,网上搜索的相关资料更多更齐全,而大部分人也认为因为平时太忙也不可能每次都有时间去图书馆,在大学校园还存在一个问题,“老师一布置论文,一大推人去图书馆借相关图书,等我们去时,哪有份?”,图书馆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因此一般图书馆都配有电子阅览室,弥补这一缺陷。 而且有声书具有伴听性,再做其他事情时,可以听书,也解决了盲人看书难的问题,不识字的人也能增长知识。这是传统书籍无法企及的。 在网上,原创小说网站也是层出不穷,记者调查发现,在起点,晋江,潇湘,红袖等多个网站开通了电子付费阅读功能,网站上的加VIP小说,按每千字一分钱计算费用,20万字的小说也仅需2元钱,与纸质书相比,电子书的确有很大优势,而随着科技进步,电子阅读成为一种趋势,并且目前已经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纸质书的地位无法撼动

软件工程导论(第五版)课后习题测验答案

《软件工程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软件工程概论 1-1 1.什么是软件危机? 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户对开发出的软件很难满意。 (2)软件产品的质量往往靠不住。 (3)一般软件很难维护。 (4)软件生产效率很低。 (5)软件开发成本越来越大。 (6)软件成本与开发进度难以估计。 (7)软件技术的发展远远满足不了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与深入的需要。 2.软件危机有那些典型表现? (1)对软件开发成本和进度的估计常常很不准确。 (2) 用户对“已完成的”软件系统不满意的现象经常发生。 (3)软件产品的质量往往靠不住。 (4)软件常常是不可维护的。 (5)软件通常没有适当的文档资料。 (6) 软件成本在计算机系统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 (7) 软件开发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计算机应用迅速普及深入的趋势。 3.为什么会产生软件危机? (1) 开发人员方面,对软件产品缺乏正确认识,没有真正理解软件产品是一个完整的配置组成。造成开发中制定计划盲目、编程草率,不考虑维护工作的必要性。(2) 软件本身方面,对于计算机系统来说,软件是逻辑部件,软件开发过程没有统一的、公认的方法论和规范指导,造成软件维护困难。 (3) 尤其是随着软件规模越来越大,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原有软件开发方式效率不高、质量不能保证、成本过高、研制周期不易估计、维护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更为突出,技术的发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4.怎样克服软件危机? (1) 充分吸收和借鉴人类长期以来从事各种工程项目中积累的行之有效的有效原理、概念、技术与方法,特别是吸取几十年来人类从事计算机硬件研究和开发的经验教训。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努力作到良好的组织,严格的管理,相互友好的协作。(2) 推广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开发软件的成功的技术和方法,并研究更好、更有效的技术和方法,尽快克服在计算机系统早期发展阶段形成的一些错误概念和作法。(3) 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开发更好的软件工具并使用这些工具。将软件开发各个阶段使用的软件工具集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很好的软件开发支环环境。 总之为了解决软件危机,既要有技术措施(方法和工具),又要有必要的组织管理措施。 1-3、

人居环境论文

人居环境论文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人居环境规划理论与方法 学院名称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专业名称城市规划 学生姓名XX 学号XX 指导教师XX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生态型居住区环境设计研究 摘要: 本文以城市化发展进程带来的城中村改造现象以及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日益恶化的人居生态环境问题为切入点,探讨旧城更新后生态型居住区建设的思路和方法,谈到了生态型居住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以此为着力点,从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人与社会的生态关系、人与文化的生态关系三个方面分析生态型居住区建设应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现有地势条件、地形资源进行规划设计。设计要关注生态环境,以人为本,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使得城市发展走向生态化的道路。 关键词:旧城改造;人居环境恶化;生态型居住区 1.引言 自古以来,人类的祖先就逐水草而居,追求美好的生存居住环境。德国的荷尔德林有句诗是这么说的:“人,诗意的栖居。”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仍然在为追求宜人的居住环境做出努力。但是,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形成城市包围农村的现象,人口大量地流入城市里面,城市在不断地往外扩张,城市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导致我们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为了进一步地提高人们居住

生活的质量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正确方针指导下,进行旧村改造,建设生态型居住区环境成为城市建设发展中的热点目标,追求自然、健康、舒适的居住区环境越来越成为世界发展的方向和人们关注的焦点。 2.生态型居住区环境设计建设的背景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的人居环境在向着便利化、舒适化、人性化方向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随之也会在精神层面上有更高的追求。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城市人口密集、污染问题严重、交通严重堵塞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人们期待生活在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里面,游山玩水、开阔胸怀。健康、清新、自然、诗意是生态型居住区环境建设的灵魂,在进行旧村改造后的居住区环境建设过程中我们应结合先进的设计理念,以生态学理念为指导,结合自然环境特点和历史人文特点将生态、自然、和谐的营造手法运用到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中,创造宜人、自然、丰富的生态城市景观。 3.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 居住区环境 狭义的居住区环境一般是指住宅区中除了主体建筑以外的室外环境,它包括人工和自然组成的一切环境要素。人工环境主要包括道路、广场、景观小品、假山等通过人工建造出来的景观现象;自然环境主要包括气候、土壤、水文、植物等一些属于自然界的景观要素。居住区环境由人工和自然这两种环境组成,人工与自然巧妙结合,形成美丽景观,形成室外起居室,供人居住生活其间。 生态型居住区 生态型居住区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再利用的思想观念,并运用具有生态型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达力求到最大限度的减少

电子书代替传统书籍中英翻译

电子书代替传统书籍中英翻译Recentdecades have see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plays asignificant role in our daily life. According, our reading habits changes alot, because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e-books come to our daily life. There is nodoubt that e-books makes reading more convenient and comfortable. Therefore,there are hot debates about e-books will replace traditional books. 最近几十年已经见证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之,我们的阅读习惯改变了很多,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电子书。毫无疑问,电子书使阅读更方便和舒适。因此,关于电子书会取代传统书籍产生了激烈辩论。 Somepeople assert that e-books will replace traditional books. The following viescan support their views. In the first place, we have been used to reading we want to do some reading, we may first search in on the Internet. Moreover,it saves us time and money. With e-books, we don’t have to go to the library toborrow or go to the bookstore to buy. Last but not least, at present, plenty ofpeople like to reading books on the

软件工程导论课后题

1-5、根据历史数据可以做出如下的假设: 对计算机存储容量的需求大致按下面公式描述的趋势逐年增加:M=4080e0.28(Y-1960) 存储器的价格按下面公式描述的趋势逐年下降:P1=0.3×0.72Y-1974(美分/位) 如果计算机字长为16位,则存储器价格下降的趋势为:P2=0.048×0.72Y-1974(美元/字) 在上列公式中Y代表年份,M是存储容量(字数),P1和P2代表价格。 基于上述假设可以比较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成本的变化趋势。要求计算: (1) 在1985年对计算机存储容量的需求估计是多少?如果字长为16位,这个存储器的价格是多少? (2) 假设在1985年一名程序员每天可开发出10条指令,程序员的平均工资是每月4000美元。如果一条指令为一个字长,计算使存储器装满程序所需用的成本。(3) 假设在1995年存储器字长为32位,一名程序员每天可开发出30条指令,程序员的月平均工资为6000美元,重复(1)、(2)题。

2-4 目前住院病人主要由护士护理,这样做不仅需要大量护士,而且由于不能随时观察危重病人的病情变化,还会延误抢救时机。某医院打算开发一个以计算机为中心的患者监护系统,请分层次地画出描述本系统功能的数据流图。 医院对患者8监护系统的基本要求是随时接收每个病人的生理信号(脉搏、体温、血压、心电图等),定时记录病人情况以形成患者日志,当某个病人的生理信号超出医生规定的安全范围时向值班护士发出警告信息,此外,护士在需要时还可以要求系统印出某个指定病人的病情报告。 从问题陈述可知,本系统数据源点是“病人”和“护士”,他们分别提供生理信号和要求病情报告的信息。进一步分析问题陈述,从系统应该“定时记录病人情况以形成患者日志”这项要求可以想到,还应该有一个提供日期和时间信息的“时钟”作为数据源点。 从问题陈述容易看出,本系统的数据终点是接收警告信息和病情报告的护士。 系统对病人生理信号的处理功能主要是“接收信号”、“分析信号”和“产生警告信息”。 此外,系统还应该具有“定时取样生理信号”、“更新日志”和“产生病情报告”的功能。 为了分析病人生理信号是否超出了医生规定的安全范围,应该存储“患者安全范围”信息。此外,定时记录病人生理信号所形成的“患者日志”,显然也是一个数据存储。

《城市规划概论》重点复习

1.城镇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翻译:工匠们在建造城市的时候,每边丈量九里,一边开三个门,城内九条东西向大街,九条南北向大街,每条街都是车轮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城市左边设置祖庙,右边设稷坛,前边是外朝办事的地方,后面是市场交易地,市与朝各占百步见方。) 3.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 4.隋唐长安城由宇文恺设计 5.城规之父——希波丹姆——米列都城 6.乌尔城特点:该城有城墙和战壕,面积约88h㎡。人口约30000-35000人。乌尔城平面呈卵形,王宫,庙宇以及贵族僧侣的府邸位于城市北部的夯土高台上,与平民和奴隶的居住区间有高墙分割。夯土高台共七层,中心最高处为神堂,之下有宫殿,衙署,商铺和作坊。乌尔城内有大量耕地。 7.田园城市的概念(定义):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与一般意义上的花园城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在城市中增添了一些花坛和绿树,而霍华德所说的“Garden”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8. 1 2 3 动态性。 总的来说:《雅典宪章》针对当时无计划、无秩序的发展过程导致的各种城市问题,提出理性的功能分区和简单的机械联系,强调物质空间的描述,追求完善的终极状态,属于城市规划理论的无序性向纯理性阶段的转变。《马丘比丘宪章》签于《雅典宪章》引导下的城市改造中,城市活力的丧失,提出城市空间的流动性和连续性,强调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城市的动态特征。属于由《雅典宪章》的纯理性向人性化阶段的转变。 9.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种类型,一定意义上说,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个最小单位。邻里单位形成的基础是邻里关系。 10.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所谓“零碳城市”,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环保型城市,也可称“生态城市”。当然,要做到真正的零排放是不可能的,但它作为人类环保的一个理想和目标却是积极的、现实的。 11.对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制的理解:对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制的理解必须从两个维度展开,第一,从城乡规划的专业角度来看与核心法的关系如何;第二,从一般性法律规范角度来看,该法律规范属于哪一类。 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创造和修复人居关系,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达到城乡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稳定地永续、和谐发展。 城市规划体制运行的意义:就在于保证特定规划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得到实现,因此,规划目

中国人居环境文化的论文

中国风水学对现代人居环境的影响关键词:风水学历史起源主要思想主要影响现代应用 前言: 风水学是中国古代人居住环境选择的学问,又称山水、堪舆、青乌等。强调的是龙砂穴水的山川之形态与气惯环绕的半虚半实的境状,乃至无形、无状、无味所产生神气凝聚的哲思认知体系。风水学这一门古老的学问虽几经沉浮,但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后,东南亚、日本、韩国、欧美等地区掀起了一场“研究”中国风水的热潮,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运用风水理论指导生活。而后,国内也掀起风水学新潮,现代风水学应运而生。风水学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气”说强调避风聚水也有重要意义。风水学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精髓,值得我们继承并创新。 一、风水的起源及发展 风水学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星象学、建筑学、景观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于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风水学旨在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营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取最好的天时地利与人和,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在我国,很早以来就流传着“风水”这一名词。具体说来,中国的风水最早起源于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形成于汉晋,“风水”这个名称的由来,最早出现在晋代郭璞的《葬书》中:“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学作为研究人类居住环境的一门学问,又称堪舆学。风是空气,一种流动的空气;水为各种水资源,包括江河湖海及雨露。风水学强调风与水对人体的作用,主张风太大的地方不宜人居住,而空气不流通的地方也不宜居住;没有水的地方不适宜人居住,而水泛滥成灾的地方也不适宜居住。时至今日,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尽管城市的发展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城市的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空气混浊、水污染严重、生存空间有限、噪声扰民……所以才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人们更愿意居住在空气清新、植被丰富、水质好的的郊区和农村。山环水绕的居住环境一直以来就是中国人理想中的居

电子阅读和传统阅读的对比

电子阅读和传统阅读的对比 一、在产品技术上的区别 1 产品样式 电子阅览在软件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阅读模式。可以基于多种形式。安卓系统、IOS系统,WIN7系统,其他系统。目前广泛运用于手机,平板,PC,网站阅读。 而传统阅读主要是在纸媒的基础上来进行的阅读,其形式主要基于纸上的印刷。例如书籍,报刊,杂志。宣传册等。 2产品设计 1)功能性设计 电子阅读无论是在阅读科技,附加功能,还是收藏信息量上都有着传统阅读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对于传统阅读,却有一个电子阅读无法实现的功能,那就是精装书收藏,升值功能。 2)使用性设计 在安全性方面,电子阅读无论多少潮湿的天气或者气候的影响,都不会影响到存放的时间。影响阅读的效果,而传统阅读,由于纸质的影响。不利于保存,查找,收集。潮湿,不通风等情况的发生。对书籍本身的伤害很大。影响使用性。 在方便性方面,电子阅读基于当前国家的互联网等相关技术,可以做到随时随地的下载,阅读,交流等方便的功能。而传统阅读的必须事先的购买,并在重量上和信息量上,完全无法和电子阅读相匹敌。 二、在工艺技术上的区别 电子阅读基于软件和硬件的相互关系。在提供电子阅读的科技公司,从编程,开发,设计,上线,更新,版权等的全部作用下,推出了可以符合各种类型需求的电子阅读模式。 传统阅读在出版社的推波助澜下,在印刷,包装,设计,版权等形式下最终

和读者见面。 三、在材料技术上的区别 在材料技术方面,电子阅读基于软件可表现出多元化的材料。手机,平板,PC,虚拟网站。而传统阅读基于纸张。所以表现出来的形式包含黑白印刷,彩色印刷等。 核心竞争力的对比 一、产品本身 1电子阅读方面 1)在新兴市场中的需求量不断扩大。 2)在信息时代下,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及时。 3)在环保方面,不仅减少空间的浪费,还起到节约能源的重大贡献 4)在消费方面,购买成本低是绝对的优势。 2传统阅读方面 1) 在电子书刊的冲击下,需求量明显的下降。 2)传统书:利于收藏。有很多书需要一读再读,并且书本本身也具有收藏价值。(如古书缮本)书本的交流与传递是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方式之一。 3)不可否认的是,有部分特定人群喜欢坚守纸质的阅读方式。 抛开电子书的实用性不谈,让我们回到阅读,回到我们对文字的体验本身。如果纸质书真的走向衰落,我们害怕失去的,又是什么肯定不是封面,封面往往只是大杂烩,满是误导性的图片和冗长虚伪的推荐词;也不会是翻页阅读的快感,因为这也改变不了你是在阅读名家还是人气写手;当然也希望不是因为纸张的质量决定了我们对经典作品的欣赏。 二、目标人群 1)在电子阅读方面

软件工程导论第六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一、什么是软件危机?它有哪些典型表现?为什么会出现软件危机? 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使用与维护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和难题。它包括两方面:如何开发软件,已满足对软件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何维护数量不断增长的已有软件。 软件危机的典型表现: (1) 对软件开发成本和进度的估计常常很不准确。常常出现实际成本比估算成本高出一个数量级、实际进度比计划进度拖延几个月甚至几年的现象。而为了赶进度和节约成本所采取的一些权宜之计又往往损害了软件产品的质量。这些都降低了开发商的信誉,引起用户不满。 (2) 用户对已完成的软件不满意的现象时有发生。 (3) 软件产品的质量往往是靠不住的。(4) 软件常常是不可维护的。 (5) 软件通常没有适当的文档资料。文档资料不全或不合格,必将给软件开发和维护工作带来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难以解决的问题。 (6) 软件成本、软件维护费在计算机系统总成本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 (7) 开发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远跟不上计算机应用普及的需求。 软件危机出现的原因: (1) 来自软件自身的特点:是逻辑部件,缺乏可见性;规模庞大、复杂,修改、维护困难。 (2) 软件开发与维护的方法不当:忽视需求分析;认为软件开发等于程序编写;轻视软件维护。 (3) 供求矛盾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面对日益增长的软件需求,人们显得力不从心。 二、假设自己是一家软件公司的总工程师,当把图1.1给手下的软件工程师们观看,告诉他们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的重要性时,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要求在错误进入软件之前就清楚它们是不现实的,并举例说:“如果一个故障是编码错误造成的,那么,一个人怎么能在设计阶段清除它呢?”应该怎么反驳他? 答:在软件开发的不同阶段进行修改付出的代价是很不相同的,在早期引入变动,涉及的面较少,因而代价也比较低;在开发的中期,软件配置的许多成分已经完成,引入一个变动要对所有已完成的配置成分都做相应的修改, 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逻辑上也更复杂,因此付出的代价剧增;在软件“已经完成”是在引入变动,当然付出的代价更高。一个故障是代码错误造成的,有时这种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要修改的成本是很小的,因为这不是 整体构架的错误。 三、什么是软件工程?它有哪些本质特征?怎样用软件工程消除软件危机? 1993年IEEE的定义:软件工程是:①把系统的、规范的、可度量的途径应用于软件开发、运行和维护过程,也就是把工程应用于软件;②研究①中提到的途径。 软件工程的本质特征: (1) 软件工程关注于大型程序(软件系统)的构造(2) 软件工程的中心课题是分解问题,控制复杂性(3) 软件是经常变化的,开发过程中必须考虑软件将来可能的变化 (4) 开发软件的效率非常重要,因此,软件工程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寻求开发与维护软件的更好更有效的方法和工具 (5) 和谐地合作是开发软件的关键(6) 软件必须有效地支持它的用户 (7) 在软件工程领域中是由具有一种文化背景的人替具有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完成一些工作)消除软件危机的途径: (1) 对计算机软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软件≠程序) (2) 必须充分认识到软件开发不是某种个体劳动的神秘技巧,而应该是一种组织良好、管理严密、各类人员协同配合、共同完成的工程项目 (3) 推广使用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开发软件的成功技术和方法 (4) 开发和使用更好的软件工具 四、简述结构化范型和面向对象范型的要点,并分析他们的优缺点。 1. 传统方法学:也称为生命周期方法学或结构化范型。优点:把软件生命周期划分成基干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相对独立,而且比较简单,便于不同人员分工协作,从而降低了整个软件开发过程的困难程度。缺点:当软件规模庞大时,或者对软件的需求是模糊的或会承受时间而变化的时候,开发出的软件往往不成功;而且维护起来仍然很困难。 2. 面向对象方法学:优点:降低了软件产品的复杂性;提高了软件的可理解性;简化了软件的开发和维护工作;促进了软件重用。

《毛中特概论》复习重点

《毛中特概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 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2)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使之提升为创新的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让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现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1)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2)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要求。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 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人居环境概论》读书报告

《人居环境概论》读书报告 《人居环境概论》读书报告 自从来到清华大学建筑系开始,似乎就不断的有老师和同学在耳边提到“人居环境”这个名词,但是本科阶段懵懂的我对“人居环境”只有一个模模糊糊的认识,知道人居环境不仅仅是建筑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的问题,记得曾经选过几门和人居环境有些瓜葛的课程,向系统的学习这么学科,但是听过课之后却令我更加的迷惑:究竟什么是人居环境,怎么研究人居环境,老师的课上讲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棰”几乎什么都有,几乎什么都要考虑。在我的观念中,又似乎觉得人居环境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能解决的问题。 但是,看了《人居环境概论》这本书之后,我的思想终于清晰了。原来自己的认识并没有什么错误的地方:“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是围绕城乡发展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因此我们称之为‘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而不是人居环境学。”“在研究方法上进行融会贯通的综合研究,即先从中国建设的实际出发,以问题为中心,主动地从所涉及的主要相关学科中吸取智慧,有意识的寻找城乡人居环境的新范式(paradigm),不断地推进学科的发展。”这是吴良镛教授写在本书前面的一段话,读到了这段话,我立时觉得眼前清晰了起来,这是很长时间都没有听说过的说法了,以前受到的理科的训练,都是要讲究简化、建立基本模型、对某些东西忽略不计……一句话,要把复杂的世界别的简单,但是这里给我们提供的则是一个更加实事求是的做法:复杂的东西,就应该用复杂的方法来解决。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很早以前老师说过的一句关于读书的很简单的话:“书要由厚读薄,再由薄读厚。”其实不光是读书,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由复杂归于简单,又要由简单回到复杂。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的后半段,提到了钱学森先生所提出的开放的巨系统的观念,这更加令我觉得兴奋,第一次看到自己一直以来近乎直觉得的观念,被权威人士述诸笔端,并且得到了其他人的认可,这使我对自己的(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学习和生活方式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动力。 人居环境是解决人的问题,科学上别的问题都可以简化,但只有人的问题是无法做简化的,其实也许从哲学上来讲:人研究自身,无论是生理还是社会还是任何的其它方面,都是无法做到尽善尽美的,所以用简化的方法,或是抓住主要矛盾的方法都远远不能达到人自身所要求的程度,虽然现在人居环境科学,也不可能达到完美,但是总是比原先的简化更近了一步的,是更有勇气正视现实的态度。

城市规划概论考试重点样本

城市规划原理( 考点) 注: 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画图题 第一篇 1.”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 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2.埃及公元前25 为修建金字塔而建造的卡洪城是奴隶制的典型城市。城为长方形, 用墙分为两部分, 墙西为贫民居住区, 挤满250多个小屋; 墙东路北为贵族居住区, 面积与贫民区相同, 有10~到11个大院, 墙东路南为中等阶层的居住区。 3.P 007 卡洪城平面图( 绘) 4.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过程,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人口职业的转变, 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 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 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②产业结构的转变, 工业革命后, 工业不断发展, 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 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 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农村的多雨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 ③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 由比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 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 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城市拥有比较集中的用地和较高的人口密度, 便于建设较完备的基础设施, 包括铺装的路面、上下水道, 其它公用设施, 能够有较多的文化设施, 这与农村的生活质量相比有很大的提高。 城镇化也成为城市化, 因为城市与镇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 均以第二, 第三产业为主, 其区别仅是文字使用的习惯或其规模的不同。 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5.城镇化发展的S型曲线( 绘) P 013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 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 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 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 城镇化的速度加快, 在不长的时间内,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一部分工业人员又转向第三产业。 6.春秋战国《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 匠人营国, 方九里, 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7.周王城平面想象图 (绘) P019 8.邺城功能分区明确, 结构严谨, 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 道路分级明确。 9.曹魏邺城平面 ( 绘) 021 10.公元前 5 的古希腊城邦时期, 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 这种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 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11.乌尔城复原图( 绘) 026 12.田园城市理论: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028 13.《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联系033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 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 这个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这个大纲集中地反映了当时”

建筑设计与人居环境论文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湘潭大学通识素质教育自修课 专题论文 课程名称建筑设计与人居环境 指导老师 姓名 学号 班级名称 学院名称 交阅时间

建筑设计,是指设计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要做的全部工作。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建筑上利用各种科学技术的成果越来越广泛深入,设计工作常涉及建筑学、结构学以及给水、排水,供暖、空气调节、电气、燃气、消防、防火、自动化控制管理、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工程估算,园林绿化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各种科学技术人员的密切协作。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与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内部和外表的艺术效果,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建筑与结构、建筑与各种设备等相关技术的综合协调,以及如何以更少的材料、更少的劳动力、更少的投资、更少的时间来实现上述各种要求。其最终目的是使建筑物做到适用、经济、坚固、美观。 人居环境,是指人类集聚或者居住的生存环境,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后形成的一种人工环境,是一个由人、建筑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包括自然、人群、社会、居住和支撑五大系统。特别指建筑、城市、风景园林等人为建成的环境。就城市和建筑的领域来讲,可具体理解为人的居住生活环境。它要求建筑必须将居住、生活、休憩、交通、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个复杂的要求在时间和空间中结合起来。因此,要求设计一种聚居地,使所有社会功能在满足目前的发展及将来之间取得平衡,使创造节约能源及材料的建筑设计与环境相协调,并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美观的建筑与城市。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建设特别是城镇住宅建设迅猛发展。人们对建筑的外部环境,如交通、信息、绿化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建筑设计如何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已是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人居环境要以人为中心。应根据人的行为规律,心理审美要求营造居住环境。居民对居住环境有心理、安全、社交、休闲和审美五个层次的需求。其中,心理、安全是最基本的需求,社会交往、休闲、审美是较高层次的需求。从心理、审美的需求来看,环境要按照生态学要求以及景观要求,营造出绿气较浓,充满自然气息的外部绿色环境,使之既能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又能美化家园,陶冶情操。植物应该是环境设计的主要材料,即以植物造景,运用植物的多样性,四季变化与生长发育,使环境空间在四季产生季相变化,同时,还可产生空间比例上的时间差异,使固定不变的静态建筑环境,具有生动活泼、变化多样的季候感。树木的枝干自然弯曲,可打破建筑线条平直呆板的形象,如粉墙黛瓦,疏竹横斜,配以点石树木,可求得一种动态均衡的艺术效果。 近年来在维护生态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思想的推动下,许多城市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先后采取了见缝插绿、拆房见绿、拆违建绿等一系列措施,拓展了城市绿色空间,为居民提供了休闲游乐的场所,对城市的景观建设、生态效益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人们不仅从自然环境中得到了精神享受,也在寓教于景的环境中陶冶了情操,这一切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城市绿化景

人居环境概论考试重点

人居环境概论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是人类聚居的地方或场所或空间,在空间上它包括生态绿地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 2.规划理念:设计师在空间作品构思过程中所确立的主导思想,赋予作品文化涵和风格特征。 3.聚居结构:指一个城市或者村落的总体骨架组合,表现为路网形式和各部分功能的关系。 4.聚居形态:指聚居的外观形象,主要表现为城市平面的形式以及城市在空间高度上的形态。 5.力动体: 6尺度: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围和发生的频率。 7.式:某些重大科学成就形成科学发展中的某些模式,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的框架。 8.邻里:指家庭所在乡里的或是互相邻接的一些街道 9.聚居:人类生活直接使用的、任何形式的,有形的实体环境及聚落周围的自然环境,且为自身做出地域安排来满足生存需求,及其活动所构成的社会。 10.明堂:指穴前的地气聚合之处。 11.斑块: 12.基质: 13.馕道 14.案山:又称迎砂,指穴山与朝山之间的山。 15.朝山:又名朝砂,指前方与穴山遥相对应的高大秀丽之山。 16.田园城市:由城市居住区的城市群通过铁路和道路连接起来的“社会城市”,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相互吸引,共同结合,形成新的城市形态。 17.动态城市:城市每年的人口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和>1.2%;最大特点是连续不断地增长,

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总是没有规则地不断向乡村扩展,破坏自然状态的城市。 18.城市肌理:街道、街块、广场三者之间关系在宏观上的表象。 19.整体式城市设计:指在一个地理围较大的区域,由一个相对固定的设计团队,完成从区域总图到局部地块分图、甚至到建筑单体和景观的全套城市设计,并在建设阶段严格按照此设计实施。 二:问答题 1.简述田园城市理论的理念与容: 一.理念: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所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托人为社区代管 二.容: 1、分析了城乡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城乡之间开创性的组合,用城乡一体的新的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的社会结构形态 2、认为“田园城市”将成为一个融生动活泼的城市和美丽、愉悦的乡村环境为一体的“磁体” 3、随着时间的推移,“田园城市”从空间形态将形成一组城市群体——“社会城市” 2.简述人居环境的概念和涵: 一.概念: 1、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2、是人类聚居、居住生活的地方或场所或空间,在空间上它包括生态绿地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 二.涵:1、人本性2、自然性3、媒介性4、复杂性 3.简述人居环境五大系统之间的关系: (1)、“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 (2)、“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 (3)、任何一个聚居环境中,五个系统都综合的存在着 (4)、一个良好人居环境的取得,不能只着眼于各个部分的存在和建设,还要达到整体的完满 (5)、人、自然与社会要协调发展——“天人合一” (6)、五个系统都有如何面向持续发展的问题 4.简述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并理解人居环境建设中的文化原则和社会原则(社会观)。:P62 (1)、生态原则:自然不属于人类,但人类属于自然,要正视生态的困境,提高生态意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